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桃夭翻译赏析

古诗桃夭翻译赏析

古诗桃夭翻译赏析《桃夭》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的《周南》中,其古诗全文如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前言】《桃夭》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

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以平平淡淡为主调。

【注释】(1)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2)华:古花字。

(3)之子:这位姑娘。

(4)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5)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

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6)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7)宜:和顺、亲善。

【翻译】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赏析‖《诗经》桃夭

赏析‖《诗经》桃夭

赏析‖《诗经》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花儿绚烂。

姑娘出嫁,夫家和睦。

桃树茂盛,果实累累。

姑娘出嫁,夫家兴旺。

桃树茂盛,枝繁叶茂。

姑娘出嫁,夫家融洽。

【赏析】
此诗出自《诗经·周南》,是一首恭祝新婚的名篇佳作。

《桃天》这首诗的写法很讲究。

诗以桃花开篇,塑造形象生动。

结构上运用重章叠字的手法,只是变换几个字,却有反复咏叹、回旋复沓的音韵之妙。

诗的第一章写“花”,第二章写“实”,第三章写“叶”,以桃树的三变来表达女子的成长三阶段。

一、花的绚烂,喻指容貌;二、果实累累,喻指夫家多添贵子、子孙兴旺;三、枝叶茂密,喻指姑娘能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此诗赞美姑娘人如桃花,由外至内。

虽然是以花喻人,却不滥俗,像小桃树一样勃勃生机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明媚光芒。

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是外貌美,而是由内向外散发善良的光芒,“宜室宜家”的姑娘会使家庭和睦,万事顺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们择偶的向往。

全诗表达了“美”,什么是美?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短短的四字句,朗朗上口,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不愧为古诗中的名篇。

【名句采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桃夭》原文翻译

诗经《桃夭》原文翻译

诗经《桃夭》原文翻译诗经《桃夭》原文翻译及赏析《桃夭》三章,章四句,是一首贺婚诗。

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妙的祝福。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诗经《桃夭》原文翻译,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桃夭诗经·国风·周南〔先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颜色艳丽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密。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谐。

解释夭夭:花朵怒放,漂亮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颜色艳丽如火,光明艳丽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牢固许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密。

赏析这首诗特别出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缘由: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非常生动。

拿艳丽的桃花,比方少女的漂亮,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出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艳丽,像小桃树一样布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其次,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珍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欢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艳丽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快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妙。

这种心情,这种祝福,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喜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桃夭》这首诗出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咱们先一起来看看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几句诗读起来是不是朗朗上口?那咱们来一句句地瞅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开头就给咱们描绘了一幅特别美的画面。

想象一下,满树的桃花开得那叫一个灿烂,粉粉嫩嫩的,就像少女娇羞的脸庞。

这“夭夭”两个字,把桃花怒放、生机勃勃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灼灼其华”中的“灼灼”,更是强调了桃花的鲜艳夺目。

哎呀,每次想到这场景,我就仿佛置身于一片美丽的桃花林里,微风轻轻拂过,花瓣纷纷飘落,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说的“之子”就是这位姑娘,“于归”呢,就是出嫁的意思。

姑娘要出嫁啦,而且肯定能让夫家美满和睦。

为啥这么说?因为能娶到这么美丽又温柔的姑娘,那夫家能不幸福嘛!“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花谢了,开始结果啦。

那沉甸甸的桃子挂满枝头,让人看着就满心欢喜。

这就好像姑娘嫁到婆家后,会为家庭带来丰硕的成果,生儿育女,让家族人丁兴旺。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再次强调姑娘出嫁后能让家庭美满。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树的叶子长得又多又茂盛。

这就好比姑娘的美德和福泽会让整个家族繁荣昌盛。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最后还是说姑娘出嫁能给家人带来好运。

咱们再来看看翻译。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定使家庭很和睦。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定使家庭更兴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定使家人更幸福。

整首诗用桃花起兴,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来烘托出姑娘出嫁时的美好和对她未来生活的祝福。

