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德国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

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

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发达的国家,其婴幼儿启蒙教育备受瞩目。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以及全面发展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下面我们将从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特点、实施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鼓励孩子自由地探索、发现和学习。

二是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倡导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是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倡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如玩具、图书、游戏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是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鼓励家庭和社会参与孩子的教育,倡导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育人。

三是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最后,德国婴幼儿启蒙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是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总之,德国的婴幼儿启蒙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以及全面发展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加强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十讲 德国教育的发展

第十讲  德国教育的发展

第十讲德国教育的发展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按照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时期、共和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概括了解德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

从16世纪末起,德国的众多封建邦国先后将教育改由国家管理,首先是初等学校,然后才是中学和大学,于19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

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在很长时期里,接受这种教育只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德国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一直到1920年以后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德国教育的古典主义突出地表现在文科中学上,文科中学在德国一直是最受重视的中学,它那纯粹古典主义的性质虽然在洪堡德改革时略有改变,但后来又一度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而加强,一直到20世纪初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古典主义。

德国较早产生了实科中学,自然科学也较早进入德国大学的课堂,洪堡德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后来成为世界各大学改革的楷模,德国大学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德国有着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的传统,早在18世纪普鲁士就创建了师资训练中心,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师已改由高等学校的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员则由大学直接培养,还须经过国家考试,因此师资水平较高。

应该指出,德国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十二章德国教育的发展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教育世俗化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

德国技术员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德国技术员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知 电路热敏电阻温度的计量值) 2一个典型的已知电 ;()
路利用E G E A L 软件合理地安放到 电路板上;() 3一个典 型的晶体管 电路采用P PC 模拟软件进行分析 。 IE S 再如爱科特 教育集 团培养 的电子技术员设置 的项
目工作:() 1设计一个测量系统 ,用于采集和无线传输

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 应该设置跨课程 的学习单元和 项 目。因此 ,爱科特教
的州教学计划 ,爱科特 教育集 团把原来 的L P 改为 E更
项 目练习,把原来 的4 E 整合为3 个L P 个项 目练习。
育集 团进行技术员 的教学实施 时,就开发 了具有项 目
Chn . h a e l s ae etc nca d c t n l r g a f v r r n d tetc n ca ann t o s nE k  ̄ e u ai n ia T ep p r l t tdt h ii e u ai a o r ms a i i Gema a h ii t i igme d e e d c t iu r h e n o p o Ba a n n h e n r h i o
选机要 择蔫件 械 零
l … I ・时 。 学
4 对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表2 德 国巴伐利 亚州技术员教育和 中国高等职 是
业 教 育 的 比较 。 表2 巴伐 利亚 州技 术 员和 中国高职 的比较
比较项 德国 巴伐利亚州技术员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层次 职业继续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学制 一般为2 年 3 年 入学前受过双元制教育,具 基本从 高中入学 ,没有 学生 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 ,各 企业实践经历,都是2 0 个年龄段 的学生都有 岁左右的年轻人 学习 目的 入学前 目的明确 ,由技术工 由于没有工作经历,所 人升级到技术员 以目的存在于想象 中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他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系统地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于1776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赫尔巴特童年曾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教育。

1788年,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式的德国教育,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

1789年,年仅13岁的赫尔巴特写出了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

1793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后转学哲学,师从康德的学生费希特。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1797年到1800年,他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担任3位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的男孩的家庭教师。

他每隔两个月就写一份教育报告,3年共写了24份报告。

在对他所教的三个儿童的个性和需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赫尔巴特体验并认识到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价值,并开始研究教育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裴斯泰洛奇关于直观的初步观念》,裴斯泰洛奇促进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给了赫尔巴特很大的启迪,使之开辟教育科学之路的努力有了真正的起点。

获哥丁根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1805年成为哥丁根大学正式教授。

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一书,开始构建他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2010第十讲歌德《浮士德》

