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腔积液的腔内灌注治疗进展_叶盛

合集下载

CIK 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

CIK 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

CIK 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闵永华;盛袁萍;俞小红【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及CIK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的46例患者,期间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体位及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CIK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本组疗效判断总有效率为93.48%,生存质量计分为(4.32±0.80)分。

结论 CIK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性高、副反应小。

科学有效的护理,可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248-249)【关键词】CIK细胞;胸腔内灌注;恶性胸腔积液;护理【作者】闵永华;盛袁萍;俞小红【作者单位】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肿瘤科,浙江嘉兴314000;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肿瘤科,浙江嘉兴314000;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肿瘤科,浙江嘉兴3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R473.73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累及胸膜,或是发生胸膜转移所致,它是癌症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我科对4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胸腔内灌注治疗,安全性高、副反应小、疗效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4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3.34岁。

其中发生胃癌转移6例,乳腺癌8例,肺癌20例,直肠癌7例,淋巴瘤1例,其他4例。

1.2 治疗方法在无污染的环境下进行CIK细胞的制备、培养和洗涤,严格无菌操作。

洛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论文

洛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论文
2 000
ml,在积液排净、导管中无积液存在时,确定积
mg/m2+50
液完全排出。实验组选用洛铂40
IIll氯化
钠注射液进行胸腔灌注,对照组选用顺铂40 mg/m2+ 50 m1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胸腔灌注。在药物注入后封 闭管口,嘱咐患者变换体位使药液与胸膜进行充分的 接触,7 d后开放引流注药,若仍有积液排出,患者每 周1次继续行引流注药,最多进行2周。2周后拔除 导管,对患者及时进行B超复查,观察治疗情况。 1.3疗效判定:根据wro制定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评 价。显效:在4周以上的时间段内对患者进行B超检 查,发现患者的胸腔积液已经消失;患者的胸闷、气喘 等临床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胸腔积液消 失50%,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维持4周以上。无效:患 者的胸腔积液消失<50%且患者的临床症状未缓解或 病情恶化。生活质量参照KPS标准进行评分,KPS评 分增加≥10为患者病情得到改善,KPS评分降低≥10 为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KPS评分增加或者降低 不足10时,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不良反应用WI'O 制定的毒性药物标准进行评定M o。
首选‘6|。
[8]
向燕群,夏伟雄,孙旭.洛铂对头颈鳞状细胞癌细胞株增殖抑制 作用的体外研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3,40(6):479-480.
[9]
田欣,张振勇,吴丽娜.洛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 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8):740-742. (收稿日期:2016—04—18)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恶性 胸腔积液患者64例,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实验组和 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 26~75(54.20±10.40)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3 例,年龄23~78(53.60±9.50)岁。两组患者均经病 理学或者细胞学确诊,其中非小细胞肺癌25例,乳腺 癌13例,胃癌13例,肝癌6例,胰腺癌7例;患者均经 B超或x射线确定胸腔积液为中等或者中等以上。所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进展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进展
目前临床上对于 MPE 治疗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 恶性胸腔积液、缓解呼吸困难,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 活质量,延长寿命。其治疗原则是采用全身治疗还是 局部治疗,主要依据原发肿瘤器官、组织学类型、肿瘤 所处的阶段、机体状态而定。现就将 MPE 近年来在治 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 全身治疗
在全身化疗前应行治疗性胸腔穿刺抽液,避免抗 肿瘤药物在胸膜腔内聚集导致全身性毒性的增加,有 研究显示给予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身化疗可完全控制 36% 患者的胸腔积液。近年来使用抗 VEGF 抗体贝伐 单抗,联合标准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方案对非小 细胞肺癌患者也显示出明显的生存获益。
徐 晶,邵润霞
(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14)
恶性胸腔积液( MPE) 是由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 累及胸膜或原发性胸膜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是晚期 恶性肿瘤 的 常 见 并 发 症。MPE 占 整 个 胸 腔 积 液 的 25% ,病理类型以转移性腺癌最为常见。MPE 产生的 机制复杂多样,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壁层和( 或) 脏层 胸膜肿瘤转移。
[4] Ishida A,Miyazawa T,Miyazu Y. Intra pleural cisp latin and OK432 therapy for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caused b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Resp irology,2006,11( 1) : 90-97.
·118·
河南医学研究
第 20 卷
[7] Reddu R,Buck ley S,Doerken M,et al. Isolation of a putative progenitor subpopulation of alveolar epithelial type 2 cells[J].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04,286: L658-667.

