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金矿床
中国岩金矿床,砂金矿床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岩金矿床,砂金矿床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岩金矿床1.中国岩金矿床成矿的层控特征1)大多数岩金矿床产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的某一特定含矿建造中。
矿床(点)密集分布,成群成带产出,其延伸与地层产状总体是一致的。
2)矿化围岩的含金丰度往往大于地壳中同类岩石丰度值的几倍至数十倍。
3)多数金矿矿体与围岩的同位素组合特征基本相似。
如河南省小秦岭地区文峪金矿,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1.35‰,杨砦峪矿区硫同位素δ34S为1.55‰,金洞岔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3.58‰,而两矿区地层δ34S 为3.39‰,表现出矿石硫与地层硫特点相似。
以此说明容矿层往往是矿源层。
4)我国岩金矿床产出的地层以太古宇为主,其次为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均有金矿产出,但发育程度不一。
矿化围岩有变质岩、沉积岩、火成岩类,其矿化情况各异。
现就其主要矿化密集区的层控性概述如下:(1)华北地台金矿成矿域 本区金矿床(点)集中分布于板块的边缘及基底构造层的隆起区,并且主要产于太古宇结晶基底的中深变质岩系中。
①燕山金矿密集区 金矿集中分布于山海关及密云隆起区,容矿岩层为太古宇迁西群马兰峪组。
该组混合岩化作用较强。
岩层含金丰度0.7~0.83×10-6,高于同类岩石的25~200倍。
本区已知金矿床(点)115处,有109个产于本岩层中。
②辽西建平-北票金矿密集区 区内金矿床(点)80%以上集中分布于建平隆起区内。
容矿岩层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的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类。
③夹皮沟金矿田 金矿床主要产于太古宇鞍山群三道沟组下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岩中。
围岩含金丰度值平均41.5×10-9。
根据320个硫同位素的研究,矿石硫δ34S平均为5.6‰;围岩硫δ34S为2.1‰。
二者相近,硫源相同。
④小秦岭金矿田: 金矿围岩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类型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等。
岩层含金丰度值平均为1.24×10-9。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课件

01
研发更加高效、精准的勘探技术和方法,提高对绿岩带型金矿 的识别和发现能力。
02
加强勘探队伍建设,提高勘探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提
升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推动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
03
和升级。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
加强绿岩带型金矿的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实现资 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节约。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的特征
绿岩带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其特点是金矿体主要产于绿岩带中,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与 围岩界线清晰。
绿岩带型金矿的矿石多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和方铅矿化等,具有较高的金品位和较大的单矿体规模。
绿岩带型金矿的形成与绿岩带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绿岩带型金矿的研究意义
1 2 3
资源保障
绿岩带型金矿是中国金矿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黄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科学探索
研究绿岩带型金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有助于深入 了解地壳演化和成矿过程,推动地质学和地球科 学的发展。
社会经济
绿岩带型金矿的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和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产业链 的发展。
02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的分布与特征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的分布
东北地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如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地区。
华北地区
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份,如 太行山、燕山等地区。
