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单元先导课ppt课件.ppt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单元先导课ppt课件.pptx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完成预习单的前两项。
读课文 写字词
了解作者以 及文章写作
背景 知内容
预习内容 读本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
土地》。 浪淘风簸 千里莺啼 天涯 晶莹 裹着 篮子 和蔼 资源 慷慨 贡献 滥用 基地 目睹 (老鹰 营长 蓝天 姿势 大概 山崖)
要求
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句 子,说一说文章讲了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 写出黄河的气势与江南 春天美丽的景色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 出关键句子,说说三黑 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默读课文,理解难懂的 句子,概括文中老人创 造了什么奇迹?
理解句子——总结文章 观点
要点
结合关键句子,归纳 文章观点。体会说明 文的特点。
一、单元教材解读 ● 语用主题

用 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学习倡议书。


一、单元教材解读 ●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在 文 本 中 的 体 现
课题 《只有一个地球》 《古诗词三首》
《三黑和土地》
《青山不老》 语文园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呈现方式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课文导读
课文导读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 容,想象诗歌描写的 美丽景色;思考作者 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 展现出来的。
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含 义深刻的句子,体会 表达效果。
理解关键句子,感受 老农改造山林、绿化 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梳理总结,进一步提 炼方法,并运用到学习 中去
例句 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 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整体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有序。

教材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包括阅读、习作、语文园地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文选编标准本册教材课文选编标准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选文包括名家名篇、优秀时文等,既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语文要素梳理本册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梳理,包括语言文字积累、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方面。

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语文要素,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四、单元组织特点本册教材的单元组织特点鲜明,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包括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

这种组织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后练习设计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练习形式多样,包括朗读、默写、思考、拓展等,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六、写作与表达训练本册教材注重写作与表达训练,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相应的习作练习。

练习内容涵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七、古诗词及文言文占比本册教材中古诗词及文言文占比适中,既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材也注重文言文的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八、综合性学习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包括朗诵比赛、文学创作等。

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九、阅读策略与能力培养本册教材注重阅读策略与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全册)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全册)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全册)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全册)一、前言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精心编写的一套教材。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升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内容解析1. 单元主题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散文、童话、民间故事等。

通过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2. 阅读理解教材中的阅读理解部分,选文内容丰富,既有经典名著,也有contemporary 作品。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写作训练本册教材的写作训练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包括日记、书信、作文等。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写作任务,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 语法与修辞教材中安排了系统的语法与修辞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 口语交际本册教材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6. 语文园地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包括字谜、诗词、故事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

2.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写字18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

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编排及结构本教材2019年秋期正式使用,共安排课文27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第1~4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描绘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第二单元,第5~8课为“革命岁月”篇,主要写主革命有关的故事。

第三单元,第9~11课为“写物篇”,注意写物的方法。

第四单元,第12~14课为“小说”篇,要注意小说的特点。

第五单元,第15~16课为“散文”篇,重点在描写方法。

第六单元,17~20课为“生活景物”篇,让学生感悟生活。

第七单元,第21~23课为“感受艺术魅力”篇,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

第八单元,第2 4~27课为“初识鲁迅”篇,意在让学生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写作和生活。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

全册共分8组。

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

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学习要求。

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

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大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大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六上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x小学的xxx,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下面我将从单元整体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任务群设计、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及学习评价、教学建议六个方面来进行本单元的解读。

一、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人文主题“艺术之美”:这是教材首次出现“艺术”这一人文主题, 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对艺术有初步的感知,能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发现、感受艺术之美,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学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对于想象力的培养,低学段便已涉及,中、高学段也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下表:放眼统编教材对于学生阅读想象能力的编排:中段年级引导学生聚焦想象小试牛刀,进入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围绕“想象”这一支点,从三年级对童话作品的想象,过渡到四年级通过文字想象与之对应的现实生活画面,再到六年级穿梭于现实与抽象之间,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花之歌》一篇略读课文。

这些课文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作者在描绘景色时均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草原》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引发的联想。

《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

《花之歌》则从花的口吻讲述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与三四年级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要求相比,对能力要求进行了提升。

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教学的着落点应放在作者是如何借助事物展开联想,以“景语”表现“情语”的。

《草原》一课是“即景生情”,要求调动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

《丁香结》一课是“融情于景”,即由看到的花的“结”想到心的“结”,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引发人生的思考,理解作者的感悟。

