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兵法 - 孙膑兵法

合集下载

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完整版)

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完整版)

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完整版)学习古代兵法策略的三十六计,不是为了争个高下的城府,只是领略古人的兵家智慧。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

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

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孙膑兵法,又称《孙子兵法》是以战争为背景,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经验,从军事策略的角度,阐述了作战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我国古代军事典籍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现代军事科学理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孙膑兵法的基本思想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征战中主张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避免在敌方强大的地带进行正面决战,而以迂回绕过敌方,打出对敌方致命的一击。

同时也主张对敌方潜在的威胁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打击。

孙膑兵法的核心内容包括“计、谋、攻、战、戒、信”,其中重点关注“计”和“谋”。

计即军事战略,要求深谋远虑,有预谋、有计划地制定作战策略,找准敌方弱点,利用有限的兵力打击敌方的要害部分。

谋即谋略,是指诱敌于所欲为的战术手段,操作时尽量做到不被敌人发现,以期制敌于无形。

在孙膑兵法中,“攻”、“战”两个方面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攻即军事进攻,不是单纯的近身肉搏,而是在对敌方的深刻认识和研究之后,有针对性地对敌人进行攻击。

战即战术实战,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应急反应,要求指挥员们在战场上及时取舍,灵活变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终的决策。

而孙膑兵法所重视的“戒”、“信”两个方面又是战争必不可少的元素,戒是指军人行为准则,需要尽量避免以一已之力与敌方正面交战,避免浪费兵员。

同时,还需要严格遵守军事纪律、练好个人基本素质,保证在战争中随时做好准备。

信则是指信任、诚信,要求军队中每个人互相信任、彼此帮助,各个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总之,孙膑兵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军事典籍。

其中所注重的“战术策略”、“实践经验”、“统帅才能”、“人心“等内容,不仅对现代社会中的军事战争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也对于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

孙膑兵法的创作时期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时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历时254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紊乱,孕育了许多思想家的出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白话孙子兵法完整版

白话孙子兵法完整版

白话孙子兵法完整版下边有三个版本白话孙子兵法完整版第一篇战争篇孙子说:战争是选手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和选手的存亡,因此,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认真考察。

如何进行考察呢?要以决定战争胜负约五个基本要素为经五事,配以由五事引出来的七个方面情况七计为纬,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作出估量,从中探索出战争胜负的情势。

五个基本要素:一是人和,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所谓人和,指上下同欲、君民一心,一旦有比赛或者NVN,队员或队友能够配合得力,兵或农民就会听从选手的命令,赶赴战场或者执行调度,为选手或我方出生入死、奋勇杀敌,而不会控制失误或者配合不好。

所谓天时,指星际中的运气或者机会。

所谓地利,指高地岛屿、远途近路、险势易域、地广道狭,和军事上的生地、死地。

所谓将领,指选手的才智、意识、操作战术和智商。

所谓法制,指人口,资源都管理有度。

做为领兵的选手对以上五个基本要素都要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

因为只有深刻地了解并掌握了它,才能驾驭战争打胜仗;反之,如果不了解不掌握它,就会吃败仗。

所以,不仅要懂得五事,还要根据由五事延伸出来的七计进一步具体分析比较,从而探求战争的胜负。

七计说的是:哪一方的NVN配合得好?哪一方的选手意识过人?哪一方占有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控制统一?哪一方的军队级别较高?哪一方的操作训练有素?哪一方资源建筑运用合理?然後依据对这些情况的分析对比,就完全能够判明谁胜谁负了。

如果将帅听从我的计谋五事七计,并能运用它指挥作战,那就必定取得胜利,这样的将帅就一定要留在指挥岗位上,委以重任;如果将帅不听从我的计谋,而按他自己的意图去指挥作战,那就一定失败,那就让他离开指挥岗位,绝不能留任他。

如果利害得失估量准确,有利的意见已被采纳,同时又尽力造成实施有利的战争决策的态势,那就给顺利作战提供了外在的辅助条件。

所谓势,就是造成我方比对方有利的大局。

指挥作战,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而奇异的行为,它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尽量做到迷惑敌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此,我们可以说,诡诈是用兵打仗的一项基本原则。

孙膑兵法总结出什么思想

孙膑兵法总结出什么思想

孙膑兵法总结出什么思想孙膑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兼政治家,他的兵法被后人总结为“孙子兵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孙膑兵法中蕴含着精妙的思想,以下是对其思想的700字总结:首先,孙膑兵法倡导“速战速决”的原则。