华东地区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份,如沂 蒙山、大别山等地区。
华南地区
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如武 夷山、南岭等地区。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ppt课件
金矿参考资料床成因类型及勘探类型

金矿床成因类型及勘探类型一、岩金矿床工业类型根据现行《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的岩金矿床分类资料,综合整理为七个类型,详见表1。
矿床工业类型成矿作用产出位置近矿围岩矿体形态产状矿物共生组合矿化特征及伴生组分蚀变作用矿床规模矿床实例1 2 3 4 5 6 7 8 9 10 含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型变质地台边缘、古隆起边缘、拗陷区或沉降带各类变质岩,主要为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呈脉状、复脉、网脉带产出。
沿走向及倾向具分枝、复合膨胀、侧现、再现等现象。
以陡倾斜为主。
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囊状产于脉体中(1)金-黄铁矿建造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石英、绢云母、方解石。
(2)金-多金属建造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绢云母、方解石。
(3)金-砷建造自然金、毒砂、磁黄铁矿、辉钼矿、电气石、萤石、磷灰石、石贡、钾长石。
(4)金-钨锑建造自然金、白钨矿、辉锑矿、黄铁矿、石英、绢云母金常分段富集,矿化很不均匀,主要为富矿、。
伴生硫、砷、钼、铅、锌、钨、锑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小型大型特大型夹皮沟、金厂峪、小营盘、秦岭、沃溪、古袍、桃花等金矿含铁硅质岩型热液地台隆起边缘拗陷带镁铁闪石类、含钨质沉积岩、砂质泥质板岩类矿体常与铁矿层伴生产出。
多产于铁矿层下部或底板,其产状基本与地层一致或稍有交角。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致密磁铁矿、磁黄铁矿、毒砂、黄铁矿、辉钴矿、红砷镍矿、自然金、铁闪石、透辉石、柘榴石、绿泥石、石英等金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品位较低。
常伴生钴、砷、硫、镍等硅化、黄铁矿化、闪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中型大型特大型东风山金矿碳酸盐地层中的石英方解石脉网脉型热液地槽基底隆起边缘拗陷区或准地台区碳酸盐分布地区层状灰岩、白云岩、含碳质板岩、大理岩硅化蚀变带、角砾岩带,受岩层不同层面、层间构造、岩层裂隙构造控制。
黑龙江省铁力市大安河矽卡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谈

黑龙江省铁力市大安河矽卡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谈大安河岩金矿床位于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中段,木兰-茂林地槽褶皱带,茂林褶皱束南端。
区域成矿带位于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有色金属、铁成矿带的中部。
是上个世纪发现的小而富的岩金矿床。
标签:矽卡岩矿产地质1区域地质大安河岩金矿床位于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中段,木兰—茂林地槽褶皱带,茂林褶皱束南端。
区域成矿带位于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有色金属、铁成矿带的中部。
该区地层属兴安岭—内蒙地层区伊春—延寿分区中部。
主要有上元古界一面坡群新兴组,寒武系下统西林群铅山组、二叠系下统土门岭组、二叠系中统红山组、五道岭组,侏罗系上统帽儿山组及第四系全新统等。
该区侵入岩主要有:中加里东期重熔型混染花岗岩,分布矿区南部,呈岩基状产出;同熔型花岗闪长岩,分布矿床北—北东部,呈岩基状产出。
中燕山晚期辉石闪长岩,分布矿床北部和圣浪南山,呈岩株状产出;花岗斑岩,分布秃顶山,呈岩株产出。
该区位于南北向逊河—铁力—尚志岩石圈断裂东侧,北西向塔河—林口岩石圈断裂和北东向铁力—东风壳断裂交汇部位东侧,北东向神树复背斜南东翼。
区域内断裂分两组,早期以北东向为主(神树冲断裂、金牛沟—大安河东山弧形断裂及金牛沟—东北沟断裂)。
晚期以北西向为主(张友沟断裂、马鞍山—秃井沟断裂、北斗沟断裂和大安河—埋汰沟断裂)。
2矿区地质特征2.1地层地层自老至新主要有:寒武下统铅山组(C1q)、二叠系下统土门岭组(P1t)、侏罗系上统太安屯组(J2t)及第四系全新统(Q42)等寒武下统铅山组(C1q)分布圣浪南山,由白云石理岩、大理岩、碳质板岩组成,厚度>170m。
二叠系下统土门岭组(P1t)分布矿床南部,是矿床主要围岩之一。
由泥质板岩、含铁石英角岩、变质砂岩、碳质板岩、灰色大理岩、变质砂岩粉砂岩组成,厚度>998m。
侏罗系中统太安屯组(J2t),分布大安河东山及三角山一带,由安山质凝灰岩、安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岩组成。
