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重要概念

环境规划学重要概念
环境规划学重要概念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1 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A 环境保护投资分析,逐项计算完成各项指标所需资金,在留有余地的前提情况下得出一个总投资预算,同时,考虑环境保护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B 技术力量分析(1)环境管理技术;(2)污染防治技术;(3)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

C 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对规划区污染负荷削减能力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环境目标能否实现。一现有的削减能力,二潜在的削减能力。

D 其他分析,政治,经济,群众,执法管理部门,综合分析。

2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原则:

概念: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主要指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

3 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

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性预测(理想型);规划协调性预测(对策性);

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环境污染预测;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生态环境预测。

4 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合理划分。

是为了合理布局,其次是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再者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基本内容: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试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

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在各功能区内,根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5 综合环境规划与部门环境规划的区别:

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是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部门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噪声功能区等。

6 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设计的基本过程:

A 分析调查评价结果,明确环境现状,治理能力和污染综合防治;

B 分析预测结果,从而综合考虑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目的分析,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

D 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E 制定化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这是规划的主体。

7 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A 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影响机制,决策风险的影响,决策时效的影响,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决策机会的影响。除了四项因素外,最高决策者决策智商决策倾向,决策方法等亦对规划方案实施有重大影响。

8 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A 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1)规划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调整:(2)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

调整。(3)与区域周围邻近的地区间的协调和调整,(4)与国家办事机构的协调和调整。

B 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1)制定资源利用开发标准;(2)统计报表制度;(3)依法控制

保证规划的实施;C 科学研究方面的措施,(1)协调发展规划方法的研究;(2)生态工程

工艺的研究。功能:(1)完成综合机能;完成诱导机能;完成科学的合理的机能;完成调整环境的机能;完成确保实行机能。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1 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

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的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事实上,经济社会属性也会直接影响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程度。

2 环境承载力在环境规划学中的作用如何?

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作用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又不是一个藐视人类社会的量,它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

3 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区域环境规划的成效,应充分体现人地和谐这一主线。根据热力学第二理论 45ye,区域性的环境规划才是真正成功地调控区域人地系统。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人地系统,因地制宜,因利势导地制定为区域发展的环境规划,以促进区域处于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状态。

4 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

社会经济自然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产,生活,还原,信息传递。

5 理解复合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与指导作用?

环境规划是为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合理安排。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信息密集政策性强等基本特征。与符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呼应,是基本,四个矛盾如下:

A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B 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患慢性之间的矛盾;

C 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矛盾;

D 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的限度,人口的发展如无规划是无限的。

6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生态理论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应。是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特征如下:

A 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B 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C 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产生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7 循环经济理论是基于产业生态学发展起来的。单一产业不能构成产业生态系统,玩成产业的生态转型,在环境规划中贯穿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就要建立企业、产业以及区域等不同层次的资源循环和污染减排体系,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需求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产业结构调整,污染物源头削减和环境质量达标提供根本保障。

8 简述城市地域结构集聚效应对环境规划的作用

在城市环境的规划中,城市的结构决定了规划的骨架,而聚集程度则决定了环境规划的内在细节,简而言之,结构布局的完整把握与聚集效应的合理开发是决定规划成功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将使得对它的环境规划迥然不同。例如,团块状的中小城市如果盲目地进行分散规划,将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星状的大城市不能片面地强调单一中心的集聚,尽管城市边缘工业的集聚和市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集聚能够共同使用公用交通运输、环境治理及获得信息技术的交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带来人口的集聚膨胀,对环境承载力及经济承载力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行多中心集团式布局。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内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这种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内涵:

A 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B 环境调查和评估;

C 环境模拟与预测;

D 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确定;

E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F 重点工程和融资渠道;

G 保障措施。

2 其特征和原则:

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A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B 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

原则;C 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D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E 系统原则;F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G 强化环境监管的原则。

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第五章水环境规划

1 水环境规划类型

研究对象不同,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

研究尺度不同,可将水环境规划分为区域流域及城市等层次

A 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B 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体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所组成的有机体。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2 水污染控制系统可分为流域水污染规划,城市水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设施规划。

3 水资源规划的基本步骤

A 基础信息采集和问题诊断;

B 确定规划目标;

C 选定规划方法;

D 拟定规划措施;

E 规划方案优选;

F 规划实施与评估。

4 水环境容量的类型

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A 按水环境目标分类,自然水体环境容量;管理或规划环境容量。B 按污染物性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

5 水环境功能区如何划分如何确定水污染控制单元

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基础。A 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开始于终结,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的数值,将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源,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影响评价。分析现实环境目标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为定量优化选择可行方案做准备。通过对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决策,确定技术经济最优方案组合。为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

