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
XX城市风貌专项规划

——学界出于规划体系统一完善和规范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的需要,也曾出现了反对的 (郑正,1998,不主张增加新名词)以及主张融入(郭恩章,1998,应该统一称为总体 城市设计为宜)的声音。 但可能出于理解方便的需要(风貌一词的文化学渊源),风貌特色规划这一称谓一直沿 用至今(1996年河北省推行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名义)。
建立适合寒冷气候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 寒地城市应当注重培育本土品种,采用针叶 与落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合理规 划城市外围防护林带,提高城市全年,尤其 是冬季城市绿量(东季采暖污染),并重视 加强小规模的绿地建设。
4.2中观层面 加强城市住区户外物理环境设计 满足日照要求,控制建筑阴影影响面积, 重视“风屏蔽”,合理规划户外活动场地。
分层次
即是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不同层次有侧重地对城市风貌特色加以维 护、塑造与强化;
分系统
选取影响城市风貌物质形态景观的关键系统,进行结构、特征分析, 充分发掘和利用各要素集合的内在联系,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对景观
要素合集做出布局安排,提出建设控制要求,提升城市形象;分 区块
以城市功能、建造年代、环境特征、行政区划等为依据对城市地区 进行风貌特征进行空间划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通则与 导则,落实系统控制,指导后续的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
落实——编制导则、突出重点/专项
即是在系统架构的基础上,以通则或者导则的形式提出设计要求, 寻求与法定规划结合,或选取重点地段或专项规划深入设计达到示 范作用;
风貌概念/规划演变/比较研究/体系剖析
技术路线
规划方法
关注内容
方法剖析
方法剖析——具体多采用分层、系统、分区三种方法为主 的规划控制手段;
风貌概念/规划演变/比较研究/体系剖析
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顺利村、杨安村、白沙村、碧山村

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顺利村、杨安村、白沙村、碧山村、峡山村)旅游村详细规划采购需求书一、项目概况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池州主城区中心地带,面积约40.6平方公里,集山、水、林、湿地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
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以诗情画意为表征,以一湖山水为生态载体,具有鲜明的雅文化特征,是开展观光、文化、科研教育和城市居民游憩活动,滨江的山水人文湿地型风景名胜区。
为落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充分挖掘齐山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文化主题特色,重新布局村庄景观空间,梳理道路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合理构架旅游产品,引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拟启动《齐山平天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村(顺利村、杨安村、峡山村、碧山村、白沙村)详细规划》编制项目。
项目内容:编制《顺利村、杨安村、白沙村、碧山村、峡山村旅游村详细规划》预算费用:450万元;二、服务期:约180天开标确定编制单位后180天内完成《顺利村、杨安村、白沙村、碧山村、峡山村旅游村详细规划》三、供应商资格条件(必填)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供应商具有本项目经营范围,具备独立法人资格;3、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城乡规划甲级资质;4、本项目负责人具备高级职称和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5、投标人和其法定代表人及项目负责人须提供近三年(2015年1月1日至今)无违法经营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的书面承诺。
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投标。
7、供应商为池州市重要性规划设计项目战略合作设计单位。
四、服务需求及质量标准(必填。
以下参考)1、服务工作内容编制《顺利村、杨安村、白沙村、碧山村、峡山村旅游村详细规划》2、规划范围以顺利村、杨安村、峡山村、碧山村、白沙村五个村庄的建设用地为主体,包括周边的山体、水面等景观空间一体化规划。
顺利村规划面积约为300公顷,其中核心规划范围约89.6公顷;杨安村规划面积约为131.6公顷,其中核心规划范围约30.5公顷;碧山村规划面积约为137公顷,其中核心规划范围约34.7公顷;白沙村规划面积约为110.9公顷,其中核心规划范围约30公顷;峡山村规划面积约为160公顷,其中核心规划范围约65公顷。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城市总体规划经典案例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城市总体规划经典案例一、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东与饶平接壤,西与揭阳毗邻,南临汕头、澄海,北与丰顺交界。
1、城市性质潮州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兴旺的以轻型、高效、外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门类为重点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2、城市规模潮州市区现状城市〔常住〕人口35.21万人〔1999年末〕,其中非农人口28.90万人。
规划远期〔20__年〕,规划城市常住人口为55万人,流动与暂住人口为14万人。
潮州市现状〔1999年末〕城市建立用地面积为25.6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立用地72.84平方米。
