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翼外形发展史
飞机发展史8.17

飞机发展史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升空飞行有着无限的憧憬和祈盼。
人类探索航空的过程是漫长的,人们最初不断的模仿鸟类简单的扑翼方式去尝试低空和高空飞行,事实证明这种尝试并不能实现人类飞向天空的梦想。
千百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于飞行的探究一直处于盲目和冒险的状态,当然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为实现人类飞向天空的梦想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同时取得了一步一步的突破......最初法国的罗齐尔和达尔朗德乘蒙特哥菲兄弟发明的热气球第一次升上天空,开创了人类航空的新时代。
此后,人类开始了对于飞行器的研究,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带动力装置的飞机第一次试飞成功,人类的航空事业开启了崭新的一页......美国的莱特兄弟威尔伯·莱特和弟弟奥维尔·莱特出生于平民家庭,主要从事自行车修理和制造行业。
从1896年开始,他们开始热衷于飞行技术的研究,经过多次实验之后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要解决飞机操纵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必须安装上一种能使空气动力学发挥作用的机械装置。
人们当时并不相信飞机能依靠自身动力飞行,莱特兄弟执着的认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1900年到1902年间进行了1000多次的滑翔试飞,他们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并试飞成功。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飞行史上有深远意义的一天,这天莱特兄弟进行了三次试飞,第一次飞行时长12秒最长一次飞行59秒,行程大概260米。
这三次飞行是人类飞行史上重大的突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首次成功飞行。
这次飞行为人类征服天空揭开了新的一页,也标志着飞机时代的来临。
飞机的发明是人类在二十世纪重大成果之一,它虽然是人类实现飞天梦想的主要工具,(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图片来源:百度百科)中观察和枪械对射,4年后战争结束时,飞机已经成为能用于空中侦察、临空轰炸和追逐格斗的有力武器,飞机的需求大大提高,并从此在许多国家诞生了航空工业部门。
日本战机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1940年9月13日,中国四川境内又响起了凄厉的空袭警报,日寇的轰炸机群再次飞临重庆上空。
中国空军的伊-15、伊-16等战斗机相继起飞迎战。
中国的战斗机逼近日寇混合机群时,发现伴随轰炸机的战斗机外型和以往的日本陆军97式和海军96舰战有所不同,是一种新式战斗机!当日本战斗机发现中国战机袭来时,立刻上前迎战。
日本新式战斗机不仅外型和96、97式不同,而且速度、灵活性和火力凶猛程度与96、97式大相径庭!经过一场惨烈的交战,中国战斗机被击落13架,受伤11架,10名飞行员牺牲!而日本战斗机无一损失!!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最惨重的一次损失!日寇的这种战斗机就是著名的零式,编号A6M。
这场战斗参战的是还未完全定型的零式11型(A6M1),1940年7月有15架投入中国战场试用,配属于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其性能立即引起了支援中国的“飞虎队”陈纳德(Chennault)将军的高度注意。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海军航空兵二战期间最著名的飞机,也是二战日本飞机的招牌型号,在太平洋战争中自始至终都是战斗的主力。
零战的创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他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业科,曾在德国容克斯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
他吸收了西方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在海航的96舰战的设计经验基础上设计出了这种全新飞机。
1937年日本海军对舰载战斗机提出的要求是高度4千米、速度500公里/小时、武器为两门机炮和两挺机枪,零式战斗机于1937年开始设计,1939年4月1日由三菱重工业公司首次试飞。
由于1939年是日本纪年2600年,因此被称为“零式”战斗机,简称“零战”,盟国称其为“Zeke”。
零式飞机是日本飞机设计的重要里程碑。
它实现了多个第一,如首次采用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大口径机关炮、恒速螺旋桨、杜拉铝承力构造,气泡形座舱和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等设备。