22种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22种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本文根据地质矿产勘查行业标准汇编而成,涵盖22种矿床勘查类型:岩金矿床铜、铅、锌、银、镍、钼矿床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床冶金、化工用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床硫铁矿——硫铁矿和多金属型矿床硫铁矿——煤系沉积型矿床钨、锡、汞、锑矿床盐湖和盐类矿床——固体矿床盐湖和盐类矿床——浅藏卤水矿床深藏卤水矿床磷矿床砂矿床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床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床铝土矿、冶镁菱镁矿煤矿床泥炭矿床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稀有金属矿床稀土内生矿床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铀矿床01岩金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简单型):矿体规模大,形态简单,厚度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小,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层状一似层状、板状一似板状的大脉体、大透镜体、大矿柱第II勘查类型(中等型):矿体规模中等,产状变化中等,厚度较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中等,破坏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脉体、透镜体、矿柱、矿囊第III勘查类型(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脉岩影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的脉状体、小脉状体、小矿柱、小矿囊具体类型特征:02铜、铅、锌、银、镍、钼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5-3.0,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第II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第III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1.6,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具体类型特征:03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床确定因素:I勘查类型:矿体(层)延展规模大型,形态规则,厚度稳定,内部结构、地质构造简单II勘查类型:矿体(层)延展规模中一大型,形态较规则,厚度较稳定,内部结构、地质特征简单至较简单Ill勘查类型:矿体(层)延展规模中一小型,形态较规则至不规则,厚度较稳定至不稳定,内部结构、地质构造较简单至复杂具体类型特征:04冶金、化工用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矿体内部结构简单,厚度稳定,构造简单至中等,岩浆岩与变质岩不发育至较发育,岩溶不发育至较发育第II勘查类型:矿体内部结构中等,厚度较稳定,构造中等至复杂,岩浆岩与变质岩较发育至发育,岩溶较发育至发育第III 勘查类型:矿体内部结构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复杂,岩浆岩与变质岩发育,岩溶发育具体类型特征:05硫铁矿——硫铁矿和多金属型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矿体形状简单-较简单,厚度稳定-较稳定,构造简单-中等的大型矿床第II勘查类型:矿体形状较简单,厚度较稳定-不稳定,构造简单-复杂的大-中型矿床,矿体形状较简单,厚度较稳定,构造中等的中小型矿床第III勘查类型:矿体形状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中等-复杂的中-小型矿床具体类型特征:06硫铁矿——煤系沉积型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矿体形状简单,厚度稳定-较稳定,连续性好,构造简单的大型矿床第II勘查类型:矿体形状简单-较简单,厚度较稳定,连续性较好,构造简单-中等的大-中型矿床第III勘查类型:矿体形状较简单-复杂,厚度不稳定,连续性差,构造中等的中-小型矿床具体类型特征:07钨、锡、汞、锑矿床具体类型特征:08盐湖和盐类矿床——固体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大型,矿体稳定,构造简单或岩(盐)溶不发育(或界线规则)第I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大-中型,矿体较稳定,构造简单-中等或岩(盐)溶中等-发育(或界线较规则)第II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中-小型,矿体不稳定,构造较简单-复杂或岩(盐)溶不发育-发育(或破坏矿体)具体类型特征:09盐湖和盐类矿床——浅藏卤水矿床确定因素:第1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大型、矿体稳定、构造简单或岩(盐)溶不发育(或界则)第I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大-中型,矿体较稳定,构造简单-中等或岩(盐)中等-发育(或界线较规则)第II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中-小型,矿体不稳定,构造较简单-复杂或岩(盐)溶不发育-发育(或破坏矿体)具体类型特征:10深藏卤水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无河流补给,或虽有常年性、季节性河流补给,但补给强度弱:周边地下水及盐下水富水性弱,卤水动态稳定,卤水层结构简单,水化学组分分布均匀-较均匀、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异不明显第II勘查类型:有常年性河流注入并形成湖泊,补给强度中等,周边地下水及盐下水富水性弱-中等,卤水动态较稳定,卤水层结构较简单;水化学组分分布较均匀,但