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挥发油抑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合集下载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

吴茱萸主要以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入药,也有以石虎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入药者,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和陕西等地。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本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就 E.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入临床应用概述如下,供临床用药及进一步研究参考。

1 化学成分1.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成分研究的主流。

按化学结构分类,其所含生物碱可分为吲哚喹唑啉类、喹诺酮类及其它类。

吲哚喹唑啉类主要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碱、14-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吴茱萸酰胺、β-carboine,1,2,3,4-tetrahydro-1-oxo-β-carboline。

其中后二者新近才分离得到[1,2,3]。

喹诺酮类有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十五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Z)-6-十一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Z)-6-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Z)-10-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6Z,9Z)-6,9-十五烷二烯基]-4(1H)喹酮、1-甲基-2-[(4Z,7Z)-4,7-十三烷二烯基]-4(1H)喹诺酮[2,4]。

其它类主要有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去甲乌药碱、对羟福林、N-甲基蒽胺、dl-脱氧肾上腺素、环磷酸鸟苷等[2,4]。

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emincal Compositions in Evodiamine Related with Efficacy and Toxicity
HUANG We严SUN Ron91‘BAO Zhi—ye2 WANG Hui2(1Shando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Jinan 250355,China)
provide
efficacy,toxic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evodiamine,and
on;出ey areto源自be further de印stuay and
use
to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security and quality control、safety and rational
Abstract=Objective
By
combing pertinent hterature,and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tat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vodiamine related、)l,ith its efficacy and toxicity,to identify its effective
和丙酮基吴茱萸碱121。其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 吴茱萸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活性研究已经较 为深入。 1.1.1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碱是吴茱萸中的主 要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减肥、增强心肌收 缩力、降血压、抑制睾酮分泌等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是吴茱萸碱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众多 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吴茱萸碱的抑瘤活性,其抗 瘤谱较广,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天然抗癌新药。近年来 通过对吴茱萸碱抗癌机制的研究发现,吴茱萸碱主要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遏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组织 侵袭和转移起作用m。吴茱萸碱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 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 核因子NF-r,B的激活,来下调由NF-KB调控的一些基 因表达,从而实现抗肿瘤。通过原位分析技术,研究人 员发现,吴茱萸碱可抑制微管蛋白的多聚化和纺锤体 的形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吴茱萸碱N—14位上的甲 基和c—13位上的氢与吴茱萸碱的抗肿瘤活性有很大 的相关性181。 徐诺等191验证了吴茱萸碱的抗炎镇痛作用,发现吴 茱萸碱对大鼠前期前舔行为的持续时间无影响但在后 期对持续时间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其作用与抗炎镇痛对 照药阿司匹林相似。Kobayashi ytlol发现吴茱萸碱是通过 使痛觉神经钝化而发挥其止痛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吴茱萸碱为一新型非刺激性香草酸受体激动剂,与辣椒 素的抗肥胖作用相似,它同时诱导热量的产生和消散, 防止内脏周围脂肪的积聚和体重增加【Il】。吴茱萸碱具有 保护心脏和降血压的作用。吴茱萸碱具有强心作用,对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吴茱萸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头痛、胃痛、腹痛、痛经及高血压等疾病。

近代研究证明,其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抗缺氧等药理作用。

为了进一步阐明吴茱萸的有效成分,对吴茱萸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研究,合成了部分喹诺酮生物碱及其类似物,并进行了药理筛选,对其构效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一、吴茱萸的化学研究利用各种层析方法从吴茱萸果实中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藉助光谱分析和有关化学反应,鉴定了24个化合物的结构。

