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考察报告2篇

合集下载

古迹调查报告(共4篇)

古迹调查报告(共4篇)

古迹调查报告(共4篇)第1篇: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化古迹调查报告2020年4月19日1河北省易县历史文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 的历史。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

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为尽快开发资源优势,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基础建设起步,改进投资软硬环境,投资1800万元扩宽改造津(天津)同(大同)112国道易县段,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全县畅通。

利用拒马河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电站5座,年发电量7698万千瓦时,保证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地形地貌: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分山区、丘陵、平原三个类型区。

其中山区1414平方公里,占55.83%,丘陵929平方公里,占36.68%,平原190平方公里,占7.49%。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相连,东部地势平坦。

民族:全县有十多个民族,汉族占95%,满族、回族等占5%。

山:境内有五大名山。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50米。

关于遗迹的考察报告

关于遗迹的考察报告

关于遗迹的考察报告篇一:历史遗迹考察报告历史遗迹考察报告2015年7月9日开始了我们学校组织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为期四天,我们先后参观了法门寺,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咸阳博物馆,茂陵,昭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这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各样的文物古迹,收获颇丰。

7月9日,早上6:00坐车出发,车沿褒河一路走,我坐的那辆车是王老师带的队,车一边开,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解。

听老师说,由于褒河水平面上升,以前的褒斜道现在部分已经处于水中了,从窗子望出去,依然可以看见栈道淹在水中痕迹。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

中午12:00到了宝鸡,吃了午餐之后,就出发去法门寺了,远远就可以看见合十舍塔。

一.法门寺进入法门寺后,在佛光大道两边均是佛像,慈眉善目,形态各异。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中的佛骨舍利就藏在地宫中,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

法门寺中的大量唐代宝藏也均由地宫的显露而重现人间。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

地宫当中还有大量的琉璃器,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地宫中还有一种瓷器,质地非常细腻,空空如也的瓷碗看上去就和装满了水一样,可见唐代制瓷业之发达。

里面还有唐代服饰的图画及实物,使我们更加了解唐代人的生活风尚和手工艺水平,有的工艺品我们至今是无法复制的,我深深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

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

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一、前言在这个美好的春天,我们来到了祖国的名胜古迹,进行了一次踏青之旅。

这次考察的地点是我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市。

南京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们一行人深入了解和感受了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本文将着重介绍我们的考察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及对南京这座城市的评价和建议。

二、考察旅程第一天:中山陵我们一行人第一站来到了中山陵,这是一座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陵墓,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质建筑群之一。

中山陵以严谨庄重的建筑和瑰丽的园林而著称于世。

我们在中山陵内漫步,欣赏着如画的园林景色,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山陵的建筑群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珍贵文物和展品,比如孙中山先生的遗物和图片等等。

从中山陵出来,我们来到了南京市区,途中欣赏了沿路的美丽风景。

第二天:夫子庙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了南京市中心的著名景点——夫子庙。

夫子庙是南京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在夫子庙内,我们欣赏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比如明代建筑和文物等等。

夫子庙内还有各种文化气息浓厚的店铺,可以购买到很多传统文化商品。

下午,我们在夫子庙附近的秦淮河畔散步,欣赏风景、品尝当地美食、购买礼品。

第三天:明孝陵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南京市东郊,考察的是明朝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明孝陵。

作为中国明朝世系皇帝建陵思想的具体体现,这里又以其庄严肃穆、布局严谨而著名于世。

在明孝陵,我们参观了望狱、太和殿、神道等历史建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宗庙建筑布局的严谨要求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三、对南京的评价和建议作为一座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南京可以说是一个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城市。

从我们这次考察的经历来看,南京既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又有现代的城市风貌,有大量的文化遗迹和名胜古迹,同时也有现代的商业和娱乐设施。

但是,我们也发现南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2021年9月10日-12日【调研地点】北京市【调研目的】了解并探索北京市著名历史古迹,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以吸取历史智慧,推动社会发展。

【调研方式】1. 实地考察2. 记录图片、视频3. 采访当地居民和导游【调研成果报告】第一章: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在清朝时期是一位避暑山庄,也是当时皇家贵族狩猎和迎宾的地方。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

整个园林以昆明湖为中心,主要景点有佛香阁、石舫、长廊等。

在颐和园,我们了解到清朝时期建筑、园林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皇家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手段。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颐和园是一个非常受人喜爱的地方,尤其是在节假日,前来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当地居民,了解到颐和园向游客免费开放的一些政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赞许。

我们还听取了导游的讲解,了解到颐和园背后的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故宫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皇家宫殿博物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在对故宫进行调研时,不仅仅是对宫殿的建筑结构进行了了解,还参观了其中的一些珍贵文物和历史遗址。

我们了解到,在清朝时期,故宫曾经是举行文化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外国游客,他们对故宫的宏伟和历史底蕴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和敬意。