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异较明显第III勘查类型:河流补给较丰富,有常年性湖泊,周边淡水含水层-直延伸到矿层之下,具承压性,水头高,富水性强,卤水动态不稳定,卤水层结构较简单-较复杂,水化学组分变化较大、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异明显具体类型特征:11磷矿床确定因素:第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大型、矿体稳定、构造简单或岩(盐)溶不发育(或界线规则)第I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大一中型、矿体较稳定、构造简单一中等或岩(盐)溶中等一发育(或界线较规则)第III勘查类型:矿体延展规模中一小型、矿体不稳定、构造较简单一复杂或岩(盐)溶不发育一发育(或破坏矿体)具体类型特征:12砂矿床确定因素:第工类型(简单型):主要矿体延展规模大,宽度较稳定,形态简单-较简单,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第II类型(中等型):主要矿体延展规模大-中等,宽度不稳定-很不稳定,形态较简单-复杂,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很不均匀第III类型(复杂型):主要矿体延展规模中等-小,形态复杂,宽度很不稳定,有用组分分布很不均匀,底板极不平坦,属于此类型的多为规模小的支谷砂矿,残积、坡积、洪积砂矿和以岩溶为基底的砂矿,以及人工堆积的砂具体类型特征:13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床确定因素:矿床勘查类型根据矿体规模、主矿体形态和内部结构、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矿石质量稳定程度及矿床构造、岩浆岩、岩溶对矿体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五个方面划分为三个类型,即:1地质条件简单型,11地质条件中等型,111地质条件复杂型。
金矿资源地质特征概述(2021整理)

金矿一、金矿资源一、资源状况按照1989年末的统计资料,我国已发现金矿床〔点〕共计7148处,此中岩金矿床〔点〕3734处,砂金矿床〔点〕3026处,伴〔共〕生金矿床388处。
在矿床〔点〕中,现已探明的金矿床1232个,包罗岩金矿床573处,砂金矿床456处,伴〔共〕生金矿床204处。
据全国矿产储量汇总表统计,1996年末全国金矿保有储量,此中:岩金,占59%;砂金,占%;伴〔共〕生金,占%。
建国以来到“八五〞期间,全国共探明储量t。
各时期储量增长见表3.18.5。
我国金矿资源主要由岩金、砂金、伴〔共〕生金组成,以岩金为主,见表3.18.6。
表3.18.5各时期年平均探明储量表3.18.6我国黄金资源布局t3-18我国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按照地质矿产部有关专家预测山东等10个省的统计金矿资源总量可达11025t。
黎彤、杜春林等金矿专家估计我国金矿潜在储量为15000t,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将我国岩金划分为46个成矿省〔区〕、70个成矿远景区,预测潜在资源10000t以上;砂金划分为39个成矿远景区,潜在资源920t。
二、地舆分布我国黄金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是不服衡的,东部地域金矿分布广、类型多。
砂金较为集中的地域是东北地域的北东部边缘地带,中国大陆三个巨型深断裂体系控制着岩金矿的总体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有色金属集中区是伴〔共〕生金的主要产地。
详见中国金矿分布图〔图3.18.1〕及其附表〔表3.18.7〕。
图中国金矿分布图m表3.18.7中国金矿分布图附表t二、资源特点1.矿床类型多,但缺少世界级大型矿床我国金矿类型繁多,其金矿床的工业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细脉浸染型〔花岗岩型〕、构造蚀变岩型、铁帽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微细粒浸染型等矿床。
此中主要产于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三者约占金矿总储量的94%。
尽管我国金矿类型较多,找矿地质条件较优越,但至今还未发现像南非的兰德型、原苏联的穆龙套型、美国的霍姆斯塔克和卡林型,加拿大霍姆洛型以及日本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火山岩型等超大型的金矿类型。
金矿怎样形成的

金矿怎样形成的金矿石是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金矿山是通过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很多人都好奇金矿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金矿知识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金矿的形成据科学的测定与推断,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同时由于沙金具有亲和力,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由小滚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颗粒金.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金块重达280公斤,它产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大自然变迁中形成的黄金矿床,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岩金矿床、沙金矿床和伴生矿床。
