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不愧对于天,低头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难忘的八个字随着年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
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因此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
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
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
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
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
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
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
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
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
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
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
”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
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孟子》阅读(一)(二)

《孟子》阅读(一)(二)《孟子》阅读(一)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尽心上》)(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件乐事表达孟子的“孝悌”思想。
B.第二件乐事表达孟子的“仁义”思想。
C.第三件乐事表达孟子以教化天下百姓为己任的抱负。
D.孟子认为这三件乐事与用仁德统一天下不能并存。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说说孟子“三乐”的根源。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尽心上》)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下》)(注释)①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从侧面表明了孟子希望齐宣王解燕民于倒悬的态度。
D.孟子运用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了齐宣王的问题。
(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在表现孟子的思想上,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有何共同之处?请简析。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常有人说父母和睦、兄弟无故是一种快乐,常有人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是一种快乐,也常有人说怀德于身是一种快乐,而我要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天下“英才”,多为有志之士,教之,乐也。
孔子弟子三千,而多为知志立礼之人,孔子得之,大幸也,非在讲学,而在叙道也,讲学只是思想的一种灌输,而遇天下英才并与之共叙心中之志,才能乐于心矣。
同样,毛泽东初从革命时,曾写信招致有学之才,教之以共产主义理论,这也是一种遇见志同道合的快乐。
同样在当今社会,自己如能遇天下英才,并携有志之士,谈人生哲理,谈理想抱负,这难道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与天下“英才”共叙心志,既有知音之间的惺惺相惜,又使大道得于传递,一举两得,这便是教育之乐的缘由啊。
天下“英才”,不论长幼贵贱,如能遇之得之并与之互相学习,共叙人生之志,畅叙理想抱负,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孔子弟子三千,其贤七十二,既有贵族,又有平民,既有求道者,又有干禄者。
然孔子有教无类,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弟子,故常受弟子谬驳,但他却欣喜不已,言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毛泽东与革命主义“信仰”者一同学习,一起借鉴见解,这也是一种独有的快乐呀!而我们,与朋友一起学习,与老师共同探讨,两者并驾,这不光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更是教学得乐的前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而是一种融洽的互动学习,这不愧是人生的快乐啊!传天下“英才”于道,是快乐的缘由;与英才互学互动,是快乐的前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将道传遍九州,人生极乐也!快乐不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种君子心灵的独乐,快乐需要共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把这种快乐传递给“英才”,在这种传递中会有更加多的“英才”涌现,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环境。
这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极乐了。
快乐,不必言谈占有;快乐,不等于以君子自居而言他人之乐。
得下“英才”而教育之,与人叙志,乐之由也;与其互学,乐之基也;传递快乐,乐之极也。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教育的理解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4、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5、学校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学制。
7、中国产生于20世纪初。
1902年,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9、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和古代学校教育。
12、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
孔子弟子三千。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以后科举。
宋代后,程朱礼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
八股文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1905,废科举,兴办学堂。
13、古埃及文士学校。
口才课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夫口才者,言语之华,心志之畅也。
善口才者,能以辞藻飞扬,意气风发,使人听之,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然口才非一日之功,须积累知识,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方能脱口而出,应对自如。
【译文】口才,是指言语的华丽,心志的畅快。
擅长口才的人,能够运用华丽的辞藻,激昂的情感,让人听后,如同沐浴春风,如同饮用甘甜的露水。
然而,口才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积累知识,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才能出口成章,应对自如。
原文:口才之重要,犹如兵家之剑,治国之策。
无口才,则无以立身,无以立国。
故古之圣贤,皆重视口才之培养。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皆以口才为立身之本。
【译文】口才的重要性,就像兵家的剑,国家的策略。
没有口才,就无法立足,无法立国。
因此,古代的圣贤都重视口才的培养。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路就会产生。
孝悌,不就是仁的根本吗?”孟子说:“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三种快乐。
”他们都把口才看作是立身之本。
原文:口才之锻炼,须从日常做起。
与人交谈,应注重倾听,善于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人交流,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口才水平。
【译文】口才的锻炼,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与人交谈时,应注重倾听,善于表达,说话要有内容,有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人交流,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口才水平。
原文:口才之运用,需因人而异。
对上级,应尊敬有加,谦逊有礼;对下级,应关心备至,和蔼可亲;对平级,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运用口才,要善于把握时机,巧妙应对,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译文】口才的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调整。
对上级,要表示尊敬,谦逊有礼;对下级,要关心备至,和蔼可亲;对平级,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运用口才时,要善于把握时机,巧妙应对,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原文:口才之提升,需不断学习,勇于实践。
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方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口才水平。
孟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性善论”的依据是什么?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初,性本恶C. 人之初,性本无善恶D. 人之初,性本善或恶答案:A2. 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治国D. 以上都不是答案:A3. 孟子认为“义”与“利”的关系是怎样的?A. 义重于利B. 利重于义C. 义利相等D. 义利无关答案:A4.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什么思想?A. 君权神授B. 民本思想C. 君主至上D. 社稷至上答案:B5. 孟子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观念?A. 精英教育B. 平民教育C. 因材施教D. 教育无用论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孟子认为人之四端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7. 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____。
答案:人心的和谐8.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淫”、“移”、“屈”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迷惑、改变、屈服9.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目的是____。
答案: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10. 孟子提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的是____。
答案:实践的重要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这是人之善的根源。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这些善端,达到道德的完善。
12. 孟子如何论述“仁政”?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根本,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减轻赋税,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实行仁政,以获得民心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结束语:通过以上题目的测试,相信大家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021黑龙江教师招聘:重要人物“地位”知多少

