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二中赵丰平报告学习心得(原创+课件)

合集下载

赵丰平校长学习体会

赵丰平校长学习体会

让教师更幸福让学生更快乐4月30日下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人气校长,全国中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潍坊市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在我县泰悦二楼大会议室聆做教育管理工作专题报告会。

我校一行13人聆听了此次报告会,我们的感觉是感触多、体会深、收获大,真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报告会上,赵丰平校长作了主题为“办有价值的教育”的教育管理工作专题报告会。

在报告会过程中,赵丰平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学观和考试观,并用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育模式的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良好效果,“教育的价值就是让学生体验智力活动的快乐”,“教育就是对人的成全,人永远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学就是教着孩子去学,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等先进前卫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名听众,整场报告会历时近3个小时,既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也有形象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睿智中不乏诙谐,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让在场的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深受启发,对于推动我校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规律,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一、治校理念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究竟靠什么来形成和保持在师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概括地说,是智慧与真情、眼界与境界,这也可以说是好校长的特征。

好校长应该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充满公平与正义的地方,具有文化品味与精神感召力的场所。

一所好学校的教师眼睛里透露的是自信,是职业的自豪感,是情感饱满、精力充沛和充满探索的兴趣,是浓浓的书卷气。

我们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在教育这个圣洁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为学校谋发展,提出了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职工提出了要求:“思想一条心,工作一盘棋,生活一家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以德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师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昌乐二中走进赵丰平校长

昌乐二中走进赵丰平校长

走近赵丰平校长——与赵丰平校长的对话王磊车金恒他,出生于一个普普统统的农民家庭,正是家庭的熏陶塑造了他的坚毅性格和人文情怀。

他19岁参加工作,27岁做教学主任,34岁任副校长,36岁当校长。

他是一个满怀教育情愫的人,却不是天生喜欢教育;他一直在践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理想,却谦称自己走在接近教育真谛的途中。

他就是赵丰平,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人气校长,全国中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

教育情怀非固有王:你从小就喜欢做一名教师吗?赵:我当时并不喜欢当教师,也没有什么教育理想,当时做教师就是为了脱离农村。

在1986——1987年,我甚至想转行。

那个时候,教师社会地位很低,找个对象都很难,当时社会流传一句话:“一干二工三学生,解放军同志等一等〞,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没什么教育理论,也没有什么教育理念,也没有人指导。

上学的时候学的东西不多,干就干吧。

我是中专毕业,当时总感觉自己学历低。

王:你中专毕业就做了一名高中教师?赵:对。

当年我们40多个人毕业,挑选了我们五个比较优秀的同学去了高中。

但那个时候,高中教师大部分都是中专毕业的,专科毕业的非常少。

我认为,学历代表一个人当时学习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最终程度。

我当时不喜欢教育,但是由于家庭的熏陶、积极向上的心态控制着我的思想和行为,我想,我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下决心干好。

我当时一边想着转行,一边想着好好教,就是这么过来的。

1982年中专毕业后,在昌乐三中工作了一年,外出进修一年,1984年调到昌乐五中〔即今天的昌乐二中〕。

调到五中以后,转行的念头更加强烈了,一直到1987年转行泡汤。

这时,自己工作也开始有成绩了。

王:1984年、1985年是教师转行的高潮?赵:对。

教师转到公务员行业的非常多。

当时政府人才断层,人员补充机制不健全,教师相对来说知识层次高,因此,教师转行为公务员的非常多。

王:当时你也动心了?赵:很动心。

比我条件好的走了,比我条件差的也走了,但最后我也没转成。

《昌乐二中学习心得体会》

《昌乐二中学习心得体会》

《昌乐二中学习心得体会》xx年11月24日早上9点多我们一行五个人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山东的征途。

一路上都是细雨飘飘,经过七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到达了温泉酒店,,看了领队发的资料袋后才知道此次参观的地点是潍坊市的昌乐二中,此时一切还尽在想象和猜测中。

11月25日星期一,早上八点前我们到达了此次的目的地昌乐二中,惊奇地发现校门口有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参观者,不可思议的感觉油然而生。

