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刻板印象的归因

合集下载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与归因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既定认知模式。

(个个人对某社会群体的图示)类别化——扩大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减小同一群体间的差异。

偏见:人们不要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其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原因;1动机因素:a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导致对弱势群体的替代性攻击,发泄情绪)b社会同一性理论:为实现社会同一性目标,对内部群体成员给予偏向对待)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独裁主义)3认知因素减少偏见的方法(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归因理论1、海德(Heider,F.)的朴素心理学海德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要对个人周围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二是对周围的环境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样,人们就会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

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因行为者内在的动机和人格特征直接引起的。

影响相应推断正确性的主要条件是:a社会赞许性水平。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越被社会所赞许,对其行为原因的推论就越困难。

b非共同性效应。

应根据行为的非共同性效应进行。

c选择的自由性。

只有从那些经过自由选择而采取的行动中,才能推断行动者的意图。

3、凯利(Kelley,E.E.)的三维理论(cube theory)凯利认为,要进行正确的归因,需要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这称为多线索归因。

在多线索归因中,尽管导致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即行为者本身、客观刺激物、行为产生的环境。

•区别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特殊。

•一致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的例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的例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的例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有很多,下面列举了10个例子。

1.需求与满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需求的驱动,包括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交需求、自我表达的需求等。

消费者会购买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2.认知与知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的认知和知识水平的影响。

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程度、对品牌的认知、对市场信息的掌握等都会影响其购买决策。

3.态度与信念: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的态度和信念的影响。

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对品牌的信念、对购物体验的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其购买决策。

4.个人价值观与人格特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偏好和选择有所不同。

5.情感与情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消费者可能因为情感上的需求而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比如购买某种品牌的产品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感。

6.社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消费者可能会受到家人、朋友、媒体等的推荐或影响而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

7.文化与传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偏好和选择。

8.个人经验与记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的经验和记忆的影响。

消费者可能会根据以往的购买经验和记忆来做出购买决策,比如选择之前购买过的品牌或店铺。

9.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的影响。

消费者可能会通过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或融入某个群体。

10.风险与安全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个人对风险和安全感的考虑。

消费者可能会考虑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售后服务等因素来判断是否购买。

以上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些内在因素的例子。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这些内在因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消费者,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

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

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消费者心理是指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可以由个人特征、社会环境、产品特点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种方面共同构成。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1. 社交因素:消费者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社会标准的压力。

朋友、家人或同事的推荐和购买决策可能会对消费者产生重要影响。

2. 个人需求: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和欲望是购买决策的重要驱动力。

个人特征和个人价值观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偏好。

3. 情感因素:消费者的情感状态、感觉和品味也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有时消费者可能会因为情感上的认同或满足而购买一个特定的产品。

4. 价格感知: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认知会对其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价格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认为产品具有价值的重要因素。

5. 品牌形象: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好感度和认可度也会影响其购买决策。

消费者通常会对他们所信任的品牌更有倾向性。

6. 商品特征:产品的特点和功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购买质量好、功能齐全、外观吸引人的产品。

7. 销售和市场策略:销售和市场策略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促销活动、广告宣传等因素可能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总结起来,消费者心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以迎合不同消费者心理的需求。

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导致其购买行为发生变化。

下面将详细探讨这些因素。

首先,个人特征和个人价值观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等个体特征会对其购买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娱乐方式和产品需求可能具有不同的偏好。

此外,个人的价值观也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价值观可以包括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关注,这些关注会影响其选择和购买行为。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的例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的例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的例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有很多,以下列举了十个例子。

1. 个人需求和欲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首先受到个人需求和欲望的影响。

当消费者感到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求或渴望时,他们更有可能购买。

2. 知觉和感知: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知觉和感知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产品的外观、品质、口碑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3. 情感和情感需求:消费者的情感和情感需求也会影响购买行为。

有些消费者可能出于情感需求购买某种产品,比如情侣购买情侣装、家长为孩子购买玩具等。

4. 个人价值观和信念:消费者的个人价值观和信念也会影响购买行为。

一些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购买某种产品,比如环保主义者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

