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新

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新
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新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纲解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点梳理】

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图” 图中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高—高—低”模式。

第二阶段属于“高—低—高”模式。

第三阶段属于“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与生产力的低水平相

适应的;而“低—低—低”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高。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例题1】甲市201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

型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例题2】(18年四川文综卷)如图为甲、乙两国人

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

家是

A.韩国B.古巴C.新西兰D.埃及

2.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

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3.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例题3】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

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

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

答1~4题。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3.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较小

4.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 C.加拿大.美国 D.美国.英国

【例题4】(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三级2018-2018模拟)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回答1~2小题。

1.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2.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 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 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课堂限时训练】

1

A. 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 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 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 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2.下图表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时期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B.②时期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C.③到⑤期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②到④期间,受人口数量的影响,经济水平不断下降

读图,回答3~5题。

3.若X 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km

a 10=,Y 轴表示土地利用租金,且100=

b 元/平方米,则图中四地点最有可能为商业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A B

A B

4.若X 轴表示出生率,且%4=a ,Y 轴表示死亡率,且

%4=b ,则图中四点表示“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若X 轴表示昼长,且24=a 小时,Y 轴表示正午太阳高

度且

90=b ,则6月22日,四点中纬度最低和最高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1)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 、B 、C 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8年约6‰)相似的是 国。

(2)与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乙中标出A 点,以表示A 国15岁以下、

65

2018年A 、B

(4)分析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A 国人口问题主要是 、 和

【教与学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答案

【例题1】CA

【例题2】DCA

【例题3】CC BA

【例题4】BA

【课堂限时训练】 D CC DA

6(1)30 A C (2)A (3)

(4)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

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

人口的数量变化测试题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 1.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1905年 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 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回答2~4题。 2.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 高低”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4.能代表目前非洲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6年年末广东、广西、新疆、湖南四省区的人口资料,完成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省区是 A.广西B.广东C.新疆D.湖南 6.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的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 B.气候条件好 C.迁入人口多 D.经济水平高 7.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1953年 B. 1964年C.1982年D.2010年 8.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0.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7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湘教版必修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中国西部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相反,我国东部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从我国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的合理容量。若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据此回答5~7题。 5.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6.下列因素中,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有() ①人口的消费水平②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③社会政治制度④婚姻、生育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A.比现在小的多B.比现在大的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把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9.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下表,回答10~12题。

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1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学习目标】 1、能区分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2、能根据材料分析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差异、不同地区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并能简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课前预习】 1、上网查询世界、中国、常州在不同时期人口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2、阅读课本1—5页,把有不理解的地方写出来。 【问题探究】 1、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_______人数与同期________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_______人数与同期_________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______数减去______数)与_________数之比即自然增长率= ________率—__________率 2、某镇有1万人,2009年出生婴儿并成活了130个,死亡人数为30人,该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人口是在增加、减少?还是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3、完成书本第2页的“读图思考”,第3页的“活动”。 4、在下图填出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归纳总结】 1、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由自然增长率及_______________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共同决定。

【课堂反馈】 1、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只与出生率有关 B.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C.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等于该地区的出生率 D.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除以人口的死亡率 2、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不相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B.农业革命之后,人口数量高速增长,一直到工业革命前 C.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前,人口数量总体来说在增加,但后期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增长D.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减少 3、“世界60亿人口日”的时间是( ) A.2000年1月3日B.1999年10月12日 C.1999年12月10日D.2000年12月25日 4、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中国B.尼日利亚C.美国D.印度 5、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是()A.快速增长B.负增长C.接近零增长D.零增长 判断题: 6、人口增长得快慢就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7、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每年净增加的人口很多() 8、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9、人口的增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平衡() 10、世界上增加的人口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新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纲解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点梳理】 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图” 图中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高—高—低”模式。 第二阶段属于“高—低—高”模式。 第三阶段属于“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与生产力的低水平相 适应的;而“低—低—低”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高。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例题1】甲市201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 型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例题2】(18年四川文综卷)如图为甲、乙两国人 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 家是 A.韩国B.古巴C.新西兰D.埃及 2.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 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3.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例题3】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 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 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 答1~4题。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3.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 本节的主要考点在于人口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要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要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带来的压力,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供大家参考。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简单的说: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因素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

