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商务英语听力指导:正式商业交流–美国商业跨文化交流

2019年商务英语听力指导:正式商业交流–美国商业跨文化交流
2019年商务英语听力指导:正式商业交流–美国商业跨文化交流

2019年商务英语听力指导:正式商业交流–美国商业

跨文化交流

Lesson Thre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US Business

Part I Objectives

Six Fundamental Patter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中西文化差异的6种基本模式

A general view of corporate culture

公司文化概要

Decoding body-language of North America

破解北美通用肢体语言

Part II The How-Tos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Six Fundamental Patter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了解不同:中西文化差异的六种基本模式

1.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不同的交流风格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varies widely between, and even within, cultures. One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style is language usage. Across cultures,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r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even in countries that share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yes" varies from "maybe, I'll consider it" to "definitely so," with many shades in between.

Another major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style is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give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not only facial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it also involves seating arrangements, personal distance, and sense of time. In addition, different norms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degree of assertiveness in communicating can add to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For instance, some white Americans typically consider raised

voices to be a sign that a fight has begun, while some Asian, African, Jewish and Italian Americans often feel that an increase in volume is a sign of an exciting conversation among friends. Thus, some white Americans may react with greater alarm to a loud discussion than would members of some American ethnic or non-white racial groups.

2.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Conflict 对待冲突的不同看法

Some cultures view conflict as a positive thing, while others view it as something to be avoided. In the U.S., conflict is not usually desirable; but people often are encouraged to

deal directly with conflicts that do arise. In fact, face-to-face meetings customarily are recommended as the way to work through whatever problems exist. In contrast, in many Eastern countries, open conflict is experienced as embarrassing or demeaning; as a rule, differences are best worked out quietly.

A written exchange might be the favored means to address the conflict.

3.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Completing Tasks 对待完成任务的不

同方法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hat people move toward completing tasks. Some reasons include different

access to resources, different judgments of the rewards associated with task completion, different notions of time, and varied ideas about how relationship-building and task-oriented work should go together.

When it comes to working together effectively on a task, cultures differ with respect to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s early on in the collaboration. A case in point, Asian and Hispanic cultures tend to attach more value to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at the beginning of a shared project and more emphasis on task completion toward the end as compared with Americans. Americans tend to focus immediately on the task at hand, and let relationships develop as they work on the task.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people from any one of the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more or less committed to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r value relationships more or less; it means they may pursue them differently.

4. Different Decision-Making Styles 不同的决定风格

The roles individuals play in decision-making vary widel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For example, in the U.S., decisions are frequently delegated -- that is, an official assigns responsibility for a particular matter to a subordinate. In many Southern European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there is a strong value placed on holding decision-making responsibilities oneself. When decisions are made by groups of people, majority rule is a common approach in the U.S.; in Asia consensus is the preferred mode. Be aware that individuals' expectations about their own roles in shaping a

decision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ir 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

5.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Disclosure 对待披露/曝光的不同态度

In some cultures,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be frank about emotions, about the reasons behind a conflict or a misunderstanding, or about personal information. Keep this in mind when you are in a dialogue or when you are working with others. When you are dealing with a conflict, be mindful that people may differ in what they feel comfortable revealing. Questions that may seem natural to you -- What was the conflict about? What was your role in the conflict? What was the sequence of events? -- may seem intrusive to others. The variation among cultures in attitudes toward disclosure is also something to consider before you conclude that you have an accurate reading of the views, experiences, and goals of the people with whom you are working.

6.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Knowing 对待事物认知的不同方式

Notable differences occur among cultural groups when it comes to epistemologies -- that is, the ways people come to know things. Western cultures tend to consider information acquired through cognitive means, such as counting and measuring, more valid than other ways of coming to know things. Compare that to African cultures' preference for affective ways of knowing, including symbolic imagery and rhythm. Asian cultures' epistemologies tend to emphasize the validity of knowledge gained through striving toward transcendence. Recent popular works demonstrate that our own

society i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eviously overlooked

ways of knowing.

You can see how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knowing could affect ways of analyzing a community problem or finding ways to resolve it. Some members of your group may want to do library research to understand a shared problem better and identify possible solutions. Others may prefer to visit places and people who have experienced challenges like the ones you are facing, and touch, taste and listen to what has worked elsewhere.

Part III Let’s Talk Business

What lies in “Corporate Culture”?

