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实验步骤

合集下载

电泳的正确操作方法

电泳的正确操作方法

电泳的正确操作方法
电泳是一种实验方法,用于分离和定量DNA、RNA或蛋白质的分子根据其大小和电荷的不同。

以下是电泳的正确操作方法:
1. 准备电泳仪和电泳槽:先确认电泳仪和电源正常工作。

将电泳槽插入电泳仪中,并加入足够的电泳缓冲液,注意不要漏电。

2. 准备样品:将待分离的DNA、RNA或蛋白质样品与适当的加载缓冲液混合,使其浓度适合电泳分离。

3. 加载样品:将混合好的样品缓冲液注入电泳槽的样品孔中,同时注意记录每个孔中的样品。

4. 设置电场:将电泳槽连接到电源上,并设置合适的电场强度和时间。

在DNA 或RNA的分离中,通常使用直流电场,而在蛋白质的分离中,则使用交流电场。

5. 开始电泳:打开电源,开始电泳过程。

根据样品的预期分离时间,进行所需的电泳时间。

6. 分析结果:电泳结束后,关闭电源,将电泳槽取下。

将凝胶置于透明平台上,使用紫外线照射仪或其他合适的方法来观察分离结果。

根据带有标记的参考标准来确定目标分子的位置。

7. 数据处理:根据分离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比如测量分子大小或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电泳操作中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避免电源和设备的误操作或短路。

此外,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还可能需要进行染色、转移或其他进一步的处理步骤。

因此,在进行电泳实验前,最好参考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手册,以确保正确操作。

蛋白质电泳操作步骤

蛋白质电泳操作步骤

SDS-PAGE电泳操作步骤:试剂配制:(实验中采用均为分析纯)(1)丙烯酰胺贮液(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丙烯酰胺贮液(T=30%,C=3%)称取29.1 g丙烯酰胺和0.9 g甲叉双丙烯酰胺,用双蒸水溶解,定容至100 ml,过滤备用。

(试剂有毒,操作中注意防护)(2)浓缩胶缓冲液(1 mol/L Tris-HCl,pH 6.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6.06 g Tris溶解于35 ml双蒸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6.8,再用双蒸水定容至50 ml。

(3)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pH 8.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18.16 g Tris溶解于75 ml双蒸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8.8,再用双蒸水定容至100 ml。

(4)10% SDS(5)10% 过硫酸铵(APS):使用前新鲜配制,低浓度APS一般当天用当天配制,勿过夜使用。

(6)尿素(7)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8)电极缓冲液(1×) (棕色瓶中4℃储存,一般使用3-4次)0.025 mol/L Tris,0.192 mol/L甘氨酸,0.1% SDS,pH 8.3(9)电极缓冲液(2×) (棕色瓶中4℃储存,一般使用3-4次)0.050 mol/L Tris,0.384 mol/L甘氨酸,0.1% SDS,pH 8.3(10)样品缓冲液(pH 6.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1.6 ml浓缩胶缓冲液(pH 6.8)+ 4 ml 10% SDS + 0.6 g二硫苏糖醇(DTT) +2.5 ml 87%甘油+0.1 mg溴酚蓝,用双蒸水稀释到20 ml.(11)考玛斯亮蓝R-250染色方法:a.固定液20%三氯乙酸b.脱色液250 ml乙醇,80 ml冰醋酸,加水稀释至1000 ml。

c.染色液称取0.29 g考玛斯亮蓝R-250溶于250 ml上述脱色液中样品处理:处理完样品应尽快使用,若存储,须于-20℃下。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质⼀、实验⽬的学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蛋⽩质的分⼦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蛋⽩质是两性电解质,在⼀定的pH条件下解离⽽带电荷。

当溶液的pH⼤于蛋⽩质的等电点(pI)时,蛋⽩质本⾝带负电,在电场中将向正极移动;当溶液的pH⼩于蛋⽩质的等电点时,蛋⽩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将向负极移动;蛋⽩质在特定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其本⾝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蛋⽩质颗粒的⼤⼩和分⼦形状、电场强度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定量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成的三维⽹状孔结构。

本实验采⽤不连续凝胶系统,调整双丙烯酰胺⽤量的多少,可制成不同孔径的两层凝胶;这样,当含有不同分⼦量的蛋⽩质溶液通过这两层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

