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部病害分离

合集下载

山木通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拮抗细菌的筛选

山木通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拮抗细菌的筛选

山木通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拮抗细菌的筛选宋微;王磊;张虎;潘静霞【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山木通病叶上分离叶斑病病原菌并鉴定,结果表明山木通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Alternaria sp.),根据柯氏法则此3种真菌均为叶斑病的致病菌,混合致病性最高可达100%.通过室内平板的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叶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对镰刀菌有较强拮抗性的细菌有6株,对尖镰孢菌有拮抗性的细菌有8株,对链格孢菌As1、As2这2株真菌分别有11、7株细菌对其有较强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12【总页数】3页(P172-174)【关键词】山木通;叶斑病;拮抗细菌【作者】宋微;王磊;张虎;潘静霞【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2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常绿木质藤本,园林中常用于垂直绿化,若其叶部病害严重将影响其观赏性。

目前,对病害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和营林措施为主,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防治,但化学防治有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有益微生物介导的生物防治是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改善作物生长和产量,同时确保人们消费安全和自然环境的安全[1 -3]。

现今对山木通叶部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分离得到叶斑病病原菌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叶部病原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细菌,以期在生物防治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研究材料山木通种植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苗圃地,2013 年7—9 月每月取病叶样,置于消毒后的塑封袋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纯化。

油橄榄叶部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油橄榄叶部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油橄榄叶部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2-09-19T09:05:05.36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月)4期作者:邹泽华1 吴兵2[导读] 油橄榄栽植中,易发性强且对叶部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孔雀病、炭疽邹泽华1 吴兵21.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凉山 6150002.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摘要:油橄榄栽植中,易发性强且对叶部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孔雀病、炭疽病、煤烟病,这些疾病发生后,会导致叶片大量脱落,影响果实品质。

一旦引发大面积扩散,会为油橄榄种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为此,文章分别针对油橄榄叶部常见病害的病原菌、发病规律及症状特征进行了分别阐述,并逐一针对性提出了这三种叶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提高油橄榄长势,保障油橄榄栽培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橄榄;叶部病害;综合防治由于油橄榄营养价值高、经济性强,目前凉山地区油橄榄栽种量逐年增加,产量日渐扩大。

病虫害是影响油橄榄栽种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叶部病害危害较为严重,且发生率逐步递增,为油橄榄产业发展产生了制约,因而,需要结合油橄榄叶部病害规律探寻可行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油橄榄的常见叶部病害分析1.1孔雀斑病1.1.1病原菌孔雀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致病病菌是环梗孢菌,通常发病率为20%,流行性发病时,此病会危害所有病枝。

此病原菌通体褐色,先发育为子座状结构并生长短枝,而后会经由角质层侵入叶片表面,进而形成褐色且基部为球形的分生孢子梗,而后顶端逐步形成分生孢子,从脱落的孢子痕之下生出,且梗顶会产生多个环纹。

分生孢子两头尺寸不一,分别介于10至12um、14至27um之间,生有偏褐的平直基部。

1.1.2发病规律孔雀病致病菌的分生孢子、菌丝体会潜藏于油橄榄的病枝叶或病果中越冬。

待第二年春季气温转暖,病枝叶及病果中的旧病斑会逐步向外侧扩散,产生褐色霉圈层,并继续生成分生孢子,这是孔雀病的侵染源头。

聊红椿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聊红椿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聊红椿是我们团队经过多年选育得到的红果臭椿新品种(证书号:20190262),翅果颜色鲜红,灿烂如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1]。

红果臭椿是臭椿的一个变种,大型落叶乔木,对土壤的适应力强,可以改善环境,不仅果实艳丽,而且木材优良,用途广泛,是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2]。

王教敏调查采集臭椿的病样组织进行分离观察,经过致病性测定发现炭疽病的致病菌致病性强,严重影响臭椿的生长,降低臭椿的价值[3]。

王树和等在河南省的调查发现臭椿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圆形褐色,经过病斑组织分离、形态学观察、柯赫氏验证、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炭疽病的致病菌是果生炭疽菌[4]。

有很多植物都会得炭疽病,韩小勇等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紫山药炭疽病病斑组织进行分离,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得到6株致病菌,不同的致病菌致病力不同,其中致病力最强的是暹罗炭疽菌[5]。

张世才等通过对重庆加工型辣椒的炭疽病进行调查,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确定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并进行了毒力测定找到了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有效药剂[6]。

本研究于2020年在聊城大学生态园采集病叶,经分离纯化得到一种炭疽菌,进一步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确定炭疽病的致病菌是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 ),该研究结果为聊红椿炭疽病防治奠定了基础,也可为聊红椿的推广提供帮助。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在2020年8—10月在聊城大学植物园内采集聊红椿叶部病害样本;致病性测定供试健康幼苗是实验室培养的聊红椿幼苗,生长时间120d ,健康无病害,长势一致。

真菌培养采用PDA 培养基,所用化学药品为国产分析纯,分子试剂购自泰安联星公司。

1.2仪器与设备超净工作台、上海博讯BSG-250光照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PCR 仪、Olympus 光学显微镜、恒温水浴锅、培养皿等。

收稿日期:2022-10-31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2019GNC106018);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0MC125,ZR2013CM006);山东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DKL2017015)。