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它们是2-十三烷基-4(1H)-喹诺酮(2-tridecyl-4(1H)-quinolone,18),1-甲基-2-十二烷基-4(1H)-喹诺酮(1-methyl-2-dodecyl-4(1H)-quinolone,19),1-甲基-2-[(Z)-5-十一烯基]-4(1H)-喹诺酮(1-mehtyl-2-[(Z)-5-undecenyl]-4(1H)-quinolone,17),1-甲基-2-[(Z)-7-十三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7-tridecenyl]-4(1H)-quinolone,15),1-甲基-2-[(Z)-9-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9-pentadecenyl]-4(1H)-quinolone,22),1-甲基-2-[(Z)-8-十四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8-tetradecenyl]-4(1H)-quinolone,26),一个新的天然产物:1,2,3,4-四氢-1-羰-β-咔啉(1,2,3,4-tetrahydro-1-oxo-β-carboline,8),其它为已知化合物rutaecarpine (1),evodiamine (2),hydroxyevodiamine (3),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 (4),goshuyuamide-Ⅰ (5),evodiamide (6),β-carboline (7),dehydroevodiamine (9),N-methylanthranylamide (10),1-methyl-2-nonyl-4(1H)-quinolone (11),1-methyl-2-undecyl-4(1H)-quinolone (12),dihydroevocarpine (13),evocarpine (14),1-methyl-2-[(Z)-6-undecenyl-4(1H)-quinolone (16),1-methyl-2-[(Z)-10-pentadecenyl]-4(1H)-quinolone (21),1-methyl-2-pentadecyl-4(1H)-quinolone (20),β-sitosterol (23)。

吴茱萸的现代研究

吴茱萸的现代研究
【 稿 E期 】 0 - 3 收 l 2 1 0 —1 0 0
1 0 中外医疗 C IA O EI DC T E ME T 4 HN F R GN ME IAL R AT N
无镇 吐 作 用 。 2 6 子 宫收缩 作用 .
体外实验法 证明吴茱萸 水提取物有抗 菌作用 , 水浸 液对一些 常见 致病 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 其煎剂对霍乱弧 菌有较 强的抑制作用 , 对 绿脓杆茼 、 金黄色葡萄球 菌有 一定 的抑制作用 。:水浸 剂对奥杜盎 氏 一 13 小芽孢癣 菌等1种皮肤真 菌有不 同程度的抑制 作用 。 1
吴茱萸为 芸香科落叶灌 木或小 乔木 植物吴莱萸 、 石虎或疏毛 吴茱 萸的将近 成熟的果 实。 产于 贵州 、 西 、 主 广 湖南 、 南 、 西 、 云 陕 浙
给家 兔注射经 1%乙醇提取 的吴茱萸0 5 .mL k , 0 .~1O / g 可出现一
过性 血压 上升 和呼 吸运 动增加 。 作用 是 由于具 有同样 作用 的N, 该 N
多 , 中 已分 离 出 1 0 从 O 多个 化 合 物 , 包括 生 物 碱 、 味素 、 类 、 苦 萜 黄 酮、 香豆精 、 脂素和 留体 化合 物等 。 中作为 主要 成分 的生 物碱 类 木 其 有4 个化 合物 , 0 分属 于吲哚 生物 碱 , 喹诺 酮类 生物碱 , 喃喹 啉类 生 呋


沙美特 罗作为 长效受体 激动剂 , 亲脂性 较高 , 被细胞膜 完全吸 能 收, 它的主要 作用位 点在细 胞膜上 受体所在之处 , 其侧链 与紧靠受体的 外点位紧密结合 , 而与受体牢 固结 合 , 从 使受体兴奋 , 当受体被兴奋以 后, 构象发生变化 而激活腺苷环化 酶, . MP c MP 产 ̄c A , A 又可以激活蛋 白酶A, 从而使 细胞内的 一 系列 蛋 白质磷酸化 , 终使气道平滑 肌松 最 弛 , 支气管产生持久 的舒张作用 , 对 达到 解除支气管痉挛 , 解哮喘临 缓 床 症状 的作用 , 另外 沙美特罗还有抑制 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 介质释放 的作用 。 而布地奈德作为新合成的 肾上腺糖皮 质激素 , 也具有较强的亲 脂性 , 局部抗炎作用 明显增强 , 并且又有 一定的水溶 既 能通过凝胶 i " k,