中药制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现状

中药制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现状

增厚 和粘连 , 目前 常用 的治疗 MP 是 E的中药制 剂。师 国强 用榄香烯乳 30mg胸腔 注射 治疗 MP 有 效 率为 8 % , 0 E, 8 高 于顺铂 对照组 的 6 % 。曹 阳…用 榄香烯 乳 4 0 n 、0g L 0 0 a 2 / g 的利多卡 因 1 l 0m 胸腔注入 , 1次/ , 周 连续 4次 , 治疗 中老年 人恶性胸水 2 3例 , 总有效率 6 . % , 骨髓 造血及心 、 、 09 对 肝 肾
组升高 ,D C 细胞亚群较 对j 组降低 ,n 的 … l道反心 及 { 《 { f小 而
白细 胞 减 少 较 对 照 组 少 , 治 疗 组 能 【 { 缓 解 临 J 状 , 且 』l fI J! _ 爪 高生 活质 量 。 2 3 鸦 胆 子 油乳 注 射 液 . 鸦 胍 严 乳 注 射 液 足 以 J 油 】J 1 I
基 金 项 目 : 省 教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7 16 6 。 云南 0  ̄ 02 ) 10 1
山东 医药 2 1 年 第 5 卷第 3 01 1 2期
痛、 发热 、 白细胞减低 、 恶性 呕吐 、 食欲下 降等 毒副作用 , 也无 肝 肾功能 、 心功 能损 害。苏雁 等用艾迪注射液局部 注射治疗
子油乳注射液 、 香烯乳 注射液等 活 叭化 瘀解 毒 ; 患者 为 榄 若 本虚邪胜者 , 则选用 艾迪 、 康艾注射液 以扶正 祛邪 , 观察个 体 化选择运用药物能否 提高疗 效 、 减少毒 副作 用。此外 , 一 统 疗程 、 统一疗效判 断标准 和设 置 双盲 、 随机 、 照 , 开展 多 对 及 中心 、 大样本 的协作 性研究 是提 高 中药局 部治疗 MP E临 床
油醚提取物为原料 制成 的乳 剂 , 对多种肿瘤细胞株, K J } J