那为啥要用桃花来比喻呢?我想起有一次去乡下,正好赶上春天,路过一片桃园。

那满树的桃花真是让人陶醉,旁边还有几户人家正在办喜事。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是⼀⾸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赞歌。

全诗语⾔优美精炼。

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和同义词,⽽且反覆⽤⼀“宜”字,揭⽰了新嫁娘与家⼈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新鲜的⾎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氛。

《诗经》是中国⽂学史上第⼀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

之⼦于归,宜其家⼈。

译⽂及注释译⽂ 译⽂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结得肥⼜⼤。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幸福。

注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

华:古花字。

之⼦: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代词。

,肥⼤,果实将熟的样⼦。

有其实:它的果实⼗分盛。

:茂的样⼦。

灼灼:花朵⾊彩鲜艳如⽕。

宜:和顺、亲善。

赏 这⾸诗⾮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篇《诗经》的⼈,⼀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这样⼏个原因:第⼀,诗中塑造的形象⼗分⽣动。

拿鲜艳的桃花,⽐喻少⼥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个象桃花⼀样鲜艳,象⼩桃树⼀样充满青春⽓息的少⼥形象呢?尤其是“灼灼”⼆字,真给⼈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之祖”,并⾮过当的称誉。

第⼆,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种喜⽓洋洋的⽓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周南桃夭赏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周南桃夭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诗经·周南·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周南·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周南·桃夭原文及赏析《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周南·桃夭》原文及赏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周南·桃夭》原文及赏析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桃夭》原文赏析

《桃夭》原文赏析

《桃夭》原文赏析《桃夭》原文赏析《桃夭》原文赏析1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字词解释: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示代词。

蓁蓁:繁茂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宜:和顺、亲善。

白话译文: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桃夭赏析:布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不美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溢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欢愉的空气。

《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默示了姑娘待嫁的神色。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活跃。

拿鲜艳的桃花,例如少女的斑斓,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面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布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

先以桃起兴,继以花、不美观、叶兼作例如,极有条理:由花开到结不美观,再由不美观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转变,与桃花的发展相顺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在《桃夭》中,舞者们身穿粉色的服装,衬着粉嫩的脸庞,像是在春天盛开得花团锦簇的桃花般,鲜艳欲滴,惹人怜爱。

而她们那害羞的'眼神、媚态横生的神色以实时不时地遮住面庞的舞蹈动作,更是充实默示出了待嫁少女的怀春与羞怯。

在舞蹈中,她们在舞成纵排后,一个个地四散跳开,又默示出了一派的无邪活跃。

瞬息,一群活跃而又羞怯的少女便被活矫捷现地默示了出来。

《桃夭》让人感应感染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桃夭》三章,章四句。

是一首贺婚诗,看看下面的诗经周南桃夭赏析吧!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赏析:
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桃夭》三章,章四句。

是一首贺婚诗。

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

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

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

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

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

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

”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

《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

”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

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相奔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

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

”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

”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

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

则‘男女以正’谓男未三十女未二十也。

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

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毛传云:“蕡,实貌。

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

”又云:“蓁蓁,至盛貌。

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

”这是对新娘的各个方面的赞美,主要还是突出了女子作为社会单位的夫妇组合的教化和功利的作用。

“之子于归”一句,毛传曰:“之子,嫁子也。

于,往也。

”《说文》曰:“子,人以为称。

”《尔雅·释训》:“之子也,是子也。

”子,古代称男子,亦可称女子。

《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郑笺云:“之子,是子也。

御,迎也。

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

车皆百乘,象有百官之盛。


“宜其家室”等句,郑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

”《说文》:“宜,所安也。

”《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齐诗》:“古者谓子孙曰孥。

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

”郑笺云:“族人和则得保乐其家中大小。

”所谓的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

《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

”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

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王先谦《集疏》:“《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上指其夫,故专言家,下论夫妇之道,故兼言室家。

”其实,除开具体的细节上的区别,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解的,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