GC-MS法测定分析吴茱萸挥发油的有效化学成分

GC-MS法测定分析吴茱萸挥发油的有效化学成分

GC-MS法测定分析吴茱萸挥发油的有效化学成分李斐;周立分;董嘉皓;陈洋;曹岚;袁金斌【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3【摘要】尝试快速分析吴茱萸果实中的挥发油组分,为后续的吴茱萸功效-毒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了吴茱萸挥发油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和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一共含有48种化合物,占吴茱萸挥发油含量的93.99%,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Z)-罗勒烯(60.57%)、(E)-罗勒烯(9.11%)、月桂烯(5.94%)、石竹烯(1.78%)、β-榄香烯(2.04%).吴茱萸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使用GC-MS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鉴别它的有效挥发油成分.【总页数】5页(P101-105)【作者】李斐;周立分;董嘉皓;陈洋;曹岚;袁金斌【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GC-MS法测定藏木香栽培品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J], 杨月琴;胡凤祖;马世震;张仲欣;马海乐2.GC-MS法测定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赵明;杨声;李芳蓉;张尚智;焦金鱼;孙永军3.GC-MS法测定兴化中葱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J], 单承莺;姜洪芳;张卫明4.GC-MS法测定中华青牛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J], 黄克南5.不同产地吴茱萸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与小花吴茱萸的比较 [J], 宫海明;赵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及毒性的比较研究

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及毒性的比较研究

挥发油是吴茱 萸中的有效成分 , [ 2-4] 亦具有 一定毒 性 [ 5] 。以往对吴茱萸挥发油 成分研究结果 不尽相 同, 张韬等 [ 6] 研究显示甘草制吴茱萸挥发油与生品 相比, 新产生了 13个化合物, 减少 3个化合物, 炮制 后吴茱萸挥发油 组分变化明显。雷培海等 [ 7] 认为 吴茱萸生、制品中挥发油的相对含量有差异, 但是化 学组成没有差异, 没有出现新的化合物, 炮制后不会 产生质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测定吴茱萸炮制前后挥 发油的含量和成分组成, 并结合急性毒性实验, 分析 炮制对吴茱萸挥发油含量、组分和毒性的影响, 为阐 明吴茱萸炮制降毒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金项目: 国家 973 计划中医基 础理论专 项, 确有疗 效的有毒 中药 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 N o. 2009CB522800; 有毒中药炮 制减 毒原理和方法学研究, N o. 2009CB522805 作者简介: 张晓凤, 硕士。研究方向: 中药炮制降毒机理 研究。 Te:l ( 010 ) 84739400 作者单位: ¹ 100102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º 100193 北京, 中 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通讯作者: 李 飞, Te:l ( 010) 84738660; E-m ai:l lf668@ sin a. com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 年 6 月 20日 第 27 卷 第 3期 Pharm J C hin PLA, Vol. 27, N o. 3, Jun 20, 2011
# 229#
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及毒性的比较研究
张晓凤¹ , 高南南º , 刘红玉¹ , 杜 红 ¹ , 杨 蕾¹ , 李 飞¹
[ 摘 要 ] 目的 分析吴茱萸炮制前后挥发油含 量、组分及毒性的变化, 为阐明吴茱萸炮制减毒 机理提供 科学依据。方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分析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分析

吴茱萸挥发油成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

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GC/MS联用分离鉴定吴茱萸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从果实的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学成分。

果实的挥发油中萜类化合物较多,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β-蒎稀(9.0069%)、三环萜(8.2903%)和桉油烯醇(6.8059%)。

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吴茱萸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外治口疮,高血压等症。

该果实有较浓的芳香气味,富含挥发油,有关疏毛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已有报道[2],其功效与挥发油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此,我们利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药材药材由苏州雷允上药材采供站提供,经朱缨副教授鉴定为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的果实。

1.2挥发油提取药材50g粉碎后,用挥发油提取器按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淡黄色油状物,有特殊浓郁香味,收油率为0.48%。

1.3仪器与分析条件仪器为惠普6890GC-5973MS。

色谱条件: HP-5MS毛细管柱(0.25mm×0.25μm×30m), 程序升温40℃~250℃(15℃/min);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量为1.0ml/min;进样量1 μL,分流比10:1。