《古诗词三首》则要求能从创作的背景、描绘的画面等想开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文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这要求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创编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与三年级的尝试编童话或续编故事、四年级侧重于“故事新编”、五年级根据情境编故事相比,此次习作训练要求以别的事物的角度看世界、体验生活,体现“变形”后的生活世界和经历,需要运用“想开去”的策略,把奇妙的经历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第二单元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整体单元教学设计一、任务一:读美文思画面(一)活动1:字词闯关赏美景【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指出第三学段的要求: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

在第三学段既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要重视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因此在识字教学这一情境任务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他们的生活为背景发布单元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把生字的识与写作为预习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背起行装去游玩”的活动安排,采用预习分享和自制路牌方式,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把重难点字词用路牌的形式展示,在全班交流,最终层层闯关,欣赏文中描绘的美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

“通读课文想画面”的活动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也是为掌握“阅读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打下基础。

通过画一画思维导图,了解课文围绕主题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获取赏景通行证本单元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要会写22个生字,并积累38个词语。

在教学本单元时,让学生进行预习,设计学习任务单,结合单元的基本任务,完成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课文的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是自主识字,做到文中带拼音的字能读,学会文中的22个生字;根据字典的注释,知道“蒙”“糊”“薄”的几种读音及用法。

三是正确、端正、整洁书写文后22个字,38个词语,注意间架结构。

通过“获取赏景通行证”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检测。

分以下三个步骤完成:(1)同桌互查预习情况,获得通行证。

①识字小技巧:同桌互查本单元生字,对于难识记的生字,交流自己的识字的方法。

重点指导多音字。

(蒙、糊、薄)②积累新鲜词:课文中有38个词语需要积累,根据自己的预习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怎样理解的这些新鲜词。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1—4单元解读(张义君)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1—4单元解读(张义君)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1—4单元教材解读解读单元语文素养扎实语文课堂教学第一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着行装出发,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意思是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两个语文素养是: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②阅读中,怎样才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得从写大自然的优美文字中“想开去”。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阅读训练要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内容写详细”是写作训练要素。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语文素养中的“想”是动脑筋,思索的意思。

阅读时根据所读的内容动脑筋思索什么呢?《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给我们这样的学习提示:“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比如,阅读《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样子和气味,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花、栀子花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

”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可以想想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样;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可见,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可以想到很多。

想,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习惯。

“想开去”,就是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作者联想,想象的奇妙世界,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想象的,体会作者想象出来的情形有多么奇特。

《草原》第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草原画面:可爱的天、平地、小丘、羊群。

这个画面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怎样根据所读文字想象出来这画面呢?依照作者所写文字的关键点,再结合自己日常看到的美丽天空的样子来想象,再联想电视里、图片中无边无际的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点缀在其中,这一幅动静结合的草原图展现在眼前。

阅读时,不仅仅是联想到、想象出来文字所描写的事物,还要体验在生活中自己经历和体验到的情感态度,进而产生迁移,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就要在想象中去感受作者的态度变化,把自己当做作者进入具体的情境来体验,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态度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教材解读及实践运用六年级组一、对统编版教材的总体认识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加强了单元整合,每个单元的结构基本都是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交流平台、最后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

导语点名了语文要素,课文就是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指导,交流平台就是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

词句段运用和习作就是对本单元所学方法的实践运用。

所以备课时不能上一课备一课,应该一个单元放在一起备,有共同目标。

当然,同一单元的每篇课文,除了共同目标,还有个性目标。

课后习题往往是本节课的最重点的内容应该也备在目标里。

另外略读课文的学习,是在精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的运用。

二、结合具体课文谈对教材的理解比如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

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课件第四单元导读图片)一项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

另一项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教材安排的这两项内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阅读训练要素;“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是表达训练要素。

本单元以“感受人物形象”为统领 ,也就是学习人物品质,因此 ,我们在研讨时确定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就是基于课标要求第二学段“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的基础之上,对第三学段“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训练要求。

教材安排“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其实是高段”阅读写人记事文章要求“的具体化。

从交流平台给我们指导的方法来看(课件交流平台四),理解人物形象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第二种是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第三是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从阅读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本小说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不应把大量时间用在学生已经掌握的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上,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情节与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比如:《桥》一文中安排了多个情节矛盾,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洪水“无情”和老汉“有情”的矛盾。

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面对死神的逼近,人们都想着怎样逃离,老汉却说“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后边!”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的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父子关系,老汉眼见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噬,肯定痛心疾首。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的感受更进一层,这是老支书用生命联接的逃离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更加高大起来,让读者肃然起敬。

