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合集下载

赏析秦观《鹊桥仙》中的永恒爱情主题

赏析秦观《鹊桥仙》中的永恒爱情主题

赏析秦观《鹊桥仙》中的永恒爱情主题“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永恒的爱情,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词的上阕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背景。

“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仿佛是织女的巧手在展示她的技艺。

“飞星传恨”,流星划过夜空,传递着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

“银汉迢迢暗度”,那浩瀚的银河宽广而遥远,他们在这一夜悄悄相会。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这一句强调了他们爱情的珍贵和难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情的真挚和深厚。

下阕则着重描写了牛郎织女分别时的不舍和留恋。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他们的柔情像水一样温柔缠绵,然而相聚的时光却如梦幻般短暂。

“忍顾鹊桥归路”,怎忍心回头看那鹊桥归路,因为一旦分别,又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和思念。

但最后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却将整首词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灵魂所在,也是秦观对于爱情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在于天天相守,而在于心灵的相通和长久的牵挂。

秦观的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传颂千古,正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爱情观念中对于长相厮守的执着。

在古代,大多数诗词作品中所描绘的爱情往往是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为理想境界。

然而,秦观却告诉我们,即使不能时刻相伴,只要两人的感情真挚而持久,便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永恒。

这种对于爱情的理解,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分离和挑战,比如异地恋、工作原因导致的分居等。

这首词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距离而褪色,反而会在思念中愈发坚定。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

以下是秦观词的情致表现特点:
1. 忧伤哀怨:秦观的词作常以忧伤哀怨为主题,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例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 温情婉约:秦观的词作常以温情婉约为风格,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言语展现出女性柔美温婉的一面。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关切和牵挂。

3. 壮美豪放:尽管秦观的词作以忧伤为主题,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壮美豪放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创造出宏大的气势。

例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豪迈的情感。

4. 象征意象:秦观的词作常常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情感。

他善于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隐喻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鹧鸪天·桂花》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桂花来比喻离别之情,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秦观的词作以忧伤哀怨为主题,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运用象征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秦观《踏莎行》鉴赏《踏莎行》是著名诗人秦观所作的思乡诗,表达了秦观的思念家乡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踏莎行》的诗歌赏析和注释。

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白话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秦观分析

秦观分析

秦观继苏轼之后,文坛上出现了受苏轼影响的“苏门四学士”,即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其中秦观与黄庭坚是苏门词人的代表。

陈师道说东坡词“要非本色。

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

”(《后山诗话》)。

实际上在当时的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

秦冠词内容未脱离愁别恨的藩篱。

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晁补之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评本朝乐府》),张綖刻《淮海集》说:“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象放。

当以婉约为主。

”《四库全书提要》说秦观:“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也就是说,秦观作为苏轼的门客,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独辟蹊径,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有人说,秦观作词远袭《花间》,近学柳永。

同时对其后的周邦彦、李清照及清代的纳兰性德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他的词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

所以我们着重讲一下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县人。

父亲早逝,叔父,祖父做过州县的小官。

小时候家里较穷。

“毙庐数间,足以避风雨,薄田百亩。

”《宋史秦观传》称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他曾经对好友陈师道说:“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力致,而天下无难事。

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这番胸怀远大,想干大事业,甚至征辽和恢复汉唐故地的雄心壮志,后来却尽付东流。

秦观26岁震于苏轼的大名,但一直无缘的见,后来他听说苏要从扬州经过,就学苏的笔势做了一首诗或词不知。

苏见了大惊。

从此也就知道了秦观这个人,后来再过了几年,秦经别人介绍才拜见了苏,一见如故,情兼诗友,在苏门四学士中,苏“最善少游。

”后秦观中进士,哲宗元祐初年,受苏轼的举荐,43岁起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官等职。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

论秦观词中的意象【摘要】诗言志,词抒情,在宋代时期,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秦观,字少游,是北宋的文学家、词人,被推为婉约派的巨擘,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秦观少游作的《淮海词》一卷,清丽凄婉,纵观秦观一生,他感情较为细腻,思想较悲观,也曾年少气盛,但在仕途上遇到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因此也造就了他错综复杂的世界观。

秦观词现存八十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以闺思艳情入词,擅于将怀才不遇的苦衷写于艳情词中。

而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秦观在他的词作中赋予了意象的生命力,更生动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分析;诗风;燕子;花1 燕子意象自古以来,鸟类意象常被用于诗词中,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鸟儿也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秦观词中多用鸟类意象,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而鸟也被少游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在大自然中,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总会激起人们想与恋人双宿双飞的情感,却也容易让人忆起离别的故事。

