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结构诗句作用

合集下载

诗歌结构

诗歌结构
转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
写景转而抒情,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前句
基础上直抒胸臆,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
诗歌的篇章结构
一、诗歌的开头 二、诗歌承转句 三、诗歌的结尾
一、常见诗歌的开头样式:
古诗的章法结构
教学目标:
1.把握古诗的基本章法(结构)。 2.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3.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古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即首句:有统帅全诗、点明题旨、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营造意境、 托物起兴,提供背景、设置悬念、提示下文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在内容上紧密相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三、诗歌的结尾
从感情的抒发或主题的表达来讲,诗歌 的结尾常见的有两种:
1.以景结情式
如: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作用:含蓄委婉,激发联想和想象,留不尽之意 于言外。
2.直抒胸臆式(议论抒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作用:感情真挚自然,不可遏抑,深化主旨。
3、设问留疑,启人想象。 如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 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湖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诗歌鉴赏结构作用类

诗歌鉴赏结构作用类

7.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在狱咏蝉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1)何遽(jù):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别离之曲。
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1分)(术语) 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抒发了诗人离 别的悲伤。 (1分) (内容) 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作用)
(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 4
【答案】以景结情。(1分)最后两句写 山上所望之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飞, (1分)映衬了一二句之情,衬托自己的 悲苦。 (1分)寓情于景,用这种手法使 全诗读来耐人寻味,余味无穷。(1分)
2.(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蝶来去。满目荒 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1.熟练掌握并运用有关结构作用的典型术语。 2.提高读诗、赏诗的能力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读诗的能力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阐述,而不是简单的贴标签
回顾:
表达 技巧
表达方式
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
构建网络:
1、提问方式: 1)……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赏析开头、结尾、中间...... 4)……在诗中的妙处如何?(开头句、中间句、结尾句)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完整版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完整版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中间句或转承句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或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名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

诗歌篇章结构作用 2019

诗歌篇章结构作用 2019

全诗
重章叠唱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 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 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 明对比。
首句
写法 时代/作者 提问开头 唐/杜甫 景物开头 唐/杜甫
题目 蜀相 绝句
作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时空开头
唐/崔护
题都城南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 1、首句一个“愁”字统领全诗(术语) 2、奠定了全诗苍凉感伤的基调,为下联写登临所见的凄 美衰败的清秋晚景作铺垫。(内容作用)。
首句作用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中间句作用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知识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知识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三、具体结构解析】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
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9、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 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
总结点评:分析诗句在结构中的作用时,依然首先抓具体的内 容,由内容点出结构中的作用。
有时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埋下伏笔,
为下文进行铺垫;有时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有的诗歌开头 又兼有上述几种情况。因此,理解诗歌开头的内容以及与下 文的联系,是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另外,题目中常常出现 的字眼除了“特点”,还有“作用”“好处”“效果”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六、变式训练】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六、典型例题】
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内 容),照应诗题,并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点明中心 “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结构主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回环往复的结构(二) 【一、定义】
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
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 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 度等等。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 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

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

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作者:高秀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11期以往,我们在理解诗歌时,经常强化诗歌的形象、语言、手法和思想内容等几个考点,在讲授时一般按照题材分专题讲授,归纳不同题材常见的意象,手法,风格,思想内容等。

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诗词的结构,诗词虽然是高度凝练的文章,但毕竟是文章,也由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构成,所以把握诗词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一、对诗的结构的把握诗有自己的构成模式: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

下面我以《师说》为例讲述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是文章的开头,一般紧承题目,如《师说》的第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便是起,它紧扣题目的“师”字来谈。

“承”是承接,一般是承接前文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师说》第二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段就具体讲述了老师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

“转”是宕开一笔转述其他,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师说》的第三段叙述了当今社会关于从师的风气问题,不再是单纯对老师的定义进行阐释,而是关注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宕开一笔,看似与上文疏远了,实际是加深了文章的内涵。

“合”是结尾,一般扣住题目和开头,就是和前文合。

师说的第四段就是“合”,从第三段对社会现象的叙述转到呼应前文关于“师”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许多的诗歌中也存在起承转合的写法。

例如: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闻潮(起)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观潮(承)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宽。

背景(转)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潮景(合)第一联“起”,交代事件的发生,呼应了题目的“望潮”:潮水袭来,发出轰隆隆的声音。

第二联“承”,承接第一联继续交代潮水来临后人们的举动“连骑出”“待观潮”,气势豪壮。

第三联“转”,不再写壮阔的潮水和盛大的观潮景象,转而写这一场面的宏大的背景:秋高日明,钱塘宽阔。

诗歌篇章结构作用

诗歌篇章结构作用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 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 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 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 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 • •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 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 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诗歌的全文结构
•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首尾呼应、重章叠句、 • 起承转合、总分(总领 总结 分写)、诗眼、 • 线索、伏笔 、 悬念、层层深入
诗歌各联手法及结构作用 • 首联:照应题目、统领全诗、开门见山、 交代时令、环境…营造氛围(渲染)——烘托心境、奠定 感情基调、为下文感情的抒发作铺垫 中间: 过渡:由上句…过渡|转而写到下句… 铺垫蓄势 照应题目、开头 具体解说、层层深入 尾联:总结全诗、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照应题目、呼应前文 以景结情、意犹未尽 全文:先景后情、先情后景、首尾呼应、重章叠句、起承 转合、总分(总领 总结 分写)、诗眼、线索、伏笔 、 悬念、层层深入
知识点梳理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 的有: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 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 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 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 ,自开自合。

舟中寒食 汪茂麟 落花风,寒食雨。几阵廉纤,催送春何遽!闲倚 篷窗临古渡,野店青帘,飘在垂杨树。 日归迟,时节误。暝色高楼,望断河桥路。燕子 来时愁欲暮,波上双双,飞过桥头去。 注:廉纤:小雨。 (1)概括 “落花风,寒食雨”在全词中的作用。 (5分) (2)作者在下阕中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请 简要赏析。(6分)

诗句结构作用

诗句结构作用
•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 相别之仓促。在于写聚、 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 泛菊:饮菊花酒。Βιβλιοθήκη • 吹梅:吹奏《梅花烙》。
•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 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 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白居易
•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 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 情。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 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 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 自然引出“影”,而“伴”字 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估 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作者思家时的一种 孤寂的心情。
• 荦确:山多大石。
•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般,承句多为写景或事。
邯郸冬至夜思家
•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 • 不应说着远行人。
诗 歌 的 章 法 结 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
起:起句。 承:承接。 转:转句,表明诗意的转 折变换。 合:结句,点明题旨,收 束全主主诗。

统帅全诗内容。 奠定感情基调。 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