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启示
对立统一规律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

对立统一规律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对立统一规律——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揭示了矛盾双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规律。
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个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而社会幸福则是整个社会的追求。
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的基础,只有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整个社会才能达到幸福。
一个人的幸福感受着自身的成长、发展和满足,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社会的繁荣稳定也为每个个体提供了更多实现个人幸福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个人的追求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需放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幸福为重。
社会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相互制约关系。
再次,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个人的追求和行为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社会的状况也会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每个个体的幸福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环境,而整个社会的进步也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和贡献。
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的转化是一个不断循环、互为条件的过程。
综上所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既存在着对立,又体现着统一。
只有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
这种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不仅指导着每个人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共创美好未来。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它阐述了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事物的发展演变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达到的。
对立统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事物的内部存在着对立面。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矛盾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这种内部对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通过不断的斗争、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面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而且还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对立面的斗争中,事物以更高的形式发展。
斗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力量。
第三,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对立面的斗争最终会达到一个新的统一状态。
这种统一既保留了对立面的特点,又超越了对立面之间的矛盾。
新的对立面随着事物的发展也会产生,并继续驱动事物前进。
第四,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和无限性。
事物通过不断的对立斗争和对立统一的过程,实现了发展的无限性。
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特征。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含义及其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含义及其方法论1. 对立统一规律啊,简单来说就是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就好比一场比赛,对手之间是对立的吧,但正因为有了对手,比赛才有意思呀,这就是统一!比如打篮球,双方竞争激烈,可正是这种竞争才让比赛精彩呀!2. 嘿,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呀!像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对立的,但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一天,多神奇呀!就像工作和休息,没有工作的忙碌哪能体会到休息的惬意呢!3. 知道吗?对立统一规律意味着矛盾无处不在呢!像成长和烦恼,成长中总会有烦恼,但烦恼也促使我们成长呀!比如学走路会摔倒,但不摔倒怎么能学会呢!4. 哇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说看似相反的东西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就像爱和恨,爱的反面是恨,可没有爱哪来的恨呢?就像和朋友闹矛盾,有矛盾说明有感情呀!5. 对立统一规律呀,就是说矛盾推动着事物发展呢!好比困难和进步,遇到困难才能促使我们进步呀!像登山的时候很累很困难,但登顶那一刻多有成就感!6. 听好了哈,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呀!像老师和学生,没有学生哪来的老师呢?比如学习中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给老师带来成就感呀!7. 嘿呀,对立统一规律不就是说好坏是相对的嘛!像失败和成功,没有失败的经历哪会那么渴望成功呢!就像一次次尝试新事物失败,但也积累了经验呀!8. 哎呀,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呀!像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呀,可正是这些构成了独特的我们呀!比如有点粗心但也很热情呀!9. 瞧,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呢!像苦和乐,吃了苦之后的快乐才更珍贵呀!就像努力奋斗时很辛苦,但收获时超快乐呀!10. 对立统一规律呀,真的很奇妙呢!它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呀!就像快乐和悲伤,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呀!比如经历了悲伤才更懂得珍惜快乐呀!我的观点结论: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这样神奇又重要,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样,我们要好好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论述 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意义

论述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意义论述如下:
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相反的属性。
对立面的统一即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属性,它使事物保持自身统一。
由于对立面之间相互统一的作用,双方能够互相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为扬弃对立即解决矛盾准备条件。
对立面的斗争即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它使事物不断地变化以至最终破坏自身统一。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是促成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的决定力量。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
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大理论: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解析庄子的辩证思维与对立统一观

解析庄子的辩证思维与对立统一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庄子的辩证思维与对立统一观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庄子的辩证思维与对立统一观,并探讨其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辩证思维体现在他对事物的看待方式上。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存在绝对的对立。
他以“道”为核心概念,将世界看作是一个无限变化的整体,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庄子的哲学中,存在着相对的对立,如有无、动静、生死等,但这些对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以“道”为中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他认为,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庄子的对立统一观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他认为,对立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对立的事物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他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寓言,生动地阐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比如他用“蝴蝶梦”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用“鱼与熊掌”来说明人类欲望与满足的关系。
这些比喻和寓言揭示了庄子对立统一观的核心思想:事物的对立面不可分割,只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才能保持事物的动态平衡。
庄子的辩证思维与对立统一观对我们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辩证思维告诉我们,要以整体的观念看待世界,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
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现象,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庄子的对立统一观告诉我们,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不能简单地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极。
我们应该积极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以求得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庄子的辩证思维与对立统一观还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要陷入二元的思维方式。
论对立与统一规律

论对立与统一规律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
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内容一、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
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四、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具体表现在: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基本实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自由与约束