Many articles and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in recent years about culture in organization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Corporate Culture." The dictionary defines culture as "the

act of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and moral faculties,

especially through education." This writing will use a

slightly different definition of culture: "the moral, social, and behavioral norms of an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beliefs, attitudes, and priorities of its members." The terms "advanced culture" or "primitive culture" could apply to the first definition, but not the latter.

Every organiz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e or value set. Most organizations don't consciously try to create a certain culture. The cul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is typically created unconsciously, based on the values of the top management or

the founders of an organization.

Hewlett-Packard is a company that has, for a long time, been conscious of its culture (The HP Way) and has worked hard to maintain it over the years. Hewlett-Packard's corporate culture is based on 1) respect for others, 2)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3) plain hard work (Fortune Magazine, May 15, 1995). It has been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through extensive training of managers and employees. HP's growth and success over the years has been due in large part to its culture.

Another successful company that expends a lot of energy in maintaining its workplace culture is Southwest Airlines. Southwest is the only major airline in the U.S. that has been profitable in each of the last five years. It also has a good reputation as an employer. In an article written in the ACA (American Compensation Association) Journal, Winter 1995 issue, Herb Kelleher, Southwest's CEO, indicated how Southwest maintained its culture:

"Well, first of all, it starts with hiring. We are zealous about hiring. We are looking for a particular type of person, regardless of which job category it is. We are looking for attitudes that are positive and for people who can lend themselves to causes. We want folks who have a good sense of humor and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performing as a team and take joy in team results instead of individual accomplishments.

"If you start with the type of person you want to hire, presumably you can build a work force that is prepared for the culture you desire...

"Another important thing is to spend a lot of time with your people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in a variety of ways. And

a large part of it is demeanor. Sometimes we tend to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demeanor - the way you appear and the way you act - i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We want our people to feel fulfilled and to be happy, and we want our management to radiate the demeanor that we are proud of our people,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m as individuals and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m outside the work force, including the good and bad things that happen to them as individuals."

In both of these examples, the top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ies were vigilant about maintaining their cultures. The behavior rules and boundaries are relatively clear and communicated often. However, this is not typical. I believe most organizations operate with a diversity of cultur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 worldwide mobility of people and cultures and values.

There have been some recent models created to attempt to study and classify cultural diversity. One model, the Hofstede Cultural Orientation Model, classifies cultures based on where they fall on five continuums.

1. Individual vs. Collective Orientation

The level at which behavior is appropriately regulated

2. Power-Distance Orienta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less powerful parties accept the existing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dherence to formal channels is maintained.

3. Uncertainty-Avoidance Orientation

The degree to which employees are threatened by ambiguity,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to employees of rules, long-term employment and steady progression through well defined career ladders.

4. Dominant-Values Orientation

The nature of the dominant values - e.g., assertiveness, monetary focus, well-defined gender roles, formal structure - vs. concern for others, focus on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flexibility

5. Short-Term vs. Long-Term Orientation

The time frame used: short-term (involving more inclination toward consumption, saving face by keeping up) vs. long-term (involving preserving status-based relationships, thrift, deferred gratifications).

There's some debate over whether companies should design their personnel policies and reward systems around cultural values. Currently companies tend not to, because of the concern about stereotyping certain cultures.

A popular trend is for companies to "reengineer" themselves, which involves an attempt to change their culture, usually to a team orientation. As reported in the ACA News (September 1995),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following are necessary for a company to change to a "team culture:"

Common and consistent goal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Role clarity among team members

Team leadership

Mutual accountability with the team

Complement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Reinforcement of required behavioral competencies

Power (real and perceived)

Shared rewards

The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culture is growing as the result of several recent developments. Companies are encouraging employees to be more responsible and act and think like owners. In exchange for more flexible work schedules, employees are expected to always be "on-call." With the demise of more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e.g. neighborhoods, etc.), companies are filling employees' need to belong to a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companies are encouraging teamwork and the formation of teams.

Therefore, organizational leaders shouldn't ignore corporate culture. Rather, it should be addressed in the organization's mission, vision, and goal statements, and emphasized in company sponsored training and company communication. The statements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To be financially successful, etc. (employees want to belong to a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To be accepting of cultural (ethnic) diversity

To encourage employees to "have a life" outside the company (provide sufficient paid time-off benefits and encourage employees to take the time)

Part IIII Exercises and Discussions

Tell your fellow students about the corporate culture of the company that you work in.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What are some of the most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it? What have been done by your company to maintain such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in Part Two and your business experience, give example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business people and Western business people. Why do we consider some of our approaches common?

