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的六个层次

合集下载

为人处世的六大谋略

为人处世的六大谋略

为人处世的六大谋略
1.知人善用:要了解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把他们的专业技能、经验和知识融入到整个团队中。

2.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要遵守自己的承诺,保持真诚和诚信,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3. 学会让步: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要总是争强好胜,应该学会让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学会沟通:沟通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技能,要善于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5. 学会授权:在领导或管理团队时,要学会授权,给予下属足够的自主权和责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和绩效。

6. 学会妥协:在与他人合作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意见相同,要学会妥协,尽量达成共识,以达到最终目标。

同时,也要学会处理好差异和分歧,避免矛盾和争吵。

- 1 -。

为人处世的六种谋略

为人处世的六种谋略

为人处世的六种谋略
1.以诚待人:坦诚相待,不做虚伪表面的交往,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守口如瓶: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和秘密泄露给不必要的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3. 知人善用:了解他人的性格和优点,善于使用他们的长处,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4. 不卑不亢:保持自信和尊严,不屈服于别人的威胁和压力,但也不妨碍与他人和平相处。

5. 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和礼节,不侵犯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6. 懂得妥协:在冲突和分歧中,不要太过固执己见,要懂得妥协和让步,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 1 -。

简介《三十六计》

简介《三十六计》

简介《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在当今社会无论军事、政治、商战、外交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指导意义。

以前读过但思路不成体系,今天重温并系统整理一下。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下面我们看一下第一套胜战计: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是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

一、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浅解】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二、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浅解】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三、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浅解】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四、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浅解】所谓以逸待劳就是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五、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浅解】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机会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

六、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浅解】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

谋略布局的具体步骤,怎么才能掌握全局

谋略布局的具体步骤,怎么才能掌握全局

谋略布局的具体步骤,怎么才能掌握全局?要解决任何问题,要做好任何事业,首先要抓住底层逻辑,想清楚大道理,想清楚大方向,想清楚大战略,定了大道理之后,再去想小道理。

什么是小道理?就是让整个事业成功的战略配称,在品牌战略项目中小道理是将大道理(战略)具体分解到企业的产品的研发、生产、品质、特色、渠道、广告、促销、服务、组织等方面,甚至每个员工的行为上,界定了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标准和方向,使是品牌战略这个抽象的概念能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有效对接具有可操作性。

欧赛斯品牌战略16字要诀中的洞察就是对一般规律的思考,判断就是对根本规律的思考,找到了事物的底层逻辑,才能找到大道理。

全局的深层决定性规律,生出一切战略战术。

要找到大道理,要:1、善于把具体问题追到根源上思考2、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思考3、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思考“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善于抓住根本性、规律性的决定因素,逻辑推导一切战略和策略,纲举目张、执一御百,才能牢控全局。

先定战略,战略定完就要方针化,形成战略宪章,战略宪章成为品牌长期不变的内容。

要做品牌,首先要定长期不变的内容,再定变的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战略思想要长远、战术思想要迭代”。

办法要跟着方针来,方针不变,方法精进。

因为战略的根本性目的在于积累企业的根本性资产,今天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50年后还持续的给我们创造效益。

品牌战略宪章是统领以品牌为中心的企业的最高指南,对内形成战略协同,对外形成品牌统一认知,让企业所有工作聚焦在同一个目标,同一条线上,减少企业废动作,让公司的每一个战术动作背后都有战略的影子,让公司每一张单页、每一张海报、每一次广告、每一个活动、每一次宣传、每一次促销等都在积累品牌资产、建立品牌势能、积蓄品牌力量,让公司的营销行为资产化,象一个储钱罐一样把品牌资产储蓄起来;最终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形成品牌的战略突破。

品牌战略落地的五大层次定一点:战略定位拎总纲:核心战略系统落条目:核心子策略系统贯执行:核心增长攻坚策略强落地:核心增长攻坚执行第一层原点战略: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定两个事情,第一个企业的战略定位,定的是企业在未来社会中的位置,企业的董事长会带着企业占领未来社会中哪个位置?哪个山头?这是企业战略定位。

杰出领导者的6种谋略思维

杰出领导者的6种谋略思维

杰出领导者的6种谋略思维
抓大放小
识大体、知大局,弃细务,有所为有所不为。

掌握关键,举纲带目,不必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更不必事事亲自过问,只要方向不跑偏,该放权时要放权。