5. 个人经验和知识:消费者的个人经验和知识也会影响购买行为。

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了解或者曾经使用过,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

6. 个人态度和态度形成:消费者的个人态度和态度形成也会影响购买行为。

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是否购买,比如对某个品牌的好感度高的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7. 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也是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之一。

消费者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朋友、家人、名人等的推荐或使用某种产品,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8. 文化和习俗:文化和习俗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比如在某些文化中购买礼物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

9. 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消费者的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也会影响购买行为。

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昂贵的产品,而收入水平低的消费者则更倾向于购买价廉物美的产品。

10. 个人偏好和品味:个人偏好和品味也是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之一。

消费者对某种风格、款式、颜色等有偏好或品味,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符合自己喜好的产品。

总结起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包括个人需求和欲望、知觉和感知、情感和情感需求、个人价值观和信念、个人经验和知识、个人态度和态度形成、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文化和习俗、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以及个人偏好和品味等。

消费者行为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行为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行为心理影响因素分析消费是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消费行为的形成与心理紧密相关。

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个人因素到社会因素,从认知因素到情感因素。

本文将探讨消费者行为心理影响因素的多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对消费的影响1.性格特征消费者的性格特征对于消费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外向性格的人更加喜欢社交活动,可能更加愿意在社交场合进行消费;而内向性格的人则可能更加喜欢在家中享受休闲时光,对于剁手等消费行为反而不太感冒。

2.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

购买特定类型商品的经验会影响人在未来的购买行为。

例如,曾经买过一件质量差的东西,之后在购买时就会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问题。

3.自我形象人的自我形象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

以购买服装为例,一个人的穿衣风格可能更加取决于他们的自我形象。

对于那些希望使自己看起来时尚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设计感更强的服装款式,而那些喜欢简单舒适的人则可能会选择更加随意的款式。

二、文化因素对消费的影响1.家庭教育来自家庭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往往会对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许多消费者会受到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从年幼时学到的关于消费行为的语言和做法。

2.社会文化价值观消费行为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发达国家中,垃圾食品很少出现在家庭饮食中,因为大家通常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会更加喜欢快餐和碳酸饮料,因此这些产品在当地销售也很成功。

三、社交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1.社交群体消费者往往会受到社交群体的影响。

事实上,许多消费决策都是在一个人的社交网络中做出的。

人们通常更加倾向于在可信赖的社交群体中购买产品或选择服务,而不是在陌生人之间购买。

2.社交压力在一些情况下,社交压力可以促使人们进行消费。

例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会感到必须出现光鲜亮丽,这会导致人们选择昂贵的服装款式或配饰。

四、认知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1.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水平会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

社会刻板印象的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

一、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刻板印象,又称社会刻板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社会裙体的成员,会因其裙体身份而对其产生一种刻板化的、简化的、片面的认知和评价。

这种认知和评价是以人的裙体身份为出发点,而非基于对个体的客观观察和了解。

社会刻板印象的特点包括:片面简化、成见固执、难以改变和刚性化。

二、社会刻板印象的心理学原理1. 认知经济原理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是基于认知经济的原理。

在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资源有限,个体为了提高认知效率,会对外界信息进行简化、归纳和分类。

当遇到来自不同裙体的个体时,人们往往会根据其裙体身份进行简单的评价,而不是深入了解其个人情况,这就形成了社会刻板印象。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主观择取性的理解实践进行的。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由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经验和所属社会裙体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

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当个体面对某一社会裙体成员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认知和评价,而形成社会刻板印象。

3.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信息时往往会存在一些认知偏差,例如确认偏误、选择性关注、刻板印象等。

这些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在认知片面化和成见固执的倾向,从而形成社会刻板印象。

4. 社会归因理论社会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候的偏好,认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体因素而非情境因素。

这种偏好导致了对他人行为的简化评价和片面认知,从而形成了社会刻板印象。

三、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会刻板印象对社会裙体成员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 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造成伤害。

