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与归因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既定认知模式。
(个个人对某社会群体的图示)类别化——扩大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减小同一群体间的差异。
偏见:人们不要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其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原因;1动机因素:a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导致对弱势群体的替代性攻击,发泄情绪)b社会同一性理论:为实现社会同一性目标,对内部群体成员给予偏向对待)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独裁主义)3认知因素减少偏见的方法(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归因理论1、海德(Heider,F.)的朴素心理学海德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要对个人周围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二是对周围的环境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样,人们就会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
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因行为者内在的动机和人格特征直接引起的。
影响相应推断正确性的主要条件是:a社会赞许性水平。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越被社会所赞许,对其行为原因的推论就越困难。
b非共同性效应。
应根据行为的非共同性效应进行。
c选择的自由性。
只有从那些经过自由选择而采取的行动中,才能推断行动者的意图。
3、凯利(Kelley,E.E.)的三维理论(cube theory)凯利认为,要进行正确的归因,需要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这称为多线索归因。
在多线索归因中,尽管导致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即行为者本身、客观刺激物、行为产生的环境。
•区别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特殊。
•一致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
社会心理学7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 1、三个维度: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 ❖ 2、从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三个方面考察 ❖ 3、逻辑分析严密、复杂,解释细致、合理,因此实际运用较少
❖ (五)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 1、逆向标准 ❖ 2、对照标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一、基本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 (二)成因
❖ 1、社会文化历程:如文化传统 ❖ 2、认知因素:如最初的刻板印象来自于父母 ❖ 3、动机因素:发泄、竞争关系 ❖ 4、社会分层: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存在认知差异
❖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 (一)性别歧视 ❖ (二)种族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 (二)刻板印象的作用
❖ 1、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 2、简化认知过程 ❖ 3、对抗相反信息,出现选择性注意
❖ (三)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球象过的街使,用人不过街 ——《肯定自己》
刻板印象,可作为一个参考,不能成为唯一标准。应 该像过马路一样,一停二看三通过。需要通过细致而长期 的观察才能初步结论。
重点
❖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 一、归因的概念 ❖ 二、归因理论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 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 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外来因素,而非个人因素
消费者刻板印象的归因

14
15
何時作歸因? 發生了意料之外或不尋常的事情之時會問為什麼。 負面痛苦與不愉快的事件也會讓人想要探尋原因。 對於很重要的事情不確定時,原因的解釋也很重要。 歸因為什麼重要? 1.歸因(attribution)有助於人預測與控制環境 2.歸因決定我們的感覺、態度與行為 3.對於過去事件的歸因會影響我們對未來的預期: 內在歸因可增加對成功的預期
22
4.錯誤回饋的研究 情緒的體驗主要決定於哪些看似合理存在的原因,而 非內在的實際感覺,只要外在情緒能提供看似合理的 的名稱標示,即使是假的內在感覺也足以體驗到情緒。 5.錯誤歸因 人們會將真實的激起錯誤歸因於中性刺激所致,若用 於臨床治療,將可用於減少焦慮、恐懼、憂鬱等症狀, 然而目前成效仍不大。 6.歸因與情緒 B.Weiner(1986)認為不同的歸因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與歸因的原因向度(外在vs.內在)及可控制性有關。 7.歸因與文化 大多數不同文化的人都會問“為什麼”的問題?但不 同社會的基本歸因原則都不相同,歸因的內容也不一 定相同。
16
歸因的基本原則
Heider(1958)的朴素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中指出人有兩種強烈動機: 有條理的了解環境和控制環境
为了实现理解和控制,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和 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以使人们有预见 性,并指引自己的行为
归因的概念:
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 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 过程。
17
行为原因的结构
行为原因的维度(dimensions): 1)原因的所在 (locus of causality) 將行為歸因於內在狀態(態度、人格特質、能力、情 緒) 或外在力量(社會情境、他人壓力、天氣等) 2)穩定性(stability) 該原因(內或外在)是否具備永久的特徵 3)可控制性(control ability) 該原因是否在自己可控制範圍之內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偏差管理

投射效应
总结词
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想法或特质投射给 他人,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想法或特质。
详细描述
投射效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 情感、想法或特质投射给他人,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相 同的感受或想法。例如,一个管理者可能会认为自己 的某个同事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而实际上是因 为这个管理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了解 投射效应的影响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 人,减少误解和冲突。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员工的 绩效、能力、态度等方面,避免单一的评 价标准导致偏见和不公平。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归 属感和参与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 的社会知觉偏差。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判断其 合理性和可信度。
近因效应
总结词
近因效应是指个体在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形成的印象,对之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强调了最新信息的权重。当个体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他 们可能会根据最新的经验来调整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而忽略或忘记之前的信息。在 管理情境中,了解和利用近因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传达信息并影响员工的行为。
总结词
首因效应、光环效应
VS
详细描述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常常受到首因效应和 光环效应的影响,导致对候选人的评价产 生偏差。首因效应是指对首次接触的信息 给予过多的重视,而忽视后续信息的获取 。光环效应则是指因为对某人的某种特征 的印象深刻,而影响对其整体的评价。
