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著名演讲,它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节课选自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难词难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朗读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难句的翻译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少年”、“中国”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句难词,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大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内容,尤其是文章主题和情感内涵。
2.了解《少年中国说(节选)》中的有效表达手法,如形象比喻、对比描绘等文学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舒适度。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文学作品《少年中国说(节选)》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掌握有效表达手法,如形象比喻、对比描绘等文学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作品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
2.互动法:通过互动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启发。
3.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一下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自己预测、猜测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学习活动(1)整体感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少年中国说(节选)》,然后集体讨论文章的总体感觉和氛围,对文章的主旨和主题作出初步的解释。
(2)理解关键信息让学生再次读一遍文章,通过讲解生词和语句中的句子结构,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3)分析文章的文字特效和表达手法分析文章中的文字特效和表达手法,如形象比喻、对比描绘、排比等,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例子并解释其用途。
(4)文学作品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介绍学生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特色。
3. 巩固活动(1)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文章的表达手法,写一篇感性或真实的文章,介绍一个有意义的人物或事件。
4. 总结与归纳回顾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出文章的核心要点。
六、教学评估1.展示作品: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准备一篇文章,并在下个课堂上展示,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和反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搜集、整理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疆”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插图和想象体会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的象征义。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配乐诵读,导入新课。
(1)播放配乐朗诵,思考:你听后有什么感受?(2)激情导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一百多年前,有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他就是梁启超。
课件出示: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教师介绍:说,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本文指议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对读不准或不理解的词语作上批注。
(2)检查初读情况,共同正音。
①提示:“履”读lǚ;“鳞爪飞扬”中“爪”读zhǎo;“干将发硎”中“干将”读ɡān ji ānɡ;“哉”读zāi。
②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xiè lín huánɡ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sǔn tāi yùɡān jiānɡ xínɡ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lǚ地履.其黄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国无疆(3)练习朗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件。
一、激趣导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国家复兴的历史重担。
清代末年,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生机勃勃。
[板书:少年中国说(节选)]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
清光绪举人。
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2.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3)《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读文识字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梁启超所作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联系实际,理解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是中国少年吗?(2)介绍课文作者梁启超,展示其照片和简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是什么?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5. 练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巩固生字词。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期望与鼓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作为新时代少年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节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所作。
文章通过对少年中国的激情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的热爱和期望,反映出作者渴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语文要素分析1. 体会强烈的情感表达文章运用了排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样层层递进的排比句式,强烈地表达出少年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激昂情感。
2. 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文中有许多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例如“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是典型的判断句式,通过对这类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把握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清晰,从开头提出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到中间部分以排比形式阐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引导学生把握这种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人文主题分析本文的人文主题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梁启超先生把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
让现代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但对于这篇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体会。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方面,学生对于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观点上的作用还需要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泻、潜、试、胎”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重点语句的含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并能体会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可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将所写的内容合理安排,需要学生学会写作前列提纲,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少,但对于用几个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时常接触,这种需要一个转换,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教法建议】1.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更训练学生处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从感受二十年前的家乡开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
4.引导学生关注“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13 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集体朗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集体朗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关键能力导入类型:视频教师口述、播放: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再由“戊戌变法”过渡到课文。
教师提示: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二、介绍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代表作品:《饮冰室合集》。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矞(yù)矞皇皇鳞爪飞扬百兽震惶奇花初胎地履(lǚ)其黄纵有千古与国无疆美哉(重点指导生字“潜、渊、鳞”为前鼻音音,“惶”为后鼻音;“纵”为平舌音,“履”区别n、l发音)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爪(zhuǎ zhǎo)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潜龙腾渊,鳞爪(zhǎo)飞扬。
②读一读:鹰爪( zhǎo)猫爪子(zhuǎ)爪牙(zhǎo)(爪:“动物的有尖甲的脚”时读“zhuǎ”;表示“动物的脚趾甲”或“爪和牙是猛兽、猛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时读“zhǎo”)少(shǎo sh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shào)年。
(1)(2)(3)(4)(5)(7)(8)(17-29)(9-12)(13)潜泻试胎履疆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潜、试、泻、胎、纵、疆”左右结构。
“履”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潜、渊、纵”和半包围的“履”学生练写。
潜:笔画多、要写紧凑,第一个夫字稍小、捺变为一点,下边日字要窄小。
履:尸字上边没点,里面是彳,复字中间是日字,又字左边有一撇不能丢掉。
纵:中间人字要窄小、捺变为一点,右边人字撇要长、捺收笔要重。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描写精彩的句子,并积累:(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练习运用:(1)写一句排比句。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推荐一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精彩的句子,鼓励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并学习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30)(31-3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集体朗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3.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系吗?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1.品读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1)哪位同学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2)这“责任”指的是什么?(结合学生搜集的写作背景及相关1840年至1900年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资料,进一步感受这个责任,从而进一步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补充出示: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
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积极投入一系列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3)我们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联系在了一起?出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①全体朗诵,指名回答。
(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八个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系在少年人身上。
)②指导朗诵、背诵。
出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雄()。
根据“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雄”几个关键字,指导朗诵、并尝试背诵。
2.品读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密切?出示:美哉(zāi),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美在哪里?壮在何处?(引导学生理解与天地共存不老的美!与祖国万寿无疆的壮)(2)朗诵,进一步感受,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之间的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
(三)诵读全文1.全体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整体感受。
2.说说,你从文中读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3.方法指导:结合原文体会感情概念;小学课本由于篇幅所限,很多课文是节选原文的一部分。
要想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需要读读原文。
4.在近代,你知道哪些人正是梁启超笔下的中国少年。
补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之情。
5.集体朗诵全文。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
下面(8)(9)(10)(11)(12-14)少年中国说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责任重大前途无量(排比反复)(排比对偶)美;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