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内湿”的原因及表现

合集下载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湿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体内湿邪的堆积或外邪侵袭导致的一系列身体症状。

湿气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久坐不动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而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一、湿气引起的身体症状1.脾胃不和:湿邪寄于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苦口干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任脏之源,因此脾胃的调理至关重要。

2.湿热壅滞:湿气受热化聚集在体内,形成湿热,常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尿黄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等。

3.关节疼痛:湿气易于寄居于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中医常将其归为湿热病证范畴。

治疗时需辨证施治,如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等。

4.皮肤湿疹:湿气往往通过皮肤外泄,导致湿疹、瘙痒、糜烂等皮肤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中药治疗,如连翘、苦参等。

5.湿气困脾肺:湿气侵袭脾肺,导致气滞不舒、痰湿咳嗽、胸闷喘促等症状。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二、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眼睛、舌苔、皮肤等来判断湿气的程度和分布。

例如,湿气蕴于脾胃,舌体常常呈现胖而苔白厚等特征。

2.闻诊:中医利用嗅觉来判断湿气的味道。

湿气重者,体味常为浓重、腥臭等。

3.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症状的具体表现,包括疼痛的位置、程度、频率等,来确定湿气的病因和证型。

询问病史以及生活方式等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4.切诊:中医通过把握脉搏的情况来判断湿气的虚实、寒热等。

湿气重者脉搏常常沉滑或沉紧。

针对不同的湿气症状,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的体质状况、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治疗湿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
导语:外部环境仅仅是诱因,体内环境太湿才是主因。

陈伟说,中医认为脾胃主湿,所以,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

比如,凉拌食品,冷饮。

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另外,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有哪些
1、关节
若是湿气入侵体内,关节也会出现一些特征。

因为气血运行不畅顺,四肢关节容易沉重,屈伸不利等。

2、头部
湿气重,最先反应的是头部,出现头昏脑涨,四肢沉重,连骨头、肌肉都是酸痛的。

附带着有头部发热,怕冷,流鼻涕,浑身不舒服。

3、小便带下,大便不成形
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特征都出现过。

内湿

内湿

四、内湿在中医上又称为“湿浊内生”。

提到湿,想必我们都会想到下雨前或是黄梅天房屋里的潮湿的情景。

毫无疑问,水汽在空气中过多的积聚是潮湿形成的主要因素。

那么体内的湿,当然也是体内水汽过多积聚所造成。

在五脏中我们讲过,水饮进入体内后,要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对水饮的运化。

通过脾的运化,水饮变为人体可吸收利用的精华物质,以供滋润机体和为机体各种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那么进入人体的水饮就不能被正常转化为人体可利用和吸收的精华物质,从而导致水液在体内过多地积聚,反过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内湿的疾病。

脾与内湿形成的关系密切,《内经》上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人体大多数的水湿内停的疾病,如水肿、胀满等,都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所导致的。

另外,水液通过脾的运化为人体所利用之后,在体内还有一个运输、分布、排泄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贮尿排尿作用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四个脏器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循环过程的障碍,出现水液在体内异常停留的内湿症状。

水湿在体内过多积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组织器官中水分含量过多而出现的症状,如肢体水肿、头面浮肿、头重而沉、胸水、腹水、大便溏泻、四肢重胀、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二是体内粘膜细胞分泌的粘液过多,如妇女的白带过多(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关于带下疾病的论述中,就认为妇女的带下病,归根到底都是内湿引起的。

他说“带下俱是湿症”,一句话就概括了带下疾病的根源,并根据这个理论创造出了有效治疗白带过多的方剂——完带汤),慢性结肠炎导致的慢性腹泻(中医认为“湿多成五泻”,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腹泻和内湿有关),支气管分泌粘液过多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白而粘、不易咯出,等等。

讲到这里,我要提到一种疾病,那就是慢性鼻炎。

说到慢性鼻炎,往往是鼻粘膜分泌过多,鼻粘膜水肿、充血等原因导致。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中医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