然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弧形的“海纳”楼,正像这所学校现在正在做的,海纳百川般地接受着各地的教育同仁来交流学习,此等气度和气场是给我的第一个惊叹与惊喜。

第一个走进的初一(7)班的语文课《紫藤萝瀑布》,我一共旁听了七节课,有初一语文、数学、地理,初二英语,高一英语,高二英语。

通过旁听的这七节课,我惊讶于学生的积极自主,惊讶于教师的四两拨千斤,惊讶于校园的别致有序,让我知道了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原来老师还可以这样教,让我在惊喜连连中产生了一种眩晕的感觉,同时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教与学的力。

在接下来的参观培训中,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个“271高效课堂模式”。

一、271高效课堂的真正内涵:1.学习内容方面,20%的知识学生自学能会,70%的知识学生能通过合作探究学会,10%的知识由教师。

2.学生组成方面,20%的学生是特优生,70%的学生是优秀生,10%的学生是待优生。

3.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方面,20%(约10分钟)教师指点点拨,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10%(约5分钟)学生总结升华,当堂检测。

4.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方面,20%的知识是智商,70%的知识是情商,10%的知识是行商。

二、271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1.读书自学,自主探究;2.导学引领,二次探究;3.分组合作,探讨解疑;14.自我完善,训练提升;5.总结反刍,当堂检测;6.展示点评,拓展提升。

三、271高效课堂的三步1.课前——准备紧锣密鼓。

(1)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导学案”;(2)设计出课堂教学互动的方案。

赴昌乐二中考察学习之心得体会(精)

赴昌乐二中考察学习之心得体会(精)

赴昌乐二中考察学习之心得体会2012年3月21日一早,我们一行人在张跃国校长的带领下登上了飞往济南的飞机,开始了我们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之旅。

我们的目的地是教育教学的新秀——昌乐二中。

路途很遥远也很累,但是所有的疲惫在进入昌乐二中的那一刻都化作了乌有。

因为昌乐二中的确涌现了很多让人震撼的现象,是一个给人以灵感的地方。

在此次学习中我聆听了一节数学课、两节化学课,还有昌乐二中几位学科负责人的经验介绍,通过学习和观摩,我觉得不虚此行,以下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昌乐二中的成功取决于它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早在九十年代,昌乐二中就把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

他们坚定地认为: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既然高考就是考人品,那教育就要“修炼人品”,修炼人品其实就是鲜活的“德育”,抓住它,也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他们开始了“大德育”。

围绕着修炼“人品”,他们锻造“人性”,这就是昌乐二中教育的全部内涵,关于感悟我想从课堂和课外两方面来做说明。

课堂上,昌乐二中独创了“271”高效课堂,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在学案。

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把大量功夫用在了“课前”,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其中自学指导部分尤为重要。

学案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训练案则是课堂学习的“课后延伸”,训练案和练习作业不同,要求“限时”完成,教师必须对训练案面改面批,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纠错。

每个导学案、训练学案都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日期、编号。

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自习课由老师指导学生做导学案,第二天由小组展示和点评。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一张张自信而有神采的笑脸,孩子们在课堂上大胆的展现自我,语言丰富而激昂,像一个个的小老师一样,一点不扭捏。

在他们脸上看不到学习的痛苦与苦恼,只有自信和阳光。

在他们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师长变为学生,由领导者变为组织者、合作者,变“教”为“启”,变“教”为“帮”。

昌乐二中学习感受

昌乐二中学习感受

昌乐二中学习感受孙惠林山东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给予学习者极大的震撼,也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多的疑问。

为什么昌乐二中的课堂可以变成学生的学堂?可以如此高效?在紧张而又充实的三天学习后,似乎有了答案。

“271高效课堂”,功夫在课外;昌乐二中的大教育,高效课堂的内驱力。

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我们究竟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又是什么?一、271高效课堂解读1、赵丰平校长的教育观。

赵丰平校长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应该也是一个成功的校长,但他毅然决定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一个校长有这样的魄力和决心,我想与他对教育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赵校长的教育观是——教育即成长,教育即解放;教育就是对人的成全,培养完整的人;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陶行知说过“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不仅感叹,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真的在做教育呢。