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简单的说: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 2、人口的合理容量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附注: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应适宜保持多少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 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 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 (可利用课本图1-3-1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 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 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如巧妙铺设从经验到新知转化的桥梁,开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思维通道;合理提供课堂交流和探索的时间,等待学生自主体会并领悟新知;耐心教会学生表达和描述的方法,启发学生对新知内涵作出科学的概括。 世界人口稠密区及原因。首先给出世界人口分布图,结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个地区有哪些自己的优势?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掌握知识。拓展思考:世界人口稀疏区及原因?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基本都能分析出各地人口稀疏的原因。 其次,在总结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人口会这样分布?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导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首先学生通过预习已明确有哪些因素,所以在讲解时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然后填空的形式进行。在讲解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时,为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可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高原、山地人口都不多呢?并举例。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得出结论。 教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讲述并不多,但并不是说明它比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弱,实质上,当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第一位因素。 小结:人口分布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等共同影响的结果。当今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案例分析 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口的图片、数据、资料,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前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前搜集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问题的图资料。 ■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地理 1.2 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1.2 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爆炸地事实. (2)了解地球地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地概念以及人口容量地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地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地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地能力以及思维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地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地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地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地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地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地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地区别.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地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地方式理解事物地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地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地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地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地理解,构建起新知识.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地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地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地主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地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地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地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地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地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地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地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1.环境对人口地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地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地差别. 3.人口容量地三特点. [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中地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地差别. 2.人口容量地三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投影有关地球人口众多地文字材料、照片、录像 等.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x

人口数量的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 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 .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 .④时期和①时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数。读图,回答 3~4 题。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 3.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 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 . 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 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 2010 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5~ 6 题。 国民 老年人 人口密度平均平均 国家HDI口比例 ( 人 /km2)寿命就学 (%) 年数 甲403 乙126 丙111

丁8 5.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B.甲、丁 C .乙、丙D.丙、丁 6.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示意某国2008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 8 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8. 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9~ 10 题。 9. 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B.②③ C .③④D.①④ 10.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读下图, a、 b、 c 分别表示0~ 14 岁、 15~ 64 岁、 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1-12 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① B .②C.③D.④ 12、图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 20%鼓励生育 B . 15%采取移民政策

高考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专题复习(后附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专题复习(后附答案) 【典例1】读世界及甲、乙、丙、丁四大洲人口增长动态 统计图,回答(1)~(3)题。 (1)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变化幅度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1995~2000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大到小排列 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乙、甲、丙、丁 (3)甲、乙、丙、丁依次是() A.欧洲、亚洲、拉丁美洲、非洲 B.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 C.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 D.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信息。第(1)题,图中纵坐标是人口出生率,横坐标是人口死亡率,丁死亡率都在1%左右,出生率在1%至2%之间,变化幅度最小。第(2)题,注意图中斜线表示自然增长率,1995~2000年的数据要比较甲、乙、丙、丁中6代表的数据。第(3)题,各年份中丁的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最低,应是发达国家,欧洲符合,可排除A、C两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亚洲,所以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要高于亚洲,则甲是非洲。 【参考答案】(1)D(2)C(3)D 【变式训练】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 000人中各年龄段的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2)题。

(1)甲地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75% B.0.675% C.0.885% D.1.333%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地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地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地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地老年人口比重高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信息,甲地0~14岁死亡人口数为2 000×0.6%=12,15~59岁死亡人口数为 6 500×0.6%=39,60岁及以上死亡人口数为 1 500×2.5%=37.5;则甲地总死亡人口数为12+39+37.5=88.5,总死亡率为88.5/10 000=0.885%。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甲地老年人口比重达15%,而乙地0~14岁人口比重达35%,故甲地为发达国家,乙地为发展中国家。甲地人口年龄结构老,这也是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答案:(1)C(2)D 【典例2】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国家,B国属于____国家。A国家人口增长属于_______模式,B国家人口增长属于______模式。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 _______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完成下表内容。

高中地理一轮二轮易错题集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必修2 第一章? ??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典例] (2019·福建高考)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如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题。 1.2019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性别比例 B .医疗水平 C .教育程度 D .年龄结构 [解析] D 第1题,由图可知,2019年以后,老年抚养比上升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到死亡率,但短期内医疗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教育程度影响人口素质。 读我国M 省与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表(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完成2-3题。 2.( ) A .2019年 B .2019年