叶部病害分离

叶部病害分离

4. 一般分离方法
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其分离的方法不同,而同一种材料 又可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组织 分离和稀释分离法。
(1)组织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尤其是叶部病害)的分离一般都是用组 织分离法,即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无菌水洗 过之后,移在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注意事项: ① 组织大小要适宜,一般为4-5mm的小块。 ② 切取的组织块必需是病健交界的部位。
注意事项: ① 培养性状的观察与描述需要不断的观察,有一定的时间延续性; ② 最好选用多种培养基; ③ 培养性状的描述要注明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和有无光照等。
(2)生长量的测定
为了研究真菌的营养要求和环境影响,必需知道他们的生长率。 在一定时间内菌丝体增长的量,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长率。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量与培养时间表现了特定的关系,如果 测量的次数较多,就能得到一个平滑的曲线,曲线的倾斜度就 是真菌菌丝的生长率。
氯霉素:浓度为5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
使用方法:除去氯霉素可在灭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应在培养基灭菌后 并冷却至45度左右时加入。 ③ 双层培养基法 真菌菌丝体能够穿透培养基,而细菌则没有这种能力。
5. 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培养真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它的性状;研究环境条件对它的影响; 了解其生理生化特性。
③ 要掌握消毒时间的长短。
(2)稀释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很少用稀释法分离,但对于一些
产孢子量极大的病原真菌和霉菌,可以配制成孢子悬浮液进行
稀释分离。 具体步骤:将寄主组织受害部分的孢子洗下配成悬浮液, 经稀释后与熔化并冷却到45度左右的培养基混合,然后倒在灭 菌的培养皿中。
注意事项:

金刺梨叶部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鉴定

金刺梨叶部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鉴定

金刺梨叶部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鉴定张兴跃,刘天雷∗,从春蕾,兰晓君㊀(安顺学院农学院/黔中特色高效农业植保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贵州安顺561000)摘要㊀[目的]明确金刺梨叶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病原菌种类㊂[方法]于2021年6㊁7㊁10月对安顺市普定山地金刺梨产业示范园金刺梨2种主要叶片病害黑斑病和白粉病进行调查,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科赫法则检测叶片黑斑病病原菌㊂[结果]6㊁7月金刺梨叶片的黑斑病和白粉病病株率分别为68.00%㊁68.00%和40.00%㊁62.00%,而10月黑斑病病株率则高达94.00%,白粉病病株率为0,病情指数分别为0.0228ʃ0.0143㊁0.0410ʃ0.0394㊁0.1664ʃ0.0947和0.0680ʃ0.1360㊁0.0770ʃ0.1115㊁0.0002ʃ0.0004㊂通过分离得到叶片黑斑病病原菌共2株,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紫荆间座壳菌(Diaporthe cercidis.)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㊂金刺梨2种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其中10月黑斑病病害的发生最为严重,白粉病未见发病㊂[结论]报道了金刺梨叶片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其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㊂关键词㊀金刺梨;叶部病害;紫荆间座壳菌;粉红单端孢菌;发生规律;病原分离中图分类号㊀S 436.612.1+4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4)05-0147-05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4.05.036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nvestigation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Leaf Diseases of Rosa sterilisZHANG Xing-yue ,LIU Tian-lei ,CONG Chun-lei et al㊀(Agricultural College,Anshun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al Plant Protec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entral Guizhou,Anshun,Guizhou 561000)Abstract ㊀[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primary pathogen species of leaf diseases in Rosa sterilis S.D.Shi.[Meth-od]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wo main leaf diseases,black spot,and powdery mildew,at the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park of Rosa sterilis S.D.Shi in Puding Mountain,Anshun City,in June,July,and October 2021.The pathogen of leaf black spot was detected using the tissue separation method and Koch s rule.[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eased plant rates of black spot and powdery mildew were 68.00%and 68.00%,40.00%,and 62.00%,respectively,in June and July.In October,the rate of black spot disease was as high as 94.00%,while the in-cidence of powdery mildew was 0.The disease index was 0.0228ʃ0.0143,0.0410ʃ0.0394,0.1664ʃ0.0947,and 0.0680ʃ0.1360,0.0770ʃ0.1115,0.0002ʃ0.0004,respectively.Two strains of leaf black spot pathogens were isolated.Through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dentification,they were identified as Diaporthe cercidis and Trichothecium roseum ,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of the two main leaf diseases of Rosa sterilis S.D.Shi varied with seasons.The occurrence of black spot disease was most severe in October,with no incidence of powdery mildew.[Conclusion]The pathogen species of leaf black spot in Rosa sterilis S.D.Shi were reported,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disease control.Key words ㊀Rosa sterills ;Leaf diseases;Diaporthe cercidis ;Trichothecium roseum ;Occurrence regularities;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基金项目㊀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基础 2017 1001);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黔教技 2022 052号);安顺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安市科农 2018 18号);安顺学院基金资助项目(Asxyxkpt201902);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110667007)㊂作者简介㊀张兴跃(1999 ),男,贵州兴义人,从事植物保护研究㊂∗通信作者,讲师,从事果树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3-05-09㊀㊀金刺梨(Rosa sterills S.D.Shi)又名无籽刺梨㊁搭钩刺梨,属蔷薇科蔷薇属多年生落叶攀缘性灌木[1]㊂1983年首次发表[2],与刺梨是近源种㊂后经过人工引种开始大面积种植,贵州境内主要分布在兴仁㊁安顺㊁贵阳㊁毕节㊂金刺梨作为第三代特色水果之一,果实含有丰富的V C 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㊁抗衰老㊁降血糖等功效,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3]㊂近年来,金刺梨随着面积的增加病虫害也逐渐加重,但有关其病害的相关研究较少㊂钟漫等[4]对安顺无籽刺梨白粉病和褐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发现哈茨木霉菌抑制剂和波尔多液均能有效抑制2种病害的发展,用2250g /hm 2哈茨木霉菌抑制剂防治白粉病,用1ʒ2ʒ200波尔多液防治褐斑病可提高无籽刺梨的健康程度和产量㊂张秀伟等[5]报道了开花期危害金刺梨幼嫩果梗的黑斑病,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了导致该病害的真菌病原菌Phomopsis capsici ,并探讨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发现该菌最适宜在28ħ㊁pH 4,果糖和蛋白胨为碳氮源及连续光照的条件下生长,其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0ħ㊂张秀伟等[6]还筛选出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最佳防治药剂,为金刺梨黑斑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㊂Shi 