2、“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271的由来昌乐二中给予了如下的界定:1)学习内容方面: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

2)学生组成方面:20%学生——特优生,70%学生——优秀生,1 0%学生——待优生。

3)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20% 的因素——智商,70% 的因素——情商,10%的因素——行商。

4)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20%(约10分钟)——(老师)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引领、激励、点拨。

70%(约3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展示点评,质疑拓展。

10% (约5分钟)——(学生)总结反刍,当堂检测。

当然给予我们深刻印象的就是课堂上的时间分配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

3、高效学习的三个阶段和五个步骤。

三个阶段:预习自学高效课堂训练拓展。

五个步骤: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总结升华总结反刍当堂检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学生基本上在此模式下认真的学习,主动参与学习,也惊叹于学生的学习精神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听昌乐二中培训心得体会

听昌乐二中培训心得体会

昌乐二中学习感悟小店区三中李玲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增加理解新课改精神与理念,区教育局组织教师共同聆听昌乐二中专家做的精彩报告,以及观摩了如何打造小组,并利用打造的小组我区教师讲了一节观摩课。

整个活动过程安排有序,内容充实,我们带着问题看,带着思考看,真正把昌乐二中的经验学到手、学进脑,来更好地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本次学习我带着太多的仰慕和激情,以及诸多的疑惑,认真观看和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对昌乐二中,给我的感觉是教育教学特色解明。

昌乐二中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领先的潍坊市重点高中,积极引入ISO9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注入先进管理理念,形成富有特色的十大教育理念和文化治校方略,以及课堂教学“271法则(要求教师讲课时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70%,剩余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特别是八环节学习法(计划寻航、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学案导读、规范训练、满分答卷、课外阅读、学习档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们观看的课上,都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参与探究、积极踊跃发言。

整个课程,让我深深感觉到,他们的上课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成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与老师的主导,非常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对于新课程倡导的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山东昌乐二中的“学习小组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学生不能单纯靠成绩分组,由于各学科强弱不同,学生的能力与性格不同,在此基础上再重新组合,分成多个小组,根据成绩将上中下三层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6个学生。

课堂合作讨论,首先分层一对一讨论,A1和A2讨论,后分层解答疑问。

这样的分组分层讨论是科学合理的,学生的合作讨论是同等层次的学生“一对一”讨论,不是程度参差的几人在一起“碰撞”,分层讨论后,A层次的学生辅导B层次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辅导C层次的学生,依旧是“一对一”的对话。

昌乐二中学习心得体会.doc

昌乐二中学习心得体会.doc

昌乐二中学习心得体会2012年6月12日至6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赴山东省昌乐二中参观学习的活动。

本着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的目的,认真听取昌乐二中的现场报告及相关介绍,深入课堂听课,亲身感受校园生活。

通过短短几天的观摩学习,感受到该校的教学宗旨无处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昌乐二中之行,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也引出了我太多的反思。

现将自己的体会小结如下:一、昌乐二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值得学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理念: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人,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教学是什么——教学就是教师教着学生自己去高考是什么——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高考成绩是教育的副产品“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有句话说的好“理念决定一切,态度决定高度”。

如果一个集体一个团队都有同一个想法,大家的劲都往同一件事情上去使,那这事还有办不好的吗?昌乐二中能如此成功,我认为就在于赵丰平校长能把他的理念植根于全校所有教师的心里,并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

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来影响人、改变人、发展人、提升人,使其为社会作贡献,为自己谋幸福。

昌乐二中,正是遵循这样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理念出发,把每个学生的中学经历都谱写成一段动人的旋律,而且,这段旋律将伴随他们的一生,不论他们是进入高校还是步入社会,成为科学家还是普通工人。

昌乐二中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昌乐二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着眼于教育的长远,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二、昌乐二中的德育工作值得借鉴(一)三大教育——让教育深厚昌乐二中在德育工作上重点进行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自制教育这三大教育的建设。

通过多年的实践,他们总结出感恩教育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责任教育是最好的理想教育,自制教育是最好的行动教育。

