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金矿床勘探工程间距
矿体圈定的方法和原则

矿体的圈定一、矿体的圈定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二、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1 .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 .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
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 .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 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 ;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 ;当矿体埋藏很深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 、C 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三、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
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
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岩金矿地质详查储量承包验收规定(试行)(国金地字<1993>第132号)第十八条矿体圈定一、应根据矿床(体)的地质特点、控矿因素和矿化规律来连接和圈定矿体;二、在单工程中用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进行圈定。
勘探点布置依据

172亩地勘探点布置依据一、勘探点间距要求(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P18,4.1.15条规定,地质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0~15m,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15~30m,等级为(三级)简单时,勘探点布置间距为30~50m。
(2)场地地址复杂程度根据建筑抗震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发育情况、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地形地貌和地下水等五方面来综合考虑;1)建筑抗震稳定性根据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a.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b.不利地段:软弱土和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斜坡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和性状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洪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
c.有利地段:岩石和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2)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等具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
a.“强烈发育”是指泥石流沟谷、崩塌、滑坡、土洞、塌陷、岸边冲刷、地下水强烈潜蚀等极不稳定场地。
b.“一般发育”是指虽有不良地质作用.但并不十分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或者说对工程安全可能有潜在的威胁。
c.“不发育”是指不出现不良地质作用.或极其微弱,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可以不考虑。
3)地质环境破坏是指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下采空、地面沉降、地裂缝、化学污染、水位上升等。
地质环境的“‘强烈破坏”.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已对工程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一般破坏”是指已有或将有上述现象发生,但并不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
4)地形地貌主要指的是地形起伏和地貌单元(尤其是微地貌单元)的变化情况。
一般地说.山区和丘陵区场地地形起伏大,工程布局较困难。
挖填土石方量较大,土层分布较薄且下伏基岩面高低不平,地貌单元分布较复杂,一个建筑场地可能跨越多个地貌单元,因此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或较复杂;平原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均一。
中国金矿地质勘查

中国金矿地质勘查1.普查找矿方法重砂法和传统方法直接找矿是50年代以前世界找金的主要方法。
这一时期是直接找矿、就矿找矿阶段,这种方法简单、经济,对于寻找地表矿、易识别矿是有效的;50~70年代,是方法找矿阶段,是物化探方法找矿广泛运用的时期;70年代以后,趋向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找矿的主要对象已从找地表矿,易识别矿转向难识别矿、隐伏矿。
尤其是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找矿难度增大了,传统方法找矿效果越来越差。
在这种新形势下,世界上重要产金国和地质工作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已从直接找矿转向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强调建立矿床模式,加强综合信息研究。
化探是金矿找矿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
尤其微量金的测定方法日趋完善和电子计算机在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化探找金更具生命力。
60年代美国成功地运用化探方法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发现了内华达金矿带,该带二三十个矿床的发现都运用了化探方法,主要指示元素是砷,指示元素组合为砷、锑、汞、钨等。
这是化探找金的重大突破。
原苏联也很重视化探找金,50年代中期已在南乌拉尔、乌兹别克等地依据砷的地球化学异常找金,以后化探配合其他找矿方法陆续发现了包括穆龙套在内的一系列重要金矿床。
目前,化探已是不可缺少的找矿方法,尤其对于微细浸染型金矿、斑岩型金矿、难识别或隐伏金矿,是有效的主要方法。
中国近年来,痕量金分析技术取得了突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岩矿测试中心用国产一米光栅光谱仪,采用化学光谱法,使金的检出下限达到0.3×10-12~0.1×10-12,采用活性炭吸附柱富集,发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金,灵敏度达1×10-12~2×10-12。
金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的试验成功,使化探找金以金为直接指示元素成为可能,为找金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信息。
化探找金受到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如,河南上宫金矿,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该矿的找矿中起了重要作用;化探找金在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中效果也比较明显,化探在圈定成矿远景区,缩小找矿靶区,配合其他方法找金方面更是不可少的。
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工程间距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
其中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
第Ⅱ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Ⅲ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勘查工程间距1、勘查工程间距的含义:勘查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的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版的斜距或穿过矿体中心线的斜距。
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坑道的垂直距离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
2、确定工程间距的基本原则(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工程间距相对稀疏,类型复杂则工程间距相对密集。
(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
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

