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一、范畴定义
1、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关系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手段。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实践与认识

难点六实践与认识难点点拨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联系区别: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
联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关系。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
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不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二者的关系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实践与认识名词解释

实践与认识名词解释
实践与认识的名词解释:
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思维、行动和感情来处理外部环境及其内容。
它是一种真实的行动,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空想或者理论。
实践可以包括技术、创新、艺术、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等等。
它是一种“实践行动”,而非抽象的思考。
认识则是指人们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
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以及它所激发的思考,把客观事物抽象出来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不仅仅是把客观事物描述出来,而且要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从而使它们成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就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这个过程的前提,它是人们最初触及客观实体的行为,是认识进程的基础。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结果,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是将实践提升到抽象的层次。
这个过程不断地以螺旋的形式循环,实践认识又回到实践,一次又一次地不断重复,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发展。
因此,实践与认识名词解释的核心是,实践是人们处理外部环境及其内容的一种行动,而认识则是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
这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是
认识的前提,实践与认识之间不断地以螺旋的形式循环,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认识是人类理解世界、指导实践的主观活动。
实践和认识之间既有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也存在独立性和矛盾性。
因此,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与影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来源和动力。
人类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验证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实践过的认识才能得到验证和完善。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通过实践得到的新认识又反哺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与引领认识是实践的灵魂,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
认识可以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指导个体和社会的实践活动。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需要依靠认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
认识为实践提供方向、目标和方法论,推动实践向着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发展。
因此,认识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和冲突的一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认识又必须靠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认识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又能否决和修正不正确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者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
结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哲学思想史上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个体认识能力的重要基础。
只有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个体认识水平。
论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论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而认识则是人们对实践的反思和理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客观世界,获取到各种信息和数据。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认知的途径,是认识的来源。
例如,一个人只有亲身去种田才能真正了解农业的艰辛和农民的辛苦,才能真正理解农民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问题。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基础的事实依据和实证数据,使认识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认识是人们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指导实践的发展和改进。
例如,科学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理论推演,总结出一系列科学规律和理论,指导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抽象和概括,使实践具有目标性和指导性,使实践能够更加高效和有效地进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认识又指导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认识是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形成认识;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取到客观事物的真实信息和数据;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对实践进行分析和指导,实现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抽象总结而产生的。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探索世界的规律,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出了具有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2. 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认识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得出了更为科学、准确的结论,并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是促进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为: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和能量,而认识又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案。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实践需要设计合理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方法,而正确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科学研究中,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推断,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更为丰富的实践体验,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为实践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支持,同时也为认识提供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未来二者将继续努力促进彼此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参与改造、创造和实现目标的活动,而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维和推理等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实践操作,获得感知、经验和直觉等直接的认识素材。
实践依靠认识,可以实现目标和取得成效。
其次,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获得更加复杂和深刻的认识。
这种深入的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
此外,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验证,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可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提高认识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存在矛盾与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作为两个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过程存在的。
在实践中,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把握来指导实践行动。
而在认识中,实践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来深化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实现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和前提,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认识与实践