人如果夏秋淋雨涉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湿气就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等入侵体内,在各个脏腑组织之中“安营扎寨”,并“长期居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湿呢中医教你7招自我鉴定一下吧!1.排便粘稠粘便盆中医认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大便不成形就是中医所说的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太饱或过于油腻、嗜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胃。

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体内水液代谢。

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日久形成瘀滞,化而成热。

祛除体内湿热,要注重日常的调理。

2.舌苔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3.小肚子大脾湿比较常见的就是“胖子”,肥胖本身就是脾气亏虚、痰湿壅盛的表现,所以在胖人身上很容易看到脾虚和湿盛的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胖子”。

还有几种是“未来的胖子”。

一是贪吃寒凉、频繁进出冷饮店的人,二是贪吃油腻、频繁光顾快餐店的人,三是贪吃甜食、频繁现身甜品店的人,四是贪杯酗酒、频繁出入酒吧的人。

这都是生湿伤脾的“最佳”途径,这几类人加入肥胖的队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4.爱出油正常的头发是光泽、干爽的。

体内湿气太重,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冬天还是夏天脸上都喜欢出油,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这就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5.睡觉留口水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耳内湿也就是俗称的油耳朵。

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触碰,感觉有油。

7.口臭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

湿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的原因

湿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的原因

湿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的原因大量的湿气在体内积聚,会造成“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

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夏困”,所以当你感觉总是睡不醒时,可能就要当心湿气入体了。

湿气过重还会引起下肢浮肿,手脚冰凉,四肢发麻,严重影响自己的日常精神状态。

重则还会让湿气深入子宫,形成长时间宫寒,造成女性不孕。

(1)吃出来的湿气夏秋季节,阴雨连绵,温度高湿热难耐,人们不再像冬季那样,喜食花椒、文冬姜、枸杞等热性食物,而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湿气加重。

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吃在很大一部分原因上引起了湿气加重,影响健康。

(2)懒出来的湿气夏季因为气温高的原因,一动则出汗,甚至偶感气喘吁吁,很多人不喜欢动弹,经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和四肢无力的症状,精神不振。

其实这就是湿气重的表现。

因此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形成湿气叠加的恶性循环。

多运动,不懒惰,方可远离湿气。

(3)熬出来的湿气夏季夜长,是烧烤撸串的大好时节,三两好友坐在路边,尤其是再配上一瓶啤酒,那就更爽了,每次大聚小聚总是熬到夜里两三点。

但是中医认为,熬夜不仅对肝脏造成负担,还会加重我们人体内的湿度。

其次就是夜晚暴饮暴食,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血液流速降低,外部湿气就会乘虚而入。

(4)宠出来的湿气加之部分人群,挑食偏食。

食用过多的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阻塞经络成为能量垃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洗头时,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洗完澡(头)后未擦干身体水份;夏季贪凉睡地板;住地下室;淋雨后我,未及时换衣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等等都是诱发湿气的重要原因。

中医角度解析湿气的症状及辨证要点

中医角度解析湿气的症状及辨证要点

中医角度解析湿气的症状及辨证要点湿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常见病理因素,其产生与人体内外环境、饮食习惯、气候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当湿气在体内凝聚积聚,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给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湿气的症状进行解析,并介绍辨证要点。

一、湿气症状解析1. 湿气重之皮肤症状湿气重时,常会导致皮肤湿滑、沾湿不干,甚至出现瘙痒、疱疹等皮肤症状。

常见的湿气重的皮肤症状有湿疹、湿疮、脚气等。

2. 湿气重之消化系统症状湿气重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引起食欲不振、口苦、腹胀等症状。