飞机发展史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组飞机精彩图片
飞机精彩图片
中国歼-5亚音速歼击机
飞机精彩图片
美国F-22猛禽第五代超音速战斗机
飞机精彩图片
文莱皇家航空公司客机
飞机精彩图片
美国U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莱特兄弟
他们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
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飞行者”号是一驾普通双翼机,
它的两个推进式螺旋桨分别安装在驾驶员位置的两侧,由
单台发动机链式传动。1904年,莱特兄弟制造了装配有新
型发动机的第二架“飞行者”,在代顿附近的霍夫曼草原
进行试飞,最长的持续飞行时间超过了5分钟,飞行距离
中国: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2004年12月15日,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在香港(股票代码009)成功上市。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国航与中国东方 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称中国三大航空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飞机原理
在真实且可产生升力的机翼中,气流总是在后缘处交汇,否则在机翼后缘将会产
生一个气流速度为无穷大的点。这一条件被称为库塔条件,只有满足该条件,机翼才可
能产生升力。 在理想气体中或机翼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这一条件并不满足,粘性边界
层没有形成。通常翼型(机翼横截面)都是上方距离比下方长,刚开始在没有环流的情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 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 美国,他制造的VS-300直升机,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桨,后来经过 多次试飞,将3副尾桨变成1副,这架实用型直4 .4千米;1905年又试验了第三架“飞行者”,由威尔
螺旋桨飞机的发展史

螺旋桨飞机的发展史
螺旋桨飞机的发展史是航空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从最初的木质结构螺旋桨发展到现代的复合材料螺旋桨。
具体来说:
1. 早期探索:在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行者一号”,这是第一架受控、有动力的飞行器,它的成功飞行标志着螺旋桨飞机时代的开始。
莱特兄弟设计的高效螺旋桨是他们飞行器创新的一部分,他们的设计基于风洞试验数据,创造了与机翼形状相匹配的螺旋桨。
2. 技术发展: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螺旋桨飞机逐渐成为主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间,单翼螺旋桨飞机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螺旋桨飞机的技术不断进步,包括螺旋桨的设计和材料,以及发动机的性能提升。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螺旋桨飞机被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如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等。
这些飞机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螺旋桨飞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4. 现代应用:尽管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航空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螺旋桨飞机仍然在特定领域保持着重要地位。
例如,在通用航空、无人机和一些短途商业航班中,螺旋桨飞机因其成本效益和操作简便性而受到青睐。
总的来说,螺旋桨飞机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对飞行技术的不断追求和创新,即使在喷气式飞机普及的今天,螺旋桨飞机依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飞机的发展史课件

飞行控制系统
包括副翼、升降舵、方向舵等,用于控制飞 机的姿态和轨迹。
稳定系统
自动调整飞机的姿态和高度,确保飞行稳定 性。
04
未来飞机展望
高超声速飞行器
总结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其速度可达到音速的数倍,具有极高的 运输效率和机动性。
详细描述