秦观词中大量地用到了燕子这一意象,常用来写美好的春光美景,以衬托自己浓烈的愁绪,也常用来写女子的思念之苦,词句含蓄轻柔,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少游落寞之心的苦涩,可想而知,作者对燕子这一意象是有着独特情感的。

秦观词笑令中的《灼灼》和《盼盼》都用到了燕子的意象。

从两首词的内容上看,都是写爱情中女子的相思之苦,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无尽的思恋,和自己无尽的怨情。

《灼灼》中写美女灼灼和御史裴质的爱情故事,一句“肠断,绣帘卷,妾愿身为梁上燕”,而这一句化用了冯延已《长命女》中的“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而秦观在这里从灼灼的角度,表达出想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每天能看他一眼,灼灼却未提出愿与裴质永远在一起,从灼灼舞女和裴志御史的身份来说,灼灼在这段爱情里面是卑微的,却也是忠贞的,一句“愿为梁上燕”永远成了灼灼殷切的希望。

《盼盼》中集中写了盼盼在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的孤寂生活,有《永遇乐》词咏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参考资料

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参考资料

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指导老师王青作者刘建摘要:秦观是我国宋以后几百年来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

其代表作品有《满庭芳》、《鹊桥仙》、《踏莎行·郴州旅舍》、《千秋岁》、《八六子》、《浣溪沙》等等。

通过对秦观其人、其词的研究,我认为其词婉约风格总体经历了早期的柔婉幽微和遭受政治挫伤后的悲楚凄厉。

关键词:秦观词婉约风格我国古代的评论家们在评论词人的艺术风格时,往往使用诸如雄浑、豪放、飘逸、绮丽、婉约、典雅、清新、古淡等之类的概念。

秦观是我国宋以后几百年来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

其代表作品有《满庭芳》、《鹊桥仙》、《踏莎行·郴州旅舍》、《千秋岁》、《八六子》、《浣溪沙》等等。

通过对秦观其人、其词的研究,我认为其词婉约风格总体经历了早期的柔婉幽微和遭受政治挫伤后的悲楚凄厉。

一、早期词——柔婉幽微——“漠漠轻寒上小楼”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曾与苏轼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发奋读书,积极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与王荆公书》)①在苏轼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考中进士。

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

元祐五年,任太学博士,供职秘书省。

八年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

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能够与师友相处融洽,精神上比较愉快。

这一时期,也是他人生最为快乐的时期。

其时,秦观所写词作常表达最柔婉、最幽微的一种感受。

我们来看这一类词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在秦观的《淮海词》中,长调应推《满庭芳》(山抹微云)为冠,小令则应以这首《浣溪沙》为压卷了。

秦观词中的春意象与水意象-文档

秦观词中的春意象与水意象-文档

秦观词中的春意象与水意象作为我国传统抒情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意象满蕴着作者的审美情感,也渗透着读者的审美领悟。

从词的意境来看,秦观的词凄美柔婉的意境,蕴含于独具表现力的意象之中:词人寄意于象,以象尽意,使物象与自我意识交织,情语与景语交融,传达出微妙但触人的心曲,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

从词的言语来看,秦观词多语言流丽,为风格婉约纤细的柔美之作[2],其词中的春意象细腻凄美,水意象嬗变哀婉,反映着秦词中较典型的风格和内涵,寄托着作者更真切、独到的情感,是值得进行细读的。

而秦观的难能可贵之处,更是在对春意象、水意象的普遍叙写的背后,将其中所蕴内涵和思想水到渠成地如同娓娓道来般叙说,真正做到言而有意,述景而不乏泛。

尤其当结合秦少游生平来赏析其作品,更不难感觉到少游词中典型的伤感情调相合于其不得志的宦游生涯,是他脆弱心灵的直接体现,也是他坎坷一生的真实缩影,并再现了北宋所有失意文人的命运。

一、春意象――含蓄蕴藉,托兴深婉春,是生命的象征,往往给人以希望和寄托所在之感。

而春光匆匆,又使人们感觉自然变化的无情,由此萌发出青春不再、理想消逝的生命悲感,不由将客观物象主观化并寄托于诗,从而诞生出饱含深情的意象。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3]四时变化的景物十分容易触动作者的情思,引起忧伤惆怅的感情,使得情意与物象渗透,并表现在作品中。

春光的流逝常易引起“美人迟暮”[4]之感,因为春的意象往往带有女性化的柔性心理,多为喜作闺音的婉约词人所钟爱。

秦观新型敏锐易感,自然对美丽的春景情有独钟。

《全宋词》收集的52首秦词中,“春”字出现了83次,其它与春天有关的词语如芳草、碧草、衰草、落红、飞红、残红、乱红、落英、红粉、桃李、柳、飞絮、风絮、东风、杜鹃、莺等共出现89处,“花”字出现了118次。

