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热传递-教案

合集下载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能概念,认识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

二、教学内容:1.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内能概念的理解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的认识。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铝杯、热水槽、砂浆、铜板、蜡烛等。

教具:PPT、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课上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冬天会觉得冷吗?夏天又会觉得热吗?”2.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温度和物质性质来解释人们在冬天感到冷,夏天感到热的现象。

3.实验演示(20分钟)将一杯温水放在铝杯中,让学生用温度计分别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然后用热水槽加热铝杯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4.计算练习(20分钟)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中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5.小结归纳(10分钟)总结内能热传递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以及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1.给出一个具体的导热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2.阅读相关课外资料,进一步探究内能热传递的应用实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感受内能热传递的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但是,另外一种思维提问方法如观察图片提问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2.2内能 热传递

12.2内能 热传递

§12.2 内能热传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地关系。

(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的内能方法之一。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2.方法与过程:(1)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

教学难点: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1、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我们是如何判断的?结论:机械能的存在可以凭肉眼判断,即它是一种外部形式的能量。

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体,说明它具有能量,就像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热一样,这种能量的存在,你可以凭肉眼看到吗?二、新课学习:1、引导认识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和内能的含义。

2、观察图12-16理解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演示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比较实验分析现象,得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探究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的关系。

(1)阅读课文并讨论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之间的联系。

(2)归纳统一结论并完成填表: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4)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内能增大,物体温度不一定升高。

因为内能大小是由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5、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1)从生活实例引入:冬季,同学们常用热水焐手、焐脚,从热水吸收热量,使手脚暖和起来。

这采用的是什么方式?——热传递(2)学生阅读并分析图12-17,然后举出生活中其他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烧水、冬季夜间养鸡场彻夜点灯、晒太阳……(3)师生小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6、讲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三、巩固小结:(1)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2)课堂练习:WWW的1、2四、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12.2内能热传递1、热运动2、内能定义单位:焦耳与温度的关系3、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能的转移)4、热量:定义单位教学反思内能虽然抽象,但与机械能相类比,理解起来就显得容易多了,注意区分内能与机械能的不同,对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有必要加以补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2.2节,即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

3. 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掌握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难点: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比热容计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天烤火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讲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例题讲解: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能、热传递、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板书设计:内能、温度、质量、状态;热传递、方式、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计算方法。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案,从而提高分数

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案,从而提高分数

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案,从而提高分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

2.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基本原理。

3.掌握热传递和内能的计算方法。

4.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

5.通过本次学习提高分数。

二、教学步骤1.引入环节通过制作《上课铃》、开场白等方式引入课堂。

2.知识讲解(1)热传递热传递指的是热量的传输。

热量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进行传输。

其中,传导指的是热量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而传输;对流指的是热量通过流体(液体和气体)的流动而传输;辐射指的是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而传输。

(2)内能内能指的是物质的分子运动所导致的能量。

内能可以通过热量的加热或减少而改变。

3.实践操作通过实验等方式展示热传递和内能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

4.课堂活动通过课堂小组活动、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总结环节通过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讲解、图像展示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2.实验法通过实验等方式展示热传递和内能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内容安排时间分钟教学环节5 引入环节30 知识讲解20 实践操作20 课堂活动5 总结环节六、教学资源1.投影机、幻灯片等2.实验器材3.课本和课外参考资料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是一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讲解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现热传递和内能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方式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

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第2节,主要涵盖了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其方式;3. 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热传递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难点: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实际案例中热传递现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等);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冬季取暖为例,让学生思考取暖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原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量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和热传递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方式;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内能和热传递的关系。

答案: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生活中,例如烧水时,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火焰传递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 题目:请简述热传递的原理及其三种方式。

答案:热传递的原理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物体的内能热量教案

物体的内能热量教案

物体的内能热量教案教案:物体的内能和热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内能及其在热传递中的作用。

2.掌握计算物体内能和热量的方法。

3.分析热传递的规律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内能的概念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内能的传递方式:热传递4.热量的概念5.热量的计算方法6.热传递的规律及其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内能”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如:你们知道物体的内能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对内能的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实例和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然后,教师讲解热传递的概念和热传递的方式,重点解释热辐射的特点。

3.计算方法(40分钟)教师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计算物体内能和热量的方法。

首先,教师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内能,然后通过具体实例进行练习。

接着,教师讲解如何计算热量,包括传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和增加。

寓教于乐,通过实例的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4.热传递的规律及应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热传递的规律,如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等。

然后,教师介绍热传递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如保温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太阳能等。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手段1.预习导入: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通过实例、图示和例题讲解知识点。

