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富有方言色彩等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一)记叙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叙述视角(作者的叙述视角;人物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叙: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备受瞩目。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融合了多种流派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色。

本文将从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创作特色等方面,对其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常常体现出刚健、朴实、自然的风貌。

他的语言不做作,不刻意迎合,而是直接、纯粹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贾平凹小说所采用的语言风格往往是质朴的,具有一种朴实的美感。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质朴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语言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多样,善于通过对话、描写和心理独白等手法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多变,既有大量的对话,又有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心理独白。

对话是贾平凹小说中最为突出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他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贾平凹小说中还常常出现一些生动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来表现小说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情感。

贾平凹小说中还有许多生动的心理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饱满。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写作功底。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他善于运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中的典故和谚语,使小说语言更具内涵和深度。

贾平凹小说中还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善于通过小说语言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小说更具有文化厚重感。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他的语言运用得体,行文流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审美水平。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对生活、人性、命运等主题的独特表达上。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写和叙述,而是能够深刻地表达生活、人性、命运等主题。

他的语言能够真实地展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小说主题表现方法

小说主题表现方法

小说主题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你了解过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说主题表现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细节描写】“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

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

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大的作用。

每一个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

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

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

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

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细节描写“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象征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例4中是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可见,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三、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衬托所谓衬托即把两类或同一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或对比或映衬,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可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一、以环境衬托人物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对比作用:突出人物对比物的特点性格、品质,起突出强化的作用,彰显主题;一、环境的对比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三、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史记非常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先看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好勇斗狠、脾气直率的项羽,与狡诈多智、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截然不同;两个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不甘于现有地位的话,但说法却大不相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真是率直,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含蓄,却不怀好意;两个人先后入驻咸阳,刘邦从谏如流,不入秦宫室,封其资财府库,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掳掠;肆意而为;有人劝他称霸关中,他听不进去,还杀掉嘲笑他的人;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如画出;吴太伯世家里的夫差与越王勾践世家里的勾践,又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例子;夫差骄傲自大,爱好美色,喜听谗言,外逞武功,内耗民财,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勾践却卧薪尝胆,苦思复国,对外卑辞厚币,结纳邻国,对内则强兵富国,最终灭吴称霸;悬念亦称“紧张”;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读者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引发下文情节,激起观众的情绪;二是悬念有助于情节的展开;照应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的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表现充满论证雄辨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反复: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含语言)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含语言)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 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 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 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 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2)明确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3)结合语境加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好处或效 果。
二、结构方式 小说的结构指小说布局谋篇的技巧,指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
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 例3 (201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1”例3) 题目: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 (2011·浙江)阅读《第9车厢》,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3”课堂训练1) 题目: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开头是“我”,结尾两段也是“我”,只有中间 主体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称。表达效果根据人称不同而不同。第三 人称的特点是更客观,表达更自由。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 某种暗示性的铺排,穿插的情节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当事 情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伏笔是文章 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 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 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 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例如,《社戏》 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苗,为后文看戏归来偷 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的 伏笔。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

