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生物-红火蚁
红火蚁疫情特点分析及发生原因与防控对策

红火蚁疫情特点分析及发生原因与防控对策红火蚁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蚂蚁,其分布范围较广,对人类和动植物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近年来,红火蚁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加剧的趋势,成为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从红火蚁疫情的特点分析、发生原因和防控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红火蚁疫情特点分析1. 蔓延迅速:红火蚁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繁殖速度极快,一旦某一地区出现红火蚁疫情,很快就会蔓延到周边地区,甚至形成大面积的爆发。
2. 对人畜造成危害:红火蚁具有侵略性,一旦受到惊扰,会进行攻击,对人畜造成刺痛和灼伤,甚至危及生命。
3. 破坏农林业生产:红火蚁主要以地面的种子、幼虫、蚁蜜等为食,它们疯狂掠食,对农作物和森林植被造成破坏。
4. 难以根除:红火蚁巢穴深藏地下,很难被发现和根除,因此一旦疫情爆发,防控难度大,难以迅速有效控制。
二、红火蚁疫情发生原因1. 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开发的增加,原本适宜红火蚁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这导致了红火蚁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从而迫使它们向人类聚居区域进攻。
2. 生物入侵: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外来物种。
由于人类的交通运输和贸易活动,红火蚁被带入了其他地区,导致其在这些地区大量繁殖,形成了疫情。
3. 卫生条件恶化:一些地区的卫生条件较差,垃圾、废弃物等长时间堆积,成为红火蚁的温床。
红火蚁在这些地方繁殖,很容易引发疫情。
4. 缺乏有效防控措施:由于红火蚁的狡猾和隐蔽,许多地方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当红火蚁疫情发生时,往往束手无策,导致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三、红火蚁疫情防控对策1. 增强监测力度:通过增加专业监测人员和设备,加强对红火蚁的监测力度,及早发现和提前预警疫情的爆发。
2.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红火蚁的认知,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3. 加强防控技术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红火蚁防控技术的研究,寻求新的、更有效的防控手段。
4.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红火蚁的生存条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又称为进口火蚁,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外来入侵物种。
它们原产于南美洲,但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红火蚁的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习性在进行红火蚁的预防和控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习性。
红火蚁的工蚁身体呈红褐色,体长约2-6毫米,有较强的攻击性和防御性。
它们主要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种子为食,也会攻击人和动物。
红火蚁的巢穴通常位于土壤中,可以建造在地下、树木的根部或人工结构中。
它们以蚁后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红火蚁的女王可以产卵,每个巢穴中可能有数千个工蚁。
2. 预防红火蚁的扩散预防红火蚁的扩散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预防红火蚁扩散的方法:2.1 防止红火蚁的传播- 不要携带有红火蚁的土壤、植物或其他物品进入未受感染的地区。
- 从受感染地区购买或获取的植物和土壤应经过检疫处理。
- 在运输植物和土壤时,使用密封的容器或包装材料,以防止红火蚁的逃逸。
- 在户外活动期间,尽量避免踩踏或破坏红火蚁的巢穴,以免扩散。
2.2 加强宣传和教育- 加强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对红火蚁入侵的警觉性。
- 向农民、园艺师和其他从事农业和园艺活动的人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报告红火蚁的存在。
2.3 加强监测和检测- 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络,定期检测和报告红火蚁的分布情况。
- 制定红火蚁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并培训相关人员进行检测工作。
- 加强对进口植物和土壤的检疫,确保不带有红火蚁。
3. 控制红火蚁的方法如果红火蚁已经入侵了某个地区,我们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来减少其数量和扩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控制红火蚁的方法:3.1 生物控制- 引入天敌,如寄生蜂、天牛和蚁狮,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入侵生物-红火蚁

红火蚁
生活习性与寿命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 植物,还可取食腐肉。 物、植物,还可取食腐肉。 据报道,该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 据报道,该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 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 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 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 种农作物 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 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 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凉爽季 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 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 动最积极。 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 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 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 在蚁丘四围有一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在蚁丘四围有一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 中型工蚁寿命在60 90天 60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 30 大工蚁在90 180天 后蚁寿命在2 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 38天 9022大工蚁在90-180天。