3.讨论和解析:让学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和应用。

4.作业布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资源1.白板和马克笔。

2.课堂案例和实例。

3.计算器。

六、教学评估1.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计算物体内能和热量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热传递的其他方式,如传导和对流。

2.扩展课堂应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和观测,进一步验证热传递的规律。

《第十二章 二、 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 二、 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实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内能及热传递的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中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实质和过程。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吸放热的判断,以及内能改变时温度变化的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热传递实验装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和粉笔。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详细解释内能、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实质,并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内能,掌握热传递的概念,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教学目标: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概念,并引出内能的概念。

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的热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讲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越多、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同时,介绍热传递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了解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3.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热传递的过程,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实物或模拟实验展示热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疑问和困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5. 练习与反馈: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过程。

9 内能+热传递教案

9 内能+热传递教案

9 内能与热传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和方式1.2 教学内容内能的概念和意义热传递的定义和方式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1.4 教学步骤引入内能的概念,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介绍热传递的定义,解释其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举例说明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二章:内能的量化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方法2.2 教学内容内能的量化和测量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过程2.4 教学步骤介绍内能的量化方法,如单位质量的内能、单位体积的内能等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内能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过程第三章:热传递的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3.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3.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如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解释热传递的规律,如傅里叶定律举例说明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四章:热传递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热传递的应用4.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热水器等分析热传递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热交换器、热处理等引导学生讨论热传递的应用对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总结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重要性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第六章:热传递的数学表达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热传递过程的数学表达方法6.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包括热量、温度、热流密度等基本参数的表示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热传递的数学表达方法6.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温度、热流密度等基本参数的数学表示方法解释热传递过程中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如傅里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热传递的数学表达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热传导方程的求解第七章: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7.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包括热传递方程的求解、数值模拟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7.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方程的求解方法,如分离变量法、傅里叶级数法等解释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热传导方程的数值求解第八章:热传递的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实验技术和方法8.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操作等8.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热传递的实验技术8.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设备,如热电偶、温度计、热流计等演示热传递实验的操作步骤,如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引导学生进行热传递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第九章: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9.2 教学内容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如航空航天、建筑、能源等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9.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实例,如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分析热传递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建筑物的隔热和取暖系统讨论热传递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实例,如热交换器和热发电厂第十章:总结与展望让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总结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热传递的重要性10.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第十一章:热传递的现代技术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和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如相变材料、纳米技术、热管等热传递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可持续发展、高效节能等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现代技术的作用和原理11.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如相变材料的热控制、纳米材料的热传导等解释热传递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可持续发展在热传递中的应用、高效节能技术的发展举例说明热传递现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第十二章:热传递与环境保护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2 教学内容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废物热能利用、废热回收等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气候变化的趋势等分析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废物热能利用的技术和实例、废热回收的原理和效果等讨论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十三章:热传递的未来挑战与机遇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13.2 教学内容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热传递领域的未来发展机遇,如新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思考热传递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解决方案13.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如能源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环境污染的现状和解决方案等解释热传递领域的未来发展机遇,如新能源利用的技术和前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等引导学生讨论热传递领域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第十四章:热传递案例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和应用热传递的知识和技能14.2 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热传递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1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14.4 教学步骤布置热传递案例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报告和讨论,分享案例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学习内容和经验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5.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学习内容的总结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热传递的重要性1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学习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等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内能与热传递的相关知识,包括内能的概念、量化和测量方法,热传递的原理、方式、数学表达和应用,以及热传递的实验技术、模拟与计算、现代技术、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挑战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增大;减小;做功;电磁波
