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展史(与高中课本配套)(免费)之欧阳数创编
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发展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无数科学家的探索与发现。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对生命现象产生了好奇和观察。
早期的人类通过狩猎、采集和农耕等活动,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动植物的知识。
他们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动物具有危险性,这种基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可以看作是生物学的萌芽。
随着文明的发展,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思考。
亚里士多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对动物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分类,撰写了《动物志》等著作。
他的研究虽然在今天看来存在一些错误,但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束缚。
然而,阿拉伯学者在这个时期对医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枷锁,生物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维萨里通过解剖人体,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出版了《人体的构造》一书,开创了近代解剖学的先河。
17 世纪,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能够观察到细胞等微小的生命结构。
胡克发现了细胞,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 世纪,林奈创立了生物分类学,他制定了双名法,将生物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使生物的分类更加系统和科学。
19 世纪,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达尔文的进化论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成就之一。
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
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 20 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和认可。
进入 20 世纪,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 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奥秘。
这一发现标志着生物学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答案之欧阳与创编

第一章:走近细胞时间:2021.03.08 创作:欧阳与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问题探讨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眩颊咭蚝粑δ芩ソ叨劳觥4送猓琒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
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
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
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
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
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高中部实验班实施方案之欧阳文创编

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高中部实验班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打造高端质量,形成品牌效应,学校在高中各年级成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高中阶段进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办学目标:1、打造高端质量:实验班一批升学率达85%,本科率100%,五大名校升学率达10%,1人以上进入全市高考前30名,力争1人以上考上清华北大。
重点班一批升学率55%,本科率100%,1人以上考上五大名校。
2、形成品牌效应:以优秀的学生团队、一流的班风学风、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管理模式,打造高端质量,形成品牌效应,吸引优质生源。
3、促进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在优生培养上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探索高效的培养方法,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班级组建:1、根据生源素质确定每届文理实验班数量,实施小班化教学,学校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成绩选拔,确保最优秀的生源质量。
2、实验班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在高一开学前根据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组建班级;高一上学期末文理分科后,根据学生成绩及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重新分班,保持相对稳定;在高三开学前根据学生成绩及综合表现,按10%比例实行进出机制,即实验班排名在后10%的同学退到平行班,平行班排名在前10%的同学进入实验班。
四、师资配备:择优配备实验班班主任和教师,实施竞争上岗。
遴选有高尚人格魅力、强烈事业进取心和突出班级管理能力的优秀老师担任实验班班主任;竞选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能吃苦耐劳、执行力强的优秀教师组建实验班教师团队。
五、教学策略:1、调整时间安排:实验班从高一开始,每天上8节正课,每晚上4节自习课。
增加高考科目课时、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及训练课时比重,适当缩减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课时,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比重,充分占有时间先机。
2、优化课程设置:实验班的课程设置要在国标课程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学科的教师均依据课标要求,按照学科主干知识与能力要点制定具体的学科教与学计划。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刘恩山之欧阳歌谷创编

中学生物教学论(刘恩山)一、欧阳歌谷(2021.02.01)二、中学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
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它也有助于在职的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三、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一)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二)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三)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四)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五)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六)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每个师范生的专业素养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再经过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大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中学生物学教师上岗的基本要求,但要达到优秀生物学教师的标准,则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长期的努力和钻研。
四、对本课程的学习建议角色的转变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1.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
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三)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生物学课程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的关注。
生物科学发展史(精选5篇)