DECODING BODY LANGUAGE- The four basic modes of body language in business

破解肢体语言–西方商业肢体语言得四种基本模式

Knowing how to read body language is a useful communication skill. So is knowing how to use it. There are two basic groups of body language postures: OPEN/CLOSED and FORWARD/BACK

OPEN/CLOSED is the most obvious. People with arms folded and legs crossed and bodies turned away are signaling that they are rejecting messages. People showing open hands, fully facing you and both feet planted on the ground are accepting them.

FORWARD/BACK indicates whether people are actively or passively reacting to communication. When they are leaning forward and pointing towards you they are actively accepting or rejecting the message. When they are leaning back, looking up at the ceiling, doodling on a pad, cleaning their glasses they are either passively absorbing or ignoring it.

The posture groups combine to create four basic modes:responsive, reflective, combative and fugitive.

In responsive mode, OPEN/FORWARD the person is actively accepting. This is the time to close the sale, ask for agreement, demand a concession

In reflective mode, OPEN/BACK, people are interested and receptive but not actively accepting. Trying to close the sale or asking for agreement now may drive them away into fugitive mode. This is the time to present further facts and incentives. It may also be a good time to keep quiet and let them think.

In fugitive mode, CLOSED/BACK, people are trying to escape physically through the door or mentally into boredom. This is the time to spark interest in any way you can, even

irrelevant to the message.

Finally, in combative mode, CLOSED/FORWARD, there is active resistance. This is the time to defuse anger, avoid contradiction and outright argument and to steer them into reflective mode.

How these modes are expressed in posture and gestures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See part V for some of the more common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nventions of body language.

Part V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Some business sayings and proverbs

Time is money.

Clothes make the man (person).

Make haste, not waste.

Nice guys finish last.

It's a dog eat dog world.

Know your enemy.

Give them what they want.

It's not what you know, it's who you know. It's all in the presentation.

Sex sells.

Sink or Swim.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

Opportunity only knocks once.

Money talks, bullshit walks.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

There's a sucker born every minute.

Look out for number one.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从《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看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这门课,通过一学期老师课上详细的讲解,使我掌握了一个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对于我今后硕士研究论文的设计与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合我阅读的《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我从该本书的两个部分,谈谈我对于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的认识与见解。 一、绪论部分 (一)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对于任何社会问题的研究,都一定要界定清楚研究的现象,对研究范围有明确的划分,如涂尔干的《自杀论》,书中的第一章就进行界定哪些是作者所研究的自杀现象,哪些又不是属于其研究的范围。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也一样。书中绪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一个小城市纵横交织的复杂生活趋向”(P10)。因此作者在绪论里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三点问题:其一,调查的性质,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其二,城市选择的依据,其三,概括介绍该城市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在调查性质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他的视角:即认为人们的行为模式是互相关联和彼此交错的,在对城市人民生活进行探讨时应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作者对这项研究进行了一个假设“:即在这个美国城镇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下列六大类活动之中:谋生,持家,教育子女,以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艺术等消闲,参与宗教仪式,参加社区活动。”(P11)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的小城市很多,面对那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其调查研究的性质与内容,在城市选择方面给出了他选择的两个主要考虑:“第一、该市应当尽可能地代表现代美国生活,第二,从表面到实质它都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P15);之后,通过作者的严密的分析与说明,最终选择了米德尔敦,正如其所说的“选择米德尔敦作为调研的对象是由于它的特性而不是考虑他的一些异常的特点,我们并未把它当做一个典型城市。很自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普遍应用于美国其他城市或美国生活,应当是十分小心的。”(P18) 在确定好研究的城市之后,作者在书中又单独列了一章节来介绍该城市的历