等[7]分离鉴定了导致金刺梨果实采后腐烂的主要真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 ㊂叶片黑斑病㊁白粉病在与金刺梨同属的蔷薇植物中发生也非常严重㊂如月季黑斑病,病原菌主要为蔷薇盘二孢(Diplocarpon rosae )[8]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9]真菌㊂其中,蔷薇盘二孢专性寄生蔷薇属植物,是一种难培养菌[10-11],该病能对月季㊁玫瑰的叶片㊁叶柄㊁嫩枝及花梗和花造成危害,使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致使大量叶片脱落,枝条光秃,初发病时出现褐色小点,后变为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呈现放射状,后期会产生黑色疱状凸起即分生孢子梗[12]㊂而另一种则是被鉴定到最多的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13],如陈雪莉[14]鉴定出月季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在发病初期同样出现褐色小点,后期病斑会产生少量黑色颗粒,直到叶片全部脱落至植株死亡,对月季的危害严重㊂其次是白粉病,在蔷薇属的月季或玫瑰上引起病症的病原菌是蔷薇单丝壳菌和毡毛单囊壳菌[15],该病菌主要通过感染叶片㊁花蕾㊁嫩枝等致病,感病严重的植株会出现枝条扭曲㊁叶片皱缩及花蕾畸形等,可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16-17]㊂有研究表明,危害金刺梨的白粉病病原菌属于蔷薇白粉病病原中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2024,52(5):147-151㊀㊀㊀的毡毛单囊菌[18],同样也严重危害着金刺梨㊂由于对金刺梨病虫害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病害的相关研究较少㊂而病虫害是金刺梨生产过程中重要的限制因素,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是进行有效防控的前提㊂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刺梨园调查发现,在金刺梨上出现了与月季黑斑病发病症状类似的病害以及白粉病病情㊂笔者以安顺普定县金刺梨种植基地为试验区展开病害调查,明确叶片黑斑病及白粉病的危害程度,并对金刺梨叶片黑斑病进行病原分离,明确主要病原菌种类,旨在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调查地概况㊀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偏杨村牛干坝)山地金刺梨产业示范园(105.78ʎE,26.20ʎN,海拔1398m),种植面积66.67余hm 2,果园处于丰果盛产期㊂1.2㊀病害调查方法㊀以金刺梨种植基地为试验区进行调查㊂通过在金刺梨园内行走观察,记录病害发生种类及严重程度,同时采集具有明显病症的枝条㊁果实㊁叶片等样本,对采集样本记录,并带回实验室进行病症描述,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㊂1.3㊀病株率及病情指数计算㊀针对危害较严重的叶片黑斑病㊁白粉病按照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㊂每个样点选取5株金刺梨,每株按东㊁南㊁西㊁北㊁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采集10片叶片㊂针对不同病害,参考月季黑斑病和白粉病的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㊂每个点选取10株,记录感病株数,明确其发病程度,计算病株率㊂黑斑病㊁白粉病分级标准[4,19]:0级,植株健康生长,叶片上没有病斑;1级,植株叶片上有极少病斑,病斑较小,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25%以下;2级,植株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叶上病斑小,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25%~50%;3级,植株叶片上有较多病斑,叶上病斑大,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50%~75%;4级,植株上有很多病斑,叶上病斑较大,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75%以上㊂病情指数的计算[20]:病情指数= (各级发病叶片数ˑ各级别的代表值)调查叶片总数ˑ最高级别代表值)ˑ100%病株率的计算:病株率=感病株数/调查总株数ˑ100%1.4㊀病原菌分离与鉴定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有病状的叶片及果实进行病原菌分离与纯化㊂在病组织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剪下2~3mm 大小的组织块,先用75%乙醇消毒2~3s,后用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min,无菌水清洗3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接到PDA 培养基上,置于27.3ħ恒温箱中无光培养,待边缘长出菌丝后,挑取最边上的菌丝进行纯化,重复2~3次直至获得纯培养㊂对病原菌进行镜检记录菌丝及分生孢子形态,参考‘植物病原真菌属分类图索“[21]等进行鉴定㊂1.5㊀致病性检测㊀根据科赫法则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㊂取正常叶片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清洗,用无菌滤纸吸干,用无菌接种针将叶片刺伤接种有菌丝的培养基块,重复3次,并以无菌培养基块作为CK,置于27.5ħ恒温箱中进行无光保湿培养,待出现症状后及时记录发病情况㊂1.6㊀分子生物学鉴定㊀采用试剂盒提取真菌的基因组DNA 为PCR 扩增模板,以真菌通用ITS1(5ᶄ-TCCG -TAGGT-GAACCTGCGG -3ᶄ)和ITS4(5ᶄ-TCCTCCGC TTATTGATATGC -3ᶄ)作为引物进行PCR 扩增㊂PCR 反应体系为50μL:DNA模板4μL,ITS1和ITS4各2μL,2ˑMaster Mix 25μL,加入ddH 2O 至50μL㊂PCR 反应条件:在95ħ条件下预变性5min,95ħ条件下30s,后退火至58ħ保持30s,之后72ħ条件下延伸80s,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ħ延伸10min,4ħ下保存㊂经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再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Blast 软件在Gen-Bank 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㊂1.7㊀数据处理与分析㊀采用WPS Office Excel 2019进行数据统计,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LSD 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多重比较;在NCBI 数据库中用Blast 软件进行同源性对比,利用Chromas 和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叶片黑斑病发生特点及危害程度2.1.1㊀发生特点㊂该病主要危害叶片㊁叶柄及幼果㊂在3 5月金刺梨生长高峰期开始发病,6 7月逐步大面积蔓延,9 10月果实成熟期危害最严重㊂根据新老叶片发育程度不同,其危害症状也不同㊂在嫩叶起初为1~2个针眼大小的红褐色圆形小斑点,随后病斑扩大并向叶片及叶柄处扩散形成密集㊁不规则的星状斑或单独病斑,且病斑中央出现大量焦黑色水泡凸起,边缘不明显,且为淡红色㊂老叶出现病斑时,叶表面呈现淡黑色,多为圆形和不规则形斑,叶肉组织为红褐色㊂后期多个病斑连成一片,边缘常伴有锈黄色出现,病斑表面有白色点状颗粒物,压碎后变成盐状晶体㊂严重时,病斑几乎布满叶片及蔓延整个叶柄乃至整个植株(图1)㊂2.1.2㊀危害程度㊂通过2020 2021年对普定县马官镇金刺梨园进行调查,发现危害金刺梨的病害分别为叶片黑斑病㊁褐斑病㊁白粉病㊁果梗病害㊂2021年对危害最严重的叶片黑斑病㊁白粉病2种病害危害程度进行随机调查,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㊂结果表明:6和7月黑斑病的病株率均为68.00%,病情指数分别为0.0228ʃ0.0143㊁0.0410ʃ0.0394,6㊁7㊁10月平均病株率达到了76.67%㊂10月危害最为严重,病株率高达94.00%,病情指数为0.1664ʃ0.0947,均显著高于6和7月,3个时间段的叶片黑斑病病株率均很高㊂白粉病6和7月的病株率分别为40.00%㊁62.00%,病情指数分别为0.0680ʃ0.1360㊁0.0770ʃ0.1115,而10月的病株率为0,病情指数为0.0002ʃ0.0004,6㊁7㊁10月平均病株率达34.00%,各月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表1)㊂2.2㊀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检测㊀通过组织分离得到2株病原菌,即HS -1菌株与HS -2菌株㊂分别对HS -1㊁HS -2菌株进行回接,以无菌培养基块为CK,用含有菌丝的培养基块进84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注:A为嫩叶发病症状;B为老叶发病症状㊂Note:A is the symptoms of tender leaves;B is the old leaf disease symptoms.