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和归因共26页文档
知觉与归因理论

56
56
常见错觉-1
57
57
常见错觉-2: 请紧紧盯着20秒,有何发现?
58
58
59
60
61
第二节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的概念: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
决亍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亍感知者的目的、态 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63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First Impression Effect)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定型效应(Stereo Type Effect)
投射(Projection)
64
(三)知觉选择性的特点 1.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1)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 为知觉的对象。 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刺激物容易被成 为知觉对象而被加工。反之,光线暗淡、声音微弱 ,轮廓模糊的刺激物不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 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整体性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 个整体的过程。 人所接受的客观事物的感觉信息是单一的、零散的 ,知觉是把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从整 体上把握某事物的基本特征。 人之所以能够把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组成一个整体 ,是由于事物的属性或部分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个复合刺激物。
5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理解性
(一)什么是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 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 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人 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 验也会存在差异。
学会正确归因 ppt课件

个人固有的归因风格
归因
具体情境
Page 10
对应推论
在没有外界压力或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人的行 为才会由人格特质、动机等内在因素决定。这 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他的行为来推论他的动 机、意图。
Page 11
二、归因中的常见偏差
1、行为者和观察者归因偏差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3、其他因素导致的立己主义归因偏差
Page 16
1、维持认知协调的动机 2、自我价值保护的动机 3、维护良好形象的动机 4、控制环境的动机
Page 17
3、其他因素导致的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社会文化(偏见、刻板印象……) 人的长相、性别、性格差异等
Page 18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握 一副好牌,而是如何 把摸到手的牌打好。
视频:金星
page10二归因中的常见偏差1行为者和观察者归因偏差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3其他因素导致的立己主义归因偏差page111行为者和观察者归因偏差归因分歧观察者行为者page121归因分歧的四类型1立场造成的归因分歧2忽略情境造成的归因分歧3自我知觉的偏差造成的归因分歧4其他因素page13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吹牛抵赖page14暂时的自我保护作用自欺欺人认知同一性造成趋乐避苦的动机造成page151维持认知协调的动机2自我价值保护的动机3维护良好形象的动机4控制环境的动机page163其他因素导致的利己主义归因偏差社会文化偏见刻板印象
Page 121、行为者和 Nhomakorabea察者归因偏差——归因 分歧
行为者
观察者
Page 13
1、归因分歧的四类型 1)立场造成的归因分歧 2)忽略情境造成的归因分歧 3)自我知觉的偏差造成的归因分歧 4)其他因素
Page 14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 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1994).Stereotype and Social Cognition.SAGE Publications. 4. Matras, J. (1990).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化与流动(李明 译).台湾:桂冠
图书出版公司.
5. 孙晔等.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6. 石俊杰. (1993).应用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7. 孙非等. (1987).社会心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8. Wetherell, M.(Ed.). (1996).Social 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
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三维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是经常发 生的还是偶尔发生的。要综合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 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 因。
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 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 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社会知觉、印象、信息整合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的经验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图式:人脑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
其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与印像管理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后来印象影响更大。
不熟悉的人近因效应:最新信息比原先信息影响更大。
熟悉的亲密的人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三、刻板印象:通过经验对某类人或是的固定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印象控制):个体对自我形象控制,通过一定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太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3、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控制点理论:(美)罗特——1、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2、内控者:(符合社会期待)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归因思想创始人);2、折扣原则(凯利);3、协变原则(凯利)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 2、共同性信息3、一致性信息若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外归因;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谈谈生活中的刻板印象

谈谈生活中的刻板印象中文摘要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
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负面的。
如若处理不当,滥用我们的“刻板印象”,那么就免不了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消除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从提供正确的观念、塑造有利的环境、丰富反刻板印象的信息和个人努力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刻板现象、事例、对策第一章引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诚心诚意与人交往,却被人当成了区别对待的对象;有时自己与人交往时,也免不了将以往经验往别人身上套,结果却误解了对方,使其遭受伤害和委屈。
这种种现象,不仅不利于良好的交际氛围的形成,而且还会破坏已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这些难堪和尴尬局面的形成,除了因不了解交际对象的背景而选择的交往方式不当外,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道德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跨文化交际中,情况更为复杂。
人民面临的是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国家、拥有与本民族文化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如若处理不当,滥用我们的“刻板印象”,那么就免不了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结果损失的将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面子问题,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二章刻板印象概述第一节定义及意义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所瞩目的研究焦点之一,也是社会认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①。
这一术语是1992年Lipman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认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②。
刻板印象与归因教学导案

