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考点归纳汇总3.3物质的组成-物质组成的有关计算方法-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沪教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沪教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和适应性的科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九年级化学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的基础知识。
1. 物质的分类物质根据其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类原子或原子团组成,如氧气、金属等。
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组成,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指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的符号由拉丁文或拉丁文名词的首写字母构成,如氧的符号为O。
3. 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的产物称为生成物。
化学反应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在右侧。
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必须保持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5. 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物质合成一种新物质,分解反应则是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更多新物质。
6. 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之间的比值,单位为克/摩尔。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一个单质分子的质量与碳-12同位素质量的比值。
7. 摩尔比及化学计量在一个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的摩尔比决定了反应的进行和生成物的数量。
化学计量可以通过平衡化学方程式来确定不同物质的摩尔比。
8.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体积之比来表示。
常用的浓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
9.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时,酸和碱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形成盐。
中和反应是酸碱中反应速率最快的一种。
10.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而非电解质则是指不能导电的物质。
3.3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依据化学式的计算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2024)上册

H为1,O为16
___C_为__1_2_,__O__为__1_6___________________
2.明确H2O中原子的个数比: 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 1
2.__明__确__C_O_2_中__原__子__的__个__数__比__:_________ ___碳__原__子__数__:__氧__原__子__数__=__1_:_2________
根据化肥的种类,分析营养元素, 计算化肥中营养元素的质量。
观察思考
化合物的化学式不仅可以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而且清楚地显示出所含
元素的原子数之比。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个CO2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 1:2 2个CO2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 1:2 大量的CO2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 1:2
.
4、阳信鸭梨,素有“天生甘露”之称,富含糖、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 成分。其中维生素C(C6H8O6)具有抗氧化性,强健骨骼和牙齿,增强免疫力,
预防感冒等疾病及等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6 B. 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 C. 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3 D. 一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3、某种含硫酸亚铁(FeSO4)的药物可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某贫血 患者每天要补充1.4g铁元素,服用的药物中含硫酸亚铁的质量是
(D)
A.3.18g B.6.95g C.10g D.3.8g
FeS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56—+3—25+—616—×—4 ×100%=36.8%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病人需要服用的药物中应含硫酸亚铁的质量= —316—.4.8g—% ≈3.8 g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一模块:基本常识与常见实验1.1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化学的定义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危险实验室物质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常用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1.2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由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离子的含义1.3常见离子的名称和化学式-常见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名称和化学式的记忆方法-硫酸根离子、硫酸盐、盐类和氧化物的命名规则1.4化学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质量百分含量的计算方法和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平衡计算第二模块: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数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历史演变2.2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原子的共价键和简单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晶格结构2.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趋势-主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应用第三模块:化学中的能量变化3.1热的概念和能量变化-热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平衡3.2燃烧反应和火焰-燃烧反应的定义、条件和特点-碳的燃烧反应和火焰的结构-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3.3蒸发和溶解的能量变化-蒸发和溶解的定义和特点-蒸发和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热和溶液的浓度第四模块: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4.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定义、特点和类型-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4.2双曲线反应和燃烧反应-双元反应和双曲线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燃烧反应的类型、条件和特点-燃烧反应的平衡计算4.3中和反应和盐类的制备-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盐类的命名和制备方法-盐类的性质和应用以上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必备的知识点,详细内容还需参考教材进行学习和总结。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汇总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1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用胶头滴管滴下的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7×1021个水微粒。
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1)现象: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2)解释: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证明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证明C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A烧杯中,所以A中的溶液变红,由于大烧杯的遮挡作用,氨气微粒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所以B中的溶液不变色。
其他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晾干、打开酒精试剂瓶瓶塞能闻到酒精气味、闻到花园里的花香……都能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
3.微粒之间有间隔实验一: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提示:水中含有红墨水)现象: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结论:实验证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1)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上图对比发现,空气要比水更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微粒间的间隔。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铁、金刚石等。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第2课时分子原子一、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氧气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是因为二者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可能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沪教版初三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