由于上层胶的孔径较⼤,不同⼤⼩的蛋⽩质分⼦在通过⼤孔胶时,受到的阻滞基本相同,因此以相同的速率移动;当进⼊⼩孔胶时,分⼦量⼤的蛋⽩质移动速度减慢,因⽽在两层凝胶的界⾯处,样品被压缩成很窄的区带。

这就是常说的浓缩效应和分⼦筛效应。

同时,在制备上层胶(浓缩胶)和下层胶(分离胶)时,采⽤两种缓冲体系;上层胶pH=6.7—6.8,下层胶pH=8.9;Tris —HCI缓冲液中的Tris⽤于维持溶液的电中性及pH,是缓冲配对离⼦;CI-是前导离⼦。

在pH6.8时,缓冲液中的Gly-为尾随离⼦,⽽在pH=8.9时,Gly的解离度增加;这样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pH的不连续性,控制了慢离⼦的解离度,进⽽达到控制其有效迁移率之⽬的。

不同蛋⽩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进⼊分离胶后,各种蛋⽩质由于所带的静电荷不同,⽽有不同的迁移率。

由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存在的浓缩效应,分⼦筛效应及电荷效应,使不同的蛋⽩质在同⼀电场中达到有效的分离。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定浓度的⼗⼆烷基硫酸钠(SDS),由于SDS带有⼤量的负电荷,且这种阴离⼦表⾯活性剂能使蛋⽩质变性,特别是在强还原剂如巯基⼄醇存在下,蛋⽩质分⼦内的⼆硫键被还原,肽链完全伸展,使蛋⽩质分⼦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性的蛋⽩质—SDS复合物;此时,蛋⽩质分⼦上所带的负电荷量远远超过蛋⽩质分⼦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不同蛋⽩质间所带电荷上的差异。

westernblot电泳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电泳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电泳原理及步骤一、概述西方印迹(w es te rnb l ot)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

它通过将待检蛋白质进行SD S-P AG E电泳分离,再转移到聚合物膜上,利用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原理,检测目标蛋白质的存在与表达水平。

二、原理1.SD S-PA GE电泳分离-准备样品:将待检蛋白质样品加入去离子水、蛋白质缓冲液和还原剂混合,使蛋白质变性和解聚。

-加载样品:将样品加入聚丙烯酰胺凝胶(p ol ya cr yl am id eg e l)孔上。

-电泳分离:将准备好的凝胶置于电泳槽中,通电使蛋白质在凝胶中由负极向正极运动分离。

2.转膜-准备转膜装置:将P V DF或N C膜与吸水性纸张浸泡后,叠放在转膜装置中,并按压缩成一整体。

-预处理转膜:将转膜装置放入转渍缓冲液中浸泡,使其湿润。

-转移:将电泳完的凝胶与转膜装置层叠,加上固定层叠板,施加压力进行转膜。

3.免疫检测-封闭:将转膜后的膜置于封闭液中,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背景信号。

-孵育:将膜与目标蛋白对应的一抗抗体孵育,使其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

-洗涤:用洗涤缓冲液洗去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二抗检测:将膜与与一抗相应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孵育,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

-显示:加入发色底物,与酶催化反应,生成可视化的蛋白质带谱。

三、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将待检蛋白质样品加入适量去离子水、蛋白质缓冲液和还原剂混合。

-完全溶解样品,可加热至95°C处理。

2.SD S-PA GE电泳分离-准备分离凝胶:根据目标蛋白质的分子量选择合适浓度的凝胶。

-加载样品:用自动吸管或微量注射器将样品均匀地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孔上。

-启动电泳:将准备好的凝胶放入电泳槽中,加入电泳缓冲液,通电进行电泳。

3.转膜-准备转膜装置:按照转膜装置的说明书操作,准备好转膜膜和膜瓶。

-预处理转膜:将PVD F或N C膜与吸水性纸张浸泡,并放入转膜缓冲液中浸泡片刻。

凝胶电泳操作步骤

凝胶电泳操作步骤

凝胶电泳操作步骤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的方法,下面是凝胶电泳的一般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a.确定实验目的和所需分析的生物大分子。

b.准备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并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准备样品:a.根据需要提取或制备待测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处理。

b.确定样品浓度,并进行必要的稀释或浓缩。

3.准备电泳缓冲液:a.准备所需的缓冲液,并在适当温度(通常室温)下使其稳定。

b.调整缓冲液的pH值,并确保其适合所需分析的生物大分子。

4.准备凝胶:a.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凝胶类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或琼脂糖凝胶(agarose gel)。