当代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及其意义探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评价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简称CRE),并得到迅速发展。这种评价理念倡导将文化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评价的意义。随着影响力的日益壮大,该思潮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态势,甚至对量化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主流评价理论产生了冲击。这一思潮反映了当代美国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向,是美国评价领域的重要事件,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为此,本文对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基本立场、重要主张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评价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形成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社会基础 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出现,源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随着少数族裔所占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评价者往往会进入与自身文化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场域。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就成为评价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经常要面向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教学。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评价中,就是教师难以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判。随着教育评价越来越看重其在描述学习进展、改进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描述、分析和解读学生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越来越强烈地呼吁与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便使各类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公允的对待。 此外,在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领域,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文化差异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社会需求催生了文化回应性评价。1994年,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简称AEA)主席凯伦·柯克哈特(Karen Kirkhart)在其就任演说中指出,文化应该成为评价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任何忽视文化因素的评价必然是无效的。为此,她提出了“多元文化有效性”(Multicultural Validity)的概念,要求评价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关注评价项目开展的文化背景。[1]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下属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指南《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实践策略》(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 Evaluation),指导美国医疗工作者在开展公共医疗评价工作时关注文化因素。美国公共政策协会(Public Policy Association,简称PPA)在2015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在开展评价时考虑采取一种文化回应性和族裔平等的策略》(Considerations for Conducting Evaluation Using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and Racial Equity),倡导将文化回应性评价的理念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二)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理论渊源

美国商业跨文化交流

Lesson Thre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US Business ·美国商业跨文化交流 Part I Objectives Part II The How-Tos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Six Fundamental Patter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了解不同:中西文化差异的六种基本模式 1.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不同的交流风格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varies widely between, and even within, cultures. One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style is language usage. Across cultures,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r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even in countries that share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eaning of "yes" varies from "maybe, I'll consider it" to "definitely so," with many shades in between. Another major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style is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give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not only facial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it also involves seating arrangements, personal distance, and sense of time. In addition, different norms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degree of assertiveness in communicating can add to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For instance, some white Americans typically consider raised voices to be a sign that a fight has begun, while some Asian, African, Jewish and Italian Americans often feel that an increase in volume is a sign of an exciting conversation among friends. Thus, some white Americans may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 例题一: 内容提要:合资企业中,跨文化差异现象的存在,使得企业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具有一定的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面对这种文化冲突,要理性地去对 待,避免感情用事,致使矛盾愈深。 案例名称:《回答的方式》 案例介绍:飞利浦照明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中国员工交谈。中国员工的回答令副总裁难以理解,甚至不耐烦。 个人简介 姓名:朱生玉学号:200440001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 案例:《回答的方式》 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讲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想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想甲谈苦。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 以上便是整个案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焦急的例子。首先,我们看到这位副总裁是美国籍人,而那位员工则是中国籍。既然出生于两个不同的过度,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北京、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障碍。其次,“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中国员工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的原因。比如说由于语言障碍、没有理解透彻美国副总裁所说话语的原意;或者说副总的文化方式让中国员工产生了误解;亦或是中国员工有意回避从正面回答……。以上原因都知识我们的推测而已。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假设。假设这位中国员工从正面直接回答了副总的问题。比如,中国员工回答:“……想在五年之内作到营销部经理的职位。”很显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这样的回答违反了中国人一向谦虚、委婉的心理习惯。太直接反而暴露出自己很有野心,高傲自大的缺陷。谦虚也可以给自己留有后路,万一做不到那个理想的位子,也不至于丢面子,被人耻笑。恰恰相反,美国人一向简单明了,很直接,这也是他们一贯的思维方式。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细读王恩铭老师的《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确实收获很多,惊叹于作者对全书系统有序且相当全面的介绍了美国的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体系、大众传媒、劳工组织、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电影艺术和体育活动,并对美国的宗教信仰、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家庭婚姻、妇女运动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和其他书籍来比,譬如我以前读过的《纽约地标》、《裸视美国》等,该书作者的逻辑更加清晰,篇章安排也比较合理。比如说就整体结构而言,本书分为十九个篇章,分别从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出发板块式分别叙述了诸如地理、人口、区域划分,历史,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概貌,教育概貌,宗教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劳工及劳工运动,美国工业组织及企业管理,妇女与妇女运动,家庭与婚姻,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社会问题,以及美国人的娱乐活动,主要节日等。条理清晰,分类严谨,给人以清新,简单的印象。 而就每一个篇章来说,作者在一开始都会有一个概括性的引言。这样的引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性的告诉我们这一章将要讲的内容,使读者对作者的思路有了一个简明的了解。然后在下文的叙述中,不同于有些书籍的是作者分了好多小标题,又一次简明的作为提示性的关键词放在显著位置,使得读者读起来更加方便,也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其实如此学术性的书籍常常会失于乏味,但是读这本书时,每每看完作者的引言和小标题,我常常会想象作者接下了会怎样写,如