生物科学进展史(精选5篇)生物科学进展史范文第1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究过程”、“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觉”等。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重视的是同学对事实性学问的把握情况。
因此,在处置生物科学史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常常是由老师简单介绍这些生物科学史,然后给出结论,重在让同学理解结论并能加以应用。
不少同学觉得这些科学史学习起来枯燥,往往实行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相关结论,在涉及相关学问应用时常常显现学问结构模糊不清的现象。
莫非没有什么方法让这些经典的科学史不那么枯燥吗?这或许是每一个生物老师都曾想过并想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布置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有了不少变更。
二、案例描述新课程体系下的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编排上有很大变更。
旧人教版教材实行直接呈现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的双分子层排布,以及直接表达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同学也没有去细想为什么磷脂要排成双分子层?单分子层不行吗?更没有人深刻的体会到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决议的功能特点。
然而新教材并没有直接呈现这些学问点,而是通过一段生物史的介绍━━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让同学重走了一遍科学家的探究之路,在考虑那时候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已有的学问背景下,渐渐自身总结降生物膜的结构并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授课要想实现好的效果,仅有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细心编排还不行,还倚靠于老师的细心组织。
老师必须多花心思组织课堂,利用生物进展史中的试验对象、实施方案、察看统计对象、结论设定相关节点设置问题串实施探究性教学。
让同学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有章法、有目标、有适切性评价,而不是机械的记忆,从被动接受到自动探究,这样才略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也就不会觉得枯燥。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之欧阳总创编

