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中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课件:第7课《孙膑》

高中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课件:第7课《孙膑》

重难点探究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孙膑和庞涓的人物形 象。
★ 孙膑:足智多谋,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具体表 现在:在马陵道之战中,孙膑洞悉敌军弱点,故 作假象,巧设伏兵,造成庞涓的错觉,诱敌就范, 战而胜之。
★ 庞涓:骄傲自大。具体表现在:当他看到孙膑 设计的假象时,轻易大喜,还自得地说:“我固 知齐军怯。”同时,庞涓还具有残酷、忌妒心强 的性情特点,具体表现在他对同学孙膑因妒而施 之以酷刑一事上。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 密地会面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 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 国。
3
推于了了田 孙千而
语 句 翻 译
举 给 齐 威 王

是 田 忌 就 把 孙 子
齐 王 千 金 赌 注 。
两 次 , 终 于 赢 得
忌 败 了 一 次 , 胜
三 次 比 赛 完 了 ,
• 6君弟重射,臣能 令君胜 • 7及临质
二、合作学习
小组内质疑解惑, 在课本上整理补充。
三、巩固落实比效率
1、巩固文中知识点 2、当堂检测----(大家来找茬!)
达标检测: 2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
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
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
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 语
举而俱发”。

翻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
译 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
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
就万箭齐发。”
语句翻译
8.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 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 自刎,临死说:“倒成绩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就乘胜追击, 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 魏国太子申回国。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doc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教材分析:《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

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

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

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作者介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介绍:田忌名忌,字期,又日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战国初期齐国名将,他和孙膑军事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是互相关心的好朋友。

孙膑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后代。

著有《孙膑兵法》。

齐威王(前378-前320)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会写:赢:输赢赢家赢得赢利互利双赢拳:拳头打拳拳脚相加赤手空拳擦:摩擦擦拭擦洗摩拳擦掌策:政策决策策略计策束手无策荐:推荐举荐毛遂自荐形近字:赢(输赢)羸(羸弱)拳(拳头)眷(眷恋)策(策略)枣(红枣)荐(引荐)荏(荏苒)多音字:差:chā差错chà相差甚多chāi出差cī参差不齐调:diào(调换)tiáo(调味剂)近义词:赏识——欣赏引荐——推荐信任——相信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兴高采烈反义词:赢——输满意——失望胸有成竹——束手无策跃跃欲试——无动于衷兴致勃勃——兴味索然不动声色——惊慌失措理解词语: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活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多用于上对下)。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7《孙膑》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7《孙膑》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体悟孙膑精神的可贵之处。
预习检测:易读错写错的字
而黥之( qíng ) 窃载( zài ) 驷( sì )
说齐使( shuì ) 趣利( qū ) 辎( zī )
控捲 ( quán ) 搏撠( jǐ ) 亢( gāng )
悍勇 ( hàn ) 刭( jǐng )
2.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 与之齐。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凭借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面了 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 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3.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终于赢得了齐王千金赌注。于 是田忌就把孙子推举给齐威王。
第5自然段:
马陵之战:孙膑洞悉敌人的弱点, 以减灶诱敌,巧设伏兵之计智胜庞涓。 表现了孙膑善于用兵布阵的智谋和才 干。这是本文“孙庞斗智”的重点。
文本探究
马陵道智取庞涓时,孙 膑用了什么计策?故事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减灶法
“使齐军入魏地为 十万灶,明日为五 万灶,又明日为三 万灶。”
正确分析形势。洞悉对方弱点, 善用计谋,诱敌就范。 不要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 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 样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以引导。
7.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 见火举而俱发”。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 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 就万箭齐发。”
8.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 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关键词:①控捲,握紧拳头②斗,打斗③批亢,攻击 要害④捣虚,攻打虚弱之处⑤形格势禁,被形势禁止 ⑥竭,筋疲力尽⑦于外,状语后置,在国外⑧罢,通 “疲”,筋疲力尽⑨于内,状语后置,在国内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历史知识点很多,只有进行总结,才能发现重点难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文学常识春秋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春秋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春秋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历史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相当于周朝东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半段。

这个时期被称为春秋,是因为《春秋》是东周时期鲁国的一部年代志,后来成为东周的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事件。

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周朝国力的衰落:春秋时代前期,周室渐渐丧失中央的政治控制力,诸侯国开始日益强大。

周室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动荡,一些权贵和贵族有权势和财富上的矛盾,使得控制周室的权力衰微。

2. 诸侯国的兴起:春秋时代,中国出现了大量诸侯国,其中齐、楚、鲁、齐、卫、燕、中山等国势力最为强大。

这些诸侯国的兴起,使得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制逐渐松动,各国相互竞争,内部纷争不断。

3. 农业经济的发展:春秋时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冶铁业和陶瓷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基础。

4. 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春秋时代,以宗法制为主的社会政治结构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兴的豪族和地主。

这些新兴的豪族和地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事件春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纷争的时代,发生了大量重要的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有:1. 齐桓公与楚庄王的争霸: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楚庄王都是有名的霸主,他们在东周的政权争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齐桓公是一个有远见和决断力的君主,他大力发展齐国的农业和军事,并对外展开了一系列的扩张活动,最终使得齐国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霸主。

楚庄王则是在楚国的一系列战争中,击败了齐桓公,使得楚国成为春秋时代的一个霸主。

齐桓公与楚庄王的争霸,充分展现了春秋诸侯国之间争霸的激烈局面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2. 韩康子与晋文公的称霸之争:韩康子是韩国的一位有远见的君主,他发明了新的战术和策略,使得韩国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国家。

读《资治通鉴》之成功做事要避开的三个陷阱

读《资治通鉴》之成功做事要避开的三个陷阱

读《资治通鉴》之成功做事要避开的三个陷阱【原文】《资治通鉴》周纪二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