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齐博;赵宝生【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8【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疗效.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肺癌合并MPE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引流结束后胸腔内注入顺铂50 mg·m-2;研究组患者给予胸腔热灌注治疗,即45℃生理盐水2 500~7 000 mL胸腔闭式引流循环灌注,再以加热的灭菌蒸馏水600 mL+顺铂50 mg·m-2循环加热灌注胸腔.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并观察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CR) 15例,部分缓解(PR) 11例,稳定(SD)5例,有效率为83.9%;对照组CR 10例,PR 8例,SD 10例,进展(PD)1例,有效率为62.1%;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Kamofsky评分分别为88.6 ±21.5和62.7 ±19.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外周血INF-γ水平均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外周血INF-γ水平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发生轻度反应7例(24.1%),研究组发生轻度反应10例(32.2%),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热灌注治疗MPE疗效显著,且能够较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纠正了Th1/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且不良反应轻微.【总页数】3页(P759-761)【作者】齐博;赵宝生【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二科,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二科,河南卫辉4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1.3【相关文献】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循环热灌注治疗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J], 康艳霞;闵婕;附舰;马楠;李娜;单宇鹏;苏海川;刘理礼;张贺龙2.顺铂序贯恩度胸腔热灌注治疗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J], 杨红茹;范娟;刘端3.胸腔镜下胸腔内氩气刀烧灼联合持续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J], 金将;陈保富;叶敏华;叶中瑞;林玉莲;贾利民;王春国;张波4.胸腔热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J], 宋伟5.胸腔局部顺铂联合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J], 郭黔;陈非;罗舒;李旭敏;夏徽;王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QB-100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中药QB-100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管 和 淋 巴管 促 进 积 液 吸收 ; 提 高机 体 免 疫 力 , 较 好 的扶 正 ④ 有 作用 ; 止血作用。 ⑤
液 显 著 减少 , 少 在 5 % 以上 , 维 持 4周 以 上 ; 无 效 ( C : 至 0 并 ③ N)
积 液减 少 不 是 5 % 或 增 加 但 不 超 过 2 % ; 进 展 ( D : 液 0 5 ④ P )积 量 显 著 增 加 或 者 死 亡 。C R加 P R为 有 效 率 ( R 。 R )
中药 QB一10腔 内灌 注 治疗 恶性 胸 腔 积 液 0
李 去 病 ’刘 树 松 李 , ,
724 ) 10 4
森 ( . 西 省 咸 阳肿 瘤 防 治 研 究 所 , 西 咸 阳 7 24 ;2 陕 西 省 咸 阳 肿 瘤 医 院 , 西 咸 阳 1陕 陕 104 . 陕
[ 摘 要 ] 目的 : 察 Q 观 B一10腔 内灌 注 治疗 恶 性 胸 腔 积 液 的 近 期疗 效 和 不 良反 应 , B一10腔 内灌 注 液 为 成 阳 肿 瘤 医 院 中 0 Q 0
治疗 和 控 制恶 性 胸腔 积 液 可 以 减轻 患 者 痛 苦 , 高 患 者 生 活 质 提
量 , 长 生 命 。我 院 自 20 延 01年 1 O月 一 08年 8 用 纯 中 药 制 20 月 剂Q B一10 内灌 注治 疗 恶 性 胸腔 积 液 18 , 报 告 如下 。 0腔 0例 现

63 26 ・
吉林医学 21 02年 l O月第 3 卷 第 2 3 9期
3 典 型 病 例
细 胞 膜 和 改 善 肝 功 能 的 作 用 。药 理 实 验 证 明 , 鼠 口服 能 减 小 轻 因 四氯 化 碳 、 代 乙 酰 胺 和 D一氨 基 半 乳 酸 引 起 的 血 清丙 硫

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联合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进展

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联合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进展

①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临床医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通信作者:宋长山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联合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进展宋长山① 杨雨欣① 刘格格① 叶星宏① 张关英① 胡炜煜① 沈柏儒①【摘要】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pleuraleffusion,MPE)由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胸膜间皮瘤引起,它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提示预后不良。

目前MPE 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在原发肿瘤进行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胸腔进行局部治疗(腔穿刺术、胸膜固定术、胸腔埋管引流、胸腔内灌注治疗等),其中胸腔内灌注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和发展空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是一组影响血管生成的重要配体和受体,在控制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与MPE 的发生关系密切。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的人源化VEGF 单克隆抗体,可与内源性VEGF 竞争性结合VEGF 受体,抑制新血管生成以及降低血管通透性,阻碍胸腔积液形成,延缓肿瘤发展进程。

本综述讨论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联合治疗肺癌、晚期消化道癌、恶性胸膜间皮瘤介导的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进展,探讨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联合用药的疗效、安全性。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贝伐珠单抗 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evac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ONG Changshan, YANG Yuxin, LIU Gege, YE Xinghong, ZHANG Guanying, HU Weiyu, SHEN Bair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16): 157-162 [Abstract]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MPE) is caused by pleural metastasis or mesothelioma,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uggests poor prognosis. At present,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of MPE is to treat the thoracic cavity locally on the basis of systemic treatment of primary tumor (cavity puncture, pleura fixation, thoracic drainage, intrathoracic perfusion, etc.). Intrathoracic perfusion therapy has better curative effect and development spac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its receptor are a group of important ligands and receptors that affect angiogene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rol of angiogenesis,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MPE. Bevacizumab is a recombinant humanized VEGF monoclonal antibody, which can competitively bind to VEGF receptor with endogenous VEGF,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new blood vessels and reduce the permeability of blood vessels,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pleural effusion, and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tumor.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evac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ediated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and discusse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vac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pleural perfusion.[Key words]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Bevacizumab Research progress First-author ’s address: Chanche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Foshan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shan 528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6.040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肺癌、乳腺癌及结肠癌等癌症晚期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中药制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进展

