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

合集下载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难点六实践与认识难点点拨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联系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

联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关系。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

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不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二者的关系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掌握丰富的、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二、由认识到实践
⒈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⒉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 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活动, 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 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 的特征。一方面, 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们 质性的活动, 质性的活动,又是人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 的能动的活动, 的能动的活动,并且 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 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 一致的支配。另一方面, 一致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 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 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 相联系的, 相联系的,变化发展 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 的。 物质手段, 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 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 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 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 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 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 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 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 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 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 因,直至发展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 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 目的。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论关系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论关系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论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客观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理性认识。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引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败。

因此,人们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水平,以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实践就可能陷入盲目。

同时,实践与认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发展又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抽象总结而产生的。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探索世界的规律,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出了具有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2. 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认识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得出了更为科学、准确的结论,并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是促进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为: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和能量,而认识又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案。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实践需要设计合理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方法,而正确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科学研究中,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推断,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更为丰富的实践体验,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为实践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支持,同时也为认识提供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未来二者将继续努力促进彼此的发展。

认识与实践

认识与实践

实践与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高中政治课本上讲:我们的认识一来源于与书本,二来源于实践。

毫无疑问书本知识也来自于实践。

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不进行改造和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没有直接经验,人的认识就无从开始,也就根本不可能有认识。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人或每一代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开始。

事实上,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们的知识大部分来自间接经验,即来自书本知识或社会教育。

那种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对人的认识来说,间接经验只是“流” 而不是“源”,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和他人那里则是直接经验。

因此,从总体上看,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诸多隐匿的方面呈现出来,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有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命题只适用于经验科学而不适用于演绎科学(数学和逻辑)。

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逻辑和数学公理表面上看来好象是先天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关系的反映。

正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客观事物的这种关系亿万次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获得了巩固的形式,这才形成了各种在人们看来是不证自明的逻辑和数学公理。

因此,即使是看似与客观世界无关的抽象理论,也源自实践。

2.所谓常识是指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知识或信念,它可以用判断和命题来表示。

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

认识与实践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认识的本质和结构1、什么叫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分类(1)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特点:形象性和直接性。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认识的结构(1)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表现: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这两种活动在要素和运行方式上的相似性、一致性。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作用:主体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从而实现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特征:第一,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本质的特征。

第二,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

认识世界所遵行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特点第一,认识结构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

第二,认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认识结构相对独立性的不断增强。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认识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四、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队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发展的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A、(1)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

(2)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一、概述1. 实践与认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条件。

2.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认识,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导向1.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

2. 认识是实践的导向。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的提升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影响和指导着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方向。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五、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是认识不断提升和丰富的基础。

2.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特殊规律。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形态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和特点。

六、结论1.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2.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1. 孔飞.《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李惠娟.《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七、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是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既包括一般规律,也包括特殊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推进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从中获得新的认识;而这些新的认识又指导和促进着新的实践活动,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与认识
先有实践还是先有认识?实践重要还是认识重要?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首先关于实践和认识,不同的哲学家就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定义,由这些不同的定义中就推演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论。

怎样看待实践与认识,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主观意志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活动,而认识活动则是客观世界对于人主观意志的一种塑造,是人的主观意志在观念上把握客观世界的过程。

而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是比较客观的,是经得起检验的。

Can We Have Unlimited Power这集纪录片中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关于能量、能源的认识与应用的发展历程。

回顾整个历史,一种新能源有时候是先在实验室里被发现、研究,然后开发出一套足够实用的理论,然后被投入生产,被广泛地应用,如电能;然而,有时候却是先被广泛应用,之后才有相应的研究揭示其内在本质与作用规律,如热能与蒸汽机。

对于一种能量的探索、研究自然是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而将其广泛应用则是人的实践活动。

那么从能源发展史上看,关于先有实践还是先有认识的问题,似乎答案是:不一定。

但我觉得实际上不然。

因为对于新能量的探索与研究并不是在脱离实践的前提下进行的。

不管你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你都必须做实验观察现象数据或者是研究他人的实验结果、现象。

做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而研究现有的他人的实验结果其实是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

只有在有了足够的实践经验之后,才能通过这些经验来总结规律,探索原理。

那么,关于实践与认识谁更重要的问题,有人常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当时在热力学还完全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涌现了大量利用热能提供能源的机械装置,并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因此认为实践是最重要的,没有认识我们也能够在实践中大有作为。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虽然有些能源的利用方式是在试验中被发明的,但大步地发展与提高都是有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而产生的。

如果没有研究理论的深入,虽然也会有进步,但可能会花费几千倍几万倍的时间,而且能否有质的突破也值得怀疑,比如你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又一次试验来发明电子显微镜之类的高端科技。

当然,这并不是说实践并不重要,首先如上段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实践也是人的认识能够作用于客观世
界的唯一途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光有认识没有实践,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可能就是一群懂得物质波粒二象性却过着茹毛饮血生活的高智商原始人。

那么,到这里,实践与认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明了了。

简单地说就是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基础,而认识可以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毛泽东对于实践论有过论述与完善,他在实践是认识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之后又加了一条我们在形成一些认识之后要不断通过实践去检验它。

加这样的一条是为了说明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是不断进行永不停歇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思想僵化,不要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误区。

最后,实践论对于我们生活最大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要多做事,多经历,多观察,然后同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总结,多升华,这样我们就能不断地发展、进步,把握这个世界的规律,然后大有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