能区划方案,为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如果步骤 6 所提方案不适合,返回步骤 1,再重复后面的过程。

A 对于每一个控制单元,可单独进行环境评价,实施不同的控制路线;

B 针对不同的水质

目标和不同的污染物,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种控制单元的划分方案,以适应解决不同环境问题需要。

C 在每个控制单元内,污染物票房清单应齐全,水域控制断面应有常规检测资料;

D 对各

控制单元间的相互影响,应根据水量与质量平衡关系,通过污染物的输入和输出来定量表达。

6 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可以考虑的技术措施

通常水环境规划方案对策主要归纳为:A 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对工业企业主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对城镇与农业非点源污染采用最佳管理措施;B 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C 生态修复技术;D 末端治理措施;E 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污水处理;

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染容量(人工富氧;污水调节;河流流量调控)

生态修复技术;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技术

7 如何评估水环境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A 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可利用已建立的水环境数学模型,通过对各个方案的水质模拟,来检验规划方案是否达到预定的水环境规划目标;

B 方案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投资方案是否能被当地的经济实力所承受;此外,还应建立规划评估体系。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并对规划中的不足进行完善,如在规划期中发现规划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情况,及时对规划目标及规划任务进行调整。

8 水环境承载力及其表述方法

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发展变量和支持变量

发展变量时表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作用的强度,它可以用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人口产值投资水资源的利用量,向水环境排放的污水和污染物量等因子来表述。

支持变量时水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支持能力及其相互作用的表现。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1 大气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子系统。制定大气环境规划,就是通过协调大气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治理费用采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组合技术,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对污染物进行控制,使大气环境质量满足保护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需要。

2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

弄清问题,确定环境目标,建立源与目标关系;选择方法建立模型;确定优选方案;方案实施。

3 简述能源构成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

任何能源在其生产运输转换消费过程中,或者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都会产生环境影响,需要付出代价,即:A 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B 能源消费的增加;C 大气污染物产生量的增加;D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E 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

4 大气环境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之间的关系?

5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与各大气组成部分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A 大气环境评价与预测;

B 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C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预测,就是为了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情况;环境规划目的是为了实现与预定的环境目标;

指标体系是用来表征所研究具体区域大气环境特性和质量的指标体系,确定大气环境指标体系是研究和编制大气环境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

大气环境功能是因其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的地区,功能区数目不限,但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城乡总体规划划分为 123 类大气环境规划功能区。

6 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如何确定环境规划的目标规划

是在区域大气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和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7 为什么要对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如何进行划分?

A 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区域,根据国家规定划分一类二类三类功能区;

B 应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

C 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大气环境目标的控制对策,有利于实行新的环境管理机制。

8 大气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怎样综合应用各种促使进行防治?

A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B 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C 加强绿化。

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集中供热;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

植物净化;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

使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燃料构成;改变煤的燃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燃烧新技术和消烟除尘新技术,提高热效率,大量的减少燃煤量,节约能源;

可以提高集中供热锅炉排放烟囱的高度,代替数量众多的低排放烟囱,充分利用区域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减少低空污染物浓度。

10 什么是大气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规划中实施总量控制有哪些必要性

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只有实行总量控制,才能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定量关系,建立污染物削减量与最低投资费用的定量关系,从而确保实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浓度控制法 P 值法总量控制法区别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

1 简答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

A 土地利用时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发挥土地资源潜力,对土地利用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改变进行系统的规划过程。目的是为了选择采用实施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以满足人们对未来土地资源安全的需要,规划的驱动力是变化的需要,改善管理的需要或者是由于条件改变导致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需要。

2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步骤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土地利用预测;

D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E 土地利用分区;

F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

G 土地利用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3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 现实的影响; 2) 想像的影响; 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1) 个体的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前者揭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而后者则探讨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两者强调的重点都是个体。除此之外,沙莲香、周晓红和沈德灿等都对社会心理学加以定义,其中沈德灿教授在对所有的这些概念做了分析整合之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

传播学概论重点

2010年自考《传播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一、简述题: 1、信息的特征? 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就是什么? 答:《人民的选择》就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就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就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她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与大众传播,而就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就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就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3)“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就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就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就是哲学思辨的,后者就是科学实证的。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与,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就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就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就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就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与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就是什么? 答:传播学虽然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就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语义学复习提纲

