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新人教版1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3. 采用讨论、问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4.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场景描绘和情感表达。
5.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现实生活中类似亲情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学会关爱家人。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3. 安排一次作文练习,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叔叔于勒”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最新10篇)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最新10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简介:《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这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后,开始热切地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却视他为灾难,由盼转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不良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在速读的基础上精读,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教学重点。
能力的迁移是难点。
设定原因1。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作者通过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
把这篇课文设置在八年级上速读(三)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是由于前一课通过先速读后精读的方式达成了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
而且补充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阅读。
文中的警官奥楚篾洛夫由于狗主人的变化而多次变色,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沙皇俄国时期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揭示了当时权势金钱笼罩下的社会状况。
而这一点与本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两文都在人物自身语言的客观体现和感情流露方面进行了前后对比,给以辛辣讽刺,刻画了巧言厚颜的“这一个”。
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其主题思想,也更容易体悟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四、教学环节:(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刚学过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吗?文中的沙俄警官奥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数次变色,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沙俄时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6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课前梳理”局部。
1.在课本上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思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小说的仆人公是谁?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78—87页,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
这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冷淡炎凉,领悟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错的构造安排,理解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奇妙。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悟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把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教师请学生分别根据不同的人称复述课文,一方面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使问题逐步推动,带着学生把握小说的表达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争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领悟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淡炎凉,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学生领悟“我”的和善、纯真,感受“我”对于勒叔叔的怜悯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理解铺排的悬念、奇妙的构思,学习小说明、暗双线交错的构造特点。
2.领悟侧面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3.学习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难点1.领悟选取典型大事、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阅历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突破1.教师要求学生以不同人称复述课文,从而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感受,领悟小说主题。
2.学生结合朗读中的感性熟悉对菲利普夫妇作出评价,同时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教学准鱼教师预备1.第一课时前,了解莫泊桑的有关作品及写作风格。
2.其次课时前,预备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以供学生比照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词和难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亲情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注意复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2. 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思考亲情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主人公于勒叔叔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作者通过描写于勒叔叔的生活境遇来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人性的深刻剖析,培养珍惜亲情的意识。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亲情、人性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亲情关系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2)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空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交流分享等。
4.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教学难点篇一结合自己体验,理解感悟小说主题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2、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教学难点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
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做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这首《七步诗》出来。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作者简介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批判现实小说家。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作。
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
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还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三)初读感知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注意生难字词的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栈桥zhàn 牡蛎lì 撬开qiào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1一、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挖苦和揭露了资本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局部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惊讶:觉得非常奇怪、非常惊讶。
10.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第一局部(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局部(5-19):故事的开展,插叙旧事,采用比照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局部(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局部(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1.唉!假如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小说中家庭关系和人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能力层面: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感知力、思考力和鉴赏力。
3.素质层面: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较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相对缺乏。这将对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完成产生影响。
5.情节结构:开端介绍了家庭背景,引出于勒叔叔的出现;发展部分展现了于勒叔叔的来信及家人的反应,揭示了家庭矛盾;高潮部分由于勒叔叔的突然出现引发家庭危机;结局部分主人公对于勒叔叔的态度转变,彰显了人性的善良与成长。
6.主题思想:小说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误解、矛盾和关爱;揭示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人际关系冷漠的现象;通过于勒叔叔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无奈。
-情感描写: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更加立体。
-悬念设置:通过悬念的设置,使情节更加紧凑,吸引读者阅读。
8.文学鉴赏:
-莫泊桑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关注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把握主题思想。
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知识点1:莫泊桑简介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了解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理清小说情节。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
3.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和菲利普夫妇身上不变的东西,提炼小说主题。
4.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学、合作、探究为课堂主体。
自学自研,梳理情节。
合作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观念。
2新设计
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和菲利普夫妇身上不变的东西来探究小说主题。
3学情分析
小说有着曲折的情节,所以,学生对小说学习特别有兴趣,不过,他们比较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却忽略了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把握,因此,本课重探究人物形象分析、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5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
我们学过莫泊桑的《项链》,我们走进马蒂尔德的生活及内心世界,深刻领略到19世纪法国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走近那些钻进钱眼里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里的小人物。
2.预习检查
(1)小说的三要素是()、()、()。
(2)小说的情节由()、()、()和()构成。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和心理描写等。
(4)《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二、自学探究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见于勒)——结局(躲于勒)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赞于勒”“见于勒”两部分,勾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是我们看到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势力者。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不变的东西?(探究主题)
四、精导
大家公认莫泊桑小说艺术是精湛的。
在本文中,你特别行赏哪一点?就本文的写法,谈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精导。
1.情节安排巧妙自然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3.对比的手法。
五、提升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阅读上面文字后,完成题目。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
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