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微专题理清文脉 把握情感 领悟旨意

合集下载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主旨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主旨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主旨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在进行散文阅读之前,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被考察的
内容和形式。

题目要求通常会提供一些关键词、提问方式或者指示性语言,考生应该理解这些信息并根据要求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理解文章内外情境
三、把握散文的情感线索
四、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五、积累常见题材和题目类型
高考散文阅读中,一些常见题材和题目类型经常会被考察到。

考生可
以通过做题、背诵、阅读等方式积累和熟悉这些题材和题目类型,以便在
考试中更加熟练地应对。

六、多做真题和模拟题
实际的阅读训练和答题实践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考生可
以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考试的模式和要求,提高
自己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七、多阅读优秀散文作品
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是培养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考生可以选择
一些经典和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情感主题和思想
感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之,散文阅读是一个综合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能力,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上述建议,考生可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并通过理解、分析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高考语文中如何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

高考语文中如何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

高考语文中如何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在高考语文中,散文是常见的考查文体之一。

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对于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意图以及准确答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首先得明确散文的特点。

散文不像诗歌那样格律严谨,也不像小说那样有明确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它往往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形式灵活多样,取材自由广泛。

阅读散文时,我们要注重对文章标题的解读。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能够传达出很多关键信息。

比如,“故园的秋”这个标题,可能就暗示着文章会围绕作者对故乡秋天的回忆和感受来展开,从而让我们在阅读前就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

把握散文的写作背景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的创作往往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动荡的年代,作者可能会在散文中表达对和平的渴望;而在个人遭遇挫折时,可能会流露出坚韧和不屈的情感。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散文中的意象,我们要格外留意。

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感和营造意境的载体。

比如,明月常常象征着思念,梅花多代表着坚韧和高洁。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解析散文的意境时,我们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作者通过文字描绘出的画面,需要我们在脑海中进行再构建。

比如,读到“秋日的黄昏,落叶随秋风,明月挂高枝”这样的描写,我们就要在脑海中浮现出那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氛围。

同时,要关注散文的语言风格。

有的作者语言简洁明快,情感表达直接;有的则含蓄委婉,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语言犀利深刻,而冰心的散文则充满了温情与柔美。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

作者在文中可能会直接抒发情感,也可能将情感蕴含在对事物的描写之中。

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些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比如“我心中充满了喜悦”这样的直接表述,或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出的悲伤情绪。

还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

理清文章脉络 领会作者感情——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及答题技巧点拨

理清文章脉络 领会作者感情——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及答题技巧点拨
更好地 备考 。 我们 了解散 文 时可 重 点 从 如下 两方面入 手 :() 1散文
种深远 的含义 ( 象征义 )。
散 文 中的 语 言 特 色 ,因 文而
异 、 因人 而 异 ,或 朴 实 或生
的 特 点 。散文 的最 大 特 点是 “ 形散 而 神不 散 ” 。 “ ” 形 是文 章 的材 料和 组 织形 式 , “ ” 指文 章 的主 旨 ,即 贯 神
I 真题解析】
( )感 知文 章 内容 ,理解 文章 主题 。如 一
2 1 年四川省攀 枝花 市中考语 文阅读 试题 草 屋 0 0 的声音》第2 题 :结 合全文 内容 ,概括作者 包蕴 l
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 解题 指导 J这 里要 求 “ 概括 作者 包 蕴在 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其实也是要求 能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 ,是对文章 内容
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 了作者什 么样的观 点、
态度、感情 ,从 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
本题 中我 们从 文章 中的一 些重 点句 子 ,如 “ 草屋是温馨的” “ 草屋留在我记忆 中的更多的 是宁静 ”等不难得出答案 :作者 通过对草屋及草 屋 “ 声音 ”的叙 写 ,表达 了对草 屋生活的回忆和 开始和最后结尾 的总结性 段落 和j 留恋 ,对草屋主人美好 品质的赞美 ,体现 了作者 作用 的过渡段 。阅读散 文不仅要 ?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 意思相近 即可 )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更要探究作; 由本题可见 ,我们在阅读散 文时要想 感知文 的缘 由,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 的: 章 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 ,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 例如 当阅读 紫藤萝瀑布) ,j )时 每段的首句 、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 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过 程 ,即从J 结性的话语 ,来感悟感知 。我们通过对关键句 、 静与喜悦 ,到最后的振 作 。然后j 段内涵的仔 细揣摩 ,把握 文章主要 内容 ,领会文 情 感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变化 ,因: 章主旨。整体 感知文章 的内容、主 旨及作者 的情 和 人都 会遇 到各种 各样 的不幸 ,t 感或观 点 ,对 考试 答题有 着重要的指导 意义 ,因 是 无止境 的” ,不能让 昨天的不i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练习与解析】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散文阅读 第一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用

散文阅读 第一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用

专题七散文阅读第一课时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中考真题体验一.【2012.德州】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高山流水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③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④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⑤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⑥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⑦山,并没请谁来!⑧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⑨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⑩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⑾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梳理文脉,把握主旨——散文阅读的有效训练

梳理文脉,把握主旨——散文阅读的有效训练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9年第1期累。

但是,对于课外的一些读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活动,并定期拿出这些句子与同学之间进行分享,这样可以将一变为二,甚至更多,之后,对于课外积累的句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早读时进行朗读,通过坚持不断的读来形成语感,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写作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亮点。

而对于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主要是指一些歌词、影视剧中的台词、广告词等的积累,这也是我们积累素材的渠道之一,也是在我们灵活应用中给我们的写作增色的方式。