2010第十讲歌德《浮士德》
歌德此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 这些作品,反映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强烈 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与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 意义。主要作品有:未完成的哲理诗剧片段 《普罗米修斯》(1773)、悲剧《铁手骑士 葛兹· 伯利欣根》(1773)、书信体中篇小 封· 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少年维特的烦 恼》(1774) 是给歌德带来世 界性声誉的作品, 它使歌德一跃成 为世界知名的青 年作家。 “维 特热”
视频:维特痴情
视频:维特绝恋
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 卷头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 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 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你哭 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 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小说的积极意义,如恩格斯所说,在于“建 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对这个社 会扼杀有才华、有抱负的人给予了抗议,并 通过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反映了青年一代的 觉醒。
3.第二次赌赛: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赌 赛
浮士德的书斋中,契约: 在浮士德的有生之年, 靡非斯特情愿做浮士德 的仆人,供他驱使;浮 士德死后,灵魂归靡非 斯特所有。 “你真美呀, 请停留一下!”
与魔鬼订约
4.恋爱:浮士德探求人生理想的第二阶 段
“魔女之厨”,返老还童, 恢复了爱情的欲求 . “玛甘泪悲剧” :它是当时 社会等级障碍在爱情生活 中的反映。在不同阶级男 女之间的爱情中,小市民 出身的女子常常陷入孤苦 无援的悲惨境地。
一、歌德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 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 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 法学博士学位。 1775— 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 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 科学工作。1791年任魏 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 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山东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模拟题4

山东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模拟题4

1、讲授法是高校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于讲授法,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B.讲授法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C.讲授法是一种灌输式的方法,是与启发式教学对立的一种方法D.讲授法是一种主要运用语言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正确答案: C知识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实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机整合的途径是()A.环境B.人的主观能动性C.社会实践D.教育正确答案: C知识点: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3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

A.成长=知识?经验B.成长=经验?反思C.成长=理论?实践D.成长=知识?反思正确答案: B知识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4以下哪条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反映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A.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B.增强学生参与的原则C.强化问题意识的原则D.讲述思路为主的原则正确答案: A知识点:高等学校教学原则5高等学校课程督导主要围绕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课程实施层面,二是()A.课程管理层面B.课程评价层面C.课程编制层面D.课程更新层面正确答案: A知识点:高等学校课程管理6高等学校在组织特性上兼具()。

A.学术属性和行政性性B.学术属性和教育性性C.学术属性和组织属性D.学术属性和非营利属性正确答案: A知识点: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权利类型7近年来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兴起的院校研究,关注的主要是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建设与发展等问题。

这种研究属于高等教育研究层次划分中的()。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宏观研究D.微观研究正确答案: D知识点:高等教育研究的类型与方法8现场教学法也称()。

A.实验法B.演示法C.参观法D.练习法正确答案: C知识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9下列选项中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癸丑学制正确答案: C知识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10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是()A.文化保存和继承B.文化传播和交流C.文化选择D.文化创新正确答案: A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11现代高等教育是在()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2022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新人教版

2022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新人教版
特点:追求平均(或体现平均主义)。原因:太平天国从小农意识出发设计 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2)根据材料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 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 (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 D)
题干材料“太平天国运动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 是农民战争的实质,但又提及当时农民已经和古代农民有所不同,除农民外 还有其他阶层,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农民起义,故D项正 确。
能力依托点2 康梁维新思想
[材料解读]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 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 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 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 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 也。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 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 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 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 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022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
GAO KAO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
第五单元
第10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德国作为世界音乐之都,其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一直备受瞩目。

德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音乐家和音乐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

在德国,音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都有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

在学龄前阶段,德国的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通过歌唱、舞蹈、音乐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在学龄阶段,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也是必修课,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理论、乐器演奏、合唱等方式,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技能。

其次,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

德国的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包括音乐理论知识、乐器演奏技能、音乐创作能力等。

在德国的学校和音乐学院,学生们可以接受系统的音乐理论和乐器演奏培训,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创作方法,培养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技能。

再次,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德国的音乐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在德国的音乐学院,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演技能。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与音乐创作课程和活动,培养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努力打造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德国教育的发展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按照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时期、共和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概括了解德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

从16世纪末起,德国的众多封建邦国先后将教育改由国家管理,首先是初等学校,然后才是中学和大学,于19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

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在很长时期里,接受这种教育只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德国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一直到1920年以后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德国教育的古典主义突出地表现在文科中学上,文科中学在德国一直是最受重视的中学,它那纯粹古典主义的性质虽然在洪堡德改革时略有改变,但后来又一度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而加强,一直到20世纪初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古典主义。

德国较早产生了实科中学,自然科学也较早进入德国大学的课堂,洪堡德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后来成为世界各大学改革的楷模,德国大学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德国有着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的传统,早在18世纪普鲁士就创建了师资训练中心,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师已改由高等学校的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员则由大学直接培养,还须经过国家考试,因此师资水平较高。