对立统一规律自由与约束对立统一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规律。
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对立,但同时又呈现出一种统一的关系。
这种矛盾的对立不是简单的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的关系。
自由与约束也是这种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之一。
自由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权利和价值。
人们追求自由,是因为自由能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的充分展现。
自由使人们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但是,自由也需要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保障。
在自由的前提下,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实现自由的和谐统一。
约束是社会治理和秩序的重要保障。
约束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就会出现混乱和无序状态。
约束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训和约束,是社会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需要。
在实现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
自由与约束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真正的自由需要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而约束也是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自由。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和约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建起一个和谐平衡的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对立统一规律自由与约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在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中,人们能够保持自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遵循约束和规范,共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和谐发展。
只有在对立统一的规律中,人类社会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与约束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浅谈生活中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浅谈生活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季翔国际1102 2011012371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所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与成功。
通常来说,矛盾双方最终的结果有三种:①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例如战争中的一胜一败;②矛盾双方融合,产生新的事物,如化合反应中,两种物质化合产生新物质,再比如学术讨论中,双方持有不同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两种观点合二为一,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的观点③矛盾双方同归于尽,旧的矛盾统一体解体,被新的矛盾代替,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如人类发展过程中,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被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代替,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代替。
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从以上矛盾双方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性质: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外因(事物之间的矛盾)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即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对立属性即斗争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启示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为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阐述了统一物之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对列宁的论述的理解,必须结合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列宁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阐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了“对立”、“统一”及其相互间的转化关系,试图更加忠于列宁的阐述本意。
标签:对立面;统一;斗争一、列宁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的理论来源在黑格尔看来,概念是事物的本质,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事物及其概念看成对立面的统一,内在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源泉。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很多黑格尔论述矛盾的言论,并自己做了不少的标注。
但是黑尔格认为矛盾的原则不是最根本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才是辩证法的核心,是“精神的运动”。
列宁在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是带着对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出发点去读的,列宁一方面吸收了黑格尔对矛盾论述的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也注意剔除了黑格尔本末倒置的出发点。
另外,列宁还认真研读了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而《资本论》正是马克思用对立统一规律写作的典范,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也曾指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运动的实质”,但这一思想后来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论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过:“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生命”、“思维”也都是“矛盾”。
对立面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是“辩证法自然观的核心”[1]。
列宁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之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都是很清楚的,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列宁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的背景与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是,列宁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理论家,更是一位政治家和革命家,而且可以说他首先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并被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
他研究理论、阐发理论都是为了进行革命的需要,为了寻找人民解放的出路,对立统一规律的阐发也一样。
列宁1915年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谈判,1914年7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彻底揭开其面具,在战争一开始就公然投向资产阶级怀抱,在“保护祖国”的幌子下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列宁的老师普列汉诺夫作为支持俄国进行对外战争的一方,还主张调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普列汉诺夫还经常以辩证法来自我标榜,大谈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是普列汉诺夫实质上是不敢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调和矛盾,其在谈论矛盾规律的时候只是满足于举出一些实例。
