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阅读讲解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阅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杨磊教学目的:1、结合本册教学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专项的阅读指导。
2、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3、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够用通顺准确的话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能够借助所学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阅读短文,学习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同学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我想问问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一篇文章通常读几遍,就能够了解文章的意思了?3、今天我们就来读三遍:一读——音;二读——通;三读——意二、阅读第一篇短文,学习阅读方法:1、自己出声音读第一篇短文《爱如山路十八弯》,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爱如山路十八弯晓月一直比较倔强。
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
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晓月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
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眼前时,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
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一个父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不关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母亲抚着她的头说:“你父亲其实很爱你,生你的时候,他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呢。
”晓月回头看父亲,他正不动声色地翻一份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
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
她偏不,心中暗暗想着:你不是不关心我吗?我就不听你的安排,看你能怎么办?于是她填报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是可以在父母所在的城市找到工作的。
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
记叙文阅读考点二:把握人物情感变化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 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 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 ,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 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 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 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 !”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 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 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 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 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 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 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 磨,需要多么坚忍!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外省经典考题
1、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 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变化补 充完整。(2018年湖北咸宁市)
情感态度:( )——冷淡、冷漠——厌恶、 憎恨——( )
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 变化过程,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2018年湖北咸宁市)
怀疑——( )——( )——认同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 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 婆婆的心理活动。(2018年重庆A卷)
3、喜旺再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4分)(2014年重庆A卷)
快乐阅读作文课件教案 六下2 读懂人物的外表与内心

快乐阅读作文课件教案六下2 读懂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快乐阅读作文课件教案六下2读懂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六年级下册阅读二、记住人物的外表与内心【教学目标】:1、记住文章中人物的外表与内心。
2、理解什么是人物的外表、什么是人物的内心。
3、人物的外表包含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
4、人物的内心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推测。
【教学重点】:1、什么就是人物的外表与内心。
2、怎样写下人物的外表与内心。
【教学难点】怎样写人物的外表与内心。
【教学理念】人物描写就是文学创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小学生必须从小初言这些写作知识,并能够娴熟运用在写作认知和文学创作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5分钟)第一关累积第一关一、课前5分故事王【出示课件】1、欢乐作文,欢乐蜕变,热烈欢迎来到今天得欢乐课堂。
每周一次的相见,总是使我存有迫不及待的感觉。
那就要我们迫不及待的看一看今天5分钟故事王环节,哪位英雄斗胆站上送葬者给大家谈一谈《碎罐》的故事呢!(课前精心安排学生练)(设计意图:把故事设计成讲故事,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故事的用意:失去的就失去了,不必留恋,而要看到美好的未来。
)2、指生讲故事(三个学生,各队代表,根据情况给各队加分)二、快乐大风车【出示课件】1、前存有古人锥刺股,今存有欢乐少年诵诗词。
马上步入我们的朗读环节-----《论语》。
师泛读正音。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设计意图:古典文学的背诵,初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培育学生速记的能力。
)2、赖草记成语【出具课件】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穆桂英挂帅――威风凛凛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老寿星打哈欠――老气横秋王母娘娘走亲戚――腾云驾雾阎王爷当木匠――鬼斧神工(使学生自己...,并采用其中一两个词语造句、或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使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能运用。
)3、格言警句【出示课件】1、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就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完全相同。
复习课(2课时)记叙文考点5 把握人物情感与心理-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共22张PPT)

③从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 曾有过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 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方法指导 考 点 五 把 握 人 物 情 感 与 心 理
考向二 作者情感分析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背景,把握情感态度。 (3)抓住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 (4)联系文章主旨,体味情感态度。 (5)联系文章标题,探知情感态度。 (6)根据文中人、物、景,感知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以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唯恐 避之不及的心态,暗含着作者的讽刺。
考点五把握人物情感与心理
考向三 把握人物心理
课堂练习
“试题研究P94《少年画海》
4.第⑥段少年“疯狂地把自己曾视为珍宝的贝売一股脑儿 扔出窗外”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理?(3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少年因父亲迟迟不回来而着 急、焦躁不安的心理,以及因此对大海的讨厌 。
2020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
考点五 把握人物情感与心理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感情基调 作者情感分析 把握人物心理
考向一 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 和声音语调。
1
考点五 把握人物情感与心理 考向一 感情基调
常见题型: 1.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七上《散步》“积累拓展”)本文与《秋天的怀念》 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和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
答题规范
(1)写人为主:记叙…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记事为主:记叙…批判…(歌颂…表 现……)的思想感情。
(3)写景状物:借助……描写,赞扬了…
练习
试题研究P95《葵花之最》
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读《沉香救母》_教案教学设计

