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主题

合集下载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员逼迫导致民众起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

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

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清平乐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

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词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词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词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大多数以激昂壮志、抗击外敌、恢复中原为主题,风格豪放派。

以下是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词:
1.《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写了辛弃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之情,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
抗击敌人、恢复中原的决心和信念。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夜晚行走在
野外时的感受,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抗击
敌人、恢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对古代英
雄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向往抗击敌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6.《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故乡和亲
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对古代英雄
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向往抗击敌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8.《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抗击敌人、恢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9.《鹧鸪天·送人》: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离别的感慨和思念
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10.《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辛弃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下面是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 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 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

读 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 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 不仅 因乌鹊对光线敏感, 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 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 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 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 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 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 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 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 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 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 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 像是在诉说丰收的 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 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 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 《南国》 诗写道: “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 特色。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 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经典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 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出自]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译文二】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奸臣排挤免官,闲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这一时期,他虽曾短暂出仕,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时的词作,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

这两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的中心是“说丰年”, 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 快情绪。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 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 遮住 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 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 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而贯彻全篇的却是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 又理解农民对丰 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 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 黄沙岭, 在信州上饶之西, 作者闲居带 湖时, 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 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 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 要注意时间和 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 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词三首
人文风情。
诗词风格
这三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主,笔触细 腻,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杜甫在旅途中经过西江月等地,深感 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之美好,因此创 作了这三首诗词。
诗词主题
这三首诗词主题是表达对自然风光和 人文风情的赞美,以及对旅途中所见 所闻的感受和思考。
02
诗词内容解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01
```
0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0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沙道中夜行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当时辛弃疾被贬闲居于江西上饶的带湖庄园。
主题
背景
意象
情感
艺术手法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 沙道中夜行的所见所闻 ,表现出对乡村田园风 光的喜爱之情。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 年(1181年),当时辛 弃疾被贬闲居于江西上 饶的带湖庄园。
明月、鹊、清风、蝉、 稻花、蛙声、星天、雨 山、茅店、溪桥等。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田园 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 对闲适生活的满足。
运用对仗、叠字等修辞 手法,如“明月别枝惊 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使诗句更 加优美生动。
03
诗词主题与意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词主题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黄沙道中夜行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宁静而深远,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夜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对乡村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这是词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不屈服的人生态度。

全词如下: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著通:着)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赏析】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

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

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

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

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

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

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

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辛弃疾主题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下面小编带来 的是西江月辛弃疾主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

见上篇注①。

此夏夜小唱,深具 艺术魅力。

上片夜景, 意在写静, 却出之以动。

鹊啼、 蝉鸣、 蛙喧, 愈闹而愈静, 是为动中见静法。

下片时转景移,山雨欲来,心绪由安闲而焦躁。

结韵妙语:就 急欲避雨而言,先推出茅店,后补以“忽见”,则恍惚惊喜之态,跃然纸上;就 全篇而言,至此点出夜行者,返照全词,则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 闻和感受,词脉由是畅通一体。

②“明月”两句:月光惊飞枝上乌鹊,清风送来夜半蝉声。

按:曹操《短歌 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苏轼《次周令韵送赴 阙》:“月明惊鹊未安枝。

”周邦彦《蝶恋花 》:“月皎惊乌栖不定。

”辛词“明月别枝惊鹊”句与以上诗句 景象仿佛。

别枝:远枝。

方干《寓民郝氏亭》:“蝉曳残声过别枝。

”或作 “离别树枝”讲,意亦通,但与下文“半夜”失偶。

③“稻花”两句: 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似在歌唱丰年。

或谓“说丰年”者, 守夜农人。

似太实,且欠韵味。

④“七八个星”两句:天外星稀,山前欲雨。

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 欲为雨, 七八个星犹在天。

”以数词对偶, 骈文中屡见, 如庾信 《小园赋》 : “一


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 ⑤“旧时”两句: 转过溪桥, 忽见记忆中的茅店就在眼前。

两句用倒装句法。

【评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 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 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集评】 唐圭璋等 《唐宋词选注》 : 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

一路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

走 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 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 摹写逼真的佳作, 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 素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