他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强调了战争迅速决胜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迅速决战,只会让敌人有机可乘,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因此,孙膑主张在条件成熟时,应当果断采取行动,以求最终的胜利。

其次,孙膑兵法注重破敌之计。

他强调了分析敌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破敌之计。

他认为,只有充分了解敌人的情报,找到对方的弱点,才能利用有利条件击败敌人。

他还强调了灵活运用兵力的重要性,通过兵力的集中与分散,来使敌人陷入被动局面,最终达到破敌之效果。

第三,孙膑兵法倡导以攻为守的军事思想。

他认为“攻为上守为下”的原则,即主动进攻的一方占据了主动权,能够主动选择战场,控制战争的进程,并最终获得胜利。

他还提出了“以守制攻”的思想,即在防守的过程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来出击敌人,以收到制敌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并被后来的将领广泛运用。

此外,孙膑兵法注重以奇胜常的思想。

他认为在战争中,如果只按常规进行作战,反而容易被敌人预测和应对。

因此,他主张利用奇特的手段和战术,来打破对方的常规思维,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战斗结果。

他认为只有以奇胜常,才能战胜强敌,取得最终的胜利。

最后,孙膑兵法还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全面的才能,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能力。

他强调了领导者的决策和行动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树军则民服,任军则士悦”的思想,即通过优秀的领导来塑造强大的军队,从而赢得战争。

总而言之,孙膑兵法集中了孙膑多年的军事经验和智慧,注重迅速决胜、破敌之计、以攻为守、以奇胜常以及优秀的领导等核心思想。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广泛运用和传承。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01章擒庞涓本篇记述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办法,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

这是孙膑运用他的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2),使将军庞涓、带甲(3)八万至于茬丘(4)。

齐君(5)闻之,使将军忌子(6)、带甲八万至……竞。

庞子攻卫(7)□□□,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8)。

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9),难攻也。

吾将示之疑。

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卫,当途有市丘(11),是吾粮途绝也。

吾将示之不知事。

”于是徒舍而走平陵(12)。

……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13)?”曰:“齐城、高唐(14)。

”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减□□都横卷四达环涂(15)□横卷所□阵也。

环涂{车皮}甲(16)之所处也。

吾未甲劲,本甲不断(17)。

环涂击柀(18)其后,二大夫可杀也(19)。

”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20),直将蚁附(21)平陵。

挟{艹世}(22)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23)。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24)。

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25),以怒其气。

分卒而从之,示之寡(26)。

”于是为之。

庞子果弃其辎重(27),兼趣舍(28)而至。

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29),而擒庞涓(30)。

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31)。

* * *……子曰:“吾…………孙子曰:“毋待三日……”(1)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庞涓,战国时人,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被魏惠王任为将军。

简文中庞涓又称庞子。

(2) 梁君,指魏国国君惠王(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

魏国在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

(3) 带甲,穿有铠甲的士卒,此处泛指军队。

(4) 茬丘,地名,其地末详。

四库全书之孙膑兵法

四库全书之孙膑兵法

四库全书之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著作,它曾给中国古代军事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孙武所撰写的,其中总结了许多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给当时中国军事家带来巨大的影响。

孙膑兵法的著名性可以溯源于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刘邦完成了秦国的统一后,他便建设了一个完善的军事体系,以支撑他的统治。

他应用《孙膑兵法》,改变了原来以毁灭与战争取代和平的统治方式,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以改善统治的稳定性。

孙膑兵法以和平为主要原则,强调军事战略策略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军事战略技巧,强调军队和兵力的重要性。

孙膑兵法中提出了三十六种战争之术,涉及军事谋略、战略运用、兵力部署和兵力管理等,这些经典的军事战略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军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孙膑兵法还特别强调防御术,坚持“只有当你确保完全防御时才可以进行战争”,为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孙膑兵法是一部古老的军事思想作品,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给历代军事家带来了重要的启发。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隋朝唐朝,不断地使用《孙膑兵法》中的军事策略思想,为中国古代的军事能力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孙膑兵法的著名性可以溯源于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他的战略思想被众多军事家所称颂,借鉴的学习及巩固,使孙膑兵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家所崇尚的经典之作。

