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6《新闻两则》作业设计 冀教版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b0cc9fa4b35eefdc9d333b9.png)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來Z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拿岀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二、整体感知A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B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屮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屮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b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c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C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休)三、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耍素的习惯,再读英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To四、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九年级下册语文1 《消息二则》预习作业

1 《消息二则》预习作业1.文体知识(1)定义: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上讲,就是指。
(2)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事、、何故、。
(3)新闻的结构::常见的有引题、主题、副题等。
导语:开头部分。
它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或采取其他生动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体:主干部分,用典型而充分的新闻事实、必要的背景材料,对导语进行补充和发挥,表现新闻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酝酿和生存、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结语: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
它是新闻事实的结尾,它依附于事实,并不一定需要议论和抒发。
2.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溃.()退xiè()气dū()战要塞.()yè()已摧枯拉朽.()锐不可dāng()(2)根据意思写词语。
险要的关隘: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来势凶猛:已经:3.课文结构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为思维导图。
4.语言特点(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读过长江。
“大约”是“大概、大致估计”的意思,表明不是精确的“三十万”,体现了新闻语言具有的特点。
你还能找到体现这个特点的其他的词吗?(2)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简洁是消息语言的另一个特点,请从这句话中找到体现这个特点的词句:。
(3)一般而言,消息要求客观记述,不加或少加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但是毛泽东的军事新闻带有鼓舞我方士气、打击敌方信心的作用,所以有些词语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请你找出这类词。
我方:敌方:(4)毛泽东文学修养极高,在写作时有些词用得很典雅,但是因为是面向大众的,所以也有口语化的用语,请你各找一例。
1《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1、新闻两则教学课题《新闻两则》主备人许美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总课时数上课日期二次备课人白利梅二次备课时间2014.09.12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教学准备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新闻两则》学案

语文作业《新闻两则》学案班级姓名成绩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 B.锐不可当.(dānɡ) 要塞.(sài)C.阻遏.(jié) 鄂.(è) D.绥靖..(suǐ jīnɡ) 安然无恙(yànɡ)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4分)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3分)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4.填空。
(11分)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为下面的新闻拟标题。
(9分)①北京时间6月4日,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在罗兰加洛斯展开女单决赛。
中国金花李娜以2:0战胜卫冕冠军、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夺得冠军。
她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位捧起法网女单冠军的中国人。
罗兰加罗球场第一次奏响中国国歌。
②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③经过3个月改造,4月18日天桥区无影山东路垃圾压缩转运站正式投入使用。
这是济南首个已建成使用的环保型垃圾压缩转运站,也是目前济南唯一的环保型垃圾压缩转运站。
冀教初中语文九下《16新闻两则》word教案 (3)

飞天英雄凯旋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凯旋归来的场面的描写,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内容集中,结构灵活。
学情分析:“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03年的一件盛事,曾激起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相信他们会对本文非常感兴趣。
教学前,可先安排学生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了解航空航天的一些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返航的经过,能概括几幅场景的内容,体会庄重而热烈的出征场景。
2、理解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意义,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兴奋而热烈的场景。
2、朴实自然的语言,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世界瞩目、令中国自豪的日子。
你知道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吗?(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历时21 个小时,绕地球14圈,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英雄凯旋归来的具体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发射现场去感受一下。
二、整体感知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你对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怀有什么感情呢?你是否羡慕杨利伟、希望长大后和他一样成为一个航天员?那你觉得作为一个宇航员要具备那些条件?(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2、课文最后一段话在新闻五部分中属于哪部分?它有什么作用?3、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对中国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吗?神舟五号上天,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苏、美两大国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我们中国人民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的标志,是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中国将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新闻两则》教案例文.doc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新闻两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两则》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教法】传授、点拨、讲练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
【教具】传统、powerpoint 投影。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朗诵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教师板书课题、dāng()退()战要()锐不可()suí èxiájiū()靖阻()管()()正cuànfújiān逃()被()()灭(2)、说说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
(3)、改病句1、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并封锁长江,控制江阴要塞。
2、在野战军和游击队的配合打击下,使困守的敌人不得不弃城逃窜。
(4)、划分两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层次(5)、分析下列这则新闻的结构世锦赛美国胜阿根廷摘铜TOM 体育讯北京时间9月2日,2006年世锦赛铜牌争夺战拉开战幕,对阵双方是宿敌阿根廷和美国队。
在双方国际正规赛事交战史上,美国9胜4负占绝对优势,但是役之前的最近两次交手,获得胜利的却都是阿根廷。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16新闻两则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16新闻两则
作为学生一定要尽快掌握所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
接下来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幺?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幺?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幺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幺?体现语言特点是什幺?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语文:第16课《新闻两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冀教版九年级下)