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标准是指在矿山勘探过程中,钻孔之间的距离的规定。
这个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矿山勘探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钻孔间距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减少工程成本,同时也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金属矿山勘探是指通过钻孔方式,对矿产资源进行探测和勘探。
钻孔是一种常见的勘探方法,通过在地下钻孔并采集岩石样品分析来获取关于矿床分布、规模和品位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钻孔之间的距离的规定对于勘探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钻孔间距的标准需要根据具体的勘探目的和条件来确定。
不同的矿床类型和勘探目标可能需要不同的钻孔间距标准。
一般来说,在大型矿床的勘探中,钻孔间距可以较大,因为矿床储量丰富,勘探目的主要是确定矿体的规模和品位。
而在小型矿床或者目标矿物品位较低的矿床勘探中,钻孔间距需要相对较小,以便更准确地确定矿体的分布和资源量。
其次,钻孔间距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勘探工作的安全性。
在钻孔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下水、酸碱性岩浆、有毒气体等危险物质。
因此,在制定钻孔间距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勘探工作人员的安全。
一般来说,钻孔间距应该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勘探作业过程中的危险事故。
此外,钻孔间距的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勘探成本和时间等因素。
合理的钻孔间距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减少工程成本。
过小的钻孔间距将增加勘探成本,过大的钻孔间距则会延长勘探周期。
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进行经济性分析,综合考虑勘探成本和勘探效果。
对于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的标准,一般来说,一些矿山勘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
例如,在大型金属矿山勘探中,通常将钻孔间距设置为500米至1000米左右,以确保矿体的规模和品位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
而在小型金属矿山勘探中,钻孔间距则相对较小,一般在100米至200米之间。
当然,这只是一种经验性的规定,具体的钻孔间距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金属矿山勘探钻孔间距的标准是为了确保勘探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二)勘探网
• 勘查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 探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 体布置方式,称勘探网。
• 其特点是可以依据工程的资料,编 制二至四组不同方向的勘查剖面, 以便从各个方向了解矿体的特点和 变化情况。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二)勘探网
• 勘探网布置工程的方式,一般适用 于矿区地形起伏不大,无明显走向 和倾向的等向延长的矿体,产状呈 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状、似层状以及 无明显边界的大型网脉状矿体。
• 知识点: • 矿体基本形态类型;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合理勘探
网(密)度的确定依据及意义;确定合理勘探网(密) 度的方法(类比法、加密法、稀空法、探采资料对比法、 计算分析法)及注意的问题; • 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 • 重点:合理勘探网(密)度的确定依据及意义(勘探线、 勘探网、水平勘探、灵活布置形式)。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图6-8 水平勘查筒状矿体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四)灵活布置工程
• 从概率的角度看,当人们对所要勘查的矿 床的信息 (各种矿体参数)了解的先验概 率很小的时候,采用规则勘查网布置工程 获得信息的概率要大。
• 反之,当我们加强了地质规律的研究,对 矿床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 说可以对矿体的变化作一定的预测的时候, 就不一定非用规则的勘查网,这时就可以 采用有目的的、有根据的、有的放矢的布 置工程,这就是灵活的布置工程。
• 难点: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表坑道工程、地下坑道 工程、钻探工程的设计,勘探工程施工管理,勘探工程 施工顺序)。
• 实验五 勘探方法选择与勘探工程布置 • 实验六 钻孔弯曲校正
第六章 勘查工程系统
• 矿床勘查的过程就是对矿体及矿床的 追索和圈定的过程。
矿体圈定的方法和原则

矿体的圈定一、矿体的圈定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二、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1 .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 .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
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 .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 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 ;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 ;当矿体埋藏很深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 、C 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三、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
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
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岩金矿地质详查储量承包验收规定(试行)(国金地字<1993>第132号)第十八条矿体圈定一、应根据矿床(体)的地质特点、控矿因素和矿化规律来连接和圈定矿体;二、在单工程中用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进行圈定。
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工程间距

阐述煤、铁、铜、岩金矿床勘查的勘查类型的划分依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概念:按勘查的难易程度对矿床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的勘查类型。
一、矿床勘查类型1、确定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依据。
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的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和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个类型。
其中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矿体规模为大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均简单,矿石有用组分分布均匀。
第Ⅱ类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矿体规模为中等,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第Ⅲ类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型,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复杂。
2、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类型的确定应遵循追求最佳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和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其中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勘查类型的确定中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个矿床地质变化特征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个矿床的不同矿体或区段,其变化程度亦各有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多种地质变量因素的变化并不一定向着同一方向发展,以至期间出现多种形式组合,因此勘探类型的确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引起增大勘查难度最大的变量作为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勘查工程间距1、勘查工程间距的含义:勘查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的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版的斜距或穿过矿体中心线的斜距。
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坑道的垂直距离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
2、确定工程间距的基本原则(1)以勘查类型为基础,类型简单工程间距相对稀疏,类型复杂则工程间距相对密集。
(2)相邻勘查类型和控制程度之间的勘查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整数级差关系。
(3)勘查工程间距可有一定变化范围,以适应同一勘查类型不同矿床或同一矿床不同矿体的实际变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规定,岩金矿床勘探工程间距见下表。
岩金矿床勘探工程间距表
勘探
类型
勘探工程间距(m)
B级
C级
坑道
钻探
坑道
钻探
段高(个)
穿脉
走向×倾斜
段高(个)
穿脉
走向×倾斜
Ⅰ
(一)
30~40
40~50×400
Ⅱ
(一)~(二)
30~40
40~60×40~60
Ⅲ
(一)
20~30
30~40×30~40
Ⅳ
以第Ⅳ勘探类型工程间距勘探,供探采结合用
注:1.表中坑道段高(一)(二)(三)分别相当于1、2、3个生产阶段高
度。当矿体陡倾时,一般生产阶段高20~40m;缓倾时,一般生产阶段为沿倾
斜40~60m。
2.钻探间距一般指沿倾斜的实际距离。
第Ⅱ勘探类型:应用坑道求B级储量;探求C级储量一般以钻探为主,以
坑道作为检验手段。
第Ⅲ勘探类型:C级储量一般以钻探与坑道结合探求。
第Ⅳ勘探类型:探求C级储量一般以坑道为主。稳定的矿床,毗邻坑道的
一排钻孔可求得C级储量。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
3.当矿体在走向上或倾斜上的变化程度不同时,工程间距应作与矿体变化相
应的调整。
4.第Ⅱ勘探类型探求B级储量的钻探工程间距,是配合坑道使用的间距。
5.探求D级储量的工程间距,可在C级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放稀一倍。
由于岩金矿体的形态、厚度和品位变化都比较复杂,因此在地质勘探中应
尽量采用坑探手段,一般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