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崐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译文】齐国这时才出兵,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去援救韩国,仍用老办法,直袭魏国都城。

庞涓听说,急忙放弃韩国,回兵国中。

魏国集中了全部兵力,派太子申为将军,抵御齐国军队。

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那些地方的士兵向来骠悍勇猛,看不起齐国;齐国士兵的名声也确实不佳。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孙武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去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去奔袭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

’”于是便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地界后,做饭修造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为二万个灶。

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此情况,大笑着说:“我早就知道齐兵胆小,进入我国三天,士兵已逃散一多半了。

”于是丢掉步兵,亲率轻兵精锐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当晚将到达马陵。

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而多险隘,可以伏下重兵,孙膑便派人刮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白树干上书写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再从齐国军队中挑选万名优秀射箭手夹道埋伏,约定天黑后一见有火把亮光就万箭齐发。

古代汉语-第十六讲孙膑

古代汉语-第十六讲孙膑
当。) ▪ ⑥ “如瞽无相,何伥伥?”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 ⑦ “管仲相桓公。” “惠子相梁。” ▪ ⑧“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 ▪ “夫子加齐之卿相。” ▪ ⑨“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⑩ “相泣于中庭。” ▪ (11) “杂然相许。”
▪ 16、倍: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
▪ 形声字, ,从人,从咅(pǒu),咅亦声。 “咅”本义为“拥护或反对所立之君”。 “人”与“咅”联合起来表示“拥护或反对 某人”。
▪ (一)bèi ①违背、背叛。后作“背”。② 背向。③背诵。④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⑤ 增强、加添。⑥越发、更加。⑦太阳旁的云 气。

会意兼形声字。从木,从各,各亦声。“木”指树木。
“各”意为“十字交叉之形”。“木”与“各”联合起来表
示“树干与树枝形成十字交叉之形”、“枝杈为十字交错之 形”。本义:树木枝干分叉系列。格,木长貌。(东汉·许 慎《说文》。)
▪ 【名】树木的长枝条;方框;格子;栅栏;法式,标准, 规格;法律条文;制度;品格;规模,量度;古代刑具(即 炮烙luò);箭靶子等。【动】 击打,格斗;追击,回击;
▪ 10、质: 【动】赌博,比赛
▪ 質,会意字。金文 (人)(贝,钱财)(斤,斧,代表武力), 表示武力劫持以求财。造字本义:以刀斧劫持人员作抵押,以求 赎金。
▪ 抵押;抵押品;信物;盟约;诚,实;质朴;赌博,比赛;物 质;本质,实体;资质;质地,底子;询问;评判;箭靶;古代 刑具;正。
▪ 11、救:制止。
▪ 会意兼形声字。从攴(pū),从求,求亦声。“求”指皮衣。 “攴”意为“行动”、“执行”。“求”与“攴”联合起来表示 “严寒中给人送去皮衣”。本义:严寒中用皮衣接济需要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膑
一、通假字
1、欲隐勿见.同“现”,出现
2、老弱罢.于内通“疲”
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同“趋”,趋向
4、马陵道陕.通“狭”
5、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通“拳”,拳头
二、词类活用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客人那样(名词作状语)
田忌信然.之认为……对(意动用法)
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用法)
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疲惫,困乏(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使……挫败(使动用法)
与其轻锐倍
..日并行逐之轻装的、精锐的部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露出白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副词)
欲隐勿见.使出现(使动用法)
三、古今异义
遂以为
..师古义:把他当做今义:认为
夫解杂乱纷纠
..者古义:打结的绳索今义:纷扰;祸乱
明日
..为五万灶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一、重点实词
1、庞涓既.事魏已经
2、自以为能.不及孙膑能力
3、乃阴.使召孙膑暗中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嫉妒
5、欲隐.勿见埋没,隐藏
6、齐使者如.梁到
7、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友好地
8、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赌注
9、马有上、中、下辈.等级
10、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但,只管
11、田忌信然.之认为这样
12、及临质.对,比赛
13、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推荐
14、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老师
15、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推辞
16、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军师
17、田忌欲引.兵之赵带领
18、批亢
..捣虚,形格.势禁攻击要害;咽喉,阻碍
19、君若不引兵.疾走.大梁军队;奔向
20、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举动
21、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果然;离开
22、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越过
2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趋向
24、士卒亡.者过半矣逃走
25、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一日走两日的路程,日夜兼程
26、孙子度.其行估计
27、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射箭
28、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约定;亮起;发射
29、乃钻火烛.之点火
30、齐因乘胜
..尽破其军趁着胜利的形势
31、遂.成竖子之名竟然
32、世传.其兵法流传
33、窃载与之.齐到
34、齐号.为怯号称
35、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两次
36、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平素
37、我固.知齐军怯本来
四、一词多义
【而】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可是(转折连词)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并且(并列连词)
去韩而归承接连词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修饰关系连词
【使】
乃阴使召孙膑派(动词)
齐使者如梁出使(动词)
说齐使使者(名词)
【于】
庞涓恐其贤于己比(介词)
进孙子于威王向(介词)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在(介词)
【因】
v1.0 可编辑可修改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动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于是(副词)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认为(动词)
【以】
虏魏太子申以归而,表修饰关系
名显天下因为(介词)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把(介词)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用(介词)
【及】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赶得上
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和
及临质等到
【之】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的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代词,他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到
遂成竖子之名的
心之所向文言虚词,无实际意义.
之二虫又何知这
v1.0 可编辑可修改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类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代词,我
【如】
齐使者如梁沛公起如厕/臣请往如楚/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去,往
日初出大如车盖/状貌如妇人女子/两狼之并驱如故好像, 如同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按照
如有地动洛阳亲友如相问假如,如果如,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