中药制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进展

中药制剂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进展【关键词】中药制剂;,,腔内灌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进展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中肺癌胸膜转移合并有胸水者较多见,其手术效果差,生存期短,患者多在 3 ~6 个月内死亡。

恶性胸腔积液常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和胸痛,具有复发性、药物疗效差、病势危重等特点。

大量的胸水可引起呼吸、循环机能等不全或衰竭,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同时反复抽液可导致蛋白质丧失,使病情恶化而加速死亡。

因此,积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1 西医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概况目前恶性胸腔积液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全身或腔内局部化疗、使用硬化剂、穿刺抽液或置导管引流及生物调节剂等治疗。

全身化疗因其严重的副作用而使其在合并胸腔积液的肿瘤患者难以忍受,故目前较少应用。

局部化疗可使局部浓度高而直接与癌细胞接触。

目前腔内给西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主要有以下 4 类[1]:①细胞毒抗癌药:如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②硬化剂:如四环素、阿的平、滑石粉;③放射性核素:如 32P、198Au;④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菌苗、假单孢菌菌苗。

上述疗法的疗效高低不一,在 25%~75%之间。

但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晚期病人多难以耐受。

常用的抗癌化疗药物虽有一定作用,但在造成胸膜粘连从而产生长期抑制胸水效果方面并不理想。

2 中医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认识与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悬饮”范畴,其病因不外乎正气内虚,邪毒犯肺,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气滞痰凝,脉络壅塞,脾气虚弱,运化失职,继而肺脾肾三脏失调,升降失常,清浊相混,痰浊积聚而为饮,津液不布而成胸水。

胸水之形成与脾肺肾三脏有关,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司,则三者互为影响,导致水液停积为饮。