果是我会怎样写,就这一方面我已经了解了哪些问题等等,这样就提高了我阅读的积极性。我想分类明了,思路严谨,行文脉络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利用这种方法,作者很明白的把整个美国社会的组成以文化现象说的很清楚。这种行文方式,也是我们以后写作时应该效仿学习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关于美利坚民族构成的介绍,和以前看过的书相比,作者明了的分类方式,抓住纲领的行文可见一斑。该章开始,作者用简短不足一千字的六小段,简单的介绍了这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的形成,组成,文化特征勾勒出了美利坚民族的基本特色。然后作者又利用他的分类特长分别介绍了北美土著居民,来自欧洲的居民,来自亚洲的居民,来自非洲的居民,来自拉丁美洲的美国人,这样的分类系统简单明了,易于接受。然后作者又按同样的结构在每个小节分别叙述了这些居民主要来自这些大洲的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移民在当今美国所占的比例,以及他们的移民史,他们第一代移民的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和与其他国家移民相比,各个国家的移民的不同点。比起以前所读过的《裸视美国》,这样的叙述更清晰,思路更简单,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通观全书,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其实对于书上的有些知识我以前零星点点的略知皮毛,但是在作者引领下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有一些知识是以前在别的书上很少读过的,比如说以前我只知道美国白人的奴隶制度和他们对黑人的残酷剥削,但是不明白白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犹太人美国人日本人的商业文化的差异

犹太人美国人日本人的商业文化的差异 强烈的危机感是每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超常的自卑感是每个人发愤成功的缘由。 (一)犹太人追求成功的动力 犹太人获得成功的动力,是犹太人在近二千年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饱遭蹂躏。犹太人流散于世界各地,有利于犹太人吸收当地先进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取得重要的成就。另一方面,犹太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都受到迫害、歧视、劫掠和残杀。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人的严酷统治开始,经过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对犹太人的劫掠、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歧视压抑、到二次大战期间这一民族的悲惨发展到了顶峰——纳粹集中营数百万的犹太人被残杀。这一事件公诸于世后,全世界才对犹太人受迫害的遭遇有了一致的同情。就受迫害的程度与历史之久方面而言,犹太人是世界各大民族中最悲惨的。但是,正是这一悲剧才赋予了犹太民族自强不息超赶他人的最大动力。 犹太人对于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一方面对自己的身分与地位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又坚信犹太教的教诲:上帝出于对犹太人的爱,选中犹太人作为把人类争取到上帝一边的民族。他们内心深处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优越感。为了生存,为了争得与他民族平等的地位,消除不安感和自卑感,他们团结对外,遵守法规,发奋自强。于是,一批批伟人相继出现了。 (二)犹太人在精神文化领域伟人辈出的原因 他们在广阔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屡建奇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犹太民族有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艺的传统。在古代有个惯例,父亲必须教会儿子一技之长以便谋生。(The Jewish Mind,P265~268) 2,古代犹太教推崇两种人,有责任心的平民家长与为学问而学问的学者。并且认为,两种人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事实上,两种人是对立的:平民变得无知,学者不问世事了。但犹太教士们认为,无知的人不能成为圣人,不能进天堂,只关注世俗事务,好钱财的人,只是平凡的人。劳心者是玉质金资,最有价值的(Gold en Vessel,同上,P269)。 3,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选出来的成为有道行的民族。他们追求心灵的纯洁高尚。而在历史上,他们遭受迫害歧视。为了摆脱这些不幸与烦恼,一些犹太人专心倾注于精神追求。在精神与文化世界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和思考,取得成功,忘掉失败与痛苦(同上,P33)。 4,犹太教宣扬上帝的存在,鼓吹上帝是主持公正的无形力量。后来,斯宾诺莎把犹太文化中的上帝改换成为“万物间关系的和谐”。后来,许多犹太学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家,不再相信宗教中的上帝。他们视科学规律、视被研究的事物间关系的和谐为上帝。这种信念,既激发了他们探求科学与知识的热情与虔诚,也锻造了他们简洁完善地描述出规律与发现的能力。 5,从古代时起,犹太人便有两种母语。这培养了他们学习外语的能力,又使他们自然发展出很强的综合能力。其次,《圣经•预言书》对人生作了高度概括的论述。受其影响,犹太民族有高度概括与抽象能力。思想清晰简练(同上,P35)。许多犹太人一旦掌握了西方科学、学术知识与方法后,就能站在更高的高度。 6,犹太人经济方面很成功。一般情况下,极少有贫穷的犹太人。一般犹太家庭达到小康小富水平,而少数犹太人更是全国有名的大富翁。犹太人出得起钱送孩子上学。因此,犹太孩子知识水平较高。 7,有不少犹太人对书有特别兴趣。他们视书如命,每天必读书,以增长知识。犹太人在文学艺术方面之所以说能取得巨大成就,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古代犹太人有很强的美感、表达能力与艺术能力。《圣经》中的《旧约全书》与《伪经》,是他们主要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