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储量比例,大约为:70:15:15。
其中,岩金矿床,又可划分为若干成因类: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沉积变质型、热水溶滤型和变质砾岩型等。
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变质砾岩型56.2%,变质热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浆热液型及火山热液型7.0%,热水溶滤型0.9%。
从全球范围来看,按金矿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来分,又可分为四类:地盾成矿区、地台及边缘成矿区、地槽褶皱带成矿区和环太平洋成矿带。
其中,产于地盾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6--27.8%;古地台盖层局部中生代活化区,占1.1--1.3%,优地槽区,占12.9--15.6%;冒地槽区,占1.1--1.2%;而古地台盖构造区,则占47.1--47.7%。
金矿的主要产区综述中国各省市区除上海外,都有金矿分布。
金矿床的工业类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金矿床的工业类型对金矿床来说,根据其在工业上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根据有关采矿、选矿、冶炼等矿石加工工艺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工业类型,称矿床的工业类型。
划分矿床的主要依据是:矿床的规模,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围岩的性质,矿石的有益有害组分及含量,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共生关系等。
目前国内对金矿床工业类型的划分也无统一标准,一般参照“岩(砂)金地质勘规范”划分。
岩金(脉金)矿床 1.石英脉型金矿床是主要的岩金矿床类型,分布广,数量多,赋存条件多种多样,是我国当前黄金生产的重要工业类型。
围岩主要是变质岩和中-酸性岩浆岩。
石英脉常成群成带分,脉长由几米到几千米不等,厚度由几厘米至几十米不等,一般由零点几米至几米,沿断裂呈透镜状、脉状断续分布。
围岩蚀变因岩性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绿泥石、重晶石等;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毒砂、黑钨矿、白钨矿、磁铁矿等,金常与一定的硫化物有关,矿床规模大小不一,往往由几个矿床组成矿田,形成重要的产金地。
这种矿床按石英的形态又可细分为:石英单脉型金矿床;石英复脉型金矿床;石英网脉型金矿床。
2.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是我国近几年来发现的重要工业类型,其价值又次于石英脉型金矿床。
围岩是中-酸性岩浆岩、变质岩、混合岩。
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既产于大的断裂带,也产于小的断裂带。
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为主;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矿石多呈细脉浸染状,金多与硫化物连生。
构造发育程度高的矿体规模大,长几百米至千余米,厚几米至几十米,形态较简单,矿床多为中至较大型,如山东省招平断裂带的一些金矿就属这种类型的金矿床。
3.细脉浸染型金矿床又称斑岩型或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岩金矿床1.中国岩金矿床成矿的层控特征1)大多数岩金矿床产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的某一特定含矿建造中。
矿床(点)密集分布,成群成带产出,其延伸与地层产状总体是一致的。
2)矿化围岩的含金丰度往往大于地壳中同类岩石丰度值的几倍至数十倍。
3)多数金矿矿体与围岩的同位素组合特征基本相似。
如河南省小秦岭地区文峪金矿,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1.35‰,杨砦峪矿区硫同位素δ34S为1.55‰,金洞岔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3.58‰,而两矿区地层δ34S为3.39‰,表现出矿石硫与地层硫特点相似。
以此说明容矿层往往是矿源层。
4)我国岩金矿床产出的地层以太古宇为主,其次为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均有金矿产出,但发育程度不一。
矿化围岩有变质岩、沉积岩、火成岩类,其矿化情况各异。
现就其主要矿化密集区的层控性概述如下:(1)华北地台金矿成矿域本区金矿床(点)集中分布于板块的边缘及基底构造层的隆起区,并且主要产于太古宇结晶基底的中深变质岩系中。
①燕山金矿密集区金矿集中分布于山海关及密云隆起区,容矿岩层为太古宇迁西群马兰峪组。
该组混合岩化作用较强。
岩层含金丰度0.7~0.83×10-6,高于同类岩石的25~200倍。
本区已知金矿床(点)115处,有109个产于本岩层中。
②辽西建平-北票金矿密集区区内金矿床(点)80%以上集中分布于建平隆起区内。
容矿岩层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的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类。
③夹皮沟金矿田金矿床主要产于太古宇鞍山群三道沟组下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岩中。
围岩含金丰度值平均41.5×10-9。
根据320个硫同位素的研究,矿石硫δ34S平均为5.6‰;围岩硫δ34S为2.1‰。