这些白描的写法语工而言赅练,所叙之境所体之情却远超于字面,诸如《好事近》[5]起首“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两句,仅用十一个字就写出春路、春雨、春花、春山、春色等系列意象,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东风几多情——古典诗词东风意象探微

东风几多情——古典诗词东风意象探微

东风几多情——古典诗词东风意象探微○高培存东风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但因作者经历不同,性情不同,心境不同,东风承载的感情也千差万别。

下面分类作一说明:一、东风恶陆游对东风深恶痛绝。

他在《钗头凤》中直言“东风恶,欢情薄”。

东风本可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但它狂吹横扫,使“桃花落,闲池阁”;使“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使“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东风恶,恶得让人切齿,让人恐惧。

春花被它摧残,池阁被它冷落,美满婚姻被它拆散,恩爱夫妻被它分离,伉俪不能相得,琴瑟不能和谐。

周邦彦在《瑞鹤仙》中也曾“扶残醉,绕红药”,泪眼问花,有感时光无情,青春难再,发出“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的深沉感喟。

宋代管鉴,在《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中将人情与春情对举,指出“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因为爱花、惜花,所以痛斥“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并异想天开与东风约定“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可怜、可叹、又可爱.宋代王庭筠《谒金门》中的东风更可恶:“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眼前已是繁花凋零,凄惨不堪入目,但是东风无情,仍然继续肆虐。

更有甚者是宋代张元幹《兰陵王·春恨》中的东风,因为嫉妒花儿的芳香艳丽,连刚刚长出的嫩萼都不放过。

词中写道:“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

”无需多言,仅此一幕,已让人恨之入骨了。

二、东风无情晏几道在《玉楼春》中说:“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诗人破空起笔,沉重有力,直怨东风无情,而且指出这种无情并非偶然,完全出于有意算计,年年如此。

下句“艳粉娇红吹满地”承接上句而来,进一步写满目繁华,在东风中转瞬即逝,让人触目惊心,以此表明诗人怨恨之深,东风无情。

贾至在唐肃宗时因事贬为岳州司马,愁重难遣,寄希望于东风,然而东风无情,不为他遣愁,反而春日惹恨,把恨引得更长,使诗人更加痛苦。

写下了“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的千古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观词中的“风”意象
摘要:秦观词如泣如诉、绵远悠长,其词中的风意象出现频率非常高。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在我国多姿多彩的古典诗词中,风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秦观那如风般的飘零生涯、忧郁哀怨的性格气质、女性化的纤细敏感都影响了他对风意象的选择。

关键词:秦观;风意象;生平;气质
所谓“文如其人”,用在秦观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秦观其人,多愁善感,感受敏锐细致,而他的词,总是选取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契合的对象进行描绘和表现,所以词中多出现纤柔、细腻、委婉的意象。

如果选择风、飞、月、花、云、梦、雨、暮、楼、水、愁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在他的淮海集八十一首词中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风”意象,出现在三十九首词中。

其次为“花”意象和“水”意象,分别出现在三十六首词中和三十首词中。

再次为飞、月、云、楼、梦、雨这几个字,出现在二十首词到二十六首词之间。

出现较少的是愁和暮,分别出现在九首词中和七首词中。

这样统计之后,可以看出“风”意象是他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那么,他何以特别钟爱于此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风”意象的特征符合了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作者更容易在这样一种意象中找到情感共通之处,所以在无意之中,更多地选择用这种意象书写情怀、表达自己。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

《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

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

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

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

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

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

因此,古人很崇拜风。

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黄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

古代的“风水术”就是因选择住宅和墓葬要观“风”、“水”而得名:“葬者乘生气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代诗人对风的感觉也很敏锐,“风”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风”能够表现季节变化,由于在一年四季之中春秋两季自然界的变化较之夏冬明显,更由于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主题,因此,在古代诗词中,“东风”、“西风”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南风”和“北风”。

在秦观的词中也是如此,秦观词中,几乎只有东风,而对“南风”、“北风”并无涉及。

实际上,这种不同季节的风给人不同的冷暖感受,能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东风”的到来告诉人们,一年又过去了,人又长了一岁,它的离去又带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时,年华易逝的惆怅自然会涌上人们的心头。

因此,秦观在写到“东风暗换年华”之时,感叹的是“行人渐老”。

“风”给人的往往是漂泊无定之感。

没有人能解释得清风的原因、风的来历,文人的心中,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更多的是象征了无以为家的流浪。