手伸的太长,不仅会限制手下人的发挥,而且会失去一个做领导的风度。

•战略解码
了解行业形势,明白自身优劣,清楚对手得失,看准目标方向,坚持战略定力,不必急于求成。

金字塔不是一天能够建造成功,战略实施要分阶段、分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定要了然于胸。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缺乏清晰的战略框架就如同行走在没有灯火夜路上。

•正反思考
全面思考问题,不可偏执一端。

正反利弊,长短优劣,兼顾得失。

水火无情却孕育了生命,万物生长却最终归于衰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方向。

•与时俱进
世事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唯有变化是永恒的,时代的洪流里人人都是泥沙,只能随波逐流。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遗弃,要么被淘汰,要么顺势而为。

•权衡变通
没有一成不变的好,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坏,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便国不法古,治世不一道,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来自:南伯1 > 《办公技术》。

中国谋略的几个层次

中国谋略的几个层次

中国谋略的几个层次中国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尤其体现在做事方面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以结果为导向,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一方面决定了中国人规则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决定了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时相对灵活。

而这种过程灵活、以结果为导向的实用主义文化背景,就为奇谋诡计的中国谋略提供了生长土壤。

根据谋略的不同格局,可以分为这几个不同层次:(一)巧这一层次的谋略即谋略者可以找到一件事情的关键点,唯有找到关键点才能用最小的力得到最好的效果,即'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二)智这一层面的谋略是在抓住事物关键点的基础上,洞悉关键点之间、事物之间的整体因果关系,并利用这些因果关系设置计谋,想出对策。

(三)大智若愚到了这一阶段,计谋有几分心里已经有数,但既不可急于求成到处炫耀,又不可过于高深莫测让人处处提防。

(四)深入浅出前面几个阶段均是设计谋略的铺垫,谋略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以具体表现形式落实到应用场景中,比如像中国战国时代苏秦张仪合演的纵横大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的希里芬计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兼割计划,都一个个根据具体环境条件设计出来的具体点子。

(五)胸有丘壑每个计谋点子都心里有数,但这些点子不是碎片化的孤立存在,而是了然于心中被抽象的完整格局。

当心中有了整个谋略的全面布局,才不至于被眼前的进退所迷惑,才能一步步稳打稳扎。

(六)知己知彼,居高临下控制的基础是了解。

这一阶段需要心神融入对手的'思想流'中,能全程了解对手任一举动的目的与理向,消解敌我对立的立场,把对手内造化,好似自己在和自己在对弈一般,即围棋中的'局前无人'。

此时的自我其实已经分化为三个:一个跳出原主体以上帝视角俯瞰对弈的双方,一个是对弈中的原主体,一个是已经融入对方身体的自己。

如此,发挥长久的控制力。

本文原创。

顶级谋略家的8条战略思维

顶级谋略家的8条战略思维

顶级谋略家的8条战略思维在战场上,顶级谋略家所展现出的战略思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以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智慧,制定出一系列精妙的战略,将敌人置于死地而后生。

下面,我们将介绍顶级谋略家的8条战略思维,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条,全面分析。

顶级谋略家在制定战略之前,会进行全面的分析。

他们会深入了解敌人的实际情况,包括敌人的兵力、武器装备、战术水平等。

只有全面了解了敌人的情况,才能够更好地制定出对策。

第二条,战略定位。

顶级谋略家在制定战略时,会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他们会思考自己的长远利益,以及如何在战争中取得最大的胜利。

只有明确了战略定位,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战争的进行。

第三条,灵活变通。

顶级谋略家在战争中,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他们不会僵化地坚持原有的战略,而是会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战略。

只有在灵活变通的基础上,才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局。

第四条,集中优势兵力。

顶级谋略家在战争中,会努力集中优势兵力,以迅猛的攻势打击敌人的要害。

他们会在关键的战场上集中兵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五条,统一指挥。

顶级谋略家在战争中,会坚持统一指挥的原则。

他们会制定明确的指挥体制,明确每个指挥官的职责和权力,确保指挥系统的高效运转。

只有统一指挥,才能够有效地指挥战争。

第六条,突出重点。

顶级谋略家在战争中,会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要害。

他们会根据战争的情况,确定攻击的重点,以此来分散敌人的兵力和注意力。

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更大的战果。

第七条,战略配合。

顶级谋略家在战争中,会注重战略的配合。

他们会将各个战役和战斗的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战略体系。

只有战略配合得当,才能够形成合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条,持久战略。

顶级谋略家在战争中,会制定出长期的持久战略。

他们会明确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会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松懈。