本病为“本虚标实”,中医治疗恶性胸水的文献中多采用攻邪逐水、扶正培本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南京明基医院呼吸内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19 )
摘要: 恶性胸腔积液( MPE) 是进展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 合并有 MPE 的患者临床常表现为 进行性呼吸困难、 咳嗽、 肺不张、 胸痛以及发热等不适症状, 往往难以承受系统性的全身化疗。 因此, 对于顽固或者复发的 MPE 患者, 及时予以胸腔局部姑息性治疗以改善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就尤为 必要。MPE 患者胸腔内局部灌注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 随着对 MPE 形成机制的研究深 MPE 入, 的腔内灌注治疗措施不断得以改进, 现就胸膜硬化剂及药物在 MPE 患者腔内灌注治疗的进 展及相关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腔内灌注; 作用机制; 治疗 The Advancement of Intracavity Instillation for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YE Sheng, SHI Yifeng, WANG Cheng. ( Department of Pulmonary Medicine, BenQ Medical Center,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9 , China) Abstract: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MPE)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advanced cancer. The patients who suffer from MPE usually present processing dyspnea, cough, atelectasis, chest pain, fever and other discomfort symptoms. And it's often hard for them to bear the systematic chemotherapy. Therefore, for the stubborn and recurrent MPE patients, chest local palliative treatment is necessary to ameliorate dyspnea. MPE chest cavity local intracavity instillation is a common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 at presen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research into MPE's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intracavity instillation therapy for MPE is improving constantly. Here is to discuss the advancement and related mechanism of pleurosclerosis and drug during MPE's intracavity instillation. Key words: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Intracavity instillation; Mechanism; Treat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4 , 15 modulation of heart rate[ ( 7 ) : 752756. 王俐玫, 庄碧珊, 赵红新. 高血压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 J].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8 , 5 ( 4 ) : 305307. 研究及意义[ 潘宏伟, 周胜华, 刘启明, 等.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心率震 2007 , 23 ( 10 ) : 荡与 心 率 变 异[J]. 临 床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728730. Jokinen V, Tapanainen JM, Seppnen T, et al. Temporal changes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easures of heart rate dynamic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betablocking era[J] . Am J Car2003 , 92 ( 8 ) : 907912. diol, Voss A, Baier V, Schumann A, et al. Postextrasystolic regulation patterns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 . J Physiol, 2002 , 538 ( Pt 1 ) : 271278. Zareba W, Karcz M, Schmidt G, et al. Heart rate turbulence, variability and dynamics in non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 2002 , 106 ( 23 ) : 2977. Circulation, Miwa Y, Ikeda T, Sakaki K, et al. Heart rate turbulence as a predictor of cardiac mortality and arrhythm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 prospective study[ 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9 , 20 ( 7 ) : 788795. Wustmann K, Kucera JP, Scheffers I, et al. Effects of chronic baroreceptor stimulation on the autonomic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rugresistant arterial hypertension[J] . Hypertension, 2009 , 54 ( 3 ) : 530536. Chhabra SK.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 Indian J Chest Dis Allied Sci, 2010 , 52 ( 1 ) : 2940. Naeije R, van de Borne P. Clinical relevance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isturbances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 . Eur 2009 , 34 ( 4 ) : 792794. Respir J, Ciarka A, Doan V, VelezRoa S,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ctivation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0 , 181 ( 11 ) : tension [J] 12691275. 1116 修回日期: 20111224 编辑: 伊姗 收稿日期: 2011-
Feb. 2012 , Vol. 18 , No. 4 医学综述 2012 年 2 月第 18 卷第 4 期 Medical Recapitulate, [ J] . Am J Cardiol, 2004 , 93 ( 9 ) : 11141118. [ 8] Lanza GA, Sgueglia GA, Angeloni G,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heart rate turbul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 Am J Cardiol, 2009 , 103 ( 8 ) : 10661072. [ 9] 姚海木, 韩智红, 张晓霞.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 J]. 山东医药, 2007 , 47 ( 19 ) : 911. 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 10] Szydlo K, Orszulak W, TruszGluza M, et al. Heart rate turbulence in post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 J Electrocardiol, 2011 , 44 ( 2 ) : 142147. rhythmias[J] [ 11] Sade E, Aytemir K, Oto A, et al. Assessment of heart rate turbulence in the acute phas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longterm .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3 , 26 ( 2 Pt 1 ) : prognosis[J] 544550. [ 12] Mkikallio TH, Barthel P, Schneider R, et al. Predic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ole of Holter monitoring in the modern treatment era[J] . Eur Heart J, 2005 , 26 ( 8 ) : 762769. [ 13] Exner DV, Kavanagh KM, Slawnych MP, et al. Noninvasive risk assessment early after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REFINE study[ J] . J Am Coll Cardiol, 2007 , 50 ( 24 ) : 22752284. [ 14] Sredniawa B, Cebula S, Kowalczyk J, et al. Heart rate turbulence for prediction of heart transplantation and mortalit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J] .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2010 ,15 ( 3 ) : 230237. [ 15] Koyama J, Watanabe J, Yamada A, et al. Evaluation of heartrate turbulence as a new prognostic marke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 Circ J, 2002 , 66 ( 10 ) : 902907. [ 16] Cygankiewicz I, Zareba W, Vazquez R, et al. Relation of heart rate turbulence to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J] . Am J Cardiol, 2006 , 98 ( 12 ) : 16351640. [ 17] Hohnloser SH, Kuck KH, Dorian P, et al. Prophylactic use of a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 N Engl J Med, 2004 , 351 ( 24 ) : 24812488. [ 18] Lin LY, Hwang JJ, Lai LP, et al. Restoration of heart rate turbulence by titrated betablocke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nhanced vag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