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氧气的性质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3 物质的组成 背记知识点-2020秋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3.3 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化学式的意义、读法和写法一、化学式的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二、化学式的意义[以水(H2O)为例]三、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口诀:金前非后,氧化物氧在后,先写的后读,先读的后写,角码下标不能丢,中间“化”字不可漏。
四、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1.符号(化学式、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只表示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个数。
例:2H——2个氢原子;2H2O——2个水分子;2Mg2+——2个镁离子;2SO42-——2个硫酸根离子。
2.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只表示一个(或每个)粒子中某元素原子的个数或原子团的个数。
例:H2——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H2O——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SO42-——1个硫酸根离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
3.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只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
例:Mg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SO42-——1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第2课时 化合价与化学式一、化合价 1.化合价的由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原子有固定的个数比,这是原子结构趋于相对稳定结构的结果,最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反映这个比值的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可见,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集合叫原子团,也叫根,如氢氧根(OH -),碳酸根(CO 32-)等,原子团也有化合价,例如氢氧根化合价是-1价,碳酸根化合价是-2价。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x ”或“-x ”表示,如Mg +2(OH )2-1。
4.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关系化合价标记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而离子的电荷数目和电性标记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5.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价为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原子结构-原子模型的发展-原子的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原子的量子化学-电子排布及元素周期表2.离子和化学键-离子的定义和特性-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命名方法-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各种化学键的分类和特点3.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平衡方程式和化学平衡-摩尔质量和摩尔计算-溶液浓度的计算4.酸、碱和盐-酸碱理论和酸碱指示剂-酸和碱的性质及化学式-酸碱滴定和中和反应-盐的命名和产生方式5.氧化与还原-氧化与还原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实例-金属的活动性和反应活性顺序6.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和性质-醇、醛、酮和羧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应用7.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关系-表观活化能和催化剂的作用8.化学能与能量变化-化学能和化学能的转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焓变计算以上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计算的方法,认识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九年级全册知识点上海

化学九年级全册知识点上海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变化、组成和结构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概述化学九年级全册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学习内容。
1. 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点1.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1.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粹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1.3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化合物中最小的稳定存在的粒子,而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4 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
2. 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点2.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物理性质指物质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2.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新物质,而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改变,但没有形成新的物质。
3. 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点3.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2 元素符号和元素化合价: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到两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元素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价数。
4. 有关溶液和浓度的知识点4.1 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4.2 浓度: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的质量或体积之比,常用的浓度单位有百分比体积浓度、百分比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5. 有关酸碱和中和反应的知识点5.1 酸和碱: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5.2 中和反应:酸和碱在适当的量下混合会产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6. 有关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6.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点突破此部分内容在中考化学中的要求如下: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难点:根据某些商品标签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精讲:考点一:计算物质的化学式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量又叫做相对分子质量。
说明:化学式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一个比值,不能用“g”或“kg”作单位。
【难点剖析】计算化学式量时相同元素原子之间用乘法,不同元素原子之间用加法。
思考:某叶绿素的化学式为:C55H70MgN4O6,其化学式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答案:相对分子质量为12×55+1×70+24+14×4+16×6=894易错点:加法和乘法要分清楚。
【重要提示】化学式中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其个数,计算时可先求出一个原子团的式量,再乘以其个数。
例如:Ca(OH)2化学式量为40+(16+1)×2=74考点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要点诠释】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之比=原子个数之比例题2CO中C和O元素的质量比=12:(16×2)=3:8。
易错点: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不是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之比。
【重要提示】可以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求化学式例题已知某铁的氧化物中Fe、O元素的质量比为7:3,求化学式。
思路分析:设铁的氧化物中Fe、O的原子个数为x、y,则由Fe、O元素的质量比为7:3,得:56x:16y=7:3解之得:x:y=2:3则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2O3。
考点三: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例题(泰州)豆浆被称为“植物奶”,其中含有的异黄酮(C15H10O2)具有防癌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异黄酮中共含有27个原子B. 异黄酮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C. 异黄酮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2D. 豆浆中富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糖类思路分析:A. 异黄酮由异黄铜分子构成的,一个异黄酮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 异黄酮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15=180,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10=10,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2=32,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 异黄酮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6×2)≠15:10:2,故选项说法错误。