规划远期〔20__年〕,潮州市市区城市建立用地应控制在44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立用地确定为人均80平方米。
3、城市开展方向 1、规划保持原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向西开展,适当向桥东地区开展的大方向。
2、在城市的近中期开展中,以开展充实潮州大道两侧〔枫溪区和湘桥区之间〕地区为主,重点完善该地区的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
改变城市现状两大区片〔枫溪区、湘桥区〕的松散格局,使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城市中远期的开展以城市的西向外延扩展和沿滨江开展为主,火车站站区亦会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建立。
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向韩江东岸开展。
4、远景城市开展以西南、西北向为主。
主要开展形态由圈层式拓展向轴带状开展演进,并根本形成具有滨江特征的城市景观与环境。
4、规划布局和分区 1、名副其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将古城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和居住分区,重点控制在城区东、北、西三面的自然景观环境。
将古城区和自然景观环境作为潮州市最重要的旅游资加以保护。
2、建立山水园林城市。
保存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渠水系,并将东、北、西侧的自然山林组合入城市的形态构造中,形成城中有山水,山水绕城区的城市总体布局形态。
3、充分利用城市南面滨江、北部靠山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东古西新的城市开展格局,形成“北居、南商、东游、中贸、西产”的城市布局构造。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第一章城市总体规划概要一、主城区规划区范围池州主城区及周边地区,包括池阳办事处、秋浦办事处、江口街道办事处、里山街道办事处和马衙镇的辖区范围。
包含建设用地、风景区用地与生态绿地等,总面积359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1、近期:2001——2005年2、远期:2006——2020年三、城市性质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北部的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和港口城市。
四、城区人口规模1、近期(2005):15万人2、远期(2020):25万人五、城市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15.8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5.6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6.33平方公里(预留发展到30万人的用地条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32平方公里。
六、城市布局结构1、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规划用地布局采用组团结构,结合功能分区,按实际要求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1)以老城区为主适当扩展形成的主城区主体部分;(2)主城区外围东北部为江口临江工业区;(3)主城区外围南部结合铁路建设形成站前区。
2、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善但又各有侧重。
主城区主体部分以居住和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在城东北布局一定工业用地,对西北片原有工业用地进行功能调整和开发置换;城南的站前区以居住用地为主,结合铁路车站流通功能布置少量工业与仓储用地,同时在站前集中布置商贸居住综合用地;江口区以港口建设和布置大型工业用地为主要目标,为大型工业项目的引进提供可能性,同时也布置一定的居住用地。
3、在明确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以自然地貌(山体、水体)和城市主干道为分割,将三个主要功能区再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功能组团。
基本功能组团在功能上相对独立,由绿地穿插其中,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有机地融合起来,体现城区的自然风貌,形成城市特色。
4、利用杏花村风景区、齐山和平天湖风景区的良好景观与生态优势,在规划布局中充分体现池州城市的生态特色,将山水生态绿地楔入城市建设用地中,形成开敞、优美自然的城市风貌。
0007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说明书

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 (1)1.1池州经济发展背景 (1)1.2区位分析 (2)1.3自然和历史 (2)1.3.1地形地貌 (2)1.3.2气候条件 (2)1.3.3水文条件 (3)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1.3.5历史文化资源 (4)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1.5社会经济概况 (5)1.6景区建设 (5)1.6.1发展概况 (5)1.6.2相关规划 (6)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2.1杭州西湖 (8)2.2南京玄武湖 (9)2.3武汉东湖 (9)2.4比较借鉴 (10)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3.1风景资源概况 (12)3.1.1七星墩 (12)3.1.4金地藏寺 (13)3.1.5莲花台 (13)3.1.6望华楼 (14)3.1.7桃花岛 (14)3.1.8龟山岛 (14)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3.2.1景点评价标准 (15)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3.3评价结论 (20)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3.3.2结论 (21)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4.1规划依据 (21)4.2规划期限 (22)4.3规划指导思想 (22)4.4规划原则 (22)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4.4.4执行规范,突出重点的原则 (23)第五章风景区规划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5.1规划范围 (23)5.2风景区性质 (23)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6.3景区划分 (25)6.3.1划分原则 (25)6.3.2景区划分 (25)6.4功能分区 (25)6.4.1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水域河流 (26)6.4.2风景恢复区 (26)6.4.3建设发展区 (26)6.4.4建设控制区 (26)6.5风景区布局 (27)6.5.1旅游十要素 (27)6.5.2风景区入口布局 (28)6.5.3管理设施布局 (28)第七章游人容量分析及游客量预测 (28)7.1游人容量分析 (28)7.1.1游人容量分析 (28)7.1.2游人容量测算 (28)7.2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9)7.2.1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29)7.2.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1)7.3游客量预测 (32)7.4客源市场分析 (32)7.4.1客源市场现状 (32)7.4.2客源市场定位 (33)7.4.3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33)第八章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 (33)8.1规划原则 (33)8.2规划目标 (34)8.3生态保护保育 (34)8.4保护模式 (34)8.5分类保护规划 (34)8.5.1史迹保护区 (34)8.5.4生态保护区 (36)8.5.5外围水源控制区 (36)8.5.6统筹控制区 (36)8.5.7外围保护与协调带控制引导要求 (36)8.6珍稀植物保护规划 (38)8.6.1珍稀植物群落保护 (38)8.6.2古树名木保护 (38)8.7核心景区划分 (38)8.8环境保护规划 (39)8.8.1环境质量现状 (39)8.8.2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39)8.8.3环境保护措施 (39)8.9建立保护管理机构 (40)第九章风景区专项规划 (40)9.1综合交通规划 (40)9.1.1交通现状 (40)9.1.2交通规划 (40)9.2风景游赏规划 (41)9.2.1规划原则 (41)9.2.2景区规划 (41)9.2.3齐山景区(齐山洞天) (42)9.2.4碧山景区(碧山禅隐) (43)9.2.5平天湖景区(平天水岸) (44)9.2.6湿地景区(湿地巡游) (45)9.2.7桃源景区(桃源逸境) (46)9.2.8控制统筹区 (46)9.2.9游线组织 (47)9.3典型景观规划 (47)9.3.1设计原则 (47)9.3.2典型景观 (47)9.3.3. 主要景点规划一览表(平天二十四景) (48)9.4.2规划 (52)9.5绿化规划 (53)9.5.1现状 (53)9.5.2规划原则 (53)9.5.3绿化规划 (53)9.5.4主要绿化树种 (55)9.6建筑风貌规划 (55)9.6.1现状 (55)9.6.2规划原则 (55)9.6.3规划要求 (55)9.7基础工程规划 (56)9.7.1给水工程规划 (56)9.7.2排水工程规划 (57)9.7.3电力工程规划 (58)9.7.4信息工程规划 (58)9.7.5燃气工程规划 (59)9.7.6管线综合规划 (60)9.7.7 环卫设施规划 (60)9.7.8 综合防灾规划 (61)9.8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63)9.9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64)9.9.1规划原则 (64)9.9.2土地利用规划 (64)9.10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65)9.10.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65)9.10.2规划原则 (65)9.10.3经济发展 (65)第十章近期发展规划与重点项目建设 (66)10.1近期发展规划(2011-2016) (66)10.2重点建设项目 (66)10.3项目投资估算 (66)第十一章实施总体规划的建议 (67)第十二章强制性规定 (67)第一章现状概况1.1池州经济发展背景池州是安徽省辖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北靠铜陵市、芜湖市,东与宣城市毗连,南与黄山市接壤,西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毗邻。
(最新)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doc-7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撤地建市后,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成果具有以下特点:1 立足区域,论证了池州市在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对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的城市结构;2 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发展中心,实行城市外延拓展及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相结合;优化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3 针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主城区城市格局保护、老城区风貌保护和视线通廊的要求。
并且对重点地段、主要文物建筑等需要重点保护和公共利用的对象,提出保护范围控制和环境整治的要求;4 积极控制城市景观,基于城区滨水轴线和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制定池州城区新的整体空间结构、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策略,作为编制开发控制规划的依据;5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外围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