[小说表现手法]写小说的手法写小说的手法篇(一):小说情节表现手法小说情节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白描和细描,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生动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因为人物的外表体现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肖像描写在记叙文和小说里运用较多.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段文字描写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段文字描写了宝玉偷看椿龄画“蔷”的经过,文笔之细腻,令人感叹.用宝玉的一系列模仿画字的动作,表现了宝玉对于女孩儿的关心与怜爱,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语言描写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对话:“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是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于《荷花淀》里几位妇女之口.他们的丈夫离开了家,准备去前线,她们的内心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不直接说是自己想见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遮掩.这五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妇女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聪明可爱,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这段语言描写对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写也要注意描写角度,在第一人称及全知叙事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都不能有心理描写.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白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幻觉正是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篇小说,用的是全知叙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称,但是文中又有第二个人物时,就不能以“我”的口气去写第二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写“我”的心理活动.环境景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又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写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绿.这段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时,要注意它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社会环境描写包括时代风貌、民俗风情、城乡建筑、住所陈设等.比如《少年闰土》(鲁讯小说《故乡》的节选)中有这样一段:“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一段就属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段描写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只有在准备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人手不够,才会叫闰土来帮忙.这段民俗的描写成了少年闰土出场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非常明确.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从文章总体上说,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环境景物描写当然应该服从于人物描写的需要,环境景物描写应该是为人物描写起一种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写环境景物为主,当然环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当两种描写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就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全景式和特定式场面描写,都属于场面描写.所谓全景式场面描写就是把有关场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对于人物的活动则采取略写的方法,做总的描写.这种全景式场面描写,一般在描写重大事件时运用的频率比较高.比如《开国大典》中的一段描写:“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相交点南面的场中,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场面描写,对开国大典的会场做出了宏观的描述,就像是电影中的全景镜头.所谓特定式场面描写就是在总体的场面描写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衬.比如《开国大典》中倒数第二段: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举手向群众招呼,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场面描写,但它只是一个铺垫,这段主要要写的是游行.这个场面描写的主体场面是天上是礼花,地上是灯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有一个具体的着重表现的场面,即游行.这种特定式场面描写要注意详略的区别,一定要主次分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刻划与描绘.既可以用来记人、记事,又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所以它在记叙文中应用比较频繁.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所关照的对象很小,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儿,但是却能表现大的主题.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细节描写的目的性很强,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叫细节描写,所谓的细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写到一个严监生.他在临死前三天已经不能讲话,但是他总是向人伸出两个手指.许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后还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对他说:“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果不其然,灯草刚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这个细节把这个土财主的守财奴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寥寥数笔,但是事半功倍,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是成功的细节描写.二是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有较强表现力的细节,而不是那种一般化的、琐碎的、平庸的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典型呢?因为如果细节描写不够典型的话,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会给人一种冗赘的感觉.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两茎灯草同时点着,严监生甚至都不能闭眼,苦苦熬了三天.这把守财奴的本性刻划得入木三分.三是要真实.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写景状物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如果所写的细节不真实的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与其有这样的细节还不如没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借用来的.它原意指中国国画的画法之一,是指用墨线勾描的,素淡的,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写作理论借用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鲜明、生动地勾勒出来的一种写法.白描的特点是风格质朴,不事渲染.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对白描有专门的解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段描写没有任何的修饰,描写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把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贫寒交迫的现状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这是典型的白描.白描的写法运用得好,文章会呈现淡雅的风格.相反,如果运用不好,文章会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总之,白描的运用要十分精练才好.细描,也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引进来的概念.原指绘画中的工笔.细描也叫工笔描写.细描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全面.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可谓精雕细琢.细描的效果是,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细描要注意,凡做细描的对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核心的内容.如果作者将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细描了,文章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冲淡主题.侧面描写:也叫烘托或衬托,指对描写对象采取一种间接的表现手法,是从对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写中来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简单说就是不直截了当地描写客观事物,而是在描绘其它事物的过程中去衬托这个客观事物,以次要衬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画家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段话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烘托的概念.侧面描写有多种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语言(包括对话);可以从旁观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来侧面描写.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写了一段伯父家的女佣阿三的事情,并且引用了阿三的话:“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这段内容没有直接写伯父,而是通过伯父家的女佣来侧面描写伯父.侧面描写虽然是以次要衬托主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真切的.侧面描写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小说创作和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方法.写小说的手法篇(二):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小说吧。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故事是谁讲的——叙述视角
《祝福》: ——限知视角“我” ——“我”的身份:受新思潮影响的返乡的知识青年 (游子、 “异己者” ) 由“我”来讲故事的特点?若换成鲁镇的其他人不好吗? 1.“我”是一个返乡的青年,对祥林嫂有更多关注的兴趣, 如果是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2.我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 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如果是柳妈的叙述,则无 法达到这个高度。 3.我回答的模棱两可也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突出了小资产加 阶级知识分子的懦弱,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 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天嚣》 艺术效果:“他”的视角所知有限,强化神秘的氛围,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与第三人称有限叙事 相互转换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菜,只见 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 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营打扮,后面这 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 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有限视角的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 评判。
有限的全知视角
为了克服不同叙述人称各自的缺点,现代小说家摸索出 了一种更巧妙的笔法,比如在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并不采用 全知视角,而是故意采用有限视角——叙述者只对某个人物无 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如《天嚣》中,尽管一开 始也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者却对一切装作不知,这个旁观者与 读者差不多,等待着小说中人物的“下一步”。一言以蔽之: 两种叙述人称可以巧妙地结合。
我爹走在自己的田产上,干活的佃户见了,都要双手握住 锄头恭敬地叫一声: “老爷。”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涉及到许多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这些手法和技巧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帮助作品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将分别从叙事、描写和对话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一、叙事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叙事,能够让读者真正走进故事中去,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经历。

常见的叙事手法包括叙述、描写、对比、反转、暗示和悬念等。

在叙述中,作者通常会逐步地展开故事情节,让读者逐渐地进入故事的世界。

在描写中,作者则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和人物,体验到故事中的感受。

对比和反转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在对比中,作者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强调它们的差异性。

比如,巨婴和小孩之间的对比揭示出来了人类成长过程的不同时期之间的区别。

在反转中,作者通常会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出来,让读者重新关注故事情节,甚至重新评价故事本身。

暗示和悬念这两种叙事方式则是常用的理解深层意义的方式。

在暗示中,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小细节和表述,从而让读者推断出情节的意义。

悬念则更加强烈,它指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用意料中的反转手法,让读者继续往下读,以期望公布答案,让人不能自拔地追踪到故事的结局。

二、描写描写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之一,它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情感和情绪。

好的描写几乎等同于一个场景的创造,它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探索故事本身。

常见的描写手法包括气氛、人物、节奏、声音和色彩等。

在描写中气氛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一些压抑的场景中,用词明晰、生动的语言创造气氛,如紧张、安静、压抑的气氛。

它能够勾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维。

人物也是描写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通过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经历,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意图在于植入一些新思想和发掘人物深层关系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小说的语言
人物语言 小说的语言
叙述人语言 人物语言不同于作家自己的语言,它要符合 人物的身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叙述人语言是作者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 说明情况、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语言,最能够体 现作者的语言风课外阅读《受戒》、《哦,香雪》
2、讨论
思考:应该怎样欣赏小说? 明确:应该了解一些小说的表现手法,培养 对小说语言风格的感受能力,享受这种审美 的愉悦。
3、小说的要素
思考: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
小说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开端
故事情节
发展 注:有的前面有序
高潮 幕,后面有尾声。 结局
4、小说的表现手法
明确:小说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叙述、 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可以各显其能。 小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变换叙事角度,多 方位、多层次地反应社会,揭示人生。
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入
提问:文学的基本样式有哪些?
明确: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
二、探究
1、小说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小说?
明确:小说是一种反映生活容量大、表现手法 灵活多样的叙事文学样式。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