2.多说: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对学生组织语言能力的考察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那么,素质教育下的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呢?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借助“多说”的方式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语言逻辑能力,最终,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复述活动。

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复述活动,并按照自己选择的复述角度写下来,如:有的学生选择的是“我”的角度,这与教材中的角度是一致的,所以,不用进行故事的整合。

而有的学生选择的是,“母亲”的角度、“护士”的角度,当然,如果选择“母亲”“护士”的角度进行复述就要简单对故事的发生进行简单的整理和编辑,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3.多修:提升写作水平俗说话: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从一篇文章的完成到最终的定稿是需要很多遍的修改的,只有在不断的修改以及不断的打磨的过程中,文章在用词、用句等方面才能让人找不到错误,才能在反复的修改中形成一篇佳作。

微专题 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

微专题 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归纳散文主旨的能力。回答此
题,首先要明确此文属于写人的抒情散文,其情感基调是怀念与
敬仰。其次要梳理全文,理清作者写了沈从文先生哪些事,并加 以概括,总结出这些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沈从文先生的性格特 点、精神品质等内容。最后,按照本文通过写„„内容,表现了 人物„„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的思路进行规范答题。 答案 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
密的原始森林,它吐出河流,幻出湖泊,造出绿洲,变出四季的
颜色。有时,我也忽发奇想:如果阳关和玉门关保持原来的生态
环境,没有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家有白榆,岸有青草,山有雪里 青松,院有新栽柏树,那风沙又能奈何?是不是会保持“人民繁 盛,牛马遍野”的繁荣景象呢?岁月相继,年复一年,玉门关也 许就有可能雄据塞外,千年不倒。我,还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所有
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
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 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 概括必须立足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要求我们能在阅读中体 会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把握作品人物
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对关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观点的表述,能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用符合要求的句子对其 作准确归纳,能找到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依 据。
色的波纹。时光似乎淘尽了一切。英雄的背影,四边的伐鼓,如
雨的马蹄,猎猎的军旗,都随着一阵又一阵卷起的沙尘,飘向历 史的深处。我极目四望,想寻找一个可以交谈的人,但空无一 人,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趁着太阳还在当头,又驱车 赶向玉门关。远远地又看见了一个隆起的黄土堆,迈开双腿朝它

专题总结复习——散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情感主旨讲义.docx

专题总结复习——散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情感主旨讲义.docx

散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情感主旨所“概括特定内容要点”,就是根据命指令去概括。

些命指令一般包括“原因”“作用”“特点”“情感”等方面内容。

回答先吃透概括要求,在文章中出相关信息,再行整合成答案。

一、文本内容概括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目。

在多器的身体中,能找得到一棵的魂魄。

只是不同的器,往往渗透着在不同生命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彰出各异的面目。

独弦的琴,是一株躺下来的老。

一株默了千年的参天大,就藏在琴里我开口。

一个个音,喑,低回,,茫,悠。

每一个音符是那在目、无无的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起云涌的苦与欣,是那生命无不在的脆弱与、忍与抗争⋯⋯ 除了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能些什么,做些什么。

1.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琴的?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外形的特征。

② 音的特点。

③音的内涵。

④听者的感受。

文本内容概括要以下步:(1)确定区域。

概括的答案一般来自文中,几乎所有的要点都在原文中有其指向的段落或句子,都有具体的区域。

准确找到目所要求的区域至关重要。

“找到”的关是抓住干。

有的干范明确,有的范不明确,可先看干关出在文中的位置,其位置区域往往就是重点区域。

有区域的确定要依托全文的构。

(2)精准。

①善抓“段眼” 。

“段眼”即独立成段的关句子或某一段中的关句,些句或与全文主旨相关,或直接揭示了段落要点。

从构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起全段或收束全段的句;从表达方式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直接抒情或接抒情的句子,表示点的句子。

② 分次。

分是概括的本,是概括中最重要的一,因答案要点多,如果不能有效地分出次,就很做到答的全面。

于有明志次的段落,分不成;如果没有次志,就需要我反复琢磨段落,以句子位区分不同的表述象,象不同,就是不同的次。

(3)精准表达。

①因分点。

分的多寡决定了要点的多少。

4 分,其要点多是 1 点 1 分; 6 分,其要点至少有 3 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清文脉把握情感领悟旨意——散文微专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人在山水间一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

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

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

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

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

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

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

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

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

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

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

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二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

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

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

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

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

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

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

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

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

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三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

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

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

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

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眺望:探寻,追求。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洗濯:净化,滋润。

C.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憬悟:憧憬,向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3.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

(6分)4.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5.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

(6分)【圈点勾画文本梳理】人在山水间一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

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

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

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文本简要梳理】第①段:[事]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

[当时感受]异乎寻常的艰难+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对比]多年后,将我的山行与学生初中每周翻越高山对比。

[感受变化]顿觉惭怍。

[本段未句含意]我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

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

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文本简要梳理】第②段:[事]第一次灵魂意义上的山行。

分一:大学读书时听山。

[感受一]以为山是哑然的孤独者,是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

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

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

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

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

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

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文本简要梳理】第③段:[事]第一次灵魂意义上的山行。

分二:大学毕业后中秋深夜的听山。

[感受二]内心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灵魂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小结一】第一部分:写“人(我)在山间”段(1):第一次生命意义的山行(2、3):第一次灵魂意义的山行两次“山行”关系:递进二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

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

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

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文本简要梳理】第④段:[事]领略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黄龙、九寨沟观(探寻)水。

【首句总领第二部分】[水之美——色彩美]黄龙寺五彩池:璀璨、冷艳九寨沟五彩池:柔美和梦幻“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见后面段⑤)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

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

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

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