城市结构分析池州城市简介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安徽西南部,东与铜陵、芜湖交界,东南与黄山毗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接壤。
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池州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委会。
1996年我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列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
池州市是以林为主的重点山区市,全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3%,三县一区均为省重点山区县,自然格局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近14.4亿元。
池州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B3
娱乐康体用地
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
商业、办公、酒店及可附设的市政设施、可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B31
娱乐用地
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以及绿地率小于65%的大型游乐等设施用地
B32
康体用地
赛马场、高尔夫、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通用航空、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
B4
1.4
在执行过程中,如《通则》参照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等有相应调整,应及时进行修正。
2.1
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和规模控制应按表2.1.1、2.1.2执行。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停车场等用地
S1
城市道路用地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用地,包括其交叉口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独立地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以上部分的线路、站点用地
交通设施、可附设的市政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S
S3
交通枢纽用地
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办公、可附设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A
A2
文化设施用地
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用地
文化设施、小型商业、可附设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及其他配套辅助设施
A21
图书展览用地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展览馆、会展中心等设施用地
A22
文化活动用地
(精品)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杏花村位于城市东南,与历史城区有着密 切的联系,是城市重要的历史和人文景观 资源。
自然山水、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 了池州城市景观特色意象。
皖江
百牙山塔
清溪塔
平天湖
杏花村
白洋河
清溪河 孝肃街
齐山
4.城市景观分区
依据城市空间整体框架及总体规划功 能布局,将城市划分为若干景观分区。 池州城市景观分区包括
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 站前综合商贸风貌区 城北滨江风貌区 中心城综合风貌区 齐山-平天湖风景区 湿地森林景观区 东部现代产业风貌区 东部新城风貌区
5.城市景观结构分析
通过景观结构确定城 市景观要素的类型和位置, 建立要素之间的区位逻辑 和空间秩序,确保城市景 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池州城市景观结构由 自然环境基底、生态景观 廊道、人工景观组团等景 观要素组成。
史景观,发展城市现代景观,焕发城市活力与生机。
百牙山塔 平天湖 池州傩戏
2.城市风貌规划原则
保育自然风景 尊重环境特征
规划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突显山水城市风貌特征。尊 重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 到和谐组合并相互衬托。
保护历史风貌 延续城市文脉
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4.建筑学理论
建筑风格:欧陆、现代、传统(园林、徽派等)
1、传统徽派建筑的基本特 “青砖出檐长、马头白粉墙” 。 第一,显露山水。
第二,淡雅简约。
第三,尺度宜人。
第四,重细部装饰。
第五,建筑用材:因地制宜。 第六,建筑形式具有多样性。
2、新徽派建筑 第一,“徽而新” “徽而新”——充分吸取徽派传统建筑及聚落的特征和风貌,对 窗楣、门楣以及马头墙、屋脊等徽派元素进行简化,主要应用在低层 和多层建筑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第一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1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景观特征、神韵气质及经济文化水平的综合表达。
为保持与延续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征,形成良好的城市外在物质形象特征,突出池州地方特色,特制定本规划。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是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城市景观和风貌方面进行的深化与细化。
1-2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目标为“山水池州、特色池州、文化池州”。
