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3.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程。
4.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辅助材料: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3.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地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辅助材料: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认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3.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018版 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提出要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此外,1929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实施既定的侵华国策。
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同时,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之后,19万东北军按照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不战自退。
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沦陷,日本占领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3倍于它本土的中国领土(110万平方公里),3000万同胞惨遭日军蹂躏。
面对日寇侵略,国民党政府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执行不抵抗主义。
而日本军国主义却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2.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
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平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1932年8月,日本政府制定对华分治政策,妄图促使各省反蒋亲日。
1933年,日军夺取热河后,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华北展开谋略,企图收买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张敬尧等,组织华北联治政府,遭到段、吴等人拒绝。
5月8日,张敬尧遇刺,计划遂告破产。
2018版 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各个解放区建立起来的。
在解放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此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已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2.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等因素的增长,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共中央作过深入的分析。
1.怎样看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这种经济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
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刘少奇指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观点,并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将提供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activities。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1. 北洋政府的组成和特点2.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3. 北洋政府的衰落和崩溃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主要人物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影响四、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期末进行课程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背景2.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成就3.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七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影响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过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第九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第十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展望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经验和教训2.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3.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七、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系、部:政治理论课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2019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课程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实践教学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1.1.2 技能目标1.1.3 情感目标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1.2.2 晚清社会的变革与特点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1.4.2 主体讲授1.4.3 案例分析与讨论1.4.4 总结与反思1.5 教学评价1.5.1 平时成绩评价1.5.2 课堂参与评价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2.1.2 技能目标2.1.3 情感目标2.2 教学内容2.2.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2.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图片展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新课2.4.2 主体讲授2.4.3 图片展示与讨论2.4.4 总结与反思2.5 教学评价2.5.1 平时成绩评价2.5.2 课堂参与评价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三章: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1.1 知识目标3.1.2 技能目标3.1.3 情感目标3.2 教学内容3.2.1 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3.2.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与过程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3.3.2 视频观看法3.3.3 小组讨论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新课3.4.2 主体讲授3.4.3 视频观看与讨论3.4.4 总结与反思3.5 教学评价3.5.1 平时成绩评价3.5.2 课堂参与评价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四章:抗日战争与中国战时社会变革4.1 教学目标4.1.2 技能目标4.1.3 情感目标4.2 教学内容4.2.1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4.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特点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4.3.2 图片展示法4.3.3 小组讨论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新课4.4.2 主体讲授4.4.3 图片展示与讨论4.4.4 总结与反思4.5 教学评价4.5.1 平时成绩评价4.5.2 课堂参与评价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五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1 教学目标5.1.1 知识目标5.1.3 情感目标5.2 教学内容5.2.1 解放战争的背景及其意义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5.3 教学方法5.3.1 讲授法5.3.2 视频观看法5.3.3 小组讨论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新课5.4.2 主体讲授5.4.3 视频观看与讨论5.4.4 总结与反思5.5 教学评价5.5.1 平时成绩评价5.5.2 课堂参与评价5.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六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目标6.1.2 技能目标6.2 教学内容6.2.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6.2.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3 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6.3.2 对比分析法6.3.3 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新课6.4.2 主体讲授6.4.3 对比分析与讨论6.4.4 总结与反思6.5 教学评价6.5.1 平时成绩评价6.5.2 课堂参与评价6.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七章: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7.1 教学目标7.1.1 知识目标7.1.2 技能目标7.1.3 情感目标7.2 教学内容7.2.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7.2.2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发展7.3 教学方法7.3.1 讲授法7.3.2 历史资料分析法7.3.3 小组讨论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新课7.4.2 主体讲授7.4.3 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7.4.4 总结与反思7.5 教学评价7.5.1 平时成绩评价7.5.2 课堂参与评价7.