●课堂错题收集
●学霸笔记本: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脑图总结重难点
课后巩固
●请将本次课错题组卷,进行二次练习,培养错题管理习惯
●学霸笔记复习,培养复习习惯
1.把一乒乓球压入盛有水的烧杯底部(如图所示),松手后,乒乓球上升至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乒乓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不断增加。下列关于乒乓球机械能来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3)物体的内能还和状态有关。如:一定质量的固态晶体熔化为同温度的液体时,内能增大。
4.改变内能的方式
一根铁丝,我们将它来回弯折,它的温度会上升,如果我们将铁丝放到火上去烤,温度也会上升。可见,物体内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改变的方法不止一种。归纳起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热传递
条件:温度差。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果外界对物体做功,那么物体的内能将增大,如果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将减小。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量与内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常见的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压缩体积,物体内能增加。例如:打气筒打气。
② 摩擦生热,物体内能增加。例如:钻木取火。
C.内能是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D.0℃时物体具有的内能为零
答案:B
2.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热水袋暖手,手温度升高
B.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
C.在炉子上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答案:D
3.如图所示的事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D.升温多的物体不一定比升温少的物体内能增加的多
答案:BCD
2.关于热量、温度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②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③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降低
④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⑤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不一定相等
⑥0℃的冰内能为零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①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② 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因为物体的内能不仅与它的温度有关,还与分子数目、物质的种类以及分子间距离等有关。
(2)温度和热量
① 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例如在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
② 物体温度改变时,不一定是由于吸收或放出热量,还有可能是由于做功。例如利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
实质: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所以对于热传递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说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做功
冬天手冷的时候我们只要两手互搓就会暖和了,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温度会上升,大量的例子说明做功也
(3)内能和热量
① 物体的内能改变,不一定是由于吸收或放出热量,还有可能是由于做功。
② 物体只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
【例题精讲】
1.(多选)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内能增加,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可能变大
C.用锯条锯木板时,锯条温度升高,锯条内能增加
【答案】(1)弹性势能(2)机械能;内能(3)t1
这是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那么“热”是一种能量吗?
一、内能的概念
【知识梳理】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2.内能的特点:
(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A.锯木头锯条发热
B.铁丝来回弯折温度升高
C.烧水时水温升高
D.空气被压缩时温度升高
答案:C
4.热传递的实质是()
A.温度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B.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C.热量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到内能少的物体
D.温度从内能多的物传到内能少的物体
答案:B
5.如图所示为一种水开后能鸣笛的电水壶,烧水的过程中,水的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 变”),壶嘴冒出的“白气”水蒸气(选填“是”或“不是”),仔细观察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在(选填“远离”或“靠近”)壶嘴的位置,水开时测量水温是98℃,原因是当时的大气压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增大;不是;远离;小于
6.如图所示,在玻璃瓶中放入少量水,用瓶塞盖紧瓶口,然后往瓶中打气。当瓶塞被推开时,可以看到瓶内有白气产生。这是由于瓶内气体对瓶塞,气体内能______,瓶内气体温度,水蒸气液化小水滴而形成的。
答案:做功;减小;降低。
7.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热传递;比热容;汽化
预习内容
比热容
C.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时煤油温度降低的多
D.内能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转移
【答案】C
4.以下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低于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相同的物体所含热量也相等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D.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增加
答案:C
【巩固练习】
1.(多选)关于物体的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相同物态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答案:CD
2.将冰块放在泡沫箱中可制成简易“冰箱”,把一瓶饮料放入“冰箱”后,冰块和饮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
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由于外界水蒸气吸热产生的
C.发射筒内气体与外界气体发生热传递,内能增加
D.发射筒内气体对筒身与纸火箭做功,内能减小
答案:D
【巩固练习】
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内能是每个分子作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
B.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3)内能是可以变化的。
(4)对单个分子或少量分子谈内能是无意义的。
3.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2)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有关。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课程主题:内能热传递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内能的概念
2.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3.知道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1.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会跳起,但是越跳越低,如图是小球落地又跳起的频闪照片,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每次跳到最高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B.小球在跳动过程中虽然有能的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答案:B
4.下列事例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双手相互搓动手会变热B.用锯条锯木材锯条会变热
C.袋装凉牛奶放在热水中牛奶会变热D.飞船返回舱与大气摩擦舱体会变热
答案:C
5.将一内能大的物体与一内能小的物体接触,如果不和外界有热量交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物体一定放出热量,低温物体一定吸收热量
【答案】D
5.2017年5月,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首飞成功,客机加速飞行时,动能(增大/不变/减小);客机下降过程中,其重力势能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客机着陆后减速滑行过程中,客机轮胎表面的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___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其卫星导航系统主要靠来传递信息。
C.温度相同的两块铁,它们具有的内能也相同
D.温度相同但质量不同的两杯水具有的内能不相同
答案:D
2.(多选)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试管内水的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沸腾。水沸腾后,橡胶塞从试管口飞出。关于上述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答案】A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机械能
D.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答案】B
3.关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温度和物质状态都有关系
B.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越多的热值越大
B.酒精燃烧的过程,是内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胶塞冲出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D.胶塞冲出的过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答案:AD
3.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烧水时,水温逐渐升高
B.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C.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变得凉凉的
D.阳光照在身上,身体感觉很温暖
()
A.本实验表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B.硝化棉燃烧,是因为活塞对玻璃筒中的气体做功,温度升高到硝化棉的燃点
C.迅速下压活塞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迅速下压活塞过程与汽油机做功冲程都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B
二、内能、热量、温度辨析
【知识梳理】
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同一物体)
(1)温度和内能
B.低温物体一定放出热量,高温物体一定吸收热量
C.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一定大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