列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顶逆流,战恶浪,深刻剖析修正主义的实质和普列汉诺夫阐述辩证法的偏颇,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辩证法的核心,并具体阐述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绝对的,为结合俄国实际进行革命做好理论基础,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并最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三、列宁阐发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也有明确说明,“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由列宁的阐述可知,任何事物、过程都有既互相统一又互相斗争的两个对立面,如何认识这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提到的对立面的同一是承认事物具有矛盾着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这里提到的“同一”与“统一”列宁并没有做区分,实际上指的都是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因互相斗争而互相转化,引起事物的发展。
列宁由此开始论述他的发展观。
(一)“统一”的含义有观点认为,对立面的统一是无条件的,因为如果对立面没有统一于一事物、一过程之中,那么也就没有了一事物、一过程中对立面的内部联系。
没有内部联系就根本提不上对立面的内部斗争,也没有了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的发展。
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那么对立面之组成就是不稳定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那么对于事物发展的讨论就没有意义了。
需要注意的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所说的对立面之统一这一方面,并不是指结构上两者统一于一物、一个过程,实际上,组成事物、过程的成分也不一定就是两者,可能是三者、四者,或者更多。
列宁在谈对立统一规律之时从没有把对立统一的内容当成组成事物、过程的各个成分、因素。
而且列宁在具体提到对立面的统一这一面时,已经在括号中标明了他想说明的统一的含义,即一致、同一、均势。
如果对同一还很难把握的话,那么对一致和均势就很好说明了。
首先对立面因同为一个事物、一个过程之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说其对立本身也是一方因另一方的存在才存在的,否则也谈不上对立。
其次,对于对立面统一这一面,列宁阐述的是对立面是一致的、均势的,这就与不平衡、斗争相区别。
一致和均势本身不是一个具体事物或过程的组成成分或因素,而是对事物、过程的抽象表达,可以是某种力量、某种发展速度是一致的或均势的,但不是指两个具体事物的组成成分、因素是一致、均势的。
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事物的对立面达成一致和均势,这种说法也是科学史能够检验的。
任何科学实验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完成的,在地球中成功完成的科学实验在月球中就很难完成,因为实验环境和条件变了。
当然,列宁说明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落脚点是想说明阶级社会中,两个对立的阶级的一致和均势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易逝的。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了解到当时两大阶级的利益共存是暂时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会让双方势力失衡,必然有一方压迫另一方,唯有采取暴力革命才是正视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
(二)“斗争”的含义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提到:“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2]这句话之外,列宁并没有具体阐述什么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为什么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绝对的。
绝对意味着是没有条件,不分环境,永恒的。
从列宁举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例子来说明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尝试理解列宁在这里阐述的斗争的含义,即对立面之间互相分离、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在性质、力量、倾向、发展速度、发展趋势上都是不同的,那么这两个对立面必然要互相否定、互相对立、互相斗争。
斗争是个长期过程,斗争双方力量的变化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双方力量增减、发展速度快慢从隐蔽到明显,最终使斗争的一方因力量更强、发展速度更快等原因战胜了另一方,就会发生事物性质的改变或成分的改变,由此带来事物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指的也是同一事物、过程之中的对立面的斗争,说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是说斗争的状态是绝对的,而不是对立面之间的势力一直处于不平衡之中。
并非提出两个不同的事物,例如说两个不认识的人张三和李四,他们完全不认识,就不存在斗争。
以这个例子来反驳列宁提出的斗争的绝对性,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和李四并非在一个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就不是指对立面的斗争。
列宁所说的斗争的绝对性建立在一事物、过程中,正因为事物内部、过程内部斗争的绝对性,才可以说明事物运动的动力、源泉,才有事物的发展。
(三)对立面之统一与斗争的关系对立面的斗争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立面之间开始是势力均衡的,在斗争的过程中一方力量不算加强,另一方力量不断减弱而使一方最终得以改变事物的组成或性质;另一种情况是对立面之间开始就是一方强一方弱,弱的一方在斗争过程中力量增强而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在某一点上与原来强的一方达成均势,而后对立面继续进行斗争。
循环反复,强弱力量可能还会发生变化,发生对立面的转化,也可能再达到一个均势统一的点。
两种情况下,无论是均势走向力量差异,还是由力量差异走向均势,对立面都处于斗争“状态”。
所以,对立面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统一、斗争并不矛盾,列宁强调斗争的绝对性,是时代给他的启示,也是他给时代的贡献。
四、列宁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的意义及局限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明确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特别是结合列宁的时代背景,他阐述的对立统一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当时俄国的国内外局势,将对立统一规律应用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并最终取得了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胜利。
列宁作为一名革命家与政治家,用哲学的阐述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之时为国家找到一条光明之路,并争取到大部分民众参加革命,不是每个哲学理论都有这样大放异彩的机会。
但是在对对立统一规律何以成为辩证法核心的具体阐述上,列宁论述的还不够全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疑问之处。
现在的系统论对列宁对立统一规律的质疑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鉴于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列宁没有阐述对立物的统一对对立物的意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强调对立物的统一,就无法说明对立面斗争的重要性,也就没有了暴力革命。
为了方便理解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之间并不相互矛盾,在阐述列宁的对立面的统一时,并没有说明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这一点,实际上,列宁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时一定看到了对立面之间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一方面。
只是他为了革命的需要,在阐述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与斗争的绝对性之时,并没有强调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所包含着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关系。
因为在统一物之中,对立面是两种非实体因素,因其同处在统一物之中,必然相互联系;又因双方是互相对立的,就意味着说一方必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否者构不成对立面,这说明对立面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一角度上说,统一物之中的对立面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是没有条件的,否则就不存在对立面了。
另一方面,统一物之对立面的斗争最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一直斗争下去吗?斗争的状态一直持续与斗争追求的目的并不冲突,即使在对立面之间力量悬殊,统一物性质改变的情况下,对立面之间依然互相依存、互相联系。
如何看待这种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的关系,可能才是辩证法的魅力所在。
当然,这个角度所说的“统一”与“斗争”与列宁在那个时代之下强调的对立统一规律已有不同之处,某种程度来说,两个角度是不需要对比的。
只是处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在理解列宁阐发的对立统一规律也会带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迷信“斗争哲学”,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中国开始构筑和谐社会中国梦,而和谐社会背后是对对立统一规律另一个角度的理解。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0.[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