只有持久战略,才能够在战争中保持战略上的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识人谋略的九种法则

识人谋略的九种法则

识人谋略的九种法则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而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懂得一些识人谋略。

下面将介绍九种法则,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

第一法则,了解自己。

在与他人交往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

要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第二法则,倾听他人。

与他人交流时,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通过倾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

第三法则,观察细节。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观察他人的细节。

细节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

第四法则,善于表达。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表达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

第五法则,尊重他人。

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法则,善于沟通。

与他人交流时,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第七法则,理解他人。

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理解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第八法则,灵活应对。

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灵活应对。

每个人的性格和处境都不同,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应对,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第九法则,建立信任。

与他人交往时,要建立信任。

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

总结,通过以上九种法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法则,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略的六个层次“谋略”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指“计谋策略”。

谋略依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六种:小巧、用智、通幽、具体、坐照、入神。

每种品级谋略的特质和内涵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小巧”级的只是“点”状,影响层面有限,大约跟“点子”差不多。

“用智”级和“通幽”级的谋略构造则可达“片”或“面”状的境界,不过还是局部的。

到“具体”级谋略才是全面性的,而且已经有谋略的形体构架。

到了“坐照”的境界,那已不只有形体的构架,而且已经出形入意,超越了形体的表象而进入“意”的世界。

至于“入神”级的谋略,比“坐照”又高一层,那是把“神”贯入谋略形体内,使谋略形体摆脱外造性,变成有独立生命、可产生内部自发性需求的机智层谋略。

这层谋略已经进入最高境界,施展开来,所产生的威力往往超越谋略主体所能驾驭的能力范围。

这与一般人所言的那种谋略是有极大差别的。

【谋略第一层:小巧】巧是什么?巧是各方之会要,遇事用巧,最可使上力道,而且少而功多。

谋略上用巧,通常是在事情进行的转折点,事物的重心点,力量的均衡点,支力点或现象变化的临界点上。

它们是事情成败最关键的地方,从此下手可产生最大之力,做事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大公金匠》上就有段故事,可供作参考:武王欲伐殷,都洛邑未成,天阴寒,积雪深丈余。

某天早晨,门外不知从哪儿来了五位大夫装扮的人,旁边还站着两位骑士,说是要晋见武王。

大家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武王原打算不见他们,但姜太公心感诧异,就说:“不行!雪下得这么久,突然有车骑来到门外,而且事先连一点迹象都没有,这事恐怕不简单,大王得见见他们!”武王觉得有理,但又不知如何接待:万一他们只是平常的地方诸侯,用了重礼岂不令人笑话?万一是世外高人,礼太轻岂不显得怠慢?正在踌躇时,太公想出一条妙计。

他派了一名使者,端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粥,打开门来到客跟前,对他们说:“大王有要紧公事,一时还不能出来见客。

天气冷,先叫在下送热粥来让各位挡挡寒气——只是依长幼,不知道哪位先来?”两个骑士就站出来介绍说:“先给这位,南海君,其次送东海君、西海君、北海君、河伯,最后请给我们风伯和雨师。

”使者随即把热粥一一分发完毕,转来回报太公。

太公便向武王说:“现在可以接见他们了。

五君两骑,原来是四海的海神和河伯雨师风伯,南海海神叫祝融,东海海神叫句芒,北海海神叫玄其,西海海神叫原收,河伯名叫冯夷,雨师名叫咏,风伯名叫姨,大王可以叫礼宾官依着次序传呼名字召见他们。