第三章: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坐落在北京市南部,总占地面积约273公顷。

天坛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为严谨的祭祀建筑群。

我们在实地调研时,不仅对天坛建筑进行了考察,还了解到了天坛所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文化和宗教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当天坛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

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

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

大家好!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名胜古迹超级感兴趣。

最近呢,就专门对[名胜古迹名称]来了一场深入的探秘之旅,想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有啥特别之处,为啥能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闪闪发光。

二、调查目的。

1. 了解[名胜古迹名称]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像扒一扒它的“老底儿”,看看它是怎么诞生的,又经历了啥沧桑变化。

2. 探究它现在的保护状况,毕竟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不能在我们手里给弄坏咯。

3. 看看这个名胜古迹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毕竟现在旅游这么火,它肯定也出了不少力。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1. 时间:[具体时间],这个时间选得可是很有讲究的哦。

天气不错,既不太热也不太冷,正好适合到处溜达考察。

2. 地点:[名胜古迹详细地址]。

一到这个地方,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那氛围,绝了!四、调查方法。

1. 实地考察。

我就像个探险家一样,在名胜古迹里东瞅瞅西看看。

从大门开始,沿着那些古老的小道,把各个角落都走了个遍。

看看那些古建筑的结构啊,摸摸墙上的砖石,感受一下岁月的痕迹。

还特别注意了一下那些独特的建筑装饰,比如雕刻精美的门窗、古色古香的屋檐啥的。

2. 采访当地居民和游客。

碰到当地的大爷大妈,就凑上去跟他们唠唠嗑。

这些大爷大妈可都是活字典啊,知道好多关于这个地方的传说和故事。

还跟一些游客聊了聊,听听他们为啥来这儿,对这个地方有啥印象。

3. 查阅资料。

回来之后,又翻了不少书,还在网上搜了一大堆资料。

想把实地考察中不太明白的地方,再深入了解一下,就像给我的调查做个“知识补丁”。

五、调查结果。

# (一)历史文化背景。

1. 起源与发展。

[名胜古迹名称]可是相当有年头了,它建立于[具体朝代和年份]。

最开始呢,是[最初的用途,比如是某个达官贵人的府邸之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某个重要历史时期],它又变成了[新的用途]。

在这个过程中,它就像一个见证者,默默地看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历史遗迹调研报告(共6篇)

历史遗迹调研报告(共6篇)

历史遗迹调研报告(共6篇)第1篇: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芒,似乎烈士的英魂正保护着这片大地。

在这座让无数人瞻仰的革命历史圣地我们将进行一次访谈式的社会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增进人们对烈士陵园的了解和认识,并收集游客的相关建议,为更好地建设革命历史遗迹而尽我们的一份微力。

整个调查共有四个不同年龄段的对象,分别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其比例如下图所示:二.少年篇少年们全都出生在90年代以后,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体现着全新一代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和老师既社会环境等对他们影响程度。

所以,很有必要对他们对烈士陵园和广州近代的历史的了解作一番调查。

调查显示,来烈士陵园参观的少年学生有近60%都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以组团的形式来到这儿的,他们来这儿基本上都是以大部队的形式参观游览。

2---当问到他们对烈士陵园的最深的体会时,他们这样答道:烈士陵园是个庄严的地方,和课本里讲到的公园很像。

特别是那些高大挺拔的常绿松柏和雄伟的纪念建筑更令少年们心怀尊崇,而对于里面的革命故事则不多人知道,凡知道者皆来自于老师或者老一辈的人。

他们更多的是只知道这里是纪念革命先烈的地方,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则表现不适,具体比例如下图所示。

至于每年的清明都会有很多家长带他们过来祭拜,或许这也是一种让他们增进认识的方式,对此我们也顺便与家长进行了一些沟通,而家长则普遍认为现在的少年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越来越薄弱,他们认为他们自己也有做的不过的地方,如自己本身也较缺乏这方的认识等,所以家长提出希望陵园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少年们能处身感受会更深,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学着去认识。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少年们对4---个不错的晨运地点。

当然也不乏有些游客是专程过来了解烈士陵园的一些烈士及其英勇事迹的,强调自己对烈士无限的敬仰。

除了那些专门过来了解革命烈士事迹的游客外,其他的对于我们所问及的“是否了解烈士陵园里面的烈士事迹”这一问题都比较迷茫,并不了解里面的历史。

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

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

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尊敬的领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报告本次祖国名胜古迹考察的经历和感受。

本次考察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感受祖国大地的魅力,唤醒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北京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西安兵马俑等众多名胜古迹,每一个景点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启示。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在漫步于廊宇之间的时候,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帝王的宫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底蕴,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奇迹,历史悠久,文化瑰宝。

