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
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
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
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斗的争性无,是限指矛性盾双,在方相一互排定斥、场相互合对立为的普属性遍。 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习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 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重点+难点)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 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
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矛矛盾盾是 双事方物的发斗(1展争)的性矛源不泉能盾和脱的动离力同普一性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 般和个别的关系。 提示:(1)日常用语中的“矛盾”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冲突和分歧,如邻里之间的争吵、同学之间的口角等。
(5)不能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时从时矛有 盾矛的盾斗,争(事2性事)角矛有度矛看盾盾,优的点与普缺点遍各不性相和同,个特人成殊功需性要发是挥辩优点证。 统一的。
提示:(1)日常用语中的“矛盾”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冲突和分歧,如邻里之间的争吵、同学之间的口角等。
斗争性寓于同二一者性之相中,并互为同联一结性所。制约一,没有方同一面性,,就普没遍有矛性盾统寓一体于的存特在,殊事物性同样之不能中存在,并和发通展。过特殊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教版教材高三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从这一框开始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课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通过课堂问题设置,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和讨论矛盾相关案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矛盾,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难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解决:矛盾通过斗争和统一的方式得到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矛盾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矛盾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矛盾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矛盾。
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矛盾的特点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对抗性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如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
非对抗性矛盾: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矛盾,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和次要矛盾。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不同类型矛盾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矛盾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矛盾的解决方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盾解决的两种方式。
让学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斗争性解决:通过对立面的斗争,消除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非斗争性解决:通过妥协和调整,达到矛盾的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矛盾解决方式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存在和作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矛盾解决方式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矛盾的类型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矛盾的类型和特点;•矛盾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矛盾的定义与分类•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分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2. 矛盾的特点与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矛盾的发展性和替代性。
3. 矛盾的解决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矛盾的发展性和替代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导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矛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存在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矛盾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矛盾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介绍矛盾的特点与作用,让学生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阐述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调和、妥协、冲突和转化等。
3. 实例分析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类型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拓展应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找出身边存在的矛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中提问、讨论和习题的形式,评价学生对于矛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黑板、粉笔•教材或参考书籍•提供矛盾的实例七、教学实施计划•第一课时:导入矛盾的概念,讲解矛盾的定义与分类;•第二课时:讲解矛盾的特点与作用;•第三课时:阐述矛盾的解决方法,进行实例分析;•第四课时:拓展应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以上是一份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矛盾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矛盾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包括导入与引导、知识讲解、实例分析、拓展应用等环节,通过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包括黑板、粉笔、教材或参考书籍以及提供矛盾的实例。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9、前些年国家用提高存款利率等办法对付通
货膨胀,近几年则用扩大投资、降低利率等政
策解决通货紧缩,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上述做法体现的哲理是
(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双方的依存是有条件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 特点
D.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多数与少 数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 对立与 统一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A、 C、
B、 D、
• 4、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
• A、运动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 C、矛盾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5、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 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 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 为王安石
体现: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它存在于特 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个性
李
王
小
小
妞
二
张 大刘 叔老
汉
共性:能劳动、 能思维、有语言 的高级动物
同样:人的共性也是从不同的人之中概括总结出来的。
(1)结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 性就没有普遍性。
个性
李
王
小
小
妞
二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 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学习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一框)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 全相同的树叶。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 全不同的树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

详细描述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在处理矛盾时,应全面地看待问题,既看 到事物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事物的缺点 和不足。同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把握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支流。只有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事物的发展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矛盾的转化与质变、量变 的关系
矛盾的转化与质变、量变的关系
01
矛盾转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由量变到质变,
也可能是由质变到量变。
02
质变与量变的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
03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 产生,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与量变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质变的作用
量变的作用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 事物发展的决定性飞跃,它突破 了事物原有的度,使事物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程度的 变化,它为事物的质变准备必要 的条件,在事物的量达到一定程 度时,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矛盾解决方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同一
在和平时期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同一的解决方式更有可能被采用。例如,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 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平衡发展。
斗争
在动荡时期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斗争的解决方式可能更加突出。例如,在革命时期,反对派可能会通过暴力手段来 推翻政府。
妥协
在复杂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妥协的解决方式可能更加必要。例如,在多党制国家中,各政党之间需要 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达成政治共识。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案原创人教版必修4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第九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其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1〕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表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1〕第一目,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懂得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分析法,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第二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你如果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 为那里是天堂;
你如果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因 为那里是地狱。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空间上:上下、左右、高低、长短、远近
人的属性:男女、老幼、长晚、胖瘦、高矮、上 级和下级、哭笑、悲喜、爱恨、师生;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 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 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 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1、为什么“他们的理想 只能是一种空想” ?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人认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是说, 人都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 认识。
(1)这句话是说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பைடு நூலகம் 看问题。
(2)发展 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变化 不一定是发展。
(3)就个体的人而言,有的人是不断进步发展,有 的 人是退步,落后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
同一性
②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A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老子
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想一 想
公孙龙的论断 有无合理性? 从哲学角度看 它错在什么地 方?
(2)特殊性与普遍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 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的地位: A.精髓 B.哲学基础 C.理论依据
1.“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 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符合
唯物辨证法的下述原理( C)
A 矛盾普遍性原理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同时代存在不同的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
(1)原理(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 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事物)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 盾(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 殊性。
物质属性:冷热、软硬、黑白、明暗、强弱、香 臭、苦甜、轻重;
认识领域:好坏、是非、善恶、美丑、祸福、难 易;
社会发展: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文明与愚 昧、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什么是矛盾
①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 法的前提。所以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 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苏轼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带领我们富起来
带领我们强起来
带领我们站起来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 离不开同一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 的关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
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 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 与斗争。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 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 治者、被剥削者,两者地位和利益是
相互对立的。
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 的矛盾双方?
• 足球比赛中的 • 学习过程中的 • 自身存在的 • 社会生活中的
• 自然界中的
攻与守
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缺点与优点 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 、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 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 争与和平
B、矛盾着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 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 势。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 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 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 互排斥的。
资本主义社会
B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C 矛盾特殊性原理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 全相同的树叶。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 全不同的树叶。
(1)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 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 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 的事物是没有的。
共性
个性
个性
六国时,赵人公孙龙善辩。据说,他有一次骑马 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 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 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
哲学所讲的“斗争” =暴力冲突=阶级斗争=同学 分歧?它与这些斗争有何关系?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包括一切差 异和对立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 的一种具体形式
矛盾的斗争性
区别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联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同一性离不开 斗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