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写作批次: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 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目录 摘要 (4) 前言 (5) 一、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产生原因 (6)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6) (二)行为规范的差异 (6) (三)价值取向差异 (7) (四)语用迁移所造成的影响 (7) 二、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的表现 (8) (一)称谓用语 (8) (二)礼貌用语 (8) (三)招呼用语 (9) (四)邀约用语 (9) (五)比喻用语 (9) 三、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的方法 (10) (一)社会层面 (10) (二)教育教学方面 (10) 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11) 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1) 3、更新教学观念 (12) (三)交际双方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来,跨文化交际的次数在不断的上升当中,而文化差异现象则是造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篇文章针对此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产生原因、跨文化交际中误解现象的表现以及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现象的一些方式方法等,以期能够对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误解

通俗小说与当代美国文化

通俗小说与当代美国文化 江宁康 通俗小说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产品,它既有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要素,又有以情节娱人和教化的基本功能。通俗小说的可读性常常体现在以情节取胜上,是作者善于讲述围绕主人公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表现,而如果作者有一定美学品味的话,通俗小说会很快流行于世,甚至登堂入室成为典范。但是,通俗小说最为人们莫衷一是的却在于它的文化身份问题:一本正经的批评家常常视其为大众庸俗趣味的文化产品;而大众的喜爱和数代的流传又使其可与精英文化分庭抗礼,如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授予斯蒂芬·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因为斯蒂芬·金是以写惊险恐怖小说出名的。从当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来看,如《译林》杂志近几年发表的不少美国当代通俗小说所显示的,通俗小说的文化身份是在社会接受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在时间和广大读者的检验下,昨日的通俗可能会变成明日的经典;而美国当代的社会矛盾和多元文化特征也决定了通俗小说鱼龙混杂式的繁荣,以致近来的《时代》周刊(2004年1月5日)甚至提出,要思考今日“什么是主流的流行文化”。 从历史上看,通俗文学作品一直在为自己的“合法身份”与文化精英们进行着这样那样的斗争。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是最具有大众和通俗意味的文学,尤其是当时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国家里通俗文学已经是蔚然大观,而宫廷趣味则在大众文化的紧逼下节节退却。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第一部诗集《海湾圣诗》就是以民歌形式写成的。不过,“通俗”二字在文学史上和现实中的解说是见仁见智的,尤其在美国当代文化中,通俗小说并非是“垃圾文学”的代名词,因为通俗小说本身就是良莠不齐的。好的通俗小说如《廊桥遗梦》(R.J. Waller, 1992),《死者年鉴》(L.M. Silko, 1992)和《冷山》(Charles Frazier, 1997)等不仅畅销,而且还反映了当代美国的人情风俗的变化和各种社会心态(ethos)。在上述三部小说中,《廊桥遗梦》是大家熟悉的,它反映了当代美国中年人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第二部则以“戏说”的笔法描写了美国社会将要崩溃和白人被逐的未来场景;第三部则表现了一种怀旧情感,尤其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往事描写中体现了当代人对美好生活和纯洁爱情的向往。2004年第1期《译林》发表的小说译作《替换》(2000)是通过描写一宗系列谋杀案,对美国社会的邪教问题作了深刻的揭露。这些小说与那些得到各种文学奖项的严肃小说相比,其中的“严肃性”丝毫也不逊色,而其可读性或许更强。从艺术性上来说,通俗小说也是不落人后的,如斯蒂芬·金的小说叙述超出了一般平铺直叙的线性结构,运用了跳跃式的“拼贴”叙述技巧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具有相当的艺术创新意识。当代美国通俗小说的写作手法和情节安排对其他国家的文学发展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和作用,甚至影响到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说创作。 通俗小说的大行其道在当代美国社会并非偶然。美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就有个人主义和平等意识,个人趣味和反对等级划分是渗透在美国文化中的基本精神。自从本杰明·戴伊1833年在纽约创办面向底层大众的《太阳报》以来,美国社会精英文学或曰“雅”文学与大众文学或曰“俗”文学之间泾渭分明的等级划分逐渐模糊。1917年创立的“普利策奖”在对小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原因解析(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原因解析(一)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 进行。因此,找出其中的原因对避免文化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思维定势文化是一个富有弹性的专门术语,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为我们提供了与西方人接触交往的机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来自陌生文化和国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culturalclash)的现象。要避免交际阻隔现象的发生,交际者必须有清醒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谙熟本民族的语言交际规范,还要研究交际另一方所属民族语言交际的文化习惯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两民族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1.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1.1个人隐私 中国人认为个人属于集体,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既喜欢倾听别人的酸甜苦辣,也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分享。然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提及也不愿别人过问自己的私事。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父母、年龄、婚姻、职业、收入等,认为这是一种起码的礼貌,如:“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而西方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会相当不快。如: A:“Howoldareyou,Mrs.Read?” B:“Ah,it’sasecret!” 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西方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西方人认为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1.2礼貌用语及行为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礼貌准则,顾日国曾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他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五条礼貌准则。