实践与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高中政治课本上讲:我们的认识一来源于与书本,二来源于实践。
毫无疑问书本知识也来自于实践。
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不进行改造和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没有直接经验,人的认识就无从开始,也就根本不可能有认识。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人或每一代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开始。
事实上,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们的知识大部分来自间接经验,即来自书本知识或社会教育。
那种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对人的认识来说,间接经验只是“流” 而不是“源”,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和他人那里则是直接经验。
因此,从总体上看,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诸多隐匿的方面呈现出来,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有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命题只适用于经验科学而不适用于演绎科学(数学和逻辑)。
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逻辑和数学公理表面上看来好象是先天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关系的反映。
正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客观事物的这种关系亿万次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逐渐在人们的思想中获得了巩固的形式,这才形成了各种在人们看来是不证自明的逻辑和数学公理。
因此,即使是看似与客观世界无关的抽象理论,也源自实践。
2.所谓常识是指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知识或信念,它可以用判断和命题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 ,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44蓝标题旁记笔记
来源
发展动力 检验标准 目的 归宿
基础 反作用
正确认识 实践发展
推动
错误认识 实践发展
阻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下列中国古代俗语体现实践对认识起怎样作用? 来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来源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马音 来源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标准 –事实胜于雄辩 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以致用 目的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 动力 –学然后知不足 动力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 ,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深化、拓展、提高、推移)的 动力(新问题、新变化;认识工具;认识能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输人血的再次成功 及又一次带来受血者死亡,直至终于发现科学输血方 法,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如何推动认识发展?
苹果的哪个部分最甜?
•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 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认识工具 (一)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 最甜 (二)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肩部 (三)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中间 (四)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苹果 核 顶部
发明碳酸饮料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碳酸饮料的发明——实践的含义
活动
生产工具、技术手段 人们 矿泉水
碳酸饮料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含义
对象
人们
能 动 性
改造客观世界
自然界
物质性活动
引 人类社会 起 变 化
区别纯主观思维活动
表 现
区别动物本能
形式多样
•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 • 变革社会的实践 43页专家点评
•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 属于认识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法治国家Fra bibliotek• 4.天气预报说2014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 ,最低温度4度 属于科学实验实践活动
• 5.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 属于认识活动 返回地球的飞行实验
• 法治国家
• 4.天气预报说2014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 ,最低温度4度
• 5.2014年10月24,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返 回地球的飞行实验
是对是错?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实践是主观认识与客 观事物联系的桥梁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主观符合客观
书:45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碳酸饮料 有助于延长花期
区分: 认识来源——实践 认识途径——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请问不用实践我们可以获得这个认识吗?
碳酸饮料为什么有助于延长花期?
• 实验原理:鲜花的专业保 鲜主要包括水、杀菌剂和 糖分,而碳酸饮料的营养 成分上一般都有柠檬酸、 糖,因此两种碳酸饮料均 有延长花期的效果,而有 色的色素会伤害植物,因 此无色碳酸饮料的保鲜效 果最好。
不是
观看—主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
是
是人类改造客观事 物的物质性活动, 属于科学实验
是对是错?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
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特点。
医药
园艺
食品 化工
水处理
化妆品
对于壳聚糖,我们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吗?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
实践证实:碳酸饮料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可以延长花期 原理:柠檬酸杀菌、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糖具有保鲜功效
提出新问题,利用新 工具:寻找更好的替 • 实践推动认识发展 代物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 的?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 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 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 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 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 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 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 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3)实践具有历史性、社会性
全面理解实践
•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 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材料
蜘蛛织网 人们认识了杂 交水稻的遗传 规律 观看芭蕾舞演 出 “神十发射成 功”
是实践吗
不是 不是
原因
不是人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人 这是认识行为 实践的行为—改造
物质性活动
手段是客观的
生产工具、技术手段
人们 主体是客观的
矿泉水
对象是客观的
碳酸饮料
结果是客观的
唯物论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为什么碳酸饮料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 时至今日,为什么各大饮料公司又相 继推出低卡碳酸饮料?
随着人们健康消费意识 的升级,果汁饮料、茶 饮料等市场出现快速增 长的态势,而碳酸饮料 市场则出现了萎缩。可 口可乐、百事纷纷调整 战略,推出“健怡”、 “轻怡”等低糖、低热 量碳酸饮料。
生产工具、技术手段
人们
碳酸饮料
低卡碳酸 饮料
辩证法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碳酸饮料的前身是天然矿泉水。在15世纪中期的 意大利,它最初用于治疗目的。 • 以后证实,人为地将水和二氧化碳气混合在一起 ,会具有一种特异的风味。 • 1772年英国人普里司特莱(Priestley)成为制造碳 酸饮料的始祖。 • 1807年美国推出果汁碳酸水,以此为开端开始工 业化生产。 • 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诞生于1866年,100多 年来以其严谨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前瞻的战略眼 光一直成为业界的领跑者……
• 三个答案哪一个正确? 清水 有色碳酸 无色碳酸
鲜花1天后、3天后、5天后花朵和枝叶的变化情况
如何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
清水
可乐
雪碧
这是三天后照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选择一种普通鲜花(康乃馨、 玫瑰、百合……) 2.在三个同样大小花瓶(其他容 器皆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 有色碳酸饮料(可乐)、无色碳 酸饮料(雪碧) 3.每个花瓶中放2-3只鲜花 记录鲜花1天后、3天后、5天后 花朵和枝叶的变化情况。
我们家挺 能吃酱油 ,也没觉 得变黑
91 %
不会
9%
会
不会啦, 爸妈在编 故事……
•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吃酱油 皮肤会变黑”就是错误的吗?
•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 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 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 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 起作用。
• 花店老板表示,可以在水中放入少量的糖 来延长鲜花的花期。不过出于成本考虑, 花店很少这样做。
壳聚糖
有没有一种类似糖的物质价格低廉又具有保鲜功效呢?
3.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 产生新问题 提供新工具
提高认识能力 深化认识发展
•
壳聚糖: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 作用得到的,这种天然高分子生物具有很好的血液相容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指导实践 的认识与实践结果对照)
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 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活与哲学的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
哲学概述——第1、2、3课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唯物论 第4、5课“探索世界本质、把握思维的奥秘”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辩证法 第7、8、9、10课“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 认识论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人生观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观 人应该怎样存在更有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壳聚糖
壳聚糖的广泛应用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之间怎样的关系?
• 认识的获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认识的真伪(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认识的发展(实践推动认识发展) • 认识的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 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对糖的追求而颇受欢 迎。随着糖精的应用逐渐广泛,人们对其是否安全的 担心也逐渐增加。 实践中产生了新问题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 生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科学思维方法-认识能力提高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 中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 证明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