所以我们在研讨时确定本课主要抓住情节来体会人物形象。

《穷人》一文,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写桑娜的心理冲突,比如在开头写“桑娜对丈夫的担心、挂念”,抱回西蒙孩子后“内心的紧张、忐忑不安”,丈夫回来前听到响动的惊怕等等,真实的表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一个邻居对另一个邻居的关心。

做了善事之后,内心因为贫穷而产生的矛盾,紧张等等,随着情节的发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家庭妇女的形象,从而被桑娜和渔夫“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深深感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还有助于情节的发生和发展。

环境对情节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如:小说《桥》环境描写烘托紧张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课文一开始,就以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开头,把灾害突然降临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接着四处描写了水位的不断上升,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等简短、简洁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环境对老支书形象的衬托。

《穷人》在第一自然段也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气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这部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非常恶劣:寒冷、风强、浪大;家里环境,舒适温馨。

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里也是用来突出“穷”这样的环境的,如果不穷,怎能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还在打鱼呢?《穷人》一课的课后习题是这样的:(课件课后习题)课后习题 2 和习题 3 都是重点围绕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以及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在这一课,把它们作为重点。

《在柏林》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前有导读:“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篇略读课文,一是要求学生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同时让学生去理解小说的结局。

故事短小,情节集中,并留下遐想的空间,通过对《桥》和《穷人》的深入学习,相信这是学生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练兵场”。

精读课文得法,略读课文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着“情节与人物形象,环境与人物形象”展开自学讨论。

这一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我作为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在一开始就已经学习过了。

针对“交流平台”的方法要求,可以在学完三篇小说之后展开对“小说单元”的整理回顾,围绕“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语文要素,找找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介绍方法再对照三篇小说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再比如第三单元是策略单元,(课件导读)教材安排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是“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

不同的阅读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馆》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相应的阅读任务(即阅读目的),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比如《竹节人》一课,开始就提出了阅读提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这里提出了“不同的目的” ,说明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确定合理的阅读目的,每次阅读的需求不同,目的也就不同,阅读方法和关注的重点自然也就不一样。

我们觉得,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有目的的阅读” ,还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成“阅读目的” ,开始阶段需要给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文章给了 3 个阅读目的(任务),分别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在课文学习中,每个任务相应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比如“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先采用浏览的方式,对文章整体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根据阅读目的,对与阅读目的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读,弄清词句含义,抓关键词句梳理信息、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最后整合信息,有条理的表达,实现阅读目的。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的部分”哪些句子体现出了乐趣,抓住写“自己感受” 的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想想当时作者的感受,并写下来。

而“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们引导学生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则采用了“默读浏览+精读”的阅读方法实现阅读目的。

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会引导学生生成不同的阅读目的,那么对文章关注的重点也就有所差异,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就不同了。

学生通过阅读目的,舍弃掉文章中无关信息,根据需要搜集材料,既提高了阅读速度,也获得了自主阅读体验,在不同的方法实践中不断进行体会和积累,最终形成阅读策略。

《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则在开头就提出了问题:宇宙中,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疑惑的解释便生成了阅读目的。

课文两侧有批注,(课件照片)如“浏览了这一段以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

”暗示与主题没有关联的信息,要跳过;“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是我要注意找出来”则提示找中心词句,读懂段意。

其实是在运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过的“抓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在提示学生阅读有关“说明性”文字,为了快速把握课文大意,先找到“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就把握了这段话的意思,把握了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感觉与自己要找的信息不符,那就可以不再细读,直接往下面去寻找。

这些批注以呈现阅读思维的形式去提示阅读方法,快速实现阅读目的。

本课课后做了这样的学习提示: 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总结一是:“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

有的段落和我想要料机的内容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

”二是、“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在查资料借以判断” 。

其实就是对前面的方法进行总结。

从编者提示的内容看,这里的“阅读方法”选择,就是“浏览、略读与精读读”的结合,重要的细读,甚至反复读几遍,读懂其中的要点,读懂段落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甚至读懂几个段落的关系;有关系但是不重要的,只了解“段落意思”,关系不大的,浏览一遍就过去了,重要与否,就看段落内容是否有助于解答自己“要解答的问题” 。

课后以“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1)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是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可以移居火星?” (教材在这里安排的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另外一种阅读目的。

在完成课文前面给出的阅读目的的时候,“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 这一部分,有的内容是可以作为略读的。

比如,“这一段了解到没有生命存在” ,就采用“略读了解大概信息”的方式;而如果解决“科学家是怎么判断”的,则需要细读哪些给出“否定”的段落——读懂结论,同时读懂“为什么”会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