图1㊀叶片黑斑病田间为害症状Fig.1㊀Symptoms of leaf black spot field damage 表1㊀金刺梨叶片黑斑病和白粉病危害程度调查Table1㊀Investigation on the damage degree of powdery mildew andblack spot disease of Rose sterills调查时间Survey time 黑斑病Black spot disease病株率Diseaseincidence%病情指数Diseaseindex白粉病Powdery mildew病株率Diseaseincidence%病情指数Diseaseindex2021-06-1968.000.0228ʃ0.0143b40.000.0680ʃ0.1360a 2021-07-3068.000.0410ʃ0.0394b62.000.0770ʃ0.1115a 2021-10-1394.000.1664ʃ0.0947a00.0002ʃ0.0004a ㊀注:采用LSD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分析,病情指数中 ʃ 后为标准偏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㊂㊀Note:LSD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method is used,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ʃ in the disease index;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same colum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行刺伤回接,3次重复㊂结果表明,HS-1菌株回接2d后,出现明显症状,病斑为圆形,HS-2菌株回接7d后出现明显症状,二者均与田间症状一致㊂CK均未发病(图2)㊂2.3㊀病原菌形态学鉴定㊀黑斑病HS-1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11d后的形态如图3A㊁3B所示㊂HS-1菌落形态呈同心圆状,正面第一圈内菌丝浓密,外圈较稀疏,后期表面产生水泡,后变黑色㊂菌丝无色,有隔膜,分生孢子器散生,初步鉴定为紫荆间座壳菌㊂HS-2菌株边缘不齐,菌落粉红色,呈年轮形态㊂孢子梗细长不分枝,分生孢子聚生于顶端,且为双胞型,长圆形或梨形,表面光滑㊂HS-2菌株初步鉴定为粉红单端孢菌(图3C㊁D㊁E㊁F)㊂注:A㊁B㊁E㊁F分别为CK的正反面;C㊁D㊁G㊁H分别为菌株HS-1㊁HS-2回接检测㊂Note:A,B,E,F ar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s of CK respectively;C,D,G,H are the detection of strain HS-1and HS-2respectively.图2病原菌致病性测试Fig.2㊀Pathogenicity testing of pathogens 94152卷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兴跃等㊀金刺梨叶部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鉴定注:A㊁C为病原菌HS-1㊁HS-2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正面形态;B㊁D为HS-1菌落反面;E㊁F为HS-2菌株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㊂Note:A and C are the positive colony morphology of pathogenic bacteria HS-1and HS-2strains on PDA medium;B and D is the reverse side of HS-1colo-ny;E and F are conidiophores and conidia of HS-2strain.图3㊀分离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Fig.3㊀Colony morphology of pathogens isolated on PDA medium2.4㊀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㊀提取病原菌总DNA后PCR 扩增结果见图4㊂通过ITS1/ITS4扩增分别获得了HS-1菌株553bp条带和HS-2菌株585bp条带,将获得的rDNA-ITS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经Blast比对分析,HS-1菌株与Gen Bank中Diaporthe cercidis.序列相似度为97.81%,HS-2菌株与Gen Bank中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的序列相似度为100%㊂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NJ 树)㊂如图5所示,HS-1菌株与Diaporthe cercidis.(Gen Bank accession:MZ895498.1)聚于同一分支,两者亲缘关系最近; HS-2菌株与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Gen Bank accession:KY825116.1㊁JN176580.1㊁OM811280.1㊁MK397318.1)聚在同一个进化分支,表明其与粉单端孢菌遗传距离最近,而Fusarium domesticum单独在另一个分支;进一步结合形态学的特征,鉴定出HS-1菌株为紫荆间座壳菌(Diaporthe cercidis.),HS-2菌株为粉红单端孢菌㊂注:M.D2000marker;1.HS-1菌株;2.HS-2菌株㊂Note:M.D2000marker;1.HS-1strain;2.HS-2strain.图4㊀PCR扩增电泳图Fig.4㊀The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PCR3㊀结论与讨论通过调查发现,金刺梨叶部病害发生较严重,叶片黑斑病在3㊁4月就开始发病,直至10月份,在果实成熟期间达到了高峰期㊂这种病虽不造成植株枝条光秃和大量叶片脱落,但叶片是金刺梨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病原的侵入使叶片的叶肉组织坏死㊁叶片褶皱等都会造成光合作用受阻,使果实发育不良,影响果实的品质㊂同时白粉病的发生期在4月左右,6㊁7月发生较严重㊂对于刺梨来说,白粉病危害非常普遍,研究表明,白粉病病菌常以菌丝或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刺梨休眠芽芽鳞及近地面芽产生的新叶上越冬,并成为次年的侵染源㊂在贵州省刺梨种植区,4 11月有白粉病的发生,且老叶发病较轻,嫩叶发病普遍严重,在6㊁7月白粉病仍在发病盛行期,直至7月以后,随叶龄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其外界环境不利于白粉病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传播,导致病情的发生逐渐减弱[18,22],因此在10月份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较低㊂该研究对发病叶片进行了病原分离及病原菌的回接检测,最终分离得到叶片黑斑病菌株HS-1㊁HS-2,其中HS-1菌株在培养过程中未观察到分生孢子,而HS-2菌株能产生大量双胞型孢子,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鉴定,鉴定出HS-1㊁HS-2菌株分别属于紫荆间座壳菌(Diaporthe cerci-dis)和粉红单端胞菌(Trichothecium roseum)㊂间座壳属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粪壳菌亚纲Sordariomycetidae,间座壳目Dia-porthales,间座壳科Diaporthaceae,其无性型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sp,在我国及世界分布广泛,主要有内生菌㊁腐生菌及病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23],可引起溃疡病㊁枯萎病㊁叶斑病㊁黑点病㊁软腐病等多种植物病害,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如引起蓝莓溃疡病病原菌为菜豆间座壳(Diaporthe phaseolorum)[24],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病原菌为间座壳菌(拟茎点霉菌的有性形态,Diaporthe phaseolorum)[25]㊁黑斑病病原菌为甜樱间座壳(Diaporthe eres)[26],金柑黑点病病原为柑橘黑点病菌(Diaporthe citri)[27]等㊂起初认为间座壳属真菌具有寄主专化性,后经研究发现,同一种寄主植物可被多种间座05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壳菌侵染,但其致病性各有差异,如引起梨芽枯病的D.eres㊁D.ellipsoidea㊁D.sojae㊁D.biguttulata㊁D.sennae㊁D.unshiuensis㊁D.fusicola及D.hongkongensis8种致病菌,其中D.eres的致病力最强,D.fusicola和D.hongkongensis的致病力最弱[28]㊂目前,关于间座壳属真菌分类尚不完善,还有大部分未被发现,笔者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已知物种Diaporthe cercidis.