浙产吴茱萸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浙产吴茱萸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浙产吴茱萸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小珍;林观样;孙卫军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12(024)003
【摘要】目的研究渐产吴茱萸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20个化合物.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主要成分为Caryophyllene oxide( 19.773%),Bicyclo [3.2.1]oct-6-en-3-
one( 16.985%),Vaniilin(14.090).结论浙产吴茱萸叶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石竹烯氧化物.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张小珍;林观样;孙卫军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浙产异叶回芹花序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林崇良;林观样;楚生辉;潘晓军
2.浙产吴茱萸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J], 郑会丹;林崇良;蔡进章;林观样
3.浙产竹叶椒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黄爱芳;林崇良;林观样;潘晓军
4.浙产山胡椒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郭腾;吴震纬;沈晓婷;倪文泽;潘晓军
5.浙产异叶回芹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林崇良;林观样;潘晓军;楚生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挥发油抑菌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作者:李雯婧李国军王智魏宝阳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4年第10期摘要:以吴茱萸挥发油为研究对象,进行空气抑菌、平板抑菌、液体培养等试验,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吴茱萸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吴茱萸挥发油对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7.86%和99.5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效果,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弱,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强;经4.5%的挥发油作用24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与细胞间界限模糊,菌体结成团块,并且有不规则凸起或凹陷,结构破坏严重,菌内物质外漏,最后裂解成碎片。

GC-MS检测的色谱峰超过100个,经鉴定吴茱萸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月桂烯、β-蒎烯、柠檬烯及罗勒烯,占总成分的78.66%。

关键词:吴茱萸;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抑菌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4)10-0016-03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米辣子等;其果实含挥发油[1-2],气味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有小毒;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效。

吴茱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常用中药,《本草纲目》中记载该中药有“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等作用。

近代研究表明,该植物还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抗缺氧等药理作用[3]。

吴茱萸挥发油作为天然防腐剂,有抗菌性强、安全无毒、作用范围广等化学防腐剂无法比拟的优点,其研究和开发利用成了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

抗菌作用是吴茱萸挥发油多种生理活性中最重要的活性之一,作为天然的抗菌药物开发的来源,研究挥发油的抗菌作用意义重大。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样品吴茱萸于2011年10月初采自贵州铜仁。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挥发油,收集的挥发油用无水Na2SO4干燥,密封,4℃保存备用[4]。

1.1.2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均由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1.1.3 培养基细菌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1.2.1 空气抑菌试验采取平板沉降法(平板暴露法)进行空气抑菌试验[5]。

称取100 g吴茱萸粉末放于1 m3密闭空间,让吴茱萸挥发油挥发,分别于施用前和施用后12 h在采样区放置平板,采样点选择实验空间四角和中央,平板在空气中暴露60 min后密封,置于30℃恒温箱培养24 h,记录每个平板的菌落数。

1.2.2 平板抑菌试验采用滤纸片法进行平板抑菌试验[6]。

供试菌种活化后,用无菌水(约5 mL)冲洗菌落,置旋涡混合器混匀。

无菌操作下取0.l mL菌悬液注入平板,放置5 min左右后涂布均匀,每个菌种做3次重复。

滤纸片(直径0.6 cm)灭菌,两张为一贴,浸润样品后贴在培养基平板上,轻压使滤纸片牢固。

放入培养箱中30℃恒温培养,24~48 h后观察培养结果,测量抑菌圈直径。

对抑菌圈直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s[7],其中s=,根据±s判断抑菌效果。

1.2.3 吴茱萸挥发油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形态观察将对数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至含4.5%(体积分数)挥发油的液体培养基中,使培养基菌数达107个/mL,于37℃下120 r/min振荡培养;24 h后取样,离心去上清液,用硫酸缓冲液洗涤沉淀3次;按照电镜样品制备方法[8-9],将沉淀制成标本,在扫描电镜(JSM-6380LV)下观察;以正常培养24 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对照。

1.2.4 GC-MS仪器及分析条件试验采用GC6890N / MSD5973N 型 GC-MS 联用仪(美国J&W )进行测定。

色谱柱为DB-5(30.0 m×0.25 mm×0.25 um);柱温50℃;柱流量0.70mL/min;采取分裂进样,分流比为5︰1。

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200.00℃,接口温度220.00℃,质核比扫描范围为45~200 m/z。

2 结果与分析2.1 吴茱萸挥发油对空气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在1 m3的密闭空间中,未处理的空气中细菌和真菌含量分别为84.20±60.5和121.00±13.03 cfu/m3;而使用吴茱萸挥发油处理后的细菌和真菌含量分别为1.80±0.58和0.60±0.40 cfu/m3,抑菌率分别达到97.86%和99.50%。