2021黑龙江教师招聘:重要人物“地位”知多少1.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儒家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的美誉,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是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富而不教,则如禽兽”。
2.墨子:我国最早提出量力性原则的教育家:“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3.孟子:被称为“亚圣”,最早将“教育”二字连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于《孟子·尽心上》。
4.荀子:最早将“道德”二字连用,“夫是谓道德至极”出自于《劝学》。
5.朱熹:我国最早明确提出循序渐进原则的人:“熟读而精思,循序而渐进”。
6.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孔子”,提出产婆术的思想,是西方第一位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7.柏拉图: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出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最早提出“强迫教育”的人。
8.亚里士多德: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首次提出要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分阶段进行教育;德智体“三育”思想最早也是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论灵魂》也是第一本描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9.昆体良: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的最高成就”。
10.夸美纽斯:1632年写了《大教学论》艺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独立,因此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或“近代教育学之父”。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其著作《世界图解》是第一本以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母育学校》是关于幼儿教育的第一本教科书。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11.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首次提出要将教育学独立。
12.康德:最早在大学里面讲授教育学。
13.卢梭:被誉为“最早发现儿童的教育家”。
浅谈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解_37

浅谈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解一、对《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普遍理解孟子的《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1]我们通常所理解到的意思是这样的: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当然用仁德统一天下(这件事)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也无灾无病,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然后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当然用仁德统一天下(这件事)不包括在内。
其实在这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有多一层的意思,但是因为“教”和“育”二字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一词,我们就把“育”字的概念省去了。
二、古汉语中对“教”和“育”二字分别的理解“教”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乐记》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春秋繁露》中的“精华,教政之本也”等等,很多古代经典著作中但凡提到今天教育一类的概念之时,都会运用到“教”这个字。
“教”在文言文中念jiào,在古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有五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化,教育。
例如《学记》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二层意思是教导,教诲。
例如《师说》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第二层意思还包括了指教的含义,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的“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第三层意思是指示,指点。
例如《促织》中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第四层意思是教授,传授知识技能。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第五层意思是使,令,让。
例如《琵琶行》中的“曲罢曾教善才服,汝城每被秋娘妒”。
[2]由此可见,古文中一个“教”字,其实已经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一词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不愧对于天,低头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
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
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因此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
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
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
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
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
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
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
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
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
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
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
”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
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安妮·莎莉文用超凡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唤醒海伦·凯勒的灵魂,带给她光明、快乐、信心、勇气。
她在没有教育经验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桀骜不驯的小女孩儿培养成著名作家、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
海伦·凯
勒是一个奇迹,安妮·莎莉文则是创造奇迹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