㊂图5㊀菌株HS-1㊁HS-2的系统发育树Fig.5㊀Phylogenetic tree of strains HS-1,HS-2㊀㊀粉红单端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国内对其已有大量研究,粉红单端孢菌可以引起不同的植物病害,但常见的主要为红粉病,如龙眼红粉病[29]㊁番茄红粉病[30]㊁板栗红粉病[31]㊁瓜类红粉病[32]㊁棉铃红粉病[33]㊁菜豆粉红病[34]等,除此也能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如梨果黑点病[35]㊁苹果霉心病[36]㊁芒果果腐病[37]㊂同时粉红单端孢菌还是一种菌寄生真菌,可寄生于一些病原菌而作为生防菌,能够有效抑制一些植物病原菌的扩展和危害,国内外对其已有大量研究㊂该研究发现的间座壳属真菌和粉红单端孢菌与前人在金刺梨及月季上报道的黑斑病并非同种菌株,同时在其致病机理以及药剂防治方面还待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刘松,赵德刚.无籽刺梨(Rosa kweichonensis var.sterilis)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33(1):76-80.[2]时圣德.贵州蔷薇属新分类群[J].贵州科学,1985(1):8-9.[3]杜英,罗位敏.第三代水果的概念及开发利用价值[J].现代园艺,2006(10):4-5.[4]钟漫,邵正伟,石亮,等.无籽刺梨白粉病㊁褐斑病防治技术试验初报[J].贵州林业科技,2018,46(4):48-50.[5]张秀伟,张鹏,李用奇.金刺梨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J].中国南方果树,2019,48(2):106-109.[6]张秀伟,蔡甫格,潘中涛,等.金刺梨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8):98-100. [7]SHI T F,PAN T T,GUO M T.First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 causing postharvest Rot of Rosa sterilis and its control with methyl jasmonate and calcium chloride[J].Horticulturae,2022,8(3): 1-12.[8]GACHOMO E W,KOTCHONI S O.Detailed description of developmental growth stages of Diplocarpon rosae in Rosa:A core building block for effi-cient disease management[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7,151(2):233 -243.[9]ABBAS M F,AZIZ-UD-DIN,RAFIQUE K,et al.First report of Alternaria black spot of rose caused by Alternaria alternata in Pakistan[J].Plant disease,2017,101(9):1676.[10]刘宝军.月季黑斑病菌蔷薇盘二孢(Marssonina rosae)形态多样性㊁致病性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11]曾大鹏,戴玉成,单学敏,等.月季黑斑病菌致病性地理差异的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2,11(4):7-8.[12]贾慧春.月季㊁玫瑰黑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园艺,2008(8): 33.[13]吕博,周海平,向发云,等.不同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1):53-54,142.[14]陈雪莉.月季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17):28-31.[15]朱妙芳,张清华,张春艳,等.玫瑰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56-157.[16]张喜萍,郭玉莲,许修宏.月季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初侵染来源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231-233.[17]闫亚杰,耿广琴,李涛.月季感染白粉病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与MDA含量的变化[J].甘肃科学学报,2010,22(3):68-71.[18]韩磊,刘旭东,黄文源,等.刺梨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果树,2021(1):6-10.[19]徐承志,徐东生.农药防治月季黑斑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6):163-164.[20]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周茂繁.植物病原真菌属分类图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22]严凯,罗泽丽,胡芳丽,等.刺梨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1):119-122.[23]杨琴.中国间座壳属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9.[24]李媛.蓝莓间座壳溃疡病菌Diaporthe spp.鉴定及分子检测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7.[25]瞿光凡,王瑞,马超,等. 东红 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褪黑素对其控制效果[J].食品工业科技,2023,44(2):170-177.[26]付博,任平,王家哲,等.猕猴桃果实黑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理科技创新与绿色防控: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571.[27]阳廷密,刘冰浩,邓明学,等.广西金柑黑点病病原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J].中国南方果树,2014,43(4):38-40.[28]王先洪,姜佳琦,洪霓,等.贵州梨芽枯间座壳菌属Diaporthe的种类[J].菌物学报,2022,41(8):1151-1164.[29]杨济徽,李鹏,张龙,等.海南龙眼红粉病的病原鉴定[J].果树学报, 2016,33(8):993-999.[30]刘文钰,刘丽,李竑阳.番茄红粉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上海蔬菜,2016(6):36-38.[31]张娜娜,李双民,温晓蕾,等.板栗红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7):145-152.[32]李宝聚,李龙生,顾兴芳,等.瓜类红粉病的病原鉴定㊁发生与防治[J].中国蔬菜,2005(6):55-56.[33]潘月敏,高智谋,纪文飞,等.培养基营养条件对棉铃红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3(S1):68-72.[34]冯中红,郝蓉蓉,薛莉,等.菜豆红粉病菌的鉴定及其碳氮源利用能力测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7):1331-1337.[35]朱亚伟,吴炳奇,张建英.套袋梨果黑点病病原菌分离及其抑菌药物室内筛选[J].河北林业科技,2010(6):1-4.[36]呼丽萍,马春红,杨光明,等.苹果霉心病病原研究[J].果树科学, 1996,13(3):157-161.[37]杨波,杨冬平,高兆银,等.杀菌剂对芒果果腐病原粉红单端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热带生物学报,2013,4(1):45-49.15152卷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兴跃等㊀金刺梨叶部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鉴定。