后蚁寿命在2-6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 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后蚁每天可最高产卵800 800枚 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后蚁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 2000-3000枚卵 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 枚卵。 24万头工 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 典型蚁巢为8万头。 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引言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入侵性的昆虫,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二、红火蚁的特征与危害红火蚁是一种小型蚂蚁,身体呈红褐色,体长约2-6毫米。
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巢穴,对农作物、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造成伤害。
红火蚁的咬口器非常锋利,咬人会引起剧痛和皮肤瘙痒,甚至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此外,红火蚁还会损害电线、电缆等基础设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三、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预防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传达红火蚁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
2. 早期监测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系统,及早发现入侵情况。
可以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对潜在的红火蚁入侵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和检测,发现红火蚁巢穴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防止传播加强对红火蚁传播途径的管控,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强检疫措施,对运输的土壤、植物等进行检疫,防止红火蚁通过货物传播。
4. 生态调控通过调整生态环境,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
可以采取植被管理、水源管理等措施,降低红火蚁的生存条件,从而减少其数量。
四、红火蚁的控制方法1. 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消灭红火蚁。
常见的方法包括热水浸泡、高温熏蒸等。
例如,将红火蚁巢穴浸泡在高温水中,或者使用高温蒸汽对巢穴进行熏蒸,以达到杀灭红火蚁的效果。
2.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指利用天敌或病原体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可以引入天敌昆虫或寄生菌等,与红火蚁进行竞争或感染,从而减少其数量。
例如,引入食蚁兽等天敌,或者使用红火蚁特异性的寄生菌进行控制。
3. 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来消灭红火蚁。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诱杀剂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选择对红火蚁有高效杀灭作用的药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红火蚁

红火蚁
中文:红火蚁、外引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
分布于中国台湾(2004.7)、香港、广东、澳门。
入侵红火蚁是最近进入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
一。
这种生物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喜群聚并好攻击,对其栖息地的周围环境生物
具有强大危害。
输入性红火蚁具有极强的生态
适应能力,可造成重大经济危害,并对人、畜
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致死性。
人被红火蚁叮
咬后,受伤部位会感觉持续性灼热样疼痛,局
部皮肤有红斑、水泡、硬肿,还有些痒,如水
泡破裂常可引起细菌性二次感染。
少数体质敏
感的人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出现呼吸
困难、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症状,中枢神经系
统因脑缺氧和脑水肿,发生头晕、乏力、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据分析,红火蚁的适宜生存地区是北纬32.9度以南 即我国的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北局部地区,其扩散北界甚至可达天津及北京的边缘地区。
其入侵方式主要是随植物、土壤、货物包装和运输工具等进入。
带土植物调运频繁,有利于红火蚁传播、扩散。
在进口种苗、花卉等植物性
产品时,为避免病虫害的传入,一般要求不
带土。
国内在种苗、花卉、草坪、观赏植物等
贸易调运中,植物基本上带有土壤或栽培基
质。
有些地方甚至还长途运输废土、堆肥、
垃圾废品等、这些活动显著地增强了红火蚁
传播地可能性,也可能大大加快其扩散速
度。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红火蚁(So1enopsisinvicta),源自南美洲,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
一旦被红火蚁咬了,就会引起毒性反应,轻者皮肤瘙痒起泡,重者则会有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一、危害症状叮咬过的人通常会留下延续数周或永久性的伤疤,重者会产生胸痛、呼吸衰竭、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识别方法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用土^堆成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
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其表面土康颗粒细碎、均匀。
I®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蚊丘也不断增大。
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因此,可根据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