大多数中国古代军事家都赞赏孙膑兵法中的战略思想,他们把孙膑兵法中的内容发挥到最大程度,以便有效地制定军事行动策略,并实施出色。

明朝把《孙膑兵法》归档为“四库全书”,受到了巨大的关注,现今,孙膑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理论仍然在当今时代受到极大的重视,被视为中国军事思想的权威。

孙膑的作品是古代中国战略思想的里程碑,像他的著作,《孙膑兵法》可以为每个军事家和军事学家学习思考和提供帮助。

它所提供的军事策略思想,不仅拓宽了军事家的思路,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有用的建议和参考。

孙膑兵法的名词解释

孙膑兵法的名词解释

孙膑兵法的名词解释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阴谋家。

他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兵法被尊为战国时期的军事权威之一。

孙膑兵法是他系统总结、创新发展的一套独特的军事理论体系,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兵法(bing fa)兵法是孙膑兵法体系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关于战争、战斗及军队行动的规律和原则。

孙膑以兵法为基础,探讨战争的本质、规划战略、组织兵力、调控战术,形成独到的军事思想体系。

2. 守(shou)守是孙膑兵法中的关键概念,强调在敌对势力的威胁下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

孙膑认为守是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严密的防御策略来保护军队和领土资源,确保战略目标的安全。

3. 进(jin)进是孙膑兵法中与守相对应的概念,意味着采取积极主动的攻击策略。

孙膑强调,进攻是取胜的关键,通过快速、有序地展开攻击行动,破坏敌军阵线,迫使其退却或崩溃,从而实现战略优势。

4. 敌我形势(di wo xing shi)敌我形势是孙膑兵法中分析战局情况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对敌情和我方实力的准确评估。

孙膑认为只有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敌我形势,才能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和战术策略,使兵力发挥最大的效能。

5. 分兵(fen bing)分兵是指将军队分为不同的小分队,各自负责不同的任务。

孙膑认为分兵是战争中的必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分兵策略,可以调动灵活的兵力,迅速占领要点、突破敌军防线,实现战局的转变。

6. 合兵(he bing)合兵是指将分散的兵力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相对集中的军队,以便强化攻击力量。

孙膑认为只有在合适的战时机会,通过合兵再组合兵力,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从而迅速击溃敌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7. 队形(dui xing)队形是孙膑兵法中指定军队行进、进攻或防御时的整体排布和组织形式。

孙膑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队形,如长蛇阵、鱼鳞阵、方円阵等,以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

正确的队形布置和灵活的变阵能够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

8. 天时(tian shi)、地利(di li)、人和(ren he)天时、地利、人和是孙膑兵法中的重要原则。

孙膑兵法五名五恭的原文及翻译

孙膑兵法五名五恭的原文及翻译

孙膑兵法五名五恭的原文及翻译孙膑兵法五名五恭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轩骄,三曰刚至,四曰助忌,五曰重柔。

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忌之乒,则薄其前,噪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噪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之。

兵有五恭、五暴。

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

再举而恭,军无所粮。

三举而恭,军失其事。

四举而恭,军无食。

五举而恭,军不及事。

入境而暴,谓之客。

再举而暴,谓之华。

三举而暴,主人惧。

四举而暴,卒士见诈。

五举而暴,兵必大耗。

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

译文军队有五种类型:第一种是威武强大,第二种是高傲骄横,第三种是刚愎自用,第四种是贪婪猜忌,第五种是优柔寡断。

对付威武强大的军队要故意示弱,装出屈服的样子而等待时机;对付高傲骄横的军队,可以装出恭敬的.样子而假以时日;对付刚愎自用的军队,可以用诱敌计而战胜;对付贪婪猜忌的军队,可以成逼其前锋,同时在其侧翼虚张声势加以骚扰,再用深沟高垒使其难于运粮补给:对付优柔寡断的军队,可以虚张声势施以恐吓,用小股部队作些试探性的攻击,如果敌军出动就加以攻击,如果敌军不出战就逼其后退。

军队有五种表示谦恭的情况,也有五种表现凶暴的情况。

表示谦恭是哪五种情况呢?第一是在进入对方国境立即表示谦恭,军队就会失去其正常的状态;第二次行动时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会无从得到粮食补给;第三次行动时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会失利;第四次行动时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要挨饿了;第五次进攻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无法完成任务了。