团队管理中的社会知觉偏差案例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学科第三章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的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2、参照框架理论:假设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这里的参照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知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3、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4、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冲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题预期的方向6、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7、归隐的三要素(凯利):哈罗德﹒凯利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三个主要因素,即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8、自立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9、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10、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情绪分析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12、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⑴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① 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是指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② 角色压力源: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与其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要求。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5] 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 定义的分歧、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本书的定义、对定义 的补充理解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 社会心理发展、认知社会心理学、社会互动、社会影响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 学科性质、与人格心理学、社会学的关系
第一部分 概论、导论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社态度极其测量
第四章 社会化
社会化:如何习得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 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 四 章 社 会 化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 田营
导言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1)起点:个体生存于并活动于社会之中 (2)社会对个体:社会会影响到个体的思 想、感情和行为 (3)个体对社会:对社会上或周围环境中 的人或事情有自己的认识、体验和行动 ……
一个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
部分:
社会心理 社会化;态度及其测量 发展
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价 社会认知 值取向 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 社会互动 犯行为
社会影响
从众、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
•社会心理学概论 •社会心理发展 •认知社会心理学 •社会互动
社会 心理学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发 展
社会 影响 社会互动
认知 社会 心理 学
本书中未提到或未足够提到的内 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理学复习资料考试形式:名词解释6‘*4 简答12’*3 论述20‘*2第三章⼈际关系社会⼼理学中的⼈际关系指的是:⼈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关系。
(⼀)⼈际测量法:包括两个⽅⾯:其⼀是对⼀个群体的⼈际关系结构的量度,其⼆是对个体的⼈际关系状况的衡量。
1.社会测量法:基本⽅法是向群体成员提出问题,请他们对其他成员进⾏选择。
肯定的选择代表⼼理上的接纳,否定的选择代表⼼理上的排斥。
具体程序是:第⼀步,确定测量⽬的;第⼆步,确定测量变量;第三步,确定选择⽅法;第四步,编制测量问卷;第五步,实施测量;第六步,测量结果的统计处理。
2.⼈际关系状况的⾃我诊断:包括⼈际交往类型测验、⼈际关系能⼒测验、不良交往⾏为的⾃我测量。
(⼆)社会测量法(三)爱情三⾓理论1.爱情三⾓理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形的三个顶点,三⾓型⾯积越⼤,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
若三⾓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则表⽰三要素中的其中⼀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2.亲密是指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激情指双⽅关系令⼈产⽣兴奋的部分,有强烈欲与对⽅结合的意愿,促使双⽅产⽣浪漫和外在吸引⼒的动机,也就是与性有关的动机驱⼒;承诺指的是愿意与对⽅相守的意愿及决定,短期来说是决定去爱⼀个⼈,长期是指对两⼈之间亲密关系所做的持久性承诺。
3.亲密是爱情的情感部分,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承诺是爱情的认知成分。
⼈类爱情中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爱情形式。
(四)利他⾏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为。
1.亲社会⾏为:是指⼀种有利于他⼈的助⼈⾏为,这种⾏为不⼀定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还可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风险。
(例如帮助他⼈、⾃觉保护环境等)2.利他⾏为特征:⽬的是有利于他⼈,⽽不是为了⾃⼰的私利;是⾃觉⾃愿的⾏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做出的;利他⾏为不求任何回报,是⼀种真正的⽆私奉献;利他⾏为具有⾃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付出⼀定的代价,但是个⼈并不会计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的存在的,它受到人们的自然差
别和社会差别的影响。 由于各阶层成员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价值观各个方面 都不同,这就造成了各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异。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社会偏见
偏见(prejudice):
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 知成分比较少,情感的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 响。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类别化(Categorization):
基本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将相似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形成刻板 印象。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
类别化的影响:
过于放大或强调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缩小同一群体内个体的差异; 对内群体知觉的差异性大于对外群体的知觉。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6.74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二、社会偏见
三、减少偏见的方法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分层(stratification):
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结构时,发现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和不平等现 象,是人与人之间、集团之间,也同地质结构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 若干等级层次。由此,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高低有序的层次就是社会 阶层(常新、邓俊荣,2002)。
A 猛推 A B
开玩笑
?