概念: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任意性:也叫绝对任意性 理据性:也叫相对任意性、可论证性、象似性 从语言发展阶段看:原生阶段具有任意性、派生、合成阶段具有理据性,句法组合具有象似性。从语言系统看:单纯词具有任意性。合成词和句子具有任意性。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特点。 本义、 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 引申、 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引申义 词语由本义引申而成的新义。 语义特征(义素)义素 对义位(义项)进行分解得到的语义区别性特征。 语义场、 语义场实际是以一个共同的意义成分为核心聚集起来的词义的聚合。这些词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意义上形成一个“场”。 语义场类型 (1)联想语义场: 上下位义场:同属于一个上位概念的下位概念构成联想语义场。颜色词和亲属词。 部分整体义场 顺序义场 2)反义义场 极性对立义场:非A一定B:大小 互补反义义场:非A即B类:死活 关系反义义场:夫妻 (3)同义义场 生日/诞辰父亲/爸爸 (4)多义义场 语义范畴、 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论元(语义角色、语义格)、题元 跟动词发生语义关系的名词(代词)是题元(theme),根据名词和动词具体的语义关系,每一个题元便获得了一个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乔姆斯基提到的题元角色主要有以下一些:(1)施事(Agent)

(2)受事(Patient) (3)主事(Theme) (4)经事(Experiencer) (5)与事(Beneficiary) (6)工具(Instrument) (7)处所(Location) (8)目标(Goal) (9)来源(Source) 范畴、 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经过加工后的世界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认知加工过程就是对事物的分类过程即范畴化过程,结果形成认知范畴。 家族相似性 通常认为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一定共有某一分布特征,那么全体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1.以运动会为例,各种比赛项目交叉相似。称为家族相似性。 二、原型 .原型是某类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跟它最接近的成员最具原型性,反之为边缘成员有以下特点: ①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机器数目是不确定的。 ②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③成员的地位成员不平等④原型性更高的成员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⑤原型是由完形感知形成的。 原型施事、 原型施事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有5个特征,分别是:自主性、感知性、使动性、位移性和自立性。 原型受事、 原型受事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有6个特征,分别是:受动、变化、自立、渐成、关涉、类属。 隐喻 借助具体事物谈较为抽象的事物。基本表达公式:A是B。 转喻 根据两个事物的相关性,以一个代替另一个的现象。也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 框架: 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因。这个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理解其中一个概念就要激活整个框架和框架内所有元素。 意象图式、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语义学汇总

一、语义学视角下语义的表现 (一)王寅教授的分析 (1)说话人意义(speaker?s meaning), 受话人的意义(hearer?s meaning)[语言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分析] (2)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 (3)词素义(morpheme meaning), 词义(word meaning), 句义(sentence meaning), 话词义(utterance meaning), 语篇义(discourse meaning) (4)内涵义(intensional meaning )与外延义(extentional meaning)[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 (5)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and added meaning) (二)、Leech 对意义的区分七种 Leech recognize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in his Semantics 1)Conceptual meaning :logical, cognitive, or denotative content 2)Connot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virtue of what language refers to 3)Social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language use 4)Affec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feelings and attitudes of the speaker/writer 5)Reflected meaning :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sense of the same expression 6)Colloc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words which tend to occur in the environment of another word 7)Thematic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message is organized in terms of order and emphasis. 以下为对上述的解释 1、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 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 is put forward by Grice in his famous article “Meaning”. As for natural meaning, there is the evid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ause and its effect. An example of natural meaning is “Those spots mean measles.” “x means y” is related to “x shows that y,” “x is a symptom of y” and “x lawfully correlates with y”. Those spots on little Jimmy do not really mean measles in natural meaning, if Jimmy does not have measles, even if the spots typically correlate with measles. Nonnatural meaning pertains t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t means words and speakers. On nonnatural s ense, “x means y” is closer to “x says/asserts that y”, “x expresses y”. And when “x means y” is the case, it will usually be true that someone, or some group, means something by x. In nonnatural sense, it can be true that “x means y” even though x obtains when y is not the case. Thus our speaker might indeed have meant that you should bring more whisky, when in reality you should not: his meaning it, in nonnatural sense, does not make it so. In Grice?s opinion, nonnatural meaning is used to induce some bel ief in hearer. More than that, it is used to induce the belief by getting the addressee to recognize the intention to induce a belief: in meaning something, then speaker does not merely cause the hearer to have a belief, he/she overtly gives the speaker a reason to believe, the reason being that he/she wants the speaker to believe. Thus what a person means, in the nonnatural sense, comes down to his/her complex mental states, especially intentions. 2、关于听话人,说话人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To ensure smoo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it is important to nail down the role of th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ome basic linguistics theory, such as Speech Act Theor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tc. will help learners to well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speaker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