⒊归因偏差
①基本归因偏差——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低估情境的作用。
②自我服务偏差——将肯定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归因现象。
刻板印象与归因教案
———————————————————————————————— 作者:
———————————————————————————————— 日期:
教案
教育学院
2
冯苹
刻板印象与归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板印象及其形成,掌握消除偏见的方法,能对社会行为进行归因,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有关刻板印象的知识
②早期经验(社会化);
③社会分类;
④刻板印象;
⒊偏见的消除
①消除刻板印象;
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③共同命运和合作奖励;
④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⑤改变儿童的早期经验
父母与其他成人避免对儿童进行偏执思想的教育。
⑥再分类
调整“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界限,使得先前的外群体被纳入“我们”的类别中来。
行动者
刺激物(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行动产生的情境
⑵归因时,人们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与当事人一致的程度
一贯性——在不同场合,对同一给定的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一贯性
区别性—一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事件以相同方式反应程度
⑶三维归因理论的优缺点
①优点:将外部原因进一步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
第六章 印象形成与归因

第一节 印象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1、印象 、
通常指第一印象,使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 通常指第一印象,使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 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 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 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第四节 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 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
1、行为的原因系统 、 2、行为原因的稳定性 、 3、控制点 、
三、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 2、折扣原则 、 3、协变性原则 、
2、讨好 、
(1)卡耐基交友六法: )卡耐基交友六法: 真诚的对别人感兴趣 微笑 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人语言中最美丽的声音 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 真诚的让别人感觉他很重要 (2)赞美 )
3、恰当的自我表露 、
自我:公开自我, 自我:公开自我,私下自我 (1)自我表露遵循对等原则 ) (2)性别差异 )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 脸部、 脸部、语言 容易控制的 身体语言 难以控制的
三、概括化印象的形成
1、加法模式 、 2、平均模式 、 3、加权平均模式 、 4、中心品质 、
第二节 印象的定向作用与准确性
一、印象的定向作用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首因效应(阿希实验) 首因效应(阿希实验) 近因效应 2、首因效应的产生 、 3、近因效应的产生 、
二、影响印象形成及印象准确性的因素
1、觉察者的情绪状况 、 2、投射作用 、 3、内隐人格理论 、
心理学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在人们的心智中,对于特定裙体的成员持有的一种统一、固定的、片面的、负面的印象。
这种印象是由文化、传媒、个人经验以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它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有以下特点:1.简化认知的需求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是对复杂世界的简化认知。
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为了更快地做出决策,会倾向于使用社会刻板印象作为决策的依据,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对他人进行分类和判断。
2.裙体归因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特定裙体的成员持有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被用于对整个裙体的成员进行归因。
人们可能会认为所有的某一族裔的成员都具有相似的特征,这种归因会导致对个体的不公正对待。
3.自我验证社会刻板印象还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和特质的观察,因为人们往往会寻找能够验证自己社会刻板印象的证据。
如果一个人认为某一族裔的成员比较懒惰,那么他很可能会注意到族裔成员的一些懒惰行为,并加以强调,从而验证自己的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认知偏误,它会导致对个体和裙体的不公正对待,并对人们的自我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减少社会刻板印象对人们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关研究表明,减少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有以下途径:1.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裙体的文化和特点,从而减少对该裙体的刻板印象。
学校、社会机构和家庭都可以向人们灌输尊重他人多元文化差异的观念,这样可以减少刻板印象的形成。
2.接触假设接触假设认为,由于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因此通过增加与不同裙体成员的接触,可以减少刻板印象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人们与不同裙体的成员有更多的接触时,他们对该裙体的刻板印象会有所改变。
3.媒体教育媒体在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媒体教育也是减少刻板印象的效果途径之一。
通过在媒体中呈现多样化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裙体,减少刻板印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