三、传播途径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
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园艺设备、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传播。
四、防控措施(-)加强检疫。
调运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尤其是带土的花卉苗木等,应先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申报,办理检疫要求书,在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入或调出。
(二)化学药剂处理。
将杀虫剂如毒死婢等药剂混入大豆油中,引诱红火蚁取食从而毒杀至死的防治方法。
(三)物理处理法。
沸水法是直接利用沸水处理可见蚁巢(蚁丘),防除效果接近60%o水淹法则是用水淹没蚁巢将蚂蚁淹死,有效的实施需直接挖掘蚁丘,将整个蚊巢在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
(五)生物防治。
主要使用寄生蝇,寄生真菌小芽匏能够感染工蚁并通过并哺作用传给蚁后,最终导致蚊后产卵量降低,整个蚁巢渐渐衰弱。
蚁巢可以在9~18个月内被灭绝,例如,红火蚁寄生性蚤蝇则是将卵寄生在红火蚁工就身体导致种群衰弱。
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治

二、红火蚁的危害
02、红火蚁对生态危害
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红火 蚁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根部、果实等,为害 幼苗,造成产量下降。它损坏灌溉系统,降低 工作效率,侵袭牲畜,造成农业上的损失。
二、红火蚁的危害
02、红火蚁对生态危害
红火蚁对野生动植物也有严重的影响。它可攻 击海龟、蜥蜴、鸟类等的卵,对小型哺乳动物 的密度和无脊椎动物群落有负面的影响。
02
红火蚁的危害
二、红火蚁的危害
01、红火蚁对人的危害
红火蚁对人有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 红火蚁以上颚钳住人的皮肤,以腹部末端 的螯针对人体连续叮蜇多次,每次叮蜇时 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
二、红火蚁的危害
01、红火蚁对人的危害
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 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多数人仅感觉疼痛、 不舒服,少数人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 生过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险。如水泡或脓包 破掉,不注意清洁卫生时易引起细菌二次感染。
红火蚁危害及防治
防治红火蚁主题班会
目录
01 什么是红火蚁
02 红火蚁的危害
03 如何防治
04 叮咬的预防及处理
01
什么是红火蚁
一、什么是红火蚁
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于社会性昆虫, 有多个品级,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雄 蚁和工蚁(发育不全无生殖能力的雌 蚁)。其中的工蚁又可分为一至多型, 多型时包括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 蚁。工蚁有腹柄结2个;触角一般10节, 末2节成锤棒状;唇基两侧有纵脊向前延 伸成齿。雌蚁和雄蚁有单眼,雌蚁触角一 般11节,雄蚁触角一般12节。并胸腹节不 具刺或齿。
三、如何防治
03、物理防治
阻断食物来源(物理防治):对场站草坪进行硬化, 铺碎石或透水砖,无草坪生长将大大降低红火 蚁的食物来源,逼迫其迁移。
红火蚁的防控措施

红火蚁的防控措施红火蚁(Scientific name: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红火蚁的侵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红火蚁的防控措施,包括预防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一、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性和防控知识,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严格控制物种引入。
加强对外来植物和土壤的检疫,严禁引入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种,避免红火蚁通过物种引入扩散。
3.加强监测和早期预警。
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定期对重点地区进行调查和监测,一旦发现红火蚁的踪迹,及时做出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
研究并选择适应性强的天敌引入,如啮蚁科动物、寄生蜂等,以控制红火蚁的种群数量。
2.利用病原微生物。
研发红火蚁特异性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和细菌,通过感染红火蚁来控制其种群数量。
三、物理防治1.土地整治。
对红火蚁的密集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包括清除杂草、修剪植被、清理垃圾等,以减少红火蚁的生存环境。
2.建立隔离带。
在农田或住宅区周围建立隔离带,设置防火蚁沟、防火蚁墙等隔离设施,阻止红火蚁的扩散。
四、化学防治1.喷洒杀虫剂。
选择有效、低毒的杀虫剂,喷洒在红火蚁活动区域,如农田、公园等,以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的目的。
2.利用诱饵。
研发诱饵毒剂,将其放置在红火蚁活动区域,红火蚁误食后会带回巢穴,从而达到全面灭蚁的效果。
红火蚁的防控措施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施策。
预防措施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宣传教育和严格管控物种引入,可以减少红火蚁的扩散。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可以通过引入天敌、利用病原微生物、进行土地整治和建立隔离带等措施,控制红火蚁的种群数量和扩散范围。
化学防治可以作为最后手段,在必要时采用喷洒杀虫剂或利用诱饵毒剂来控制红火蚁的种群。
综合运用这些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红火蚁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火蚁
红火蚁
简介
全名:入侵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1972 俗名:Red imported fire ant(RIFA)
中文:红火蚁、外引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 属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族-火蚁属
外形特征
红火蚁工蚁多型,体长2.4-6mm,上颚 4齿,触角10节,身体红色到棕色,柄后 腹黑色。蚁巢向外突起呈丘状,直径一 般小于46厘米。
蚁巢结构
红火蚁
生活习性与寿命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 物、植物,还可取食腐肉。
据报道,该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