表现凶暴又会是哪五种情况呢?一进入对方国境就表现凶暴,该国人定会把你当做外来客;第二次行动表现凶暴,就会引起该国哗然纷乱;第三次行动表现凶暴,就会引起该国百姓恐惧;第四次行动表现凶暴,你的士兵在该国就只能得到欺诈了;第五次行动再表现凶暴,你的军队就将大受损耗了。

所以说,谦恭和凶暴要视情况交替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話兵法 - 孫臏兵法
第一篇
擒龐涓
[論將帥之智]
昔日,魏國國君粱惠王興兵攻打趙國,命令將軍龐涓率領八萬大軍進至衛國的楚丘。

齋國國君聽到這件事,也派兵八萬,由將軍田忌帶領上前去救助趙國。

此時龐涓已攻至衛國國都,並威脅衛國共同出兵攻趙。

將軍田忌於是問孫臏﹕﹁我軍該不該援救衛國呢?如果不救,又該採取什麼行動?﹂
孫賸回答﹕﹁請南攻魏國的襄陵縣。

襄陵城邑雖小,但縣境土地廣大,人口眾多,兵力強盛,是魏國東境的戰略要地,很難攻取。

而我這樣做仍是要混淆敵人視聽。

我軍若想攻襄陵,南方有宋,北方有衛,中途又有市丘阻擋,敵人將可以輕易的斷絕我軍糧道。

如此他們便會以為我軍不懂兵法。

﹂於是田忌派遣一支軍隊南下圍攻襄陵。

接著田忌又召孫臏問道﹕﹁下個步驟該如何?﹂
孫臏問說﹕﹁我國各都邑的守將中,有誰不懂兵法?﹂
田忌回答.﹕﹁齋城與高唐的守將。


孫臏乃獻策道﹕﹁齋城與高唐都和齊趙接壤,地勢平坦其存亡對全軍較無重大的影響,何不以此兩城為誘餌,敵人無論從正面圍攻,或從後迂迴進攻,皆輕而易舉可將它攻陷,如此引誘魏軍,必定會上當。


於是田忌分齊城與高唐為兩個獨立守區,使它們無法互相救援,魏軍見狀,果然採取正面攻擊,及迂迴至後偷襲的方法,將兩城拿下。

田忌很緊張,問孫臏﹕﹁我軍不能攻破襄陵,反而犧牲了齊城與高唐上這如何是好?﹂
孫臏回說﹕﹁請派輕車部隊,直逼魏都大粱,來激怒他們,而後分兵追擊魏軍上讓魏軍以為我方兵力薄弱。

﹂田忌依計行事下,令齊軍隊步退回齊境,將主力埋伏在地形險隘的桂陵附近。

龐涓得知大粱被困,果然下令留下後勤部隊,連夜趕回魏國。

孫臏就埋伏於桂陵,予以痛擊,大敗魏軍,擄得龐涓。

由此可知,孫臏的計策可說是相當盡善盡美了。

第二篇
見威王
[論慎戰]
孫臏謁見威王時說﹕﹁先王曾告誡吾人,勿久恃既有的優勢地位,而任意發動戰爭,因戰勝,固然可使瀕臨滅亡的國家復興,但一旦失敗了,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中,所以對於軍事,必須仔細考慮利害得失,以免釀成大錯。

但古時的例子證明﹕好戰終究會亡國,不擇手段求得勝利的,將會自食惡果,因此作戰並非好事,而獲勝也不見得有好處。

凡是都必須先作好準備再行動才能成功,因此有的城邑雖小,卻不易攻破,是因事先備有積糧﹔有的軍隊人數雖少,但戰鬥力很強,這是因為打著義軍的名號旗幟鮮明所致。

如果守城而不事先預積糧食﹔作戰沒有正當的理由,那如何能成功!
堯統治天下時,有七個部族叛亂,其中有兩個東夷民族,四個中原民族。

堯就前去攻打他們,使他們降服,而確立了天子的權威。

從前神農討伐補遂﹔黃帝於涿鹿打敗蚩尤﹔堯征共工﹔舜流放三苗,商湯放逐夏桀,武王伐紂,周公東征...。

可見以五帝之德,三王之才,周公之智,尚且須以武力來解決問題,何況是毫無才德的今人呢!再怎樣施行禮樂仁義,也無法維持和平的。

堯舜何嘗不想以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但實在辦不到,才以武力懲治他們的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