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换
小学语文反问句和陈述句的 转换

小学语文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或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时,可通过具体的练习,总结出改变句式的方法:陈述句变反问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句号+问号反问句变陈述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问号+句号反问句变陈述句,去掉问号,有加强反问的语气词去掉,在变换后的陈述句中适当的地方必须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反问句意思一致。
比如:“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若变换为“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就与原反问句的意思不一致了,答案就是错的,因为否定词“不”放的位置不当。
同样,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
比如:“你应该去看他。
”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
比如:“他不应该看她。
”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由此可见: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
反问句是对一个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的否定。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2.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3.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4.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5.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6.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7.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8.学习如登山,需要有踏实苦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登上高峰。
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9.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10.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11.这一朵朵绚丽的鲜花不正是园艺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吗?12.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13.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14.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15.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16.白石老人看后好不吃惊,这不是自己“练笔”时扔掉的废画吗?17.这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1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化

陈述句、反问句转换
一、陈述句变反问句。
1. 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2. 这件事让人很感兴趣。
3.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4. 泪珠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
5. 你们都在忙忙碌碌地干活,我不能袖手旁观。
6. 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7. 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不能忘记。
8. 我的时装展推迟了。
9. 信赖,往往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0. 这清白的梅花不能玷污。
二、反问句变陈述句。
1. 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2. 这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3.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4.这道题有你说的那么难吗?
5.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6.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不正像晶莹剔透的钻石吗?
7. 我怎么能忘记老师的关爱呢?
8. 他哪里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9. 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能做错呢?
10. 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小学语文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

小学语文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小学语文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希望有所帮助!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或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时,可通过具体的练习,总结出改变句式的方法:陈述句变反问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句号+问号。
反问句变陈述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问号+句号。
反问句变陈述句,去掉问号,有加强反问的语气词去掉,在变换后的陈述句中适当的地方必须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反问句意思一致。
比如:“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若变换为“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就与原反问句的意思不一致了,答案就是错的,因为否定词“不”放的位置不当。
同样,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
比如:“你应该去看他。
”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
比如:“他不应该看她。
”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由此可见: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
反问句是对一个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的否定。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白石老人看后好不吃惊,这不是自己“练笔”时扔掉的废画吗?2.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3.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4.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5.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6.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7.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8.学习如登山,需要有踏实苦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登上高峰。
小学二年级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换

句式转换的原则: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别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一、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
练习: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转换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
方法: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示例: 1.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陈述句)美丽的草原真让人陶醉啊!(感叹句)美丽的草原难道不让人陶醉吗?(反问句)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陈述句)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感叹句)3.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陈述句)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啊!(感叹句)巩固题目:一、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
例子:反问句: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陈述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
感叹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呀!1.这本书明明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朋友吗?3、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能不闻不问吗?5、犯了错误,但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6、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吗?7、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我们这次班级风采大赛的成功吗?8、我们能被困难吓倒吗?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10、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应该吗?11、父母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该伤他们的心吗?三、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二年级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

第五课时一、课前导入作业讲解二、知识点讲解(一)反问句与陈述句1.概念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
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简称肯定句和否定句。
一、肯定句:肯定句例句:儿子是我一生的牵挂。
二、否定句:1、一般否定句即含有“不、没有、完全不是,完全不”等否定意思的词的句子。
例: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2、双重否定句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例如:含有“没有.....不......”“,非.....不可......”等词语的句子如:每天下午,我非做作业不可.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例:难道他说的不对吗?★转换方法1.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加上“。
”变“?”。
2.反问句变陈述句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三、例题分析【例一】:“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若变换为“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就与原反问句的意思不一致了,答案就是错的,因为否定词“不”放的位置不当。
同样,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
【例二】:“你应该去看他。
”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
【例三】:“他不应该看她。
”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由此可见: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
小学二年级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换演示教学