”武王于是就在殿上召见来客,礼宾官依言传呼名字,引祝融、句芒等进殿。

几个神人听见传呼都很惊异:“大王是这等英明,还未见面就预先知道了大家名号。

”不由得赶紧下拜,武王忙还礼,并且问他们:“各位远道而来,有何见教?”诸神说:“上天要与周灭殷,我等谨来,各奉专职略效微劳。

”武王和姜太公听了十分高兴,随即把他们各自安顿在营里候命。

军士闻此,士气皆为之振奋。

“小巧”的谋略有一个特色,它单点突出,一点即中,有轻薄短小的味道,依案例中姜太公对应访客即很得各方之会要,不但准确而且精巧。

用巧特别适合短线操作,一般来说,机智灵活型的人比较擅长。

由于“小巧”往往只触及一点,不及其余,因而极似一把锋利的匕首,富有攻击力。

而且,正因为“小巧”涉及的范围非常有限,所以这一层谋略所需的成本很小,而杀伤力却很大,有时甚至能险中求胜,扭转敌我双方的对抗形势。

所谓“四两拨千斤”,就很贴切地说明了这一点。

【谋略第二层:用智】“智”跟“巧”主要的不同在于:“智”者,千虑之所臻也,“巧”则是偶现之一得也。

前者盘根错节,步步为营;后者则须灵机跃动,一点通明。

达到“用智”境界的谋略者,往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清晰的把握,对问题在解决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适当的应对措施。

与“小巧”相比,“用智”更注重谋略的整体性,讲究稳扎稳打,以全面策划取胜。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但中国的谋略家们还是更注重退路千条的稳妥之术。

春秋战国时期,最善于为主人谋划退路的人,莫过于孟尝君的门客冯谖。

齐相国孟尝君,号称门下有“食客三千”,他视门客如兄弟,门客们也都忠诚于他。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会算账,孟尝君就让他去收薛地的债。

冯谖问他需要买点什么,孟尝君不耐烦地说:“你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孟尝君养食客就是靠薛地的赋税,所以老百姓负担很重。

冯谖去了之后,一把火烧了债券。

薛地百姓感激涕零,表明将一心一意拥戴孟尝君。

冯谖两手空空地回复孟尝君,孟尝君冷笑了一声,问:“先生买的东西在哪里?”冯谖沉着地说:“您不是说缺什么买什么吗?我看家里不缺少什么,只缺少‘义’,所以我就给您买了‘义’。

”孟尝君面露不悦之色。

秦王一直想拉拢孟尝君,但孟尝君置之不理。

后来秦王就派人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想称王,结果齐王罢免了孟尝君。

一旦失势,很多门客都投奔他人去了,只有冯谖形影不离地跟随在孟尝君左右。

到了薛地,百姓们都端茶送水,摆酒设宴,夹道欢迎,孟尝君感慨不已,对冯谖说:“我终于明白先生的良苦用心了,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

”冯谖则说:“这还远远不够,如果您给我一辆马车,我到秦国走一趟,让秦王也重用您,您应该有几个地方可以安身立命。

”冯谖到了咸阳,对秦王说:“如今天下奇才非齐即秦,齐秦争雄,共谋天下,关键是看人才储备。

齐国全靠孟尝君尽心竭力,才有如今的局面,但齐王竟听信谗言,罢免了孟尝君,您如果能抓住时机,在孟尝君不得志之时,把他请到秦国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会为秦国效命,到那时大王您就是如虎添翼呀,您如果误了,齐王一旦反悔,重新起用孟尝君,您再后悔都迟了。

”秦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了使者,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去迎接孟尝君。

而冯谖则立即返回齐国,直接去找齐王,对他说;“齐秦争雄,关键在于人才,我听说秦王已派出使臣,携带重礼来请孟尝君去当远相,大王快想想清楚吧!齐国危险了。

”齐王果然急了,问冯谖该怎么办,冯谖说:“大王如果能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位,再多加赏赐,孟尝君应该会回心转意,然后秦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您早做决断!”齐王还是有些半信半疑,派人去打听,发现秦国车马已入齐境。

齐王慌了,马上下令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再赏一千户土地,并接来都城居住。

齐王的命令比秦国车马早一步赶到薛城,秦王只得叹息“晚了”。

冯谖这一计,奠定了孟尝君在齐国的稳固地位。

【谋略第三层:通幽】“幽”是一种曲折而深远的状态,有转折回绕之奥妙,也有隐忽速蕴之意味。

“通”则是开阔,有空旷的意味,用策“通幽”,就表示在谋略的实质设计上已达到了这种境界。

“通幽”与“用智”主要的不同在于:“通幽”必须透境,因此谋略构成通常都要有相当的纵深,而“用智”尚不需要有这样的安排。

策略的幽境是如何构筑出来的呢?一、手段宜阴隐不宜太白,最好能看似迂回流长;二、各手段要有前后、远近之分,反中间暗含气脉,让前后、远近蜿蜒起伏,脉络牵连;三、立基要空旷,四旁疏通,不可过于狭隘。