赵丰平校长最后作总结发言

赵丰平校长最后作总结发言

赵丰平校长最后作总结发言赵丰平校长最后作总结发言:一、对责任的认识1、勇于负责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精神。

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使命感,主动承担责任。

要用负责任的态度树立自己的威信,为荣誉而战。

为荣誉而战必定会使我们的人性得到升华。

2、对于工作,责任心就是对事业的忠诚。

①对事业的忠诚首先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灵魂忠诚,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要宗教般的敬业。

②对事业的忠诚要求我们对学校负责,要充满感恩之心,少些抱怨。

我们的学校好比是一条大船,每位二中人都是水手,众人划桨开大船,让我们的学校真正像一条大船一样,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③对同事负责。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的组成是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撑的,是具有社会性的。

要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④对学生负责。

时刻牢记我们是为人师表,职责是教书育人。

不管我们教学生三年还是六年,都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爱你、敬你,你的教诲要让学生终生铭记。

⑤对事业负责。

工作中勇于进取,积极努力,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不会因为我们的碌碌无为和不负责任而自责。

⑥对社会负责,要有社会责任感。

3、责任就是一种永不枯竭的激情。

生命的每一天因为有责任所以有意义。

因为有责任,我们工作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有任务,我们的生命才能释放活力。

责任是一种永不枯竭的激情。

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一日无为,三日不安。

4、责任就是我们扮演好家庭的角色,担负好家庭的责任。

我们是家庭的文明使者,家庭的支撑者。

让家庭幸福、老人安康、孩子健康快乐、邻里和睦,都有我们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责任在工作中的体现1、要有较高的工作目标,要争取一流的工作,从细节做起,扎扎实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2、要持久的努力。

持久的努力是我们精神家园的操守,杜绝“一曝十寒”,要持之以恒。

责任不允许我们懈怠,责任要求我们对待工作有宗教般的虔诚。

3、每天多做一点点,做事比别人细一点,工作比别人多做一点,思考比别人深一点,最后我们的事业才能比别人多一点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传统观念成全素质教育——赵丰平校长报告学习心得
2013年3月7日
转变传统观念成就素质教育
——赵丰平校长报告学习心得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我校一行39人参加了在一中举行的山东昌乐二中赵丰平校长的报告会。

赵校长的报告可谓精彩纷呈,从教育观、教学观、考试观到教师观,对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首先,颠覆了我的教育观。

从教以来,我一直认为只有把所有学生都教成一样优秀才算成功的教育。

然而,赵丰平校长却说,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相同,而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不同。

学生好比是树木,有的学生是松树,有的学生是柳树,有的甚至是灌木,他们本身的材质就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非把灌木变成柳树,把柳树都变成松树,而是让每一棵树都认清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价值,变成有用之材。

在教师眼里,不应该有差生,而只有“待优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

因此,在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特色的有用之才。

其次,颠覆了我的教学观。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填鸭式”教学。

赵校长把教学比作“喂饺子”,传统教学就好比老师把包好的饺子全部嚼碎以后一口一口喂到学生嘴里,能吃到嘴里的已经算好的,有的学生就直接不想吃,甚至有的学生埋怨老师“多此一举”,这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

真正的教
学应该是放手让自己包饺子,自己吃饺子,他们才能真正吸收其中的营养。

昌乐二中的课堂教学,“271高效课堂”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20%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70%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掌握,只有10%的知识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掌握。

时间分配上也只有20%(约10分钟)的时间属于老师讲解的,剩下的80%都是学生自学。

这符合了新课标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

再次,颠覆了我的考试观。

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试的重要性。

由于“一试定终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包括家长,格外关注考试分数。

考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我们对考试的过分关注和歪曲,导致了考试偏离了自身的轨道。

赵丰平校长对于考试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考试。

考试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如果只为了考试而学习,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高考是考人品,只有高于高考,才能赢得高考。

最后,还颠覆了我的教师观。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正是因为对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向往,很多人毅然走向了三尺讲台。

赵丰平校长说,我们不可能设计或制造一个人的灵魂,比如让你设计一个爱因斯坦,或者一个希特勒,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导师和指引者,引导
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最后,引用赵丰平校长的结束语,“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素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