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八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8.1 教学目标8.1.1 知识目标8.1.2 技能目标8.1.3 情感目标8.2 教学内容8.2.1 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意义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8.3 教学方法8.3.1 讲授法8.3.2 实例分析法8.3.3 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新课8.4.2 主体讲授8.4.3 实例分析与讨论8.4.4 总结与反思8.5 教学评价8.5.1 平时成绩评价8.5.2 课堂参与评价8.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1 教学目标9.1.1 知识目标9.1.2 技能目标9.1.3 情感目标9.2 教学内容9.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9.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9.3 教学方法9.3.1 讲授法9.3.2 案例分析法9.3.3 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新课9.4.2 主体讲授9.4.3 案例分析与讨论9.4.4 总结与反思9.5 教学评价9.5.1 平时成绩评价9.5.2 课堂参与评价9.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1 教学目标10.1.1 知识目标10.1.2 技能目标10.1.3 情感目标10.2 教学内容10.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10.2.2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与挑战10.3 教学方法10.3.1 讲授法10.3.2 小组讨论法10.3.3 情景模拟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新课10.4.2 主体讲授10.4.3 小组讨论与情景模拟10.4.4 总结与反思10.5 教学评价10.5.1 平时成绩评价10.5.2 课堂参与评价10.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一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11.1 教学目标11.1.1 知识目标11.1.2 技能目标11.1.3 情感目标11.2 教学内容11.2.1 中国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11.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发展11.3 教学方法11.3.1 讲授法11.3.2 比较分析法11.3.3 小组讨论法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新课11.4.2 主体讲授11.4.3 比较分析与讨论11.4.4 总结与反思11.5 教学评价11.5.1 平时成绩评价11.5.2 课堂参与评价1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二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思考12.1 教学目标12.1.1 知识目标12.1.2 技能目标12.1.3 情感目标12.2 教学内容12.2.1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启示12.2.2 对近现代史的思考与反思12.3 教学方法12.3.1 讲授法12.3.3 反思写作法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新课12.4.2 主体讲授12.4.3 小组讨论与反思写作12.4.4 总结与反思12.5 教学评价12.5.1 平时成绩评价12.5.2 课堂参与评价1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三章:口述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3.1 教学目标13.1.1 知识目标13.1.2 技能目标13.1.3 情感目标13.2 教学内容13.2.1 口述历史的概念及其价值13.2.2 口述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3.3 教学方法13.3.1 讲授法13.3.2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法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新课13.4.2 主体讲授13.4.3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13.4.4 总结与反思13.5 教学评价13.5.1 平时成绩评价13.5.2 课堂参与评价1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四章:数字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14.1 教学目标14.1.1 知识目标14.1.2 技能目标14.1.3 情感目标14.2 教学内容14.2.1 数字时代对近现代史教育的影响14.2.2 数字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应用14.3 教学方法14.3.1 讲授法14.3.2 数字资源展示法14.3.3 小组讨论法14.4 教学步骤14.4.1 导入新课14.4.2 主体讲授14.4.3 数字资源展示与讨论14.4.4 总结与反思14.5 教学评价14.5.1 平时成绩评价14.5.2 课堂参与评价1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五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15.1 教学目标15.1.1 知识目标15.1.2 技能目标15.1.3 情感目标15.2 教学内容15.2.1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2.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15.3 教学方法15.3.1 讲授法15.3.2 案例分析法15.3.3 小组讨论法15.4 教学步骤15.4.1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门名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5、《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编,湖南出版社,1990
6、《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薄一波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7、《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课堂讲 授、讨论
世界反法西斯战 2
14
争中的中国抗 战、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地位
理论讲 授、交流
中的国共两党
同上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理论讲授 与讨论
作业
解码:国共两党 2 15 一败一胜的历史
内战爆发的过程和决定因素
理论讲授
密码
16
世界眼光中的社 2 会主义道路选择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积累的 经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 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先进的价值观;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 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周次 1 2 3 4 5
教学主题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国本科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通过系统阐述近代中国 的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本课 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作业
11
中国人民有了自 2 己的政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2018年版)一、课程标识二、设计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特征的新课,它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祖国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教学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本科课程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既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教学历史逻辑思维训练,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知识。
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渴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使之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基本原则1.适用性原则。
本课程教学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基本经验。
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热点、难点,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
2.应用性原则。
改革创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参与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授课教案表授课教师:第1 次
教务处制表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2
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3 次
教务处制表
授课教师:第4 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 第
5 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6次
教务处制表
授课教师:第7 次
教务处制表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8
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9 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10 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11 次
教务处制表
授课教师:第12 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13 次
教务处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