应该指出,德国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十二章德国教育的发展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教育世俗化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

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就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16世纪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占居优势,路德派和虔信派等新教教派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改为国家管理。

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至于中等和高等学校则仍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由教会管理,直到1787年,普鲁士才正式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使普鲁士境内的中等和高等学校也由国家管理起来,其他各邦很快仿效。

普鲁士1794年颁布的《民法》明确规定,不论公立学校还是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都得按照国家既定的立法行事,学校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在政府。

这表明了到18世纪末期,德国学校教育在向世俗化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

(二)初等学校早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了初等学校,后来经过虔信派的努力和倡导,这种学校在17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特别在乡村)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

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德意志学校那样的初级小学),而且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高等小学)。

这种高等小学,很快传到俄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

这一时期德国初等学校的设备甚为简陋,最初设在乡村教堂附近,由牧师任教,但教师更多的是教堂的仆役、裁缝、鞋匠、退伍士兵等等。

教育质量很差,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教义问答、赞美歌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简单的读写算的初步知识。

接受这种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他们没有升学的权利,因为中学、大学与初等学校是不衔接的。

(三)中学和大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由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教育家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办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古典色彩甚为浓厚,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

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

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

除了现代语言(当时欧洲通行的语言和法语等)、拉丁文和神学外,还有数学、机械学、物理、军事科学、法律、历史地理、伦理等学科,并且重视训练举止礼仪、舞蹈、骑马、角力、射箭等等。

这种学校是中世纪骑士教育在德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活。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

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

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

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

到15世纪,全德国已有威登堡大学等九所大学。

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又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

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以后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要求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历史、政治学、哲学、法律等)和实用学科(数学、物理、地理及实验课等)的内容,教学上允许使用德语(以前只能用拉丁语或希腊语),并注意进行学术探讨。

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

二、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的德国教育(一)18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到18世纪末,德国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有所发展,加之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寻求表达国家统一和反对封建的要求的方式。

由于处在法国革命大风暴之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既向往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重性,他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不是实际的政治斗争,而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表现在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科学领域的新人文主义运动。

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

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

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Dessou)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

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巴斯多所著《方法论》成为康德讲授教育学的课本。

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斯多等人所首创,而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国它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

(二)19世纪初的洪堡德改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鲁士、奥地利等邦正式成立教育部,教育管理开始走向世俗化,从由教会管辖逐步转归国家掌管。

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初等义务教育进一步实施,初等学校迅速增加,师范学校因此也大有发展,但此时的德国教育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宗教性仍很明显。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

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文科中学先前那种纯粹古典主义的性质略有改变,减少古典语文的课时,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三)“神圣同盟”存在时期(1815—1848)德国教育的倒退1815年拿破仑“百日政变”失败,彻底倒台,欧洲封建势力重新抬头。

为了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防止发生新的革命运动,1815年9月俄、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统治者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缔结所谓“神圣同盟”。

当时的欧洲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已不可避免,因此神圣同盟的所作所为乃倒行逆施。

“神圣同盟”一出现,普鲁士的反动当局就迫不及待地着手遏制19世纪初期教育方面的改进和发展。

在初等学校中,他们大力宣扬皇帝的至高无上和上帝的神圣,加强教育的君主主义和宗教的性质。

在中学,凡经新人文主义者改进的地方,统统重新“纠正”,自然科学教学内容被削减,古典课程和神学课程大大加强,师生言行受到严格的控制,防止“危险思想”,培养绝对服从。

大学也不例外,教授的言行和生活、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同样受到严密的监视。

(四)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教育的反动主要由无产阶级参加的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统治者进一步趋向反动。

表现在教育方面,普鲁士于1854年颁布初等学校法规,宣称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对皇室的敬爱”,指令小学必须特别加强宗教的教学,禁绝一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1856年以后,文科中学的科学教育干脆被取消,因为科学破坏信仰,实科中学则加重神学课分量,增加拉丁文课程,从而产生了文实中学,但此时文实中学的毕业生仍不准升入大学。

至于此时的德国大学,又由科学哲学中心,倒退为仅仅从事实验研究和史料搜集、贮存的场所了。

三、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9)的教育普法之战,法国失败,普鲁士得以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德国的统一是经由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成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残余势力大量保留下来,普鲁士容克的地位更加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