由于社会刻板印象导致对社会裙体成员的简化片面评价,往往会使被贴上标签的个体感到自我认知受到了伤害,自尊心受到了损害。

2. 限制社会裙体成员的发展和机会。

社会刻板印象会使人们因为过于固执的认知模式而忽视了社会裙体成员的潜在能力和优点,从而削弱了其发展和融入社会的机会。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 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刻板印象的特点 固定性:印象难以随现实变化而变化,阻碍接受新观点, 偏见。 广泛性:性别、职业、种族、年龄、地域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图式(schema):
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 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 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A 猛推 A B
开玩笑

暴力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被试 白人
A种族 白人 黑人
暴力 8.28 8.99
开玩笑 6.43 6.24
白人,黑人被试都认为: 白人的行为是开玩笑; 而黑人的行为则是暴力行为。
(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他人对 个体的印象,也影响个体的 自我知觉。)
黑人
白人
黑人
7.38
8.40
7.19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本章要点
* 刻板印象的概念 * 刻板印象形成 * 偏见形成的原因 * 如何消除偏见 * 性别角色的形成 * 归因理论 * 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特
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夸大 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使得一个人在聚会上很害羞而另一个人却非 常好交际 什么促使一对看来很亲密的恋人分手?
14
15
何時作歸因? 發生了意料之外或不尋常的事情之時會問為什麼。 負面痛苦與不愉快的事件也會讓人想要探尋原因。 對於很重要的事情不確定時,原因的解釋也很重要。 歸因為什麼重要? 1.歸因(attribution)有助於人預測與控制環境 2.歸因決定我們的感覺、態度與行為 3.對於過去事件的歸因會影響我們對未來的預期: 內在歸因可增加對成功的預期
22
4.錯誤回饋的研究 情緒的體驗主要決定於哪些看似合理存在的原因,而 非內在的實際感覺,只要外在情緒能提供看似合理的 的名稱標示,即使是假的內在感覺也足以體驗到情緒。 5.錯誤歸因 人們會將真實的激起錯誤歸因於中性刺激所致,若用 於臨床治療,將可用於減少焦慮、恐懼、憂鬱等症狀, 然而目前成效仍不大。 6.歸因與情緒 B.Weiner(1986)認為不同的歸因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與歸因的原因向度(外在vs.內在)及可控制性有關。 7.歸因與文化 大多數不同文化的人都會問“為什麼”的問題?但不 同社會的基本歸因原則都不相同,歸因的內容也不一 定相同。
16
歸因的基本原則
Heider(1958)的朴素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中指出人有兩種強烈動機: 有條理的了解環境和控制環境
为了实现理解和控制,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和 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以使人们有预见 性,并指引自己的行为
归因的概念:
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 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 过程。
17
行为原因的结构
行为原因的维度(dimensions): 1)原因的所在 (locus of causality) 將行為歸因於內在狀態(態度、人格特質、能力、情 緒) 或外在力量(社會情境、他人壓力、天氣等) 2)穩定性(stability) 該原因(內或外在)是否具備永久的特徵 3)可控制性(control ability) 該原因是否在自己可控制範圍之內
18
如何做歸因
Harold Kelley(1967)提出共變模式 共變模式(covariation model)認 共變模式 為人常常會尋求某個原因與結果之間在許多不同狀況 下的聯結關係,人做歸因會使用三種訊息:(1)刺激對 象(stimulus object) (2)行為者(actor) (3)情境(context), 他們會檢查相同的結果是否會在不同的對象、行為者 或情境出現。 1)區別性(distinctiveness)行为是否特别? 此人只有在對這個刺激對象才有這樣的行為嗎? 2)一致度(consensus) 該情境中的其他人也有同樣的行為嗎? 3)一贯性(consistency)行为是否连续? 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對於同一刺激是否會產生相同 反應? 除了某原因之外還有其他看似合理的原因存在時,原來 原因所佔的份量將大打折扣,稱為折扣原理 折扣原理。 折扣原理
9
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当女性聚在一起的时 候,她们谈论的是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而男 性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无所不谈(通常都是 体育),除了他们的感受 “不露声色的男人”
10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分化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 等因素,共同导致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 印象
第一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1
刻板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来源
物理线索 显著性 从行为推论出的特质 类别化