小学二年级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换句式转换的原则: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别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一、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
”变“?”。
练习: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转换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
方法: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示例: 1.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陈述句)美丽的草原真让人陶醉啊!(感叹句)美丽的草原难道不让人陶醉吗?(反问句)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陈述句)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感叹句)3.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陈述句)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啊!(感叹句)巩固题目:一、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
例子:反问句: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陈述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
感叹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呀!1.这本书明明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朋友吗?3、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能不闻不问吗?5、犯了错误,但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6、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吗?7、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我们这次班级风采大赛的成功吗?8、我们能被困难吓倒吗?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10、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应该吗?11、父母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该伤他们的心吗?三、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二上语文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详解+专项练习(含答案15页)

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
反问句: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一句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
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
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肯定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一、陈述句变反问句步骤与公式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加上“。
”变“?” 。
4.公式:原句+疑问词(怎能;难道)+不+语气词(呢?;吗?)-句号+问号二、反问句变陈述句步骤与公式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4.公式:原句-疑问词(怎能;难道)-不-语气词(呢?;吗?)-问号+句号二年级上册语文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详解+专项练习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互换专项练习(116道)一、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1.这活泼的小孩是我的好朋友。
2.六小开展的师生才艺表演活动很好看。
3.顽强拼搏的运动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5.这件事大家都同意。
6.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7.这件事大家会同意。
8.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9.这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11.你不能这样蛮横无理。
12.孙悟空的本领可真大。
13.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小刚脸红了。
14.我不会忘记我俩的友谊。
15.这场报告会使听众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陈述句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而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
虽然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其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
反问句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朗读时语调较高。
(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把陈述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2、句尾加上疑问语气助词“呢”、“吗”等。
3、将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岂”等语气助词。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
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例①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
(陈述句)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反问句)②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陈述句)看着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我怎能不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呢?(反问句)反问句、陈述句专项训练题:(一)把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4、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5、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陈述句反问句互换
①不改变原意;
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
③可增删个别词语;
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
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
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
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小红画的.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二、陈述句与感叹句转换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可以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
方法: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示例: 1.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陈述句)
美丽的草原真让人陶醉啊!(感叹句)
美丽的草原难道不让人陶醉吗?(反问句)
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陈述句)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感叹句)
3.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陈述句)
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啊!(感叹句)
巩固题目:
一、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叹句.
例子:反问句: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
陈述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
感叹句: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呀!
1.这本书明明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
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朋友吗?
3、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能不闻不问吗?
5、犯了错误,但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
6、我们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吗?
7、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会有我们这次班级风采大赛的成功吗?
8、我们能被困难吓倒吗?
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10、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应该吗?
11、父母辛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该伤他们的心吗?
三、缩句
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有两种情况:
一)、去掉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结束”.
二)、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
1.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不”必须保留.
2.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
3. 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好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
4、“着”、“了”、“过”要保留.“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若缩成“赵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我游览过桂林.”是对的.
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6、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7、固定词组的处理“自行车”“白杨树”“人民大会堂”等是固定词组,在缩句时不能把它们拆开来,应整个儿保留.此外,如“老校长”,“新同学”“大树”“小河”等词组,一般都结合得很紧密.也可以视作固定词组.
巩固题目:
1、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蹲在地上仔细地捡树种.
2、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3、带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4、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
5、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6、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停放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7、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8、皎洁的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9、一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
10、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整个树林.
11、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
12、鸟的叫声透过树林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
四、“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1、熊猫有趣的动作把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孩子们被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2、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这幅画被我挂在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3、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一阵清脆的铃声把睡梦中的小芳惊醒了.
4、他们看到我军冲锋的道路被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心里十分着急.
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把我军冲锋的道路封锁了,心里十分着急.
巩固题目:
1、我把作业做完了.
2、农民伯伯把果园里的果子摘下来了.
3、家里的老鼠被我消灭了.
4、河滩上的小鱼被太阳晒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