一株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

一株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

茶叶通讯 第48卷 第2期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Vol.48, No.2投稿平台:一株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卢声洁1,赵兴丽2,罗林丽2,程宇豪1,张金峰3,李 帅3,周玉锋2*1. 贵州大学 茶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3.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摘 要:为明确发生于贵州省湄潭县茶叶所茶树资源圃中的茶轮斑病病原,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及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结果表明,菌株ZYP04-5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轮斑病的致病菌;形态学特征结合病原菌的ITS 、β-tubulin 和 tef1基因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卵圆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ellipsospora )。

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茶树;茶轮斑病;卵圆新拟盘多毛孢;致病性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5X (2021)02-253-258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of a Pathogen of Tea Gray Blight and ItsPathogenicityLU Shengjie 1,ZHAO Xingli 2,LUO Linli 2,CHENG Yuhao 1,ZHANG Jinfeng 3,LI Shuai 3,ZHOU Yufeng 2*1. Tea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2.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iyang 550006, China; 3. Tea Research Institute, 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iyang 550006,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 of tea gray blight that occurred in the tea resource nursery of Tea Research Institute in Meit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single spore isolation method and in vitro inocul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isolate the pathogen and determine its pathogenicit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ology were observ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of pathog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ZYP04-5 could infect the leaves of tea plants, and it was the pathogen of tea gray bligh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pathogens of ITS, β-tubulin and tef1 genes to determine the pathogen causing tea gray blight was Neopestalotiopsis ellipsospora .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ea gray blight caused by this pathogen.Key words :Tea plant, Tea gray blight disease, Neopestalotiopsis ellipsospora , Pathogenicity收稿日期:2020-10-10 修订日期:2021-04-14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9),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 5717号)作者简介:卢声洁(1995-),女,贵州兴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树病害防控。

叶部病害—煤污病类

叶部病害—煤污病类
• 在露天栽培的情况下,一年中煤污病的发生有二次高峰,3~6月和
9~12月。
• 温室栽培的花木,煤污病可整年发生。
煤污病的防治措施
• 煤污病的防治以及时防治蚜虫、介壳虫的为害为防治本病的重要措
施。
• (1)加强管理,营造不利于煤污病发生的环境条件。注意花木栽
植的密度防止过密;适时修剪、整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林 内湿度。
• (2)药剂防治。喷施杀虫剂防治蚜虫、介壳虫的为害(详见蚜虫、
介壳虫的防治);在植物休眠季节喷施3~5ºBe的石硫合剂以杀死 越冬病菌,在发病季节喷施0.3ºBe的石硫合剂,有杀虫治病的效果。
园林病虫害防治
黑色“煤烟层”是各种花木煤污病的典型特征。
山茶煤污病
紫薇煤污病
病原
• 引起花木煤污病的病原菌种类有多种。 • 常见的病菌其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小煤炱菌目、小煤
炱菌属的小煤炱菌(Meliola sp.)和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 目、煤炱菌属的煤炱菌(Capnodium sp.),其无性阶段为半知菌 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烟霉属的散播霉菌(Fumago vagans
Pers)。
• 煤污病病原菌常见的是无性阶段,其菌丝匍匐于叶面,分生孢子梗
暗色,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有纵横隔膜作砖状分隔,暗褐色,常 形成孢子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规律
• 病菌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越冬。 • 翌年温湿度适宜,叶片及枝条表面有植物的渗出物、蚜虫的蜜露、介
壳虫的分泌物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就可萌发并在其上生长发育。
园林病虫害防治
煤污病类
• 煤污病是园林植物上的常见病害。 • 发病部位的黑色“煤烟层”是煤污病的典型特征。 • 由于叶面布满了黑色“煤烟层”使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抑

湖南郴州烟区一种新型烟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湖南郴州烟区一种新型烟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引用格式:李思军,吴文信,黎 萍,等. 湖南郴州烟区一种新型烟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 湖南农业科学,2023(4):66-69. DOI:DOI:10.16498/ki.hnnykx.2023.004.013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一种药用植物。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加之种植品种单一、烟田连作比例高等因素,烟草病害也愈发严重,且种类多样,除了常规的青枯病、黑胫病、病毒病等普遍发生以外,其他非主要病害也零星发生。

由于诊断困难加大了防治难度,延误了最佳防治时期,因此这些非主要病害极易发展为主要病害。

例如:2019年在湖南发现烟草靶斑病零星发生[1],而此后该病害在湖南各烟区流行发病,给烟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及时了解烟草发病情况,明确病因及其流行规律是保障烟叶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