高超声速飞行器采用先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和先进的材料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运输。这种飞行器在军事、民用和商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例如快速部署部队、国际快递等。
空战武器
飞机的出现改变了空战的方式, 使得空中战争成为可能。
战略轰炸
飞机用于战略轰炸,对敌方造成 重大威胁和破坏。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旅游方式的改变
01
飞机使得人们可以快速到达世界各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通讯方式的改变
02
飞机用于通讯中继,使得全球通讯更加便捷。
航空航天技术的推动
03
飞机的发展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
喷气机时代
高速飞行
航空安全
喷气机时代的来临使得飞机速度大幅 提升,跨洲际飞行成为可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规范,航空 安全得到了显著提高,事故率大幅下 降。
民航发展
随着喷气机的普及,民航业得到了快 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 行方式。
03
现代飞机技术
飞机材料
铝合金
由于其轻巧、强度适中且易于 加工,成为现代飞机的主要结
绿色能源飞机
总结词
绿色能源飞机是指使用可持续能源作为动力的飞机,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特点。
详细描述
目前,绿色能源飞机主要采用生物燃料、太阳能和电力等可持续能源作为动力。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还可以降低飞机的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绿色能源飞机的性能和适用 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翼型与机翼的气动特性

机翼和导弹的弹翼。
历史回顾:飞机翼型的发展
对翼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 期,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带有一定安装 角的平板能够产生升力,有人研究了鸟 类的飞行之后提出,弯曲的更接近于鸟 翼的形状能够产生更大的升力和效率。 鸟翼具有弯度和大展弦比的特征
NACA翼型族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缩写为NACA,后来为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对低速翼型进行了
系统的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当时的几种优秀翼型的折算成相同厚度时,
6.2 低速翼型及机翼气动特性
6.2.1 低速翼型
Airfoil characteristics(experiment)
翼型的低速绕流图画
翼型的低速绕流图画 起动涡:尾缘 附着涡:由绕整个翼型的环量形成 驻点位置变化:下翼面距前缘不远处;迎角越小,驻点离前缘越近
;迎角增大,驻点位置后移;压强最大点 压强与速度变化
平板翼型效率较低,失速迎角很小
将头部弄弯以后的平板翼型, 失速迎角有所增加
1884年,H.F.菲利普使用早期的风洞测试了一系列翼型, 后来他为这些翼型申请了专利。
早期的风洞
与此同时,德国人奥托·利林塔尔设计并测试了许多曲线翼 的滑翔机,他仔细测量了鸟翼的外形,认为试飞成功的关键 是机翼的曲率或者说是弯度,他还试验了不同的翼尖半径和 厚度分布。
yf xff2(2xf xx2)
yf
f
(1xf
中国飞机的发展史

(一) 2000年2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支持研制和发展我国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2000年11月,国防科工委宣布中国将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ARJ21进入设计阶段。
2006年,ARJ21飞机项目从详细设计阶段转入全面制造。
2006年9月,首架前机身部件在一航西飞实现交付。
2007年3月7日,首架ARJ21机翼和中机身部件在一航西飞成功交付。
2007年3月30日,ARJ21在沪开铆总装。
2007年9月底完成首架静力试验机总装。
2007年12月底首架试飞机总装下线。
(二)中国一航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胡问鸣任董事长,东方航空集团副总裁、东航股份公司总经理曹建雄任总经理。
公司成立之初,将以“新舟”60为主力机型,以后还将使用ARJ21“翔凤”飞机。
公司计划在未来8年内达到100架飞机的机队规模,并以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主运营基地,采用成本优先的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西部支线航空运输业务,为旅客提供优质方便的航空旅行服务。