“山水池州”——强化池州自然景观特征,突显山水城市格局,将山、水、绿、城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城市。
“特色池州”——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景观建设,合理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发展城市现代景观,焕发城市生机与活力。
“文化池州”——通过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特色街道整治与文化设施建设展现池州人文景观神韵,保护、继承与发展池州文化传统特色与文脉。
1-3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原则:(1)保育自然风景,尊重环境特征规划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突显山水城市风貌特征。
尊重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组合并相互衬托。
(2)保护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池州历史城区的历史遗存和整体格局,按照划定的范围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控制要求对历史风貌加以保护。
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倡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体现以人为本和景观可持续性按照人的活动规律合理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舒适的城市。
协调现实与标准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满足完成自我的要求。
注重景观的永续使用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规划的层面与结构2-1 根据池州城市的基本条件、发展需求和建设问题,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景观与风貌加以控制。
2-2 宏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包括城市风貌特色的提炼总结,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和城市色彩规划。
在对城市整体山水环境与景观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景观分区和景观结构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高度分区,对城市主色调和色彩分区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2-3 中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包括特色片区规划、特色街道规划和景观视廊规划。
特色片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风貌特征和景观价值的相对完整的区域,包括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湖滨新中心区、站前区等;特色街道规划包括分析街道节点景观,街道尺度与界面,确定不同类型的特色街道布局;景观视廊规划包括确定城市天际线和视线通廊,提出对眺望景观的控制要求。
2-4 微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涉及地标建筑的布局,重要景观地段,开放空间、节点和界面规划。
在现状古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合理布置标志性建筑物;合理引导重要景观地段设计;完善开放空间、界面布局;进行城市雕塑、环境小品等节点的规划。
第三章宏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3-1 池州城市风貌特色为“两河一湖双塔秀,山水名城杏花村”。
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池州城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的城市风貌特征。
3-2 依据近期建设规划的城市功能布局与结构,将城市划分为若干景观片区。
池州城市景观分区包括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湖滨新中心风貌区、杏花村田园风光区、站前综合商贸风貌区、城北临港风貌区、生态特色居住风貌区、城南生活居住风貌区、齐山风景区、平天湖水景区、乡村风貌景观区、白鹭湿地景观区、滨湖植被生态景观区、山野林涛自然景观区、生态教育园区、东部经济园区。
3-3 通过景观结构确定城市景观要素的类型和位置,建立要素之间的区位逻辑和空间秩序,确保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池州城市景观结构由自然环境基底、生态景观廊道、人工景观组团等景观要素组成。
(1)自然环境基底是由城市周边自然环境构成的范围较大,生态关联较强的背景结构,包括平天湖、齐山、长江湿地、秋浦河湿地等,是城市重要的山水背景环境(2)生态景观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具有生态功能的绿化、水系,是城市景观中物质、能量、信息和生物多样性集中或汇集的地方,起到空气流通、卫生防护、改善景观、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维护作用(3)人工景观斑块包括中心城区风貌区、杏花村田园风光区、站前综合商贸区、齐山—平天湖风景区、东部经济园区和生态教育园区等人工景观斑块。
3-4 池州市建筑高度分区分为五个层次,包括低层建筑区、多层建筑区1、多层建筑区2、小高层建筑区、高层建筑区。
低层建筑区建筑不超过2层,建筑高度≤6~8m,围绕滨水空间分布。
多层建筑区1建筑不超过4层,建筑高度≤12~15m。
多层建筑区2建筑不超过6层,建筑高度≤18~21m。
小高层建筑区建筑不超过10层,建筑高度≤30~35m,形成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的空间过渡。
高层建筑区建筑在10层以上,建筑高度35m以上。
该区域内可建设100m左右的高层建筑,形成城市新的地标。
3-5 池州城市建筑基本色调定为白色系、暖灰色系、冷灰色系和红褐系的色彩体系。
根据各景观片区的区位、功能、环境与建筑特征,在城市基本色调范围内,选用不同的主色调引导。
第四章中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4-1 特色片区应突出设计主题,重点强调其体现城市地区文化的特色,同时应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则和控制手段。