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读《沉香救母》本文是关于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读《沉香救母》,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沉香救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美丽神话故事。
因为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孩子们对课文的故事情节很熟悉。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我认为不是简单地要让学生明白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应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沉香内心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材把《沉香救母》分为(一)(二)两个故事。
第一篇主要讲沉香立志救母,拜师学艺。
第二篇主要讲沉香不畏艰险,劈山救母。
两篇课文联系密切,前后贯通。
“救母心切”是贯穿在这两篇课文之间的情感线索。
不管是沉香在救母之前“习武练功”所受的劳苦还是在寻母途中尝遍的“千辛万苦”,“救母心切”这一情感始终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
在教学(一)时,我们可以抓住沉香刻苦练功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沉香为了解救妈妈,是如何刻苦练功的。
比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很想……但……一……就……”、“几年”、“终于”、“高强的武艺”等词句,从而感悟沉香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在课文(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爸爸。
爸爸与沉香的对话以及两人的神情也是值得细细体味的。
教学时,我们也可以抓住关键的词语,如“再三追问”、“含着眼泪”、“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默默地攥紧了拳头”等体会父亲内心十分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小沉香“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
父亲和沉香的对话,还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进行表演朗读,加深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以便带领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沉香救母》(二)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一路上吃尽了千辛万苦以及他和母亲相见时无比激动的心情。
从两篇课文内容联系上看,“习武练功”是“救母”的准备过程,“劈山”是故事的延续和结果。
统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阅读理解培优之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本节课程在本学科中的地位
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 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本节课程的意义及作用
六年级阅读主要文章结构、线索、主旨、情感、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 分值为15-18分。重点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1、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概括其情感变化 2、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4、抓景物描写 5、抓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
例题一
我的母亲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 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 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 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 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 “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 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 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 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 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分析

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通过作者的笔触和描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时,我们经常会被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心理状态所吸引。
本文将就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分析,探讨其所揭示的心理深层。
一、对于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注重细节的把握和情感的体验。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与背景的关联等。
其次,我们要思考作者可能要表达的心理状态和情感。
通过揣摩人物的言行以及对环境的反应,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其他读者进行交流,以丰富自己的理解。
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途径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主要依靠以下几种途径:1. 描述和展示: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人物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内心的感受,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内心体验。
例如,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奇·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被揭示得非常透彻。
作者通过对罗斯科尔尼科夫行为的描写和对他内心的独白,展示了他的内心挣扎和思想纠结。
2. 内心独白:作家运用人物的独白来描述他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直接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态度。
例如,在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深入揭示。
作家通过伊丽莎白的独白,展示了她对婚姻和社会规范的思考,以及她对达西先生产生爱情的过程。
3. 对话和互动: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也能够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语交流和行为反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通过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读者可以感受到盖茨比对黛西的深情和他渴望得到她爱情的内心世界。
散文阅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4.文章写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作__者__回___忆__了__她__和__丈__夫__所__度__过__的__艰__难__岁__月__,__重__点__写__了__丈__夫__为__ _“__我__”___买__百__合__花__反__遭__自__己__责__骂__及__丈__夫__死__后__上__坟__等__事__件__;__表__ _达__了__作__者__对__丈__夫___深__深__的__爱__和__追__悔__莫__及__的__怀__念__之__情__。______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 复杂情感。(2分) 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 红了。 _一__是__为__买__百__合__花__送__给__妻__子__,__反__遭__妻__子__责__骂__感__到___委__屈__;__二__是__ _为__自__己__失__业__,__不__能__让__妻__子__过__上__幸__福__生__活__而__感__到__愧__疚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考卡的点把解考点析考 考点解靠
2017年安徽中考《考试纲要》明确要求考生 能“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 的感受”,能力层级为E级“欣赏评价
一知识明确
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记叙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是小说的主人公。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考卡的点把解考点析考 考点解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怎样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呢?
方法点拨: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理解关键词句起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部分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关键词句体现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通过关键词句传递的。
应该学会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色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题目中抓关键。
有的文章题目是关键,也是全文的灵魂。
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抓住“题眼”,作为学习文章的探究点。
通过“题眼”,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爱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毅然选择回国的感人故事。
题目“回自己的祖国去”就是文章的关键句,读了题目后,就应该抓住这一关键,在文中准确体会到华罗庚分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的坚定决心。
2、借助人物和历史背景,把握情感
例如,学习描写周总理事迹的文章,要对他的革命生涯、对国家的贡献、国际地位与影响、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联合国破例为他逝世降半旗致哀等方面,对周总理进行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获得对周总理光辉形象的整体印象。
阅读时,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内心的
悲痛、景仰和怀念之情。
3、抓住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情感。
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
只要
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就能揣摩出人
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4、联系上下文,全面把握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
因此,阅读时,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
就能全面把握人物的心路历程。
5、调动生活积累,品读情感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其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典型他们是我们中的某一类人的缩影,他们也和常人
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阅读时应该充分调动
自己的生活积累,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