绪论1、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
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2、反射:人和动物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细胞的化学成分3、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
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
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4、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5、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6、缩合: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缩合。
7、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 —CO—)叫做肽键。
8、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9、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10、核酸: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
11、脱氧核糖核酸: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有脱氧核糖的,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12、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3、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14、亚显微结构:又称超微结构。
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15、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或质膜,是细胞的原生质体分化形成,并位于其外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结构。
16、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17、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
这种膜运输蛋白质具有专一的结合部位,对所结合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只能同专一物质结合的特性类似于酶同底物的反应。
当某种载体蛋白的外端表面的结合部位与专一性物质结合后,载体蛋白分子就发生构象变化,将该物质分子运转到膜的内表面,随之释放到细胞质中。
奋斗成功的名人事例之欧阳法创编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一、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
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
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
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二、童第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会走远之欧阳学创编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作文范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非洲谚语)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作文审题】非洲谚语强调“但”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
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单独去走、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成长之路。
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
【优秀作文】独行者的舞蹈西南联大时,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总能见到一个身影停留在路灯杆前,指手画脚的站上半天或一天,他不是别人,更不是疯子,而是西南联大学子眼中的“圣人”——曾昭伦。
他在干嘛?在与灯杆滔滔不绝的畅谈这化学上的新研究。
他是被雨淋坏了还是走火入魔了,都不是。
一位置身于科学的大师当无处觅知音时,选择与灯杆来长酣畅淋漓的灵魂的“舞蹈”,足矣足矣。
这就是聪明人独处的智慧。
正如龙应台所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们或许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中挣扎太久,在“人人网”中被束缚的太紧了,以至于忘记了生活里还有一种存在方式——独自呆在自己的角落。
“人是群居动物”,“鲁宾逊的生活不可能再存在”,正是在这样思想的裹挟下,人们越来越不远选择“独自”。
面对失恋,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更多的人会叫上一群好朋友点上一桌大餐,来场不醉不归的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学发展史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时有出现。
预计今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最后2个生物大题有可能以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背景出题。
现就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专题小节。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2.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3.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二、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生物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客观世界获得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观察包括人的肉眼观察及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
只有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3.假说和实验: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问题,为了要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先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设。
4.模型研究:常用的生物学模型有以下几种:①生物模型:又叫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果蝇、小鼠等②机械和电子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仿生学、人工智能等③抽象模型:如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中的数学方程等三、高中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问题必修本第一册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P3)2.染色质:染色质这个名词最早是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叫做染色质。
(P32)3.植物细胞全能性: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由于细胞分化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P41)4.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说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即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经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P45)5.光合作用的发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一个巧妙实验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P53)6.溶液培养法: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家通过溶液培养法进行了研究。
溶液培养法是指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P62)7.矿质元素运输:科学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42K的肥料,5h后测得42K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从而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
(P63)8.生长素的发现: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测光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实验得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为吲哚乙酸。
(P80)9.克隆哺乳动物: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Dolly),在此以前,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
(P101)10.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育:1929年德国胚胎学家福格特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用无毒的染料将琼脂薄片染上颜色,再将薄片紧贴在早期原肠胚的表面,从而得出三个胚层的发育情况;近年来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育,同样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P111)必修本第二册1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指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得出转化因子就是DNA。
也就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P3)1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实验更进一步的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同样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P4)13.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P8)14.遗传密码子的破解:1967年科学家们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子,并且编制出了密码子表。
(P15)15.遗传的基本规律:奥国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②在性状分析时采用了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③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④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程序。
(P33)16.性别决定基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基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人的性别实际上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叫SRY基因,正常女性的X染色体上则没有这个基因。
(P38)17.色盲症的发现: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是第一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P39)18.试管婴儿: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一位妇女产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
(P57)19.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法则”。
(P90)选修本全一册20.细菌DNA重组: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等将一种细菌的DNA转移到另一种细菌内,使后一种细菌表现出这两种细菌的性状,第一次实现了不同种生物间的DNA重组。
(P3)21.牛痘接种: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受挤牛奶女工的启发进行了一个为男孩接种牛痘的著名实验,实验证明接种过牛痘的人就不会感染天花。
(P17)22.叶绿体DNA的发现:1962年科学家李斯和普兰特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衣藻、玉米等植物叶绿体的超薄切片,发现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长度为20.5nm左右的细纤维存在。
用DNA酶处理,这种细纤维就消失。
由此证明这种细纤维结构就是叶绿体DNA。
(P41)23.人类基因组研究: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2000年6月26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的绘制工作已全部完成。
我国是在1999年9月参加到这项研究计划的,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
(P48)24.基因工程: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一种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DNA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DNA 序列自动测序仪已经产生,并且可以通过一种扩增DNA的新技术(即PCR技术也叫多聚酶链式反应),使目的基因片断在短时间内成百万倍地扩增。
1971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在体外做了一个实验,用带有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的噬菌体侵染患者的离体组织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组织细胞能够利用半乳糖。
(P49-55)25.膜生物工程:又叫人工膜技术,是生物工程的一个新的分支。
这一技术是把磷脂制成微球体,包裹着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通过脂质微球体的膜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包括膜相互融合,被吞噬等),把这些物质送入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变细胞代谢和遗传特性等目的。
(P62)26.单克隆抗体:1975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即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和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所得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大量的特定抗体。
1984年这两位科学家因此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P72)27.胚胎移植与试管牛:哺乳动物的胚胎移植技术能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速度。
以优良种牛为例,科学家们首先用激素促进良种母牛多排卵,然后将卵细胞在试管内与人工采集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培育成胚胎,再把胚胎送入经过激素处理的、可以接受胚胎植入的母牛子宫内,孕成小牛产出,这就是试管牛。
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商业性牛胚胎移植公司,开展牛胚胎国际贸易。
(P72)28.核移植技术: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运用核移植技术成功的解决了鲫鱼和鲤鱼有性杂交的难题。
(P73)29.病毒的发现: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种滤过性因子具有生物的许多特征,并推测它能够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因子称为可过滤性的病毒,简称病毒。
(P76)四、近几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简介2000年: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埃里克·埃德尔,表彰他们在脑细胞是如何传递信号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理解,并为治疗神经和精神紊乱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2001年:美国的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的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表彰他们发现在细胞裂变中的重要控制物质,这可以使人们找到癌症治疗的新方法。
2002年:英国的约翰·劳尔斯顿和悉尼·布雷内、美国的罗伯特·霍维茨,表彰他们在研究基因如何控制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过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这项技术使人们可以详细了解大脑和人体内部器官的状态。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表彰他们在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包含1000个不同基因的大型基因家族,清楚地阐释了人类的嗅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