池州特色片区包括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湖滨新中心区等。
4-2 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通过环城历史景观带的组织,串联池州府学和孝肃街两个历史地段,以及古城墙遗址、兴济桥等众多文物古迹。
整治历史地段环境,拆除对历史风貌影响较大的现代建筑,营造历史环境氛围。
通过绿化、铺地、小品等环境设计将历史城区环线上的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加以整合,重塑古城风貌。
4-3 湖滨新中心风貌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地段,由于其区位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该区的发展应综合考虑开发的经济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湖滨新中心风貌区沿政府形成城市中轴线,结合基地原有水面和环境特征,在中轴线上布置以水为主题的景观序列。
中轴线上包括行政办公区、文化设施区、商务办公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分区,根据功能的差别在不同地块采用不同的空间模式,形成轴线上的空间变化。
结合城市高度分区规划,该区整体高度中部偏北端最高,向南北两侧逐步降低。
在文化设施区和商务办公区适当位置布置高层建筑,形成新中心的地标。
4-4 池州特色街道分为绿色林荫大道、滨水特色街道、现代商业特色街道、古文化特色街巷和特色商品街巷五种类型。
绿色林荫大道包括九华山大道、秋浦路、建设路、清风路、西北外环南段、森林大道、齐山路等;滨水特色街道包括东湖路、平天湖大道、长江南路、人民东路、齐山大道、南外环、西北外环北段等;现代商业特色街道包括长江路、平天湖大道等;古文化特色街巷包括孝肃街、池阳路、牌坊街、永胜巷;特色商品街巷包括杏村路、建设路步行街、青阳路、池阳路步行街、胜利路。
4-5 池州城市天际线规划应综合考虑自然地形、现状建筑高度布局和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池州高层建筑应结合用地适当集中建设,而不应散布在城市各处。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两片高层集中区,一片位于清风路与长江路路口东侧地块,结合商务办公功能建设高层建筑。
另一片位于湖滨生态城区北部,成为湖滨新的地标。
站前区可少量布置高层。
4-6 通过对眺望点和眺望对象间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保证视线通廊的通视要求。
控制齐山、百牙山、三台山之间的视线通廊,保证三座山主要眺望点之间的通视要求,对百牙山塔和清溪塔之间以及不同眺望点远眺百牙山塔、清溪塔的视线通廊加以控制,确保清溪塔与百牙山塔之间地段及邻近各公园、广场均能观赏塔景。
4-7 划定清溪塔和百牙山塔连线两侧各100m范围内为历史地标视线通廊控制区,视线通廊内清风路南侧建筑高度≤12m,清风路北侧建筑物高度≤6m;划定百牙山塔与齐山翠微亭连线两侧50m范围内为视线通廊控制区,视线通廊内人民路南侧建筑高度≤12m,人民路北侧建筑高度≤18m;划定百牙山塔与三台山眺望点连线两侧各50m范围为视线通廊控制区,建筑高度≤18m;划定三台山眺望点与齐山翠微亭连线两侧各50m范围为视线通廊控制区,建筑高度≤18m。
4-8 对百牙山塔、清溪塔周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清溪塔周边200m建筑高度≤3m,200~350m范围内建筑高度≤6m;百牙山塔周边100m建筑高度≤3m,100~200m范围内建筑高度≤6m;三台山眺望点周边200m建筑高度≤3m;齐山翠微亭周边200m建筑高度≤3m。
第五章微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5-1 标志性建筑应与城市景观结构和城市特色塑造相协调,池州的标志性建筑可分为三类:古建筑、高层建筑与重要建筑。
古建筑包括清溪塔、百牙山塔、兴济桥等;规划高层建筑分布在湖滨新中心风貌区高层集中区、城北临港风貌区高层集中区和站前区;重要建筑包括市委大楼、市中级人民法院、清溪河畔建筑群、池州火车站(在建)、市政府大楼(规划)、体育馆(规划)等公共建筑和齐山观景台、三台山观景台、平天湖观景台、碧山观景台等景观建筑。
5-2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等室内外空间,是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
由平天湖、齐山湖等自然环境,市委广场等公共广场,清溪河公园等公园以及一批开放式绿地,规划形成完整的开放空间体系。
5-3 池州景观界面包括历史景观界面、滨水景观界面和绿化景观界面三种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城市设计导则加以引导。
通过对界面的处理,突出不同景观片区的特征。
历史景观界面主要指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其他景观分区交接的界面,包括建设路、东湖路、翠微路、秀山路和虎泉路。
滨水景观界面包括城市东部的平天湖大堤岸线和北部的秋浦河故道及沿江岸线。
绿化景观界面主要指由清风路、九华山大道、南外环和西北外环形成的环线界面。
5-4 池州景观节点包括城市雕塑与环境小品,是现代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根据池州城市发展总体要求和空间景观总体意向,确定城市雕塑和环境小品的总体布局,突出文化脉络与地域特色。
通过城市雕塑和环境小品建设,发挥其审美引导与文化标志作用。
第六章规划设计实施措施6-1 抢救保护城区孝肃街与池州府学2处历史地段和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并与城市风貌塑造、旅游开发、传统文化发掘等事业充分结合、稳步推进。
整治牌坊街、池阳路等传统商业街,通过环境设计重塑历史氛围;建设九华山大道、平天湖大道、青阳路、池阳步行街、杏村东路步行街等一批特色街道。
6-2 城市风貌特色的培育与历史内涵的发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也是一个公众参与规划管理实践的过程。
和谐的城市风貌是政策引导、控制管理和公众参与的综合结果。
6-3 在城市建设、新区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强化地方文化特征,在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找准特色塑造和景观设计方向,切实保护和积极培育具有池州地方个性的城市风貌。
6-4 尽快制定城市景观风貌相关法规办法,依法管理城市景观和空间环境,积极塑造地域特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