站在长城上,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心,同时更能感受到在极端环境下的人类生存意志和创新精神。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是古代中国宇宙观的表达和展示。

当我们站在天坛的中心,看着那庄严肃穆的圜丘和祈年殿,不禁感叹古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和人民的智慧神秘。

颐和园则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以其山水丽景、奇妙森林、精美建筑而闻名。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现代园林工艺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深入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相统一。

西安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型古建筑群,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兵器和战争文化。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和丰厚,尤其是武器装备的精妙制造和科技创新。

所有这些景点和古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我们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感召,也领略到了祖国的风貌和人民的奋斗。

总体来说,本次考察深刻启示我们爱国的情感和文化自信。

我们要时刻记住,祖国是最为强大和伟大的,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祖国的优秀文化,并且要发扬祖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努力。

最后,感谢本次考察的组织者和领导,感谢我的同学们和老师们,让我们在这次考察中获得了如此珍贵的经历和收获。

古建筑考察报告

古建筑考察报告

古建筑考察报告一、古建筑考察的缘起哎呀,古建筑考察可太有趣啦。

我呀,就是出于对那些古老建筑的好奇才参加这个考察的呢。

每次看到那些古建筑,就感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一样。

我特别想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住的房子为啥要建成那样。

就比如说吧,我一直对那种四合院式的古建筑很着迷,觉得那里面肯定有好多故事。

二、考察的古建筑实例1. 寺庙建筑那寺庙可真是壮观。

从外面看,飞檐斗拱的,那屋檐翘起来的样子就像是鸟儿展翅欲飞。

寺庙的大门又高又大,一进去就能闻到那种淡淡的香火味。

里面的佛像庄严肃穆,周围的建筑布局也很有讲究呢。

柱子上还有精美的雕刻,那些雕刻的人物和图案栩栩如生,感觉都要从柱子上走下来似的。

2. 古老的民居古老民居也别有一番风味。

有些是那种木质结构的,走在木地板上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房子的窗户是那种镂空的木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会在地上形成特别好看的光影图案。

而且这些民居的布局很注重家族关系,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功能,一家人在里面生活得井井有条。

三、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古建筑可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木头搭起来的房子,它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比如说建筑的朝向,很多古建筑都讲究坐北朝南,这可跟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象征着吉祥和顺应自然。

还有那些建筑上的装饰图案,像蝙蝠代表福,喜鹊代表喜,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建筑就像一本本活的史书,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还有人们的审美观念。

四、考察的收获与感悟通过这次古建筑考察,我收获可多了。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觉得那些东西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就在这些古建筑里呢。

而且我还学会了欣赏古建筑的美,这种美不是那种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古建筑,保护古建筑,让这些历史的瑰宝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我以后有机会还要去考察更多的古建筑,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其中的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迹考察报告2篇本文目录古迹考察报告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

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寺。

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1、瓦窑村建水紫陶建水紫陶,历史悠久。

1953年在xx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xx宜兴陶、xx石湾陶、xx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

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

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xx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xx年6月,被命名为“xx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

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

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

委员们还参观了瓦窑村的几家紫陶作坊和店铺,它们各有特点,紫陶制品价格的高低与紫陶师傅的名气有关。

2、石屏秀山石屏秀山位于石屏县城西10公里宝秀镇南,宝秀镇西南吴营村,距离石屏县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胜地之一。

xx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清代多次重修。

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凌云阁。

大殿内塑有像,两旁塑有普贤、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畅,神采各异。

登楼远眺,宝秀镇村舍历历在目。

寺内种有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树,石屏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树的保护,委员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县里举办古树保护挂牌仪式,县委书记李建阳亲自为古树挂牌。

3、石屏郑营村石屏郑营村位于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这里山青水秀,村内古建筑、宗祠、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十分秀美。

xx年1月19日,石屏郑营村被xx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里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朝北。

委员们在县文管所、县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司马第等。

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

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

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

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

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

祠门进去有一石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上有石雕12生肖动物,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

陈氏民居建筑样式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是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房屋特点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郑营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型的民居建筑,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学校,使其颇具力,当地盛产的宝秀煎鱼也颇具特色。

4、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距县城36公里。

芦子沟民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数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天井、石板铺地等空间。

委员们重点参观了苏家寨几座苏姓民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用料考究,建筑结构严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精雕细刻,建筑彩绘绚丽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

芦子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村民勤劳躬耕,安居乐业。

苏氏人才辈出,古代有进士、举人、士进岁、贡生,近现代有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

参观时听说有两户苏姓人家的子女均为大学毕业,有在xx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学任教的。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是去年石屏县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石屏一中石屏一中位于县城西北隅,创建于1923年,是著名乡贤陈鹤亭先生倡导,乡绅富户李恒升、张信之等出资创建,原名“石屏中学校”、“xx省石屏中学校”、“xx省立石屏师范学校”等,1952年更名为xx省石屏县第一中学。