暴力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被试 白人
A种族 白人 黑人
暴力 8.28 8.99
开玩笑 6.43 6.24
白人,黑人被试都认为: 白人的行为是开玩笑; 而黑人的行为则是暴力行为。
(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他人对 个体的印象,也影响个体的 自我知觉。)
黑人
白人
黑人
7.38
8.40
7.19
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特
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夸大 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暴力 or 玩笑(H. A. Sagar & J.W.Schofield,1980) 被试观看关于一个白人或黑人与另外一个白人交往的录像带,谈话 很愉快,A 猛推一下B。这个“猛推”的行为是暴力或是开玩笑。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情感成分
偏见
外显 认知成分 (刻板印象)
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四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
三、归因理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 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 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
条件
区别性 她总对小 丑们发笑 (低)
一贯性
一致性
归因
玛丽为什么笑?
玛丽看一个小丑表演 时笑得很厉害。 被试在三种不同情况 下,对玛丽发笑的行 为进行归因。 (L.A.McArther, 1972)
可控性
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 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朴素心理学家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F.Heider,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个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努力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 身的难易程度、运气等。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五节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三、自我服务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为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 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而 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王登峰、侯玉波,2004)。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本章要点
* 刻板印象的概念 * 刻板印象形成 * 偏见形成的原因 * 如何消除偏见 * 性别角色的形成 * 归因理论 * 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1
主体: 她总对他 别人很少 发笑(高) 发笑(低) 玛丽 (86%) 每个人都 客体:小 发笑(高) 丑(61%) 别人很少 环境 发笑(低) (72%)
2
她没对别 她总是对 的小丑发 他发笑 过笑(高) (高) 她没对别 她以前几 的小丑发 乎没对他 过笑(高) 发过笑 (低)
3
第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 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 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
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 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图式对个人进 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理论 (H.H.Kelley,1967)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 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 分析行为的原因。
归因的作用
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从而对事物有预见性,以 便对环境有所控制,引导自己的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
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态度等个人所具有的 特征。外因指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等。
稳定性
行为的内外原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如内部的情绪状态),另 一部分则是稳定的(如个性特点、能力)
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 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男女两性在体力和其他生理能 力上的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出现了男女两性的责任 分化。最初的劳动分工,反复实践,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传承。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人类 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维持刻板印象的途径: 选择性记忆
倾向于看到期望看到的东西,更关注支持刻板印象的信息,忽略相 反信息。对和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记忆更好。
自我实现预言
西班牙人好斗 对西班牙人防御、逃避
侮辱、激怒西班牙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 的必然产物(王沛,2000)。 刻板印象的作用: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特定对
偏见的特点
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偏见的认知成份就是刻板印象; 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社会偏见
偏见的成因
动机因素: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 认知因素
偏见的危害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和延续,受到家庭、学校、大众传 媒等的强有力的影响:
家庭双亲的性别刻板印象 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观念, 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大众传播工具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2、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 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请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 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以及如何避免。
第三节
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三、性别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 vs 性别角色
性别(sex):生理差异(man,women) 性别角色(gender):男女心理、社会差异(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