D. 豆浆中富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B 【重要提示】可以通过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分数,求化学式。
思考:某物质的化学式量为160,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化学式为 。
【推导公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例题 锌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器官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体缺锌会引起各种疾病。
根据如图某补锌口服液的标签回答:(1)一个葡萄糖酸锌分子中含 个原子。
(2)每支该口服液中含葡萄糖酸锌的质量是 毫克。
思路分析:(1)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 12H 22O 14Zn ,故一个葡萄糖酸锌分子中共有原子的数目为12+22+14+1=49;(2)葡萄糖酸锌中所含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100%1212122161465⨯=⨯+⨯+⨯+ 14.3%。
因此每支该口服液中含葡萄糖酸锌的质量是6.5mg ÷14.3%=45.5mg 。
答案:(1)49;(2)45.5mg 。
技巧点拨: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则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提分宝典:【方法提炼】有关物质组成的计算是中考中的命题重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计算题中。
解此部分习题关键是要理解并记熟、运用有关公式:1. 化学式量(相对分子质量)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2.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3.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易错提醒】1. 化学式量(相对分子质量)不用“g ”或“kg ”作单位;2.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不是化学式中右下角数字之比。
【矫正训练】例题 2012年5月山东媒体报道称,一些菜贩使用有毒物质——甲醛(化学式为CH 2O )对长途运输的大白菜保鲜。
关于甲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氧化物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 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为1:2:1D.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0g 错解:误选C 或D错因:把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与化学式中右下角数字之比混淆,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g ,只注意到了计算结果30正确。
思路分析:A. 甲醛(化学式为CH 2O )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 由甲醛的化学式可知,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 由甲醛的化学式可知,1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甲醛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1,不是质量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D. 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6=30,但是不能以”g”为单位。
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B同步练习:(答题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1.蔬菜、水果中大多含有维生素C(C6H8O6)。
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属于化合物B.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 1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2.胞嘧啶(C4H5N3O)是DNA的水解产物之一,下列有关胞嘧啶的说法正确的是()A. 1个胞嘧啶分子中共有12个原子B. 胞嘧啶中含有C4分子C. 胞嘧啶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D. 胞嘧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3.草莓、香蕉等水果都具有芳香的气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乙酸乙酯(C4H8O2)等物质。
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是化合物B. 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14个原子C. 其中C、H、O元素质量比为2:4:1D.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4.实验测得某(NH4)2SO4化肥的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8.7%,则其中可能混入了()A. NH4HCO3B. CO(NH2)2C. NH4NO3D. NH4Cl*5.有一包混合物中含有Cu、CuO、Cu2O中的两种或三种,测得其中含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5%,关于这包物质的组成,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组成中肯定含有CuOB. 可能是Cu、CuO、Cu2O的混合物C. 可能是Cu、Cu2O的混合物D. 可能不含有单质Cu6.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A. 两个氮分子:2NB. 钙离子:Ca+2C. 两个氢原子:2H2D. 氧化镁:MgO二、填空题7.为减少龋齿,制造口香糖时常用木糖醇(C5H12O5)代替蔗糖。
(1)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一个木糖醇分子中有个原子,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木糖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8.世界上的物质丰富多样,有些物质能危害健康,现代社会中,毒品的危害并未完全消除,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依然存在,香烟的产销量依然巨大。
“珍爱生命,远离有毒物质”,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理念,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1)1839年6月,在广州虎门,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将二百多万斤英国走私鸦片全部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侵略和坚决禁毒的坚强意志。
鸦片的主要成分罂粟碱(化学视为C20H21O4N)中,C,O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2)近期,关于某地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进行大姜种植的报道引人注目。
“神农丹”的主要成分是涕灭威(化学式为C7H14O2N2S),在涕灭威中,所含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是。
(3)香烟中的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是一种剧毒物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吸烟能使人产生依赖性;②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③被动吸烟无害健康;④香烟中的尼古丁能诱发癌变;⑤吸烟能防治H7N9禽流感。
A. 只有①⑤B. 只有②④C. 只有②③D. 只有③⑤答案: 一、选择题1. B 解析:A. 维生素C 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维生素C 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6=72,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8=8,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6=96,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C. 维生素C 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 1个维生素C 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2. C 解析:A. 由胞嘧啶的化学式C 4H 5N 3O 可知,1个胞嘧啶分子中含有4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3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13个原子,故错误;B. 由胞嘧啶的化学式C 4H 5N 3O 可知,该物质是由胞嘧啶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胞嘧啶中不含C 4分子,故错误;C. 由胞嘧啶的化学式C 4H 5N 3O 可知,该物质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D. 由胞嘧啶的化学式C 4H 5N 3O 可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5+14×3+16=111,故错误。
3. C 解析:A. 乙酸乙酯含有三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 1个乙酸乙酯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14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 乙酸乙酯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4):(1×8):(16×2)=6:1:4,故选项说法错误;D. 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量为:12×4+8+16×2=88,故选项说法正确。
4. A 解析:先根据(NH 4)2SO 4化学式进行计算,如果(NH 4)2SO 4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比18.7%大,应该混入一种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小的氮肥;如果(NH 4)2SO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比18.7%小,则应该混入一种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氮肥,据此计算分析知:424(NH )SO 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约为21.2%,所以应该混入一种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