(三)10月19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消息,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今天上午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成功首航,从而打破了中国民航运输业长期由外国飞机垄断的局面。
新舟60首航视频新舟60首航视频消息称,首航由奥凯航空公司执飞,20多名首批乘客来自媒体和业界,飞行区域位于机场上空,时间持续十分钟左右。
在机舱里能感受到的是飞行比较平稳,噪音也不是很大。
飞机设有48个经济舱和2个公务舱,座位间距和大型客机的同等。
由于巡航高度较低,飞机起降时,感受到耳鸣现象并不是很明显。
消息说,首航后,新舟60主要在天津、大连等环渤海城市之间飞行,据计算,仅燃油费加机场建设费比同航线的要便宜40%。
目前航班实行隔天一飞,之后将逐步实现每天、多班。
随着新舟600明年入市,由国产飞机飞行的航班将在更多城市开通。
资料图:2008年6月29日,首架“中国造”新舟600支线客机在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装下线。
飞机-百度百科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飞机英文名称:airplane;aeroplane定义:由固定翼产生升力,由推进装置产生推(拉)力,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所属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航空器(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莱特兄弟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机(fixed-wing aircraft)指具有机翼和一具或多具发动机,靠自身动力能在大气中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严格来说,飞机指具有固定机翼的航空器。
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
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目录简介术语定义原理特点分类机型波音公司空中客车结构机身起落架动力其他操纵附录最早的飞行器航速航程载重力发明史争议莱特改进喷气发动机参数飞行姿态自动化飞行黑匣子航线小型机常识旅行须知趣味性专业设备检疫附录中国空难《Airplanes(飞机)》歌词简介术语定义原理特点分类机型波音公司空中客车结构机身尾翼起落架动力操纵附录最早的飞行器航速航程载重力发明史争议莱特改进喷气发动机参数飞行姿态自动化飞行黑匣子航线小型机常识旅行须知趣味性专业设备检疫附录中国空难《Airplanes(飞机)》歌词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术语飞机(Aircraft,plane,aeroplane, airplane, aeronef, aeroplane, flying machine),专业术语是固定翼机(fixed-wing aircraft),泛指比空气重,有动力装置驱动,机翼固定于机身且不会相对机身运动,靠空气对机翼的作用力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这种定义是为了与滑翔机和旋翼机有所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翼外形发展史1903年12月17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莱特兄弟制造出的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
它采用了一副前翼和一副主机翼,并且都是双翼结构,用麻布蒙皮和木支柱联结而成。
一台汽油活塞发动机被固定在主机翼下面的一个翼面之上,机翼后面安装着左右各一副双叶螺旋桨,机尾是一个双翼结构的方向舵,用来操纵飞机的方向,而飞机上下运动则由前翼来操纵。
飞机没有起落架和机轮.只有滑橇。
起飞时飞机装在滑轨上,用带轮子的小车拉动辅助弹射起飞。
驾驶员俯伏在主机翼的下机翼中间拉动操纵绳索的手柄操纵飞机。
这次飞行的留空时间只有短短的12秒,飞行距离只有微不足道的36米,但它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和可操纵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首次成功升空并飞行,从此,人类的航空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00多年来,飞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输机、侦察机、战斗机等各种各样的飞机应运而生,同时随着飞机种类的不同及功能需求的不同,机翼的外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飞机诞生之初,机翼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鸟的翅膀,有的像蝙蝠的黑翼,有的像昆虫的翅膀;有的是单机翼,有的是双机翼。
聪明的古人观察出鸟类所以会飞,完全因为那对奇妙的翅膀。