二者相近,硫源相同。
④小秦岭金矿田:金矿围岩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类型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等。
岩层含金丰度值平均为1.24×10-9。
金矿δ34S平均为2.71‰,两者近乎相等,具密切成生关系。
上述各区容矿围岩,经原岩恢复为基-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岩石呈黑绿色,亦称绿色岩系。
这套含金建造是本区金矿的原始矿源层。
它不仅是变质热液型金矿的矿源层,而且也是本区其他类型金矿的重要矿源层。
(2)江南古陆金矿成矿带金矿主要分布于江南古陆的雪峰隆起与幕府山隆起两区。
其金矿床(点)95%左右产于元古宇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含凝灰质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中,其原岩为含泥质、凝灰质碎屑岩建造。
局部可能有火山沉积岩。
岩层含金丰度值平均为0.0012~0.03g/t,矿石δ34S为2.85‰;围岩δ34S为7.9‰。
(3)南岭金矿成矿区金矿主要分布于大瑶山槽背斜与云开隆起区,据统计,桂粤两省的金矿床(点)74%左右集中产于该区的寒武系八村群岩层里。
区内寒武系为一套冒地槽类型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其中夹多层碳质页岩及含碳质砂岩,含碳量高达10%左右。
金矿围岩主要为硅质岩,碳质页岩及碳质碎屑岩等。
岩层含金丰度值,据南京大学化学光谱分析,碳质页岩平均32.5×10-9;泥质砂岩4.4×10-9。
据广西冶勘公司分析,砂岩80×10-9,碳质页岩高达130×10-9,明显高于金的克拉克值。
桃花、古袍、云岭等矿区,矿石硫δ34S变化范围为-0.9‰~+6.4‰及1.05‰~8.2‰,显示有壳层硫的性质。
桃花矿区铅同位素年龄为729~785Ma,比寒武纪地层和加里东花岗岩的时代还老。
因而认为本区成矿物质来自深部,也来自寒武系含金矿源层。
本区北邻江南古陆,其基底为元古宇冷家溪群、板溪群,这一古老含金地层可为该区的上部寒武系提供金的物质来源。
2.构造对金矿成矿的控制(1)大地构造格局与金矿的空间分布我国金矿明显受区域大地构造格局控制,尽管各个区域都有金矿化分布,但极不平衡,并各具自身特点,故大致可划分成五个金矿化域。
1) 华北型金矿化域华北准地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台,是太古宙及古元古代固化的鞍山群、建平群、单塔子群、阜平群及太华群等,岩系为一套变质较深、混合岩化作用较强的变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属优地槽相。
其中,变基性火山岩类含金丰度普遍较高,是原始矿源层,也是本区金矿主要物质来源。
本区是我国主要金矿分布区,据统计,金矿床(点)数占全国总数85%以上。
金储量占全国岩金总储量78%。
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地台边缘及台内的基底断块隆起带内。
区内主要以地台基底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花岗岩化作用及燕山岩浆活动,叠生作用成矿为显著特征。
属优地槽相。
分布的金矿类型主要是变质热液型、花岗岩化热液型,其次为岩浆热液型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
赋矿围岩即是矿源层,属近源型。
成矿时代主要为古元古代和中生代。
找矿远景潜力很大。
2) 扬子型金矿化域新元古代未形成的地台。
基底岩系多出露于地台的边缘地带。
如西部边缘康滇地轴上的昆阳群;东南边缘的冷家溪群、板溪群。
地台内部的基底仅在个别地点出露且面积不大。
如黄陵背斜的崆岭群等。
基底构造为泥质板岩、变碎屑岩类。
原岩为含泥质凝灰质碎屑岩、变质程度较浅,属优-冒地槽相。
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地台边缘的隆起带内,地台东南边缘的雪峰古隆起及幕府山隆起金矿化更为集中,全区岩金矿床(点)数占全国的16%,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8%。
区内主要以扬子褶皱基底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及古生代盖层经地下热水溶解作用为成矿特征。
金矿类型以变质热液为主,其次为岩浆热液型及地下热水深滤型金矿床。
赋矿围岩为泥质凝灰质碎屑岩,以及碳酸盐类,成矿时代为元古宙、中生代。
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或下部基底构造层。
3) 华南型金矿化域属华南-东南亚板块,位于扬子地台之南的华南褶皱系区间,这是一个加里东地槽褶皱系,褶皱基底构造层由震旦系-志留系组成,为复理石建造,属冒地槽相,变质程度较浅。
区内主要以早古生代褶皱基底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及加里东、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叠生作用成矿为主要特征。
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大瑶山及云开隆起区内,金矿床(点)占全国总数13.3%,储量占全国岩金总量4.7%。
金矿类型桂西为碳酸盐石英方解石脉型;粤桂交界为变质热液型及岩浆热液型。
矿化围岩为寒武系含碳质碎屑岩、石炭系碳酸盐岩以及中酸性侵入岩,成矿物质来自深部构造层,成矿时代主要是加里东期,其次为燕山期。
4)太平洋型金矿化域我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中新生代的大陆板块边缘活动带。
其突出特点是中生代的北东向构造极为发育。
另一个是形成一条庞大的中生代火山岩带。
北起黑龙江畔,南达南海滨,长达3000多km,宽300~800km。
火山岩由中基性到酸性,以酸性岩类居多。
伴随侵入与喷发活动,常常形成各类内生矿床。