C.2019年D.2019年 解析:2.D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可知,2019年M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两者相差4.1‰,差值在四个年份中最大。 3.由表可知该省() A.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的快 B.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D.人口出现负增长 解析:C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的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由表中数据无法得知劳动力情况。经计算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019年为7.9‰,2019年为3.9‰,2019年为2.4‰,2019年为0.8‰,逐渐下降。 (2019·上海高考)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4-5题。 4.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19年B.2019年 C.2019年D.2019年 5.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 解析:4B5B第4题,读图中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19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

【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8352459.html,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

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

高考地理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29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热度★☆☆☆☆] 一、知识整合 1. 环境承载力 2. 环境人口容量 ⑴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反应。 ⑵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 人口合理容量 ⑴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⑵谋求措施 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人口规模之 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 发展战略 [提示] 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重点考向 考向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区 别 内涵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意义生存发展 人口数量大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 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典例引领】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1~2题。 1.青海、西藏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2.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解析]1.C 2.A 第1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故选C。第2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③错。故选A。

高中地理必修二1.3人口的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承受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全体人口容量及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的相应措施。【重难点】 1、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象,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受力概念: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影响因素 人口的和消费水平 (2)估计:存在、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按照的生活方式保障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人口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2.意义影响战略 影响人口政策 影响发展战略 3.实行的保障措施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汉朝时期内蒙古草原大约生活着8万多游牧者,草地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汉乐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就是当时生活现实的写照。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20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涌入,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牛羊的存栏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但人们还能够维系基本的生活水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区人口超过150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相同的草地在不同时期能够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不同,根据以上材料及问 题概括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填表) 3、阅读教材P13图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探究三种观点,你赞同哪种?为什么? 探究点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材料1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1、材料中所提到的“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10亿这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5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合理容量(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15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 (2015浙江温州十校联考)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图1)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图2),完成第1~2题。 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数量比③时期多 B.④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C.②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2015福建福州一模)总和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人口总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某国总和生育率和人口总抚养比变化。据此完成第3~5题。 3.2010年前后人口总抚养比有明显变化,主要原因分别可能是( ) A.儿童减少劳动人口增加 B.老人减少儿童增加 C.劳动人口减少老人增加 D.儿童减少老人增加 4.影响该国目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原因是( ) ①教育程度提高②生活节奏减缓③生活成本上升④人的寿命延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未来该国人口总量变化最有可能是( ) A.很快减少 B.缓慢增加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2015山东潍坊一模)“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读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含预测),完成第6~7题。 6.在人口红利期( ) A.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总量减少 B.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 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 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第一节教材 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 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 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 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三、学情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文档资料

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 基础题组 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19北京朝阳期末)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2.(2019北京朝阳期末)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 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3.(2019北京朝阳期末)该国最有可能是( ) A.芬兰 B.中国 C.印度 D.尼日利亚 4.(2019北京十一学校月考)下列地区与制约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资源对应正确的是( ) A.塔里木盆地—淡水资源 B.三江平原—土地资源 C.珠江三角洲—气候资源 D.青藏高原—生物资源 5.(2019北京丰台一模)人口危机已成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障碍。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俄罗斯政府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读下表,回答下题。 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简述俄罗斯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4分) 提升题组 下图是某国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四个时期的情况。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6.(2019北京东城期末)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甲→乙→丙

7.(2019北京东城期末)丙时期,该国人口增长( ) A.总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 B.经历了快—慢—快的过程 C.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减缓 D.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 8.(2019北京东城期末)为了确定该国人口的合理容量,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区开放程度 B.自然资源 C.生活和消费水平 D.科技发展水平 下图为2019年到2019年上海市人口数据。读图回答下题。 9.(2019北京海淀期末)上海市( ) A.适度引导人口迁出会使人口合理容量提升 B.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会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 C.提高地域开放程度会使人口合理容量提升 D.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约为166万平方千米。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统计数据。读下表,回答下面两题。 10.(2019北京十一学校月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A.2019年人口增长已接近“三低”模式 B.2019年人口密度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 D.农业人口2019年比2019年大为减少 11.(2019北京十一学校月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 ) A.环境改善,合理人口容量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 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0—14岁人口比重上升 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