于是,好奇的人们开始制造各式各样的翅膀,因此最初飞机的机翼大多数与鸟类的翅膀相似。
随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鸟类,人们吸取桥梁建造方面的经验,把上下机翼通过支柱和张线联成一个桁架梁,增加结构受力高度,以提高机翼刚度,减轻结构重量。
这些优点使双翼机成为早期飞机的主要型式。
随着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双机翼支柱和张线的阻力越来越大,成为提高速度的主要障碍。
高强度铝合金问世后,人们已有可能制造出结构重量不太大而又能承受大载荷的薄机翼。
从20世纪30年代起,双机翼逐渐被单机翼取代。
在现代的飞机中,除对载重量和低速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小型飞机外,双机翼已不多见。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虽然绝大多数飞机"统一"到单机翼上来,但单机翼的位置又有上单机翼、中单机翼和下单机翼之分,其形状有平直机翼、后掠机翼、三角机翼、梯形机翼、变后掠角机翼、前掠角机翼之别。
1945年,英国研制了两架飞机,安装了当时先进的喷气发动机,速度达到音速。
但过了不多久,这两架飞机先后在空中解体坠毁。
后来人们通过研究才发现原来飞机接近音速时,机翼上出现"激波",使机翼表面的空气压力发生变化空气作用力的总作用点后移,飞机会突然自动俯冲,又使飞机增速更快,最后超过它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所以飞机散架了。
后来,用其他飞机做试验飞行时,还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机翼上产生激波后,飞机的阻力会急剧增加,比低速飞行时大10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即使用喷气式发动机,也很难使飞机超音速。
当时把这种困难叫做"音障"。
为了解决机翼影响飞行速度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在研制新型机翼。
德国人发现把飞机的机翼做成向后斜的形式,像燕子的翅膀,可以延迟"激波"的产生,减小由于激波引起的阻力,也可以缓和飞机接近音速时自动俯冲的不稳定现象。
这种形状的机翼被称为后掠翼,后掠翼是机翼设计的一种型态,特指机翼沿着翼展方向的轴线与机身具有一个向后的角度,即掠角为锐角。
机翼的后掠程度由后掠角大小来进行表示。
后掠翼是平直机翼发展而来的,适用于较高的飞行速度,气动特点为可增大机翼的临界速度,并减小超音速飞行时的阻力。
1948年,美国把后掠机翼应用在F-86战斗机上,苏联也于40年代末期,研制出带后掠翼的喷气式米格-15歼击机。
但是,后来进一步研究表明,为了超音速飞行,后掠翼并不是惟一可用的形式。
很薄的梯形和三角形机翼,对超音速飞行也很合适。
所以后来美国的SR-71飞机和苏联的米格-25飞机的机翼外形就大不相同。
SR-71飞机使用的是三角形机翼,而米格-25飞机是后掠翼。
但这两种飞机的性能却比较接近。
三角翼所属现代词,指的是平面形状呈三角形的机翼。
为使飞机能够更高速的飞行,必须使飞机在飞行时能获得更佳的性能,因为机翼为飞机的主升力面,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当气流流经机翼表面后,在机翼后缘所产生的紊流相当严重,而紊流会减低飞机机翼所产生的升力,进而降低操控性能,故藉由风洞的测试,设计了三角形机翼的无尾机翼,将机翼与水平面合为一体,称为三角翼飞机,多用於战斗机,但有些是使用双三角翼,即是机翼和尾翼均为三角形的翼型。
但是三角翼没有一统天下。
超声速飞行时,机翼只要"躲"在激波锥的锋面之后,就可以避免产生激波阻力。
也就是说,翼展较短的机翼也同样可以达到降阻的作用。
为了尽量增加翼面积以保证提供足够的升力,机翼的弦长可以增加,甚至把平直的后缘前掠,形成粗短的梯形翼。
后掠翼靠后掠角减阻,但大后掠角带来较大的展向分量,造成升力损失,尤其在低速的时候,大后掠角使很大一部分迎面气流都"溜肩"损失掉了,造成低速时升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大后掠翼飞机的起飞、着陆速度一般比较高,机动性不够好。
三角翼也有同样的问题。
相比之下,梯形翼不靠后掠角减阻,所以机翼前缘的后掠角可以较小,在性质上更加接近同样翼展下的平直翼,升力较好。
不过梯形翼的翼展受到限制,所以最后结果并不一定优于大后掠翼或者三角翼。
和三角翼相比,梯形翼的使用比较少,但还是有一些忠实的信徒,尤其是诺斯罗普,F-5 和F-18 都是梯形翼。
洛克希德的F-104 也是梯形翼,但F-22 已经超出传统梯形翼,而是介于梯形翼和三角翼之间了。
然而,大后掠翼、三角翼、梯形翼的起飞、着陆速度和机动性都不及平直翼,但平直翼的高速飞行阻力太大,那通过机械手段,使机翼的后掠角可以在飞行中按需要随意改变,岂不两全其美了?这就是变后掠翼的由来。
对变后掠翼的研究,始于40年代,但直到60年代,才设计出实用的变后掠翼飞机。
一般的变后掠翼的内翼段是固定的,外翼同内翼用铰链轴连接,通过液压助力器操纵外翼前后转动,以改变外翼段的后擦角和整个机翼的展弦比。
变后掠翼的缺点是,结构和操纵系统复杂,重量较大,不大适合轻型飞机使用。
变后掠翼的概念看似简单,实现起来问题一大堆。
首先有飞行稳定性的问题。
随着机翼后掠角的增加,升力中心逐步后移,很快就有升力中心远离重心的问题,即使超级巨大的平尾能压住,也将带来巨大的阻力,得不偿失。