其实在我国古代诸多的兵家奇书中,都有此方面的精彩论述。

比如《三十六计》中,“指桑骂槐”一计,便与“通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战国时,齐国大臣春居就以此法巧劝过齐宣王。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修了3年还未完成,规模很大,光堂上的门就设计300座,臣子们无人敢劝阻齐王。

臣子春居向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的君主吗?”宣王说:“没有。

”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都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

”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100亩,堂上设置300座门。

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3年仍不能够建成,臣子们没有敢劝阻的,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

”春居说:“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

”说完就快步走出去。

宣王说:“春居,春居!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齐宣王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修建大宫殿,春居阻止了我。

”然后又对这位官员说:“早听说你为人正直,有这样的事吗?”这位官员回答说:“我哪里能做到正直?我听说不正直的人士,家都住在政治混乱的国家。

如今我家在齐国,我哪里能算得上正直?”宣王生气地说:“你真是个卑劣的家伙!”打算治他的罪。

这位官员却机智地回答说:“我年轻时喜好直言争辩,成年以后也一直这样做,您为什么不能听取卑劣之士的言论,来表彰他们的爱好呢?”宣王恍然大悟,于是赦免了他。

【谋略第四层:具体】“具体”在这里是指呈现出像物体一样有形貌体式的意思。

谋略只有到了这种有形貌体式的境界才算开始进入高层谋略的世界。

这种层级的谋略通常是组群式,一个大谋略之内还包括着许许多多的子谋略。

各个子谋略间结构紧密,上下左右联成一体,展现出特殊的形态体貌。

如我国古代历史上楚汉相争时刘邦动用的“攻图取势”大战略,也可算已达“具体”境界的谋略,这个战略是由一个辕生向刘邦提出的。

故事是这样的:刘邦被困,不得已采用陈平密计,放妇女出东城,自己西出洛迷。

他逃抵成皋,在关中招集兵马。

正准备回攻莱阳时,有一辕生来向他献策说:“大王不必再往莱阳,但叫出兵武关,南向宛洛,项王必虑大王复袭彭城,移兵拦截,莱阳自可解围,成皋亦不致吃紧。

大王遇着楚兵,勿战,与他相峙数月,一可使莱阳成皋暂时休息,二可待韩信张耳平定东北后联合赵、燕、齐兵力前来会师,然后大王再还莱阳,合军与战。

我逸彼劳,我盈彼竭,还怕不能破楚吗?”换言之,辕生建议刘邦的战略是“借一面攻击、一面牵制”,“一面牵制、一面占地”取势,然后逐步完成全面大包围的连锁战略。

这个战略后来使刘邦大获全胜。

首先我们来看“一面攻击、一面牵制”。

它有两个方面:一面是刘邦向南攻,作势逼近彭城,系借攻其必救之计,引项羽移兵南下拦阻,其目的在一面牵制莱阳成皋占优势的项羽,疏解莱阳的压力;另一面则帮助韩信乘虚在东北一带攻城掠地。

再说“一面牵制、一面占地”。

刘邦一面在莱阳成皋一带缠住项羽,一面派韩信攻取韩、赵、齐等地,系一面占地取势,一面也在分散项羽的主力,这样回过来也可缓和刘邦在莱阳被项羽围困的危险。

像这样“一面攻击、一面牵制”,又“一面牵制、一面攻击”取势,等到在外围之势坐实之后,再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交互使用侵削和打入,不断压缩项羽的势力范围,削弱其战力,进而彻底将其击溃的战略,就是所谓“攻图取势”的战略。

它是有时间、有空间的战略联合,就有“具体”的意味。

【谋略第五层:坐照】“坐照”比“具体”更高一层,谋略到达“坐照”的境界,已开始从具体转入不求形似,甚至进入本体无形的境界。

这里所谓“不求形似”,即是指不刻意去求谋略形体是什么,而是将形体没于胸中?穴担任意出之则又皆能与形体契合?雪,这是神情超脱在形体之外,又寄于形体之中的境界。

谋略要入“坐照”,有一个基本要领,就是要设法尽量拔高谋略的高度。

怎么拔呢?芽就是把“具体”抽象化,“具体”经抽象之后层次就会拉高;层次拉高,就能往下关照到更多更广的“具体”,然后掌握全局,所谓站得高,视野阔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