2.2 吴茱萸挥发油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吴茱萸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1.83±0.03、1.98±0.08和1.18±0.05 cm。

由此可知,吴茱萸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效果,但抑菌强度有一定差异。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圈最小(图1A),而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圈最大(图1B),这说明吴茱萸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强于革兰氏阴性菌。

2.3 吴茱萸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构的影响如图2所示,正常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表面光滑、圆润,呈球状,细胞与细胞间界限分明,细胞排列呈明显的葡萄串状。

经4.5%的挥发油作用24 h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与细胞间界限模糊,菌体结成团块,并且有不规则凸起或凹陷,结构破坏严重,菌内物质外漏,最后裂解成碎片。

2.4 吴茱萸中的挥发油成分从图3中看出,吴茱萸的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有机成分,共检测出100种以上化合物。

根据图谱面积得知,9号、15号和18号3种成分占了总成分的78.66%;其中,9号波峰主要是月桂烯和β-蒎烯,15号波峰主要是柠檬烯,18号波峰主要是罗勒烯。

这4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10H16,分子量为136.234,结构式见图4。

3 结论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吴茱萸挥发油对空气中微生物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有抑制效果,但抑菌强度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弱,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这与Yanga等[10]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但是,由于吴茱萸挥发油的成分复杂,不是单一组分,所以其抑制效果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吴茱萸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合质谱数据库和文献参考,共分离出100种以上化合物,鉴定出其主要成分为月桂烯、β-蒎烯、柠檬烯、罗勒烯等,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8.66%。

β-蒎烯与月桂烯常用于生产香料。

柠檬烯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是光谱性抑菌化合物;研究表明,柠檬烯主要通过改变细胞膜结构以及降低细胞膜总脂肪酸含量来抑制细菌生长[11],其抑菌作用能否发挥是由细菌膜结构能否快速改变来决定的[12]。

研究表明:罗勒烯对多种真菌都有抑制作用,但其抑菌机理尚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罗勒烯能导致细胞膜损伤甚至细胞死亡[13]。

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吴茱萸挥发油处理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构破坏严重,这与柠檬烯及罗勒烯的抑菌机制相吻合。

这说明吴茱萸挥发油中主要抑菌物质为柠檬烯和罗勒烯。

试验中用于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的挥发油样品是粗制品,有效成分含量常随季节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作用机理、抗菌谱和可应用的范围等研究还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周云波,熊梅,韩俊,等. 吴茱萸的研究进展[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102-105.[2] Geuho E,Midgley G,Guillot J. The genus Malassezia with description of four new species [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1996,12(6):337-355.[3] 张璐,冯育林,王跃,等. 吴茱萸现代研究概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78-82.[4] 王世永. 吴茱萸挥发油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D].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6-68.[5] 鲁争,喻格书,吴平,等. 艾叶挥发油的空气清新剂对高校学生宿舍空气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研究[J]. 时针国医国药,2011,22(1):181-182.[6] 陈蔚青,金建忠. SFE-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的抗菌活性比较与GC-MS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08, 33(8):1821-1824.[7] 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教程[M].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223-229.[8] 汤雪明,戴书文. 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 电子显微学报,2001,20(3):217-223.[9] 韩淑琴,杨洋,黄涛,等. 仙人掌提取物的抑菌机理[J]. 食品科技,2007,(3):130-134.[10] Yanga J K,Choia M S,Seo W T,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hamaecyparis obtusa leaf essential oil[J]. Fitoterapia,2007,78(2):149-152.[11] Rosangela D P,Nikki H,Gail B,et al. Changes in membrane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cells induced by addiction of thymol,carvacrol,limonene,cinnamaldehyde,and eugenol in the growing medi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7):2745-2749.[12] Rosangela D P,Gail B,Nikki H,et al. Membrane toxicity of antinicrobial compounds from essential oil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7,55(12):4863-4870.[13] Zuzarte M,Vale-Silva L,Goncalves M J,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henolic-rich Lavandula multifida L. essential oil[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2012,31(7):1359-1366.(责任编辑:成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