其主要一点即是“贬己尊人”。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需要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如回答赞扬时说“哪里,哪里”,“说(唱,写,做)得不好,请多包涵”以及一系列的“不”(不好,不够,不敢当,不值得等)。中国人的这种礼貌、自谦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会使西方人感到困惑。有一位外国人来中国访问,当他对在宾馆前厅弹奏钢琴的中国小姐表示赞扬时,那位小姐羞怯的说:“弹得不好,瞎弹”。那位外国人不解地说:“既然弹得不好,为什么还要坐在这里瞎弹。”中国人这种自谦方式有时会给不了解中国文化习惯的外国人造成一种虚伪的感觉。然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在受到赞扬时,总会高兴地说thankyou表示接受。如: A:Yourskirtlooksnice. B:Thankyou. 1.3餐饮习俗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习惯,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说的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人们之间经常互相敬酒,敬烟,主人有时会用筷子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从《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看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这门课,通过一学期老师课上详细的讲解,使我掌握了一个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对于我今后硕士研究论文的设计与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合我阅读的《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我从该本书的两个部分,谈谈我对于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的认识与见解。 一、绪论部分 (一)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对于任何社会问题的研究,都一定要界定清楚研究的现象,对研究范围有明确的划分,如涂尔干的《自杀论》,书中的第一章就进行界定哪些是作者所研究的自杀现象,哪些又不是属于其研究的范围。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也一样。书中绪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一个小城市纵横交织的复杂生活趋向”(P10)。因此作者在绪论里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三点问题:其一,调查的性质,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其二,城市选择的依据,其三,概括介绍该城市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在调查性质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他的视角:即认为人们的行为模式是互相关联和彼此交错的,在对城市人民生活进行探讨时应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作者对这项研究进行了一个假设“:即在这个美国城镇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下列六大类活动之中:谋生,持家,教育子女,以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艺术等消闲,参与宗教仪式,参加社区活动。”(P11) 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的小城市很多,面对那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其调查研究的性质与内容,在城市选择方面给出了他选择的两个主要考虑:“第一、该市应当尽可能地代表现代美国生活,第二,从表面到实质它都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P15);之后,通过作者的严密的分析与说明,最终选择了米德尔敦,正如其所说的“选择米德尔敦作为调研的对象是由于它的特性而不是考虑他的一些异常的特点,我们并未把它当做一个典型城市。很自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普遍应用于美国其他城市或美国生活,应当是十分小心的。”(P18) 在确定好研究的城市之后,作者在书中又单独列了一章节来介绍该城市的历史背景,其以时间为线索从人们定居该城市开始到做这项研究之前发生于该城市的主要事件都做了一定的阐述,这一做法起初开来,觉得作者有点多此一举,但之后细细再读,使我能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①信息源/行为源 ②编码 ③信息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0 一引言 工业革命的成功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导入了现代历史阶段。由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开创的现代社会具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性质,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由民主和基本人权的法制社会,其基本特征和“现代性”在于:把社会视为由具有自由平等权的个人,依据其个人意愿和基本利益,而按照协商民主方式达到共识的途径所建构起来的。换言之,自然权利论和社会契约论,是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建构基础,其政治意义在于牵制国家权力的膨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转入后现代历史阶段的起点。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动荡以及20世纪半个多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烈变革之后,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率先步入了“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代,从经典资本主义过渡到了晚期资本主义。当代美国的“后现代性”充满着矛盾性和吊诡性: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实现了高度的理性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空前繁荣,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休闲式”或“消费式”的轻松惬意的日常生活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法制化、专业化和体系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正在日渐脱离日常生活领域,开始走向与“生活世界”的尖锐对立,并对公民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殖民化”或“宰制”,这一切不仅直接破坏了美国社会本身现存的和谐关系,而且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间接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美国社会的后现代特征 “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technocracy),使当代美国的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启蒙理性已经异化为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和极权理性,成为凭借权力控制一切、征服一切的基础和工具。理性的异化逐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变异。 