认知者迅速地、自动地把获得的信息(知觉到的个体) 看做某类信息的一部分(归入某社会类别) 进而对该个体给出与刻板印象一致的评价
2
类别化与刻板印象
关于某社会类别的概念即刻板印象
比如一提到医生,你脑海中立即产生的印象(刻板印 象) 在医院里看见穿白大褂人便认为是医生(类别化)
直接接触—将某类人特点概括化和固定化 间接资料—他人介绍、大众传媒(多数情况)
6
刻板印象的维持
通常在无意识下发生 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图式一般性与人们以为的特例
僵化性
接触机会少便不容易改变
对抗相反信息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
7
刻板印象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一种(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社 会认知偏差 对社会认知的积极影响
4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 式. 它使人倾向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认识和解释 有关现象 刻板印象使社会推理的过程简化、快速
5
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
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进行归类 类别化是一个基本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对我们应 对复杂世界非常具有适应作用.
刻板印象形成的两条途径
刻板印象是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 而固定的看法
3
刻板印象-事例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 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 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 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 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
具有合理的、真实的成分,有助于简化认知过程, 为人迅速适应环境提供便利
对社会认知的消极影响
具有较高稳定性,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在对人 的认知中容易导致成见
8
性别与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的形成 性别刻板印象
人们对男女两性”应当”具有特定行为和特征 的相对稳固的信念.
11
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影响人们对待男女两性 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 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教材 教师观念 学生
大众传媒
12
归因 归因理论
Attribut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13
我们对他人做出的最重要推断之一就是他们 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典型的,而誇大自己 的意見和行為與別人的相似程度,稱虚假一致(false consensus) 另外當被要求列出自己最好的能力,並評估別人的 在這能力上多好時,會低估同儕的能力,稱虚假的 獨特性(false uniqueness)。
4.自利的歸因偏差 人容易將自己團體的正向行為與外在團體的負 向行為作內在歸因,反之亦然。 偏差的來源
20
對自己的歸因
我們對自己行為歸因的方式與對他人歸因的方式很類似, 這方面的研究取向產生了許多有關態度、動機與情緒 的自我知覺研究。 1.態度 心理學家長久以來一直認為人是經由內省與在意識中 檢視各種認知與感覺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態度。Bem (1967) 則認為我們藉由觀察自己的外顯行為來推論自 己的態度。當我們觀察到自己的行為是發生在沒有強 例外在力量的情境裡,我們會認為這是我們真正的態 度。
21
2.歸因與動機 從事某項工作而獲得高額報酬的人傾向使用外在歸因, 作相同工作卻獲得較少報酬的人傾向使用內在歸因, 稱為過度辯證(over-justification)。但當原先對活動的 興趣被突顯的時候,過度辯證的效果會減少。 另外,將多項有趣的活動混合在一起一段時間後,其 中一項活動的興趣可能會降低。不是所有的酬賞都會 降低內在動機,具體的酬賞比口頭酬賞更具破壞力。 3.情緒的歸因 我們對於自己情緒的知覺是決定於(1)我們所經歷生理 激起的程度及(2)我們所使用的認知名稱(乃檢視自己行 為與情境)的結果
19
對他人的歸因
我們常會對他人的行為作情境(situational or external attribution)或特質(dispositional or internal attribution) 歸因。對等推論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解释了我们如何判断他人的行为是由于个人特质还是 由暂时性的情境影响而产生。 依照Jones及Davis(1965)的說法,我們會使用數種線索 來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反應其基本特質: 1)社會赞许性 2)自由選擇or情境强迫 3)社會角色 4)對某人真正特質的預期
認知捷徑 人的動機與需求
25
歸因的個別差異
1.控制所在:一個人對於自己成功失敗或其他經驗的固定解釋 方式。 2.歸因形式:認為負面事件是內在、穩定與普遍的因素造成的 悲觀解釋形式,與憂鬱有關 3.重視內在控制是一種文化現象。
26
23
歸因歷程的偏差
1.對行動者特質的過度歸因 容易對別人的行為作特質的解釋, 即基本歸因謬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2.行動者與觀察者 当我们观察他人行为时,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 但是对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倾向于用情境因素作为解释
24
3.虚假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