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
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
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凉爽季
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
在1998年所做的调查,在南卡罗来纳州约有33000人因被蚁 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产生局部严 重的过敏反应,2% 会产生有严重系统性反 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而当年便有2件受火
蚁直接叮咬而死亡。
被红火蚁咬伤
红火蚁
防治方法
•化学药剂防治法
利用饵剂与化学药剂(赐诺杀 、芬普尼 、百利普芬 等)进行诱杀。
火蚁(Fire ant)的名称便是在描述被其叮咬后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 般的水个体数约可 达到20万至50万只个体,因此入侵者往往会遭受大量的火蚁以螫针叮咬。
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 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 危险,若脓泡破掉,则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二次性感染。
红火蚁
分布与入侵
红火蚁源自南美洲 。它在在1930年代传入美国,并于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箱 及草皮从美国蔓延至澳大利亚及台湾,然后又透过家居垃圾从台湾再传入中国广东省 吴川县,继而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门。
亚洲地区一直未有发现入侵火蚁的报告发表,台湾旧纪录中有3种火蚁属种类被纪录, 但未曾发现有入侵火蚁。但2003年9~10月于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 例,经采样鉴定后确定是危害美国、澳洲与新西兰的入侵红火蚁已于台湾地区发现,
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
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 在蚁丘四围有一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 大工蚁在90-180天。后蚁寿命在2-6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 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后蚁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 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 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
大部分火蚁饵剂用药的剂型多使用玉米颗粒为饵剂的基质及大豆油为载体,黄色固体的 材质是去油脂的玉米颗粒,而作用的药剂原料是加在大豆油中,再将含有药剂的大豆油与 玉米颗粒混合,而大豆油将是饵剂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但大豆油常常会因为过期 而开始腐败,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所以需要在饵剂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
且陆续获知有农民与民众被蚂蚁叮咬而送医的案例。
传播与繁殖
入侵红火蚁的扩散、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 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污染、草皮污 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污染、空货柜污染、车辆等运输工具污 染等而作长距离传播。
•二阶段处理法
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 推荐使用的方法。
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 理直到问题解决。
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 次。
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咨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 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 。
饵剂中所使用的药剂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剂 (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 长调节剂。一般研究调查显示,不管饵剂使用那一种药剂类型,所获得的防治效果都仅能 防除85%至95%的火蚁族群。但明显的差异在于可见蚂蚁族群数量减少开始时间与速度上, 一般而言,生长调节剂的成效要比较延后,但其却较有利于去控制火蚁族群的拓展阶段。 散播火蚁饵剂最低有效量的公式,大部分状况约每4000平方公尺需要洒1公斤的药剂。
当蚁丘受到破坏时,入侵红火蚁将异常 愤怒。其可用后腹部的尾刺进攻入侵者, 一般被蛰刺后次日会有水疱出现。
红火蚁
蚁巢
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 巢会以土壤堆出高约10~30公分直径约 30~50公分的蚁丘,但新形成蚁巢约在 4-9个月後才会成熟而出现明显小土丘 状的蚁丘。
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明显拢起的蚁丘, 则是极容易快速认定红入侵火蚁的方法 之一,因为目前台湾约 270种蚂蚁中没 有会筑出拢起地面高于10公分以上蚁丘 的种类,因此由小山丘的蚁丘是可为判 定是否为入侵红火蚁的依据之一。
注意事项
一、使用新鲜的饵剂
二、使用在火蚁积极觅食的地点
三、禁止将饵剂再混合其他物质如肥料
四、使用正确的口径与药量
五、於干燥的地表状态施用饵剂,饵剂施放后12小时内并无下雨的状况
红火蚁
防治方法
蚁丘
•独立蚁丘处理法
在严重危害区域与中度危害区域以灌药或粉剂、粒剂直接处理可见的蚁丘,此种防治 方法可以有效的的防除98%以上的蚁丘。但其明显的缺点是在仅能防治可见的蚁丘,但许 多新建立的蚁巢是不会产生明显蚁丘,在一些防治管理措施较为密集的地点也较不易看 见蚁丘,而往往会造成处 理上的疏漏。大部分灌药的剂型产品每个蚁巢需要加入5~10公 升的药剂才有效果。
入侵红火蚁自然扩散中以生殖蚁的婚飞扩散较为持续和有规律。这种红火蚁没有特 定的婚飞时期(交配期),成熟蚁巢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蚁形成。雌、雄蚁飞到约90~ 300m高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雌蚁交尾后约飞行3~5km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
如有风力助飞则可扩散更远。
红火蚁
威胁
红火蚁入侵住房、学校、草坪等地,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大,叮咬现象时有发生。其尾 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人类死亡。入侵红火蚁同时也啃咬电线,经常 造成电线短路甚至引发小型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