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审美情趣。
3.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比较分析《饮酒(其五)》与其他唐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王维的生平为例,介绍唐诗的繁荣时期,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难以理解。
(3)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让学生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举例解释:
-对于意象分析,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意境。
-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如“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解释其抒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饮酒(其五)》的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
(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
-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每一句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韵律美,如平仄、对仗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其次,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例如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采用图解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

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四。

品悟1、整体把握情感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2、闲从何来(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东篱——隐逸情怀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风格特点,积累重点字词,如“结庐”“喧”等。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之情,领悟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

2.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菊”“南山”等所蕴含的意义。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所达到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理解诗歌所体现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如宁静的乡村、金黄的菊花、悠然的南山等,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引出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饮酒(其五)》。

2.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的归隐生活,以及田园诗派的特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朗读处理,注意“见”字的读音和停顿,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意象与意境(20分钟)1.分析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菊、东篱、南山、飞鸟等。

2.讲解菊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高洁、隐逸等,理解诗人以菊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

3.分析南山的意象,它不仅是自然景物,更代表着宁静、高远,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4.讨论飞鸟在诗中的作用,它们自由自在的飞翔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2.体会意境1.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2.重点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所营造的意境,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不经意间抬头见到南山,这种自然、闲适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契合。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酒的种类、制作方法、酒的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饮酒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自觉拒绝饮酒,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

1.2 教学重点•掌握饮酒的相关知识;•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3 教学难点•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抗饮酒的压力;•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4 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1.5 教学过程第一节(30分钟)教学内容:•酒的种类;•酒的制作方法;•酒的成分。

教学步骤:1.先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以下几点内容:–白酒的制作方法;–红酒的种类;–啤酒的成分;–葡萄酒的营养价值。

2.讲解以上所学内容。

第二节(40分钟)教学内容:•饮酒对健康的危害;•如何正确饮酒。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饮酒对健康的危害;2.整理出讨论结果,进行知识点讲解:饮酒过量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给出正确饮酒的方法。

二、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前几节饮酒相关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更加关注于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才能真正意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

在讲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时,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简单的列举饮酒会引发什么健康问题,而要引导学生思考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酒量才是健康的。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及其对饮酒的压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1本节课的教材为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饮酒(其五)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子因酗酒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希望引起人们对于酗酒的警惕。

教学目标:1. 理解文中所描述的酗酒行为对一个人及其周围人的危害;2. 提高学生对于酗酒的警惕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义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2. 分析男子酗酒后的种种不良后果,并帮助学生反思酒精带来的危害;3. 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饮酒观念和理念。

教学难点:1. 通过文本反思自身的饮酒观;2.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涉及的酒精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较为活跃,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较少,对于酒精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有限。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和案例,加强学生对于酗酒的认知和厌恶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酒习惯和观念。

教学策略:1. 意义拓展法:通过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拓展学生对于酒精的理解和认识;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发散性问题和启发式的讨论,开展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3. 问题解决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了解酒精对人体和社会的各种危害。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析课文细节和分析范例,加深学生对于酒精危害的认知;2.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酒精的危害;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分析酒精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2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和视频分享,引导学生了解饮酒对身体的危害。

教学活动:1.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对饮酒有害的物质。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描绘的意境以及寓意。例如,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鉴赏方法的掌握:如何分析诗词的韵律、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兴等。例如,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对仗和意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代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体会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的代表作,体现了深刻的归隐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2、能借助相关的资料,产生合理联想,理解诗人的隐者心境。

3、能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性描绘。

二、教学难点:
1、能借助相关的资料,产生合理联想,理解诗人的隐者心境。

2、能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性描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东晋时候的著名诗人,喜欢读书喝酒写文章,喜欢菊花。

他是世外桃源的总设计师。

(引出诗人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假如在这些作品中选一句话为他代言,你觉得额可以是哪一句?
解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这是我们一提到陶渊明就会想到的诗句。

(三)教师范读
(四)深入探究
1、归隐之心
过渡:请看课文的课下注解1,《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1)《饮酒》组诗的创作背景:
资料: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解说: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过得很清苦,甚至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

那么怎么会有名酒?在《饮酒》组诗中有一首交代了这个原委:就是一个朋友送来的,这个朋友带着上边的命令来请他出去做官。

陶渊明只是把酒留下,做官的请求就拒绝了,他是这样拒绝的“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两句诗可以读出一种坚决果断之意。

其实,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归园田居》中,有一句话“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亦可体现其坚决果断。

(2)朗读前四句,感受诗人的隐居之心:
1)陶渊明坚决地选择隐居,他隐居到哪里去了?这个地方怎么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解说:隐居到“人境”,也就是人聚居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是很喧闹的,不过在诗人
看来却是很偏僻,偏静的。

2)陶渊明不隐居山林,而是隐居“人境”说明什么?
解说;他内心坚定,不为名利所动,有足够强的定力抗击外界的干扰,这是隐者当中更高深的境界。

所以有一首诗在谈到隐士时这样写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这句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说:陶渊明面对别人的出仕建议,说“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表现得非常的决断。

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却是有几分得意,即为自己做出了这样的人生选择感到自豪骄傲。

正因为“心远地自偏”,所以,他确实是一个“大隐隐朝市”之人,
2、超脱之境
过渡语:没有官场的羁绊,没有世俗的牵挂,诗人在宁静淡泊的心态中得以欣赏到真正的自然美景,人生美景。

让我们再读后四句。

(1)菊花的高洁与傲岸
1)陶渊明与菊的渊源: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然成为代表陶渊明的名句,那为什么陶渊明只爱菊,为什么大家都把菊和陶渊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2)对照一篇小古文《菊花》,说说菊花有什么特点和陶渊明的性格相契合?
资料: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解说:菊花在严寒中,百花零落时,依然独自盛开。

这就如同陶渊明那不向官场的腐败妥协、淡泊名利、孤高傲岸的性格特点。

所以陶渊明借菊花寄予自己的人格精神,菊花也因为陶渊明的垂青而获得了隐士的灵性。

(2)归鸟的超脱与眷恋
1)在“飞鸟”这一事物上你是否能找到诗人的影子?
解说:“飞鸟”是自由飞翔的,这也像诗人不受拘束、洒脱的特点。

而“飞鸟”的结伴而归感受诗人和飞鸟一般找到精神家园的特点。

资料: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饮酒》其四)
也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归鸟”和“菊”在这首诗中都是诗人的化身,“菊”暗示着诗人的隐逸之心,而“归鸟”则飞进诗人的超脱之境。

这两种景物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叫做“意象”。

诗人在自然中看到菊想到自己,看到鸟也想到自己,这说明他将自己彻底地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甚至到达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

3、得意忘言之体会
(1)有此心境,有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叹。

而诗中,用“辨”而不是用“辩”,又是为什么?
解说:这是隐居的诗人绝不会有要和别人说清楚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所以不是“辩”,他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判断识别,却发现没有什么言语能表达出来。

忘言和忘我都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庄子外物篇》有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