b.准备适当浓度的凝胶溶液,并加入所需添加剂(如硼酸盐)来稳定凝胶。

c.将凝胶溶液倒入凝胶模具,并按需插入电极。

5.运行电泳:a.将凝胶模具放入电泳槽中,确保电极完全浸入凝胶溶液中。

b. 轻轻将样品或质量标准品(Marker)加入凝胶孔中。

c.关闭电泳槽盖,并连接电源。

e.设置合适的电压和运行时间,开始电泳。

6.染色和可视化:a.将凝胶取出,将其浸泡在染色剂中(如乙溴黄溶液或银染液)。

b.根据所需分析的生物大分子类型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并根据说明书进行染色步骤。

c.将染色后的凝胶放置在透明的平板背景下,使用适当的照明设备进行可视化。

7.数据分析:a.根据染色后的凝胶图像,观察样品的分离情况和带状图案,并记录相关数据。

b. 根据已知标准品(Marker)的迁移距离计算未知样品的相对迁移速率。

c.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需求,使用适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8.实验记录和报告:a.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参数和结果。

b.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步骤是一个一般性的凝胶电泳操作流程,具体的步骤和条件可能会因实验目的、样品类型和设备设置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化学电泳实验报告

化学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电泳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电泳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力使带电粒子在溶液中移动的技术。

在电泳实验中,待测物质(如蛋白质、DNA等)被加载到电极之间,在电场的作用下,带正电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粒子向阳极移动。

根据待测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可以判断其电荷量和分子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电泳仪、电泳槽、电极、样品管、凝胶板、注射器、移液器、剪刀、镊子、滤纸、胶水等;2. 试剂:电泳缓冲液、染色剂、脱色剂、待测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电泳槽:将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中,确保电极插入缓冲液中;2.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样品管中,加入适量电泳缓冲液,混匀;3. 准备凝胶板: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用剪刀剪去多余的凝胶板;4. 制备染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染色剂;5. 制备脱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脱色剂;6. 加样:将样品管插入凝胶板孔中,用注射器吸取样品,滴入凝胶板孔中;7. 上样:将凝胶板插入电泳槽中,确保样品位于电极之间;8. 电泳:打开电泳仪,调整电压和电流,使电泳过程持续进行;9. 取样:电泳结束后,用剪刀剪下含有样品的凝胶板;10. 染色:将染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染色5-10分钟;11. 脱色:将脱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脱色5-10分钟;12. 观察结果:观察凝胶板上的电泳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待测样品在电泳过程中向阴极移动,说明待测样品带正电;2. 根据待测样品在凝胶板上的迁移速度,可以计算出其分子量;3.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电泳结果,可以分析样品之间的差异。

六、讨论与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电压和电流,以确保电泳过程的稳定性;2. 样品制备过程中,确保样品浓度和纯度,以减少实验误差;3. 在染色和脱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时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4.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泳实验,可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实验参数,以提高实验效果。

DNA提取及电泳步骤

DNA提取及电泳步骤

1、将血样摇匀,吸取150微升(可稍剪短枪头),至1.5毫升离心管,8000转离心1分钟,弃上清。

2、加200微升ACD抗凝剂,8000转离心1分钟,弃上清。

3、再加200微升ACD抗凝剂,8000转离心1分钟,弃上清。

4、加250微升PBS缓冲液,摇匀。

以下试剂盒操作---------5、加500微升Buffer AP1,旋涡振荡10秒。

6、加100微升Buffer AP2,旋涡振荡10秒。

7、12000转离心10分钟。

8、将上清加入制备管中(制备管事先置于2毫升离心管中)。

9、12000转离心1分钟。

10、取出制备管,弃2毫升离心管中滤液,重新放回制备管,加700微升Buffer W1A。

11、室温放置2分钟。

12、12000转离心30秒。

13、取出制备管,弃2毫升离心管中滤液,重新放回制备管,加800微升Buffer W2。

14、12000转离心1分钟。

15、取出制备管,弃2毫升离心管中滤液,重新放回制备管,加500微升Buffer W2。

16、12000转离心1分钟。

17、取出制备管,弃2毫升离心管中滤液,重新放回制备管。

18、12000转离心1分钟。

19、取出制备管,置于洁净的1.5毫升离心管中,加200微升Buffer TE(可预热至65摄氏度)。

20、室温放置1分钟。

21、12000转离心1分钟。

22、取出制备管,DNA提取完成。

以下带防护手套操作-----------1、称取0.4克琼脂糖粉,倒入锥形烧杯。

2、量取40毫升1×TE溶液,加入烧杯。

3、稍摇匀,置微波炉加热煮沸30秒。

4、取出烧杯,用专用移液枪加5微升EB。

5、摇匀,趁热将1%琼脂糖倒入制胶板。

6、静置20分钟,小心拔出梳子。

7、根据样本数量,在洁净表面点上N个1微升Loading Buffer。

8、用移液枪抽吸,使5微升DNA模板(或PCR产物)与1微升Loading Buffer 混匀。

9、小心加N个混匀液于点样孔。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学习SDS-聚丙烯跌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解离而带电荷。