我国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主要产于该带内。
如团结沟、奈林沟、赤卫沟、霍山、铜井、祁两沟、八宝山金矿床等,此外,尚分布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前者主要产于中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缘,受一定的断裂构造控制。
5)天山-兴安型金矿化域本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中朝板块之间的古生代地槽,为一巨大的东西向弧形海西褶皱带。
本区海西期岩浆岩广布,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发育。
该区以盛产砂金著称。
岩金仅分布于东西准噶尔、天山及佳木斯隆起区。
金矿成矿主要与海西期及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为特点。
区内金矿床(点)占全国7%,储量占全国岩金总量3%。
本区的西北部以岩浆热液型为主,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东北部则以次火山-火山热液型为主,其次为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成矿时代主要是燕山期,其次为海西期。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到:①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其金矿化强弱、金矿化特征都有所差异,各具自身特色。
②我国金矿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并且主要分布于古老的中朝板块内。
③我国东部地区金矿层控性明显。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古老基底的矿源层;西部金矿床岩控及深断裂控制较为明显,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为基性-超基性岩。
④我国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东部中生代的大陆边缘活动带。
(2)区域构造对金矿的控制①我国金矿主要成矿带大都分布于古老板块的边缘,缝合边界的古岛形隆起地带,如阴山-燕山成矿带、秦岭-大别山成矿带分别受华北板块的北缘与南缘缝合边界隆起带控制。
②板块内的台背斜、槽背斜等隆起区,控制着次级的成矿带(区)或矿化集中区的展布。
如华北板块的建平隆起区,山海关隆起、胶东隆起、五凤嘉隆起等,皆为金矿集中分布区。
③中朝板块的古老基底发育着东西向与北东向两组主要断裂带,其相交处附近通常是大型金矿富集部位。
如比较明显的北纬40°断裂带及42°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相交处,控制着几个重要大型金矿床分布,并显示一定的等距性分布。
④大型金矿床均产于大断裂的侧翼次级断裂中,并与大断裂距离一般为2~8km。
⑤大型金矿床多数赋存在强烈挤压的背斜或倒转背斜的轴部的狭长地带内。
如小秦岭矿田的文峪、杨砦峪、金洞岔等大型金矿分布于区内老雅岔倒转倾伏背斜的轴部。
五龙金矿赋存于五龙背斜的轴部。
(3)花岗质岩浆岩对金矿的控制金矿空间分布与花岗岩的侵入体经常伴生,并有些矿床的金矿体直接产于岩体里或接触带中,这一现象表明,金矿成矿过程中有岩浆岩活动的积极参与。
据近代岩石学研究,花岗岩类按成因分为两类,幔源型及地壳重熔型。
但很多资料表明与金关系最密切的花岗岩主要属基底变质岩重熔再生的产物。
我国山东、辽宁、吉林、广东等省皆有此类金矿的分布。
金的成矿带与控制各类矿化和各种岩浆岩活动的深大断裂交切部位相伴随,以此表明地壳以下金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在超基性岩Ni、Co、Pt等矿床中金含量高,并形成独立金矿体,与此相吻合,云南墨江金矿、青海小松树南沟、新疆托里等金矿与超基性岩体相伴产生,并具明显成生关系,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含金硫化物中的同位素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根据实际资料,与金矿成矿关系显著的三个时代的岩浆岩,一是加里东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华南加里东地槽区,岩性为斑状花岗闪长岩及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
如大宁岩体——黑云母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金的平均含量分别分9×10-9、3.7×10-9。
岩体与寒武系地层的接触带及附近形成龙水、张公岭金矿床。
二是海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与东北部的海西褶皱带中。
岩体控矿绝大多数为海西中晚期的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呈岩基、岩株、岩枝产出。
经统计,区内已发现50余处金矿床(点),大多数产于岩体之中或接触带附近。
三是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我国许多内生金矿都与此次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东部地区。
如:辽西地区属于此类型金矿的储量占全省总量的22%,燕山地区的峪耳崖、柏杖子、金厂峪、三家子都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河南小秦岭金矿田北部带由西向东出露有:华山岩体、文峪岩体、娘娘山岩体。
均属燕山期产物,经人工重砂测定,岩体含金,并在局部地段发现含金石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