2020—2022年,在湖南省各烟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一些叶部病害导致烟草严重减产和品质下降,其中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烟区发现了一种发生较普遍的叶部病害,由于田间现场鉴定困难,因此病因不明确,未能有效识别和防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基于此,笔者对该叶部病害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旨在为病害的诊断识别以及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2020至2021年,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烟区发病严重地块采集烟叶病样,将呈现水渍状、具轮纹或坏死病斑的叶片样本收集后,装入干净的塑封 湖南郴州烟区一种新型烟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李思军1,谭志鹏2,吴文信1,黎 萍3,钟 杰3,肖艳松2(1.湖南省烟草公司郴州市公司桂阳县公司,湖南郴州 424400;2.湖南省烟草公司郴州市公司,湖南郴州 423000;3.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 要:烟草叶部病害是烟草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易流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接测定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全氮量和核酸分析,干菌丝体 含氮量是4.5-8.5%,DNA 0.4-0.8%。此外,可以通过分析培 养液中糖的含量的变化,来间接证明菌丝的生长量。
7. 真菌菌种的保存
分离到的真菌要用适当的保存方法,以保持它的生活力和原有 的性状,并避免其他杂菌和螨类的污染。
保存的菌种要注明菌种的种、菌系和保存日期。
有些生活力差的真菌,存放在-20度的低温冰箱中效果最好; 近年来受到重视的是超低温保存法,降菌种通过特殊的处 理后,放入-70--80度的低温环境中。
一、实验目的
1. 为了证实其病原菌的特性;
2. 为了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形态、生活史、生理和生态特性;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了获得其发酵液等
鉴于以上原因,分离和纯化真菌是必需的,是保证整个实 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实验原理
真菌的分离就是将所需要的真菌与其他杂菌分开,供给适 当的条件,使它们繁殖而得到纯培养。
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 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 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 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培养菌 株。
直接测定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目力估测
优点:快速;缺点:精确度低。
② 直线生长
优点:能够进行多次测量,精确表明菌丝生长率;缺点:测量 的次数过多,容易造成培养菌的污染。
③ 湿重测定
优点:快,并且菌丝是未经处理而保持其原来的状态;
缺点:精确度低,只能测定一次,不能体现其延续性。
④ 干重测定
优点:比较精确;缺点:同上。
注意事项: ① 待分离组织必需是新鲜发病的。 ② 要掌握培养基的温度。 ③ 要掌握孢子悬浮液的浓度。
(3)细菌污染的排除
在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菌生长繁殖速度快于真菌,是获得病原真菌纯培 养最大的障碍。因此,在分离过程中,常采用一些方法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从而保证能够获得目的菌株。
① 将培养基调节到酸性反应,在100mL培养基中加3滴25%的乳酸。
注意事项:
① 培养性状的观察与描述需要不断的观察,有一定的时间延续性;
② 最好选用多种培养基;
③ 培养性状的描述要注明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和有无光照等。
(2)生长量的测定
为了研究真菌的营养要求和环境影响,必需知道他们的生长率。 在一定时间内菌丝体增长的量,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长率。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量与培养时间表现了特定的关系,如果 测量的次数较多,就能得到一个平滑的曲线,曲线的倾斜度就 是真菌菌丝的生长率。 真菌菌丝体的生长量,可以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进行测定。
② 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抗菌素,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用的抗菌素:
金霉素:浓度为30μg/mL,可以抑制多数细菌的生长;
青霉素:浓度为20μg/mL,可以抑制革兰氏反应阳性细菌的生长;
多粘霉素: 浓度为5μg/mL,可以抑制革兰氏反应阴性细菌的生长;
链霉素:浓度为4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
4. 一般分离方法
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其分离的方法不同,而同一种材料 又可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组织 分离和稀释分离法。
(1)组织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尤其是叶部病害)的分离一般都是用组 织分离法,即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无菌水洗 过之后,移在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注意事项:
原因:主要是尽量减少腐生菌的污染
3. 组织的表面消毒
(1)升汞溶液:一般用0.1%的升汞溶液;升汞表面消毒所需 的时间因材料不同,处理的时间可自30s-30min不等,通常为 3-5min。(现在不用)
(2)次氯酸钠:所用的浓度一般每一次使用的是3%-5%的 水溶液,消毒时间为5-15min。
(3)酒精:常用浓度70%酒精。消毒时间一般很短,只有几 秒钟至1min。
三、实验步骤
1. 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台的灭菌 (2)培养基的准备 (3)操作人员的清洁 (4)分离所需用具的消毒与灭菌
培养皿、小烧杯、接种针、酒精灯、解剖刀、剪刀、 纱布、记号笔、镊子、酒精、培养基、 表面消毒液
2. 分离材料的选择
(1)必需是新鲜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
(2)选择的组织必需是病健交界的部位
① 组织大小要适宜,一般为4-5mm的小块。
② 切取的组织块必需是病健交界的部位。
③ 要掌握消毒时间的长短。
(2)稀释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很少用稀释法分离,但对于一些 产孢子量极大的病原真菌和霉菌,可以配制成孢子悬浮液进行 稀释分离。
具体步骤:将寄主组织受害部分的孢子洗下配成悬浮液, 经稀释后与熔化并冷却到45度左右的培养基混合,然后倒在灭 菌的培养皿中。
真菌菌种的常用保存方法如下:
(1)室温保存
温度在16-17℃,相对湿度60%左右;每隔3-6个月需要移植 一次;
存在问题:
① 保存大量的菌种时,定期移植不但工作量大和可能引起性 状的变化,而且容易发生差错和污染。
② 在长期培养和保存过程中,有些真菌可能退化。
(2)低温保存
常规方法:温度4-8度的冰箱中,每6-8个月需要移植一 次;
实验三 叶部病原真菌的 分离、培养、纯化
柯氏准则:
1. 这种微生物经常与某种病害有联系,发生这种病害往 往就有这种微生物的存在;
2. 从病组织上可以分离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并且可 以在各种培养基上研究它的性状;
3. 将培养的菌种接种在健全的寄主上,可诱发与原来相 同的病害;
4. 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能再分离到原来的微生物。
氯霉素:浓度为5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
使用方法:除去氯霉素可在灭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应在培养基灭菌后 并冷却至45℃左右时加入。 ③ 双层培养基法 真菌菌丝体能够穿透培养基,而细菌则没有这种能力。
5. 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培养真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它的性状;研究环境条件对它的影响; 了解其生理生化特性。
(1)培养性状的观察:观察和描述真菌的性状最好是培养在琼胶培养 基上。
观察和记载的项目主要是:
① 菌落的质地;② 菌落形成是凸起的或者是有成簇的菌丝体;③ 形 成成堆的孢子是干的还是粘性的;④ 各种子实体和休眠结构的形成和 所需的时间;⑤ 菌落正面和背面的颜色,有无色素渗入培养基中;⑥ 有无特殊气味;⑦ 菌落中有没有部分呈扇状;⑧ 生长率的快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