毛泽东
罗店一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徐海静制作
时代背景: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 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 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 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 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 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 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 “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 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课后练习:
一、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第2句好。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则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 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 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则强调了 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第2句好。 句1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敌军的“不 料”,正显示出我军 的神速。 二、课外写一篇新闻 。(提示: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及时、 简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作业设计
一、基础题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要塞()当做()kuì()退suí()靖区瓶塞()锐不可当()xiè()气è()豫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余部拒绝阻遏减租减息
B.微弱督战茂盛孤立据点
C.渡江扩展馁靖区毫无斗志
D.业已荻港抵抗阌乡
3.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注意它结构的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消息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二、阅读题
(一)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还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4.变换下面的句式。
(1)西路军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
改为被动句: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改为感叹句:
5.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一部分文字。
6.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我军的哪些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用课文原句回答)通过对比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7.语段中的黑体句中“至发电时止”和“余部”能不能改成“到现在”和“剩下的”?为什么?
8.从内容上看,本段文字在记叙中插入议论,请在语段中将议论性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进一步分析一下议论句在语段中的作用,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项)
A.插入简短的议论是为了揭示事件的本质。
联系这一片段,是从我军英勇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两个方面揭示了这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联系全文,则是敌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原因。
B.对敌军的情况详议几笔,可以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C.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着重点明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D.在叙述的基础上插入简短的议论,在写法上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二)
20余万元巨款无人认领
本报讯(记者赵琰林勇)4月29日晚,一乘客将20余万元巨款遗落在出租车上(本报昨有报道),然而蹊跷的是,直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失主仍未到警方认领巨款。
29日晚上7时许,振海出租车公司的哥董兴强送完两名乘客后,突然发现车上多了一只手提袋。
打开一看,袋中装的竟是几捆人民币,粗略估计约有20余万元,董兴强马上掉转车头开到公安治安分局城西派出所,把钱交给值班民警。
随后,值班民警和董师傅一起来到乘客下车的地方寻找,但等了许久也不见两名乘客的身影。
而110指挥中心也没有收到关于这笔巨款的报案。
根据手提袋中的一些资料,民警找到怀疑是失主的一名男子的单位和家人。
据其家人称,这笔钱可能是该男子从自己炒股的账户上提出来的。
但从当晚起,家人已和该名男子失去联系。
至于这笔钱是否确为该男子所有,这笔钱要用于何处,家人也无从得知。
据悉,这笔巨款现保管在公安治安分局。
民警已通知该男子家人,请他于昨天来接受调查并取回失款。
但直到昨天下午,这笔钱还是无人认领。
9.给下面词语中黑体字注音。
遗落()蹊跷()()账()户
10.这则新闻在记叙事件的过程中同时赞扬了出租车司机董兴强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1.文中的“粗略估计约有20余万元”能不能省略“粗略估计”或者直接写成“23万元整”这样的具体数值?为什么?
12.请按新闻记叙的要素,分析上文的内容。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
(5)事件的结果:
1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词语也不断地产生,丰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除文中提到的“的哥”“炒股”外,你还知道哪些?(至少写出3个)
【参考答案与提示】
1.sài;dànɡ;溃;绥;sāi;dānɡ;泄;鄂
2.C
3.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记叙、议论
4.略。
5.写西路军的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6.与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也表现了作者藐视敌军,赞颂我军的心情。
7.“至发电时止”比“现在”时间概念更确切,还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涵其中。
“余部”是军事术语,在此指还未渡江的部队,“剩下的”则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呢?语意不明确。
8.黑体句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ABC
9.lā;qī;qiāo;zhànɡ
10.心系他人,拾金不昧的品格;词语有“突然发现”“竟是”“粗略估计”“马上”
11.【提示】:
不能。
如果省略“粗略估计”就不能表现出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清点钱物的事实,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好司机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如果直接写上钱款的具体数目,这既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会为以后查证失主带来困难。
12.(1)4月29日晚。
(2)公安治安分局城西派出所。
(3)司机董兴强。
(4)董兴强拾金不昧,与民警多方查找失主。
(5)直到昨天下午,20余万元巨款仍无人认领。
13.因特网、酒吧、茶吧、托福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