湿气入侵脾胃,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脾胃湿滞。

3. 湿气重之呼吸系统症状湿气重还会导致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痰多、气喘等。

湿气易于阻滞肺气,导致痰湿困于肺部,使肺气不畅。

4. 湿气重之关节症状湿气重还容易导致关节症状,如关节酸痛、浮肿等。

湿气易于阻滞经络,造成气血不畅,导致关节疼痛。

5. 其他湿气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湿气还可能引起疲倦无力、思维迟缓、舌苔厚腻等全身症状。

二、湿气的辨证要点1. 辨证要点一:湿热型湿气湿热型湿气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苦、口渴、尿黄、便秘等。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 辨证要点二:湿寒型湿气湿寒型湿气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酸痛、喜温喜压、尿频、大便稀溏等。

舌苔白腻,脉象滑缓。

3. 辨证要点三:湿湿性湿气湿湿性湿气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困重、容易疲倦、纳差等。

舌苔白腻,脉象滑数。

4. 辨证要点四:湿燥型湿气湿燥型湿气症状表现为皮肤干燥、嗓子干痒、口干、咳嗽少痰等。

舌苔黄薄,脉象滑数。

5. 辨证要点五:湿暑型湿气湿暑型湿气症状表现为发热、口渴多饮、心烦、身倦等。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三、湿气的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寒凉、甜腻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适量饮用温热的开水。

2. 居室调理保持居室通风,避免潮湿环境。

使用除湿设备,如除湿机、除湿剂等。

3. 身体调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利于湿气排出。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导读:湿气,中医认为是万恶之邪,湿气往往是造成各种疾病的根源,即使健康的人,往往也有湿邪,那么怎么办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呢?以下中医教大家认识湿气、判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教你判断湿气的方法湿气——万恶之邪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中医介绍,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1)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2)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3)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4)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气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判断湿气的方法: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

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

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

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湿热内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了解如何准确诊断体内的湿热内蕴,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调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湿热。

湿,是一种阴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热,则是一种阳邪,具有炎热、升腾的特点。

当湿与热相互交结,蕴结于体内,就形成了湿热内蕴的状态。

从症状表现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就好像身上背着沉重的包袱,总是提不起精神。

这是因为湿邪重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人体的清阳不升。

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但这种热往往是身热不扬,也就是摸上去皮肤的温度并不是很高,但自己却感觉从身体里面往外发热。

此外,由于热邪的蒸腾,患者可能会有面部发红、烘热的表现。

在头面部,湿热内蕴的人头发容易出油,面部也常常油腻光亮,甚至还可能会长出痤疮、粉刺等。

眼睛可能会出现红赤、眼屎增多的情况。

嘴巴里则感觉口苦、口干,但是又不太想喝水,或者只想喝少量的热水。

舌头通常是舌红苔黄腻,舌苔厚腻就像一层厚厚的油覆盖在舌面上。

在消化系统方面,这类人往往食欲不佳,感觉肚子胀满,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大便多不成形,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而且排便时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小便则量少色黄,气味较重。

在皮肤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面部痤疮粉刺,还可能会出现湿疹、瘙痒等症状,皮肤容易出现感染,疮疡等。

从脉象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脉象多为濡数或滑数。

濡脉是指脉象柔软而浮细,好像手按在棉花上一样;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每分钟超过 90 次。

滑脉则是指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

中医诊断体内湿热内蕴,还会考虑到患者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或者喜欢吃辛辣、油腻、甜食、饮酒等,都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此外,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诊断湿热内蕴时都有重要作用。

望诊除了观察上述的面色、舌苔、皮肤等情况外,还会注意患者的神态、体型等。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闻患者身上的气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

“内湿”,即体内水湿停滞。

内湿是由于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

如是则水津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而且与肾有密切关系。

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使脾失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盛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亦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虽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均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

或为痰饮。

内湿的临床表现以脾胃症状为主。

湿留于内,可因体质、治疗等因素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二者亦常互相影响。

湿邪外袭每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

脾失健运,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内湿的病理变化
湿性重着粘滞,多易阻遏气机,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可以致痉,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湿为痉病原因之一。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浊虽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

内湿则是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生湿”。

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虚,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