秦观一生的生活,居无定所,如浮萍般随风而摇、遇水而漂,正如“杨花终日飞舞,奈久长难驻。

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

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

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

”不肯驻足的风触动了秦观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契合了词人在醒时、梦中的感受,因而他的词中处处有风,处处有风一样的漂泊。

风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蕴涵着一种对人生不可把握的身世飘零之感,深刻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才华横溢但在仕途生活中倍受挫折的秦观,由于其柔
弱感伤的性格和词中幽怨凄婉的表现,被冯煦称为“古之伤心之人”。

他少年失父,科举考试又一再失意,曾一度心灰意冷,淹留场屋几二十年。

后受苏轼奖掖提携,至元丰八年37 岁时考中进士,46岁时,以“影附苏轼”“增损神宗实录”之罪遭弹劾,坐元佑党籍,“遂落馆阁校堪,出为杭州通判。

途中又再贬为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秦观被削秩,徙往郴州编管。

四年春,又从郴州遣送横州编管。

元符元年,他被勒停除名,永不收叙,从横州押送到雷州编管,灌园以糊口,身自杂苍头,他已沦为囚徒和苦力了”性格软弱的秦观缺乏苏轼那样超然旷达的胸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一贬再贬的沉重打击彻底摧毁了他的精神和身体。

元符三年,词人客死于放还途中。

一生的不如意,让词人深感自身命运的未知、难以预料,辗转各地的生活让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此词人笔下频频出现“秋风”、“风雨”、“东风”等意象。

如《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沉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此类词作,也是身世之作,但却是较为浅层次的情爱生活记录。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这是词人到达郴州之后的除夕之夜所作,充满了忧愁、哀伤。

《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茄。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这首词写于绍圣元年春天,词人被贬离京之前,曾经无限眷念地重游旧地,将身世之感写入词中,所以有了这首词作。

秦观的性格气质也影响到了他对于“风”意象的使用。

不是所有贬谪之人都会有苦恼哀怨之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哀怨之词都会达到秦观那样的深沉、无以解脱的程度。

像是刘禹锡,像是白居易,以及最典型的苏轼,他们都有过无奈的贬谪生涯,但是对于生活都表现出乐观和满怀希望,而唯有秦观在贬谪之后,包括他的一生,都沉浸于不能自拔的消沉、惆怅之中。

这大概就只能归结为作者自身性格气质的原因,而不是仅从生平经历来考虑了。

秦观一直是个敏感的人,性格中充满了柔弱纤细忧郁的个性。

他常常以一种凄凉的心情去回忆美好的往事,又用一种愁苦的目光注视潦倒的现实。

每到一处,触景生情,思怀不已。

《如梦令》:“遥夜月明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

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沉寂的遥夜、紧逼的寒风、深闭的驿亭、残破的幽梦,窥灯的老鼠,冰冷的霜风,这是一组性质色调接近的意象。

词人将羁旅途中夜宿驿亭捕捉到的典型物象集中起来,叠加强化,以感情流贯其间,组成冷寂的意象链索,一起向不寐之人侵袭,展示了凄清的内心世界,透露了作者内心的凄苦,渗透出词人孤寂低沉的情感和意绪,令人深感沉重,低沉的语言节奏和内在的情感与意象节奏互为表里,又使主人公的感情深度与强度鲜明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唯有感伤的性格才有这样敏锐的捕捉能力,唯有心思细腻的作者才能在寒风中体味生之于世的落寞与孤独。

《风流子》上片“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州。

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

恼人春色,还上枝头。

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流水悠悠。

斜阳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此词作于绍圣元年暮春,作者由汴京贬往杭州之时。

恼人的东风,带来了春色,也带来了“行客老沧州”的悲哀。

东风以意象的流动表现了情感的流动,传达了悠长的无限伤感。

这种纤细柔弱的词风源自秦观女性化的气质。

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正是女性审美的优长,难怪元好问讥其诗为“女郎诗”。

从心理学角度看,“妇女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一般能对审美对象进行细致观察,能够保持稳定集中的注意力。

这种静观默察,就可以收集有关审美对象的大量信息,就会把握审美对象的一些细微末节”。

正是由于秦观纤柔细腻的“词心”,在他体验和感受客观外物时便富有非同一般的精细感,对生命的愁、恨、悲、怨一类感情心绪,也就更具有超出常人的感知力。

秦观偏爱用将“风”入词,其中有着民族的审美共通性和词人自身的身世、性格原因。

不管怎样,词人用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将这样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写得优美动人,令人神往,不能不令人赞叹。

他的词是词人坎坷经历、心理历程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北宋]秦观著、杨世明,《淮海词笺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朱晓慧,《水意象与秦观的情感世界》,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3]刘海清,《秦观性格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

[4]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