其次,技术专家同权力机构相互勾结,赋予当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一种新的特权地位,形成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科技专制”,使效率和技术统治意识取代了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意识,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于是,意识形态化了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开始控制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大规模地侵蚀和占领人们的情感生活,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与日俱增的惶惑和恐惧。当代美国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特征,正是源于当代科技的这种强大创造力 和控制力。 最后,美国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与传统美学、解释、文化和艺术背道而驰,它所要摒弃的正是那些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崇高特征和精英意识的审美标准,它所要反对的就是那些具有现代主义中心意识的观点,并对那些为少数精英分子所把持的主流文化进行坚决的拒斥。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文化已不可能同其传统主义文化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理性和科学的性质与作用在当代美国发生了异变,其工具性功能的日益强化必然弱化了它们对自身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功能。“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将美国导入了后现代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当代科技和信息产业膨胀泛滥,整个社会程式化、讯息化、符号化、复制化和商品化,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日益消解,偶然性和机遇性取代了因果性和规律性,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社会风险性不断加大。 三当代美国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必然引发伦理结构、审美结构以及心态特征、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连锁性嬗变,这些都使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图式日益呈现出商品化、肤浅化和碎片化的特征。绝非耸人听闻,当代文化的概念已经巨变到了如此地步,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必然分享了它的变异了的、以物质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显然,当代美国社会的后现代文化已经变得过于破碎和无趣,甚至可以说,这种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特征无处不在。 首先,高度集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生产方式消解了人的个性,导致了人性的失落,或者说将人性异化为一种“市场人格”,使人成为受消费欲望驱动的经济动物,在消费、休闲、享乐和感官满足中得到了“延缓的满足”。经济主宰着社会生活,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新教伦理。可以说,机械化、标准化、过分专业化以及劳动的集约化等等,它们在过去只是决定实际工业部门中商品生产的领域,而到了如今,它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所谓“后工业化”社会中,“自然”已一去不复返地消失。整个世界已不同以往,“文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第二自然”。 其次,社会商业化导致了文化商品化,使沦为商业行为的精神创造活动异化成了一种游戏、一种宣泄,最终丧失了传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蕴,丧失了组合生活、排列生活、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社会转入了充满着矛盾性和吊诡性的“后现代”历史阶段。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导致了美国社会、文化与人性的深刻异变,当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膨胀泛滥型构出一个碎片化的后现代社会结构,后现代信息文化现象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感性化孕育着深刻的人文危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流行,实质上正是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其试图彻底重建一切人类文化的努力使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走向仍然值得世人的关注与期待。 关键词:后现代特征理性异化科技专制信息文化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李新博 189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技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 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 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

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 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 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 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

美国文化特色

以下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恩铭教授写的关于美国文化的一篇文章。 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文化习俗是个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题目,涉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笔者拟定以杂谈的形式,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粗浅概述。宽容性。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种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习俗和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能够过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工作;同样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够在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式经营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的频繁迁徙有关。众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史。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 由于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上,它与中国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同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强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儿子改变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能看到“白领”不穿外套、不系领带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室上课。更有甚者,美国教授讲到劲头,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informality)的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