当溶液的pH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l)时,蛋白质本身带负电,在电场中将向正极移动;当溶液的pH小于蛋白质的等电点吋,蛋白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将向负极移动;蛋白质在特定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其本身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蛋白质颗粒的大小和分子形状、电场强度等。

聚丙烯酰胺礙胶是由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孔结构。

本实验釆用不连续凝胶系统,调整双丙烯酰胺用量的多少,可制成不同孔径的两层凝胶;这样,当含有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溶液通过这两层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迁移率。

由于上层胶的孔径较大,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子在通过大孔胶时,受到的阻滞基本相同,因此以相同的速率移动;当进入小孔胶时,分子董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减慢,因而在两层凝胶的界面处,样品被压缩成很窄的区带。

这就是常说的浓缩效应和分子筛效应。

同时,在制备上层胶(浓缩胶)和下层胶(分离胶)时,釆用两种缓冲体系;上层胶pH二一,下层胶pH=; Tris—HCI缓冲液中的Tris 用于维持溶液的电中性及pH,是缓冲配对离子:Cl-是前导离子。

在时,缓冲液中的Gly为尾随离子,而在卩日=吋,Gly的解离度增加:这样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pH的不连续性,控制了慢离子的解离度,进而达到控制其有效迁移率之目的。

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进入分离胶后,各种蛋白质由于所带的静电荷不同,而有不同的迁移率。

由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存在的浓缩效应,分子拜效应及电荷效应,使不同的蛋白质在同一电场中达到有效的分离。

A B如果在聚丙烯酰胺;疑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由于SDS带有大董的负电荷,且这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使蛋白质变性,特别是在强还原剂如疏基乙醇存在下,蛋白质分子內的二硫键被还原,肽链完全伸展,使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性的蛋白质一SDS复合物:此时,蛋白质分子上所带的负电荷董远远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不同蛋白质间所带电荷上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泳实验细节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① 每组将2只50 mL 、2只100 mL 容量瓶,3只200ml 烧杯洗净待用。

② 用100ml 的容量瓶准确配制0.10 mol/L 的KI 、AgNO 3各100 mL 待用,并配置0.010 mol/L 两种溶液各50 mL 备用。

③ 用0.010 mol/L 的KI 和AgNO 3分别配制0.005mol/L 的KI 和AgNO 3新鲜溶液100 mL 待用。

④ 在洗净的200 mL 烧杯中准确移入0.005 mol/L 的KI 26.0 mL ,在搅拌条件缓缓滴入22.0 ml 左右的0.005 mol/L 的AgNO 3,直至形成透明晶莹的AgI 溶胶。

⑤ 将制备好的溶胶沿洗净的电泳管中央细管缓缓加入,使溶胶高度与电极管口插入的电极头部同高(图二中刻度6)。

⑥ 沿电泳管的管壁(图中2)滴入0.005mol/L 的KNO 3辅助液,并且使辅助液要高出铂片约2 cm (图中刻度5),将滴加完KNO 3的溶液静置8-10分钟,观察辅助液与胶体间有无界面,无界面则重做。

⑦ 打开电源之前,检查电源粗调旋钮是否在零位,若不在:一定要调至零点,然后再打开电源;再分别调节粗调 、细调两个旋钮,使电压稳定在160伏,电泳一段时间,使负极一端界面下降2.0 cm (即图中刻度5到刻度6),记下移动所用时间(s ).注意:关闭电源时, 电压粗调旋钮也必须调至零点,方可关掉电泳电源开关。

⑧ 用导线测量两电极铂片间溶胶的长度。

相关公式:)]/(/[t /h 43002
L V E )(πηζ⨯=
h :2cm ,E=81 ,V=160V , η:在试验温度下水的黏度80,L :胶体的长度 ,t :上升所用时间。

1:中央细管2:电泳管管壁3:活塞4:电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