为了减小升力中心的移动,变后掠翼只能一分两段,铰链设置在固定的内段外侧,而活动的外段减小,牺牲变后掠翼的效果来简化工程设计。
就像苏-17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飞行稳定性问题,活动段只占翼展的一半;F-14 的活动段比例大一点,但依然有一个很大的固定段。
变后掠翼还有很多具体问题:翼下起落架不容易找地方生根,活动段内无法设计翼内油箱使总的翼内油箱空间大减,翼下武器挂架需要随活动段同步转动才能保持挂载的武器指向前方,加上变后掠翼固有的机械问题,变后掠翼最后会变的很重,极大地抵消了变后掠翼的气动优势。
在60-70 年代昙花一现之后,变后掠翼现在很少采用了,1981 年首飞的图-160 是最后一种新投产的变后掠翼飞机。
之后,在俄罗斯茹可夫斯基飞行试验中心,集俄罗斯航空工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于一身的一37战斗机莫斯科航展上惊鸿一现,激起了世界航空界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揭起了俄罗斯开发前掠翼战斗机的神秘面纱的一角..一37战斗机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前掠翼战斗机,其特点是机翼前掠,采用非传统的三翼面鸭式气动布局,双垂尾向外倾斜,留有一对水平尾翼.一37战斗机在亚音速飞行时,具有极好的气动性能和大迎角状态下的机动性能,适于作过失速机动.不过,从概念上来说,前掠翼战斗机并非是一项全新的设计概念,它应该说是早期胎死腹中;而后又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而起死回生的设计概念的典型代表.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就已经感到,飞机在高亚音速机动时,前掠翼飞机在抑制空气压缩效应方面,似乎要明显优于后掠翼战斗机(后掠翼战斗机存在着翼尖失速问题).而且,后掠翼战斗机在结构设计方面还有很多优点,如当时德国设计制造的"容克"一87轰炸机,采用了具有15度前掠角的前掠机翼,这一设计使机翼与机体结构的衔接避开了弹舱位置,从弹舱的后面通过.又如1964年首<>飞的德国一320汉莎商务机,其前掠翼设计使机翼衔接处位于增压式座舱的后面,从而非常轻松地与机体融合在一起.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以上两种飞机机翼的前掠角都被严格地限制在15度以内.然而,尽管人们开始认识到前掠翼飞机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优点,可是前掠翼飞机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反而夭折在了襁褓之中,这是由于在当时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难点无法克服。
直到1984年,第一架前掠翼试验飞机一29在美国爱德华空军基地正式升空,从1984年12月14日到1992年1月18日,两架一29验证机先后进行了成功的试验飞行.采用复合材料后,前掠机翼的优点马上就发挥出来了,它不仅具有后掠机翼提高临界马赫数,降低波阻的优点,还从根本上克服了翼尖失速的缺点.加上布局的特点,使它具有下列主要优点:一是升力特性好.由于前掠机翼没有翼尖失速问题,因此,大部分机翼的潜力能充分发挥,产生出最大升为.于是,低速性能尤其是起飞着陆性能远远优于后掠翼飞机,能在更短的跑道上起降.二是升阻比高.前掠机翼不仅有用升力大,而且升力展向分布较好,即使在大迎角下,展向仍能保持椭圆分布,因此,诱导阻力小,升阻比高.升阻比的提高,增大了飞机的最大航程和作战半径.三是大迎角时操纵性好.前掠机翼克服了翼尖失速的缺点后,即使在大迎角下,仍能保证副翼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四是采用前掠机翼的飞机便于采用近距耦合鸭式布局.此外,采用前掠机翼的飞机还有一些其他优点,例如,配平阻力小,超音速航程大,具有抗螺旋特性,飞机布局灵活性大等.目前,最新型的前掠翼飞机就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一37前掠翼战斗机.一37于1997年9月23日进行首飞。
还有必不可少复合机翼--边条翼,一些第四代高机动战斗机(俄罗斯标准,没过于2009基本默认使用该划分标准体系)采用了这种机翼。
在中等后掠角(后掠角25度~45度左右)•的机翼根部前缘处,加装一后掠角很大的细长翼(后掠角65度~85度)•所形成的复合机翼,称为边条翼。
主要用在展弦比为3~4的薄机翼上,它可改善机翼在大迎角时的气动特性,特别是升力特性。
边条翼是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机翼,一些第三代高机动战斗机采用了这种机翼。
在边条翼中,原后掠翼称为基本翼,附加的细长前翼部分称为边条。
边条翼的气动特点是,在亚、跨音速范围内,当迎角不大时,气流就从边条前缘分离,形成一个稳定的前缘脱体涡,在前缘脱体涡的诱导作用下,不但可使基本翼内翼段的升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还使外翼段的气流受到控制,在一定的迎角范围内不发生无规则的分离,从而提高了机翼的临界迎角和抖振边界,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亚、跨音速气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