老校址现为初中部校区,校园建筑古色古香,企鹤楼檐牙高啄,喷珠池绿水微漪,心池曲径通幽。

名联古碑,雕梁画栋,让人肃然起敬。

古柏长青,奇花斗艳,让人怡然忘忧。

能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幸福的,石屏一中几代学子始终恪守“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精神勤奋学习,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和作家。

6、明清古州衙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xx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

古州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坐北朝南。

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关注民以食为天的。

民国时期,沿用石屏的古州衙作为县政府。

民国28年由石屏富商张正堂捐资,拆除破旧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均为土木结构楼房。

新中国成立后,古州衙仍然作为石屏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一直沿用至xx年。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古老建筑群,县政府实施整体搬迁全面整修后,作为石屏历史文化游览参观点向民众和游客开放。

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7、石屏文庙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

嘉靖二年至天启五年(1523—1625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

清康熙初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又进行全面修缮。

文庙原占地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临街有“礼门”、“义路”两道券门,背面刻有“玉振”、“金声”。

北进是一座四柱三门,高13、5米,宽43米的大牌坊。

正中悬挂红底金横匾“棂星门”,左右悬挂“德配之地”、“道冠古今”横匾。

背面正中悬挂“洙泗渊源”横匾。

皆由清乾隆年间石屏州学正,蒙化人张瑞亮书写。

大牌坊不但斗拱、客枋、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前面的一对石狮,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雕,有抱鼓石上的团龙图和基石上的图。

“太和正气”是石屏举人涂焯的墨宝;背面的“鸢飞鱼跃”是石屏贡生刘宣所书。

泮池周围装有石护栏,一座单孔石桥南北横跨,栏板、望柱雕刻十分精美。

栏板有六十六块,长0.88米,宽0.43米,厚0.07米,双面浮雕,传统图案有“如意灵芝”、“鹤鹿xx”、“翔风”、“麒护天书”等一百三十二幅。

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边长0.16米,柱头有石雕狮、象、兔、龙、等六十八尊。

大成殿传统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庙堂。

但石屏文庙的大成殿却不是主体建筑,也没有孔子塑像。

东边有名宦祠,西边有乡贤祠。

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石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

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两面都有浮雕图案;望柱二十九根,柱头雕刻有各种圆雕石兽。

七级踏步中间有“御道”,长1、55米,宽1、2米,厚0.12米,深浮雕石龙一条,龙头居上,龙身弯曲下垂,四周祥云缭绕。

左右垂带各有一条吞云吐雾的石龙,首尾卷左右翻滚。

殿重建于清雍正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歇山顶结构,是祭祀孔子的殿堂。

原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香炉,重七百余公斤。

东庑、西庑各九间,内供七十二弟子牌位。

穿过侧门,还有崇圣殿、尊经阁。

石屏文庙保护的完整程度,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管理令委员们赞叹。

xx年10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xx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袁嘉谷故居袁嘉谷(1872-1937),树五,号澍圃,xx石屏县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殿试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钦授翰林院编修。

清宣统元年(1909),袁嘉谷赴xx任提学使兼布政使,致力于兴办学校,设立图书馆。

辛亥革命后,袁嘉谷回到xx,先后担任国会议员、省参议员,xx盐运使,省政府高等顾问、省图书馆馆长,东陆大学(xx大学)教授等职务,身兼数职,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著述颇丰。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南正街22号,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

由大门、二门、内院上下层组成。

大门向东,由大门而进是一条通道,内分上下两堂屋,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

故居内悬挂“经济特元”、“太史第”、“国朝第三人”、“辉映星斗”、“名高东海”、“圭章特达”、“萱荫千秋松声九里,邦桢四叶世范三篇”,“海明三岛见,山晓一楼青”等许多匾联,均由xx书法家尚文、李群杰、周善甫、冯国语、段雪峰、赵浩如、孙太初、刘昆生等人重书。

正堂屋悬挂着袁嘉谷先生19xx年在xxxx任提学使兼布政使时穿朝服之摄影像一幅。

天井中花木繁茂,景色秀丽。

袁嘉谷故居xx年5月公布为石屏县文物保护单位。

xx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个旧市沙甸大寺沙甸新建大寺主要由当地穆斯林自筹资金,总投资1、1亿元,历时五年,主体工程礼拜殿及和谐广场的主要设施已完工,于xx年8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寺。

沙甸大寺占地面积100多亩,建筑面积近18000平方米,4座独立的观礼塔与大寺合为一个建筑群,尖塔高度93米,外观宏伟壮观、庄严,内部典雅、大方,大殿内可同时容纳1万人做礼拜。

整个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再加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和大显示屏,显示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

今年年底,随着与大寺配套的和谐广场建设完工,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沙甸区打造“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