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易混淆的近义词语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和说明立场。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法规等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12.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中考语文易错近义词】近5年中考语文易错易混词汇总,初三的小伙伴看过来!

【中考语文易错近义词】近5年中考语文易错易混词汇总,初三的小伙伴看过来!

【中考语文易错近义词】近5年中考语文易错易混词汇总,初三的小伙伴看过来!于老师说今天于老师给大家总结下近5年中考语文常见的易错易混词,希望大家一一对照,不要出错。

中考复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查漏补缺的过程,希望大家在这一年的学习中,能不断飞速成长。

▼第一部分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

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

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

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

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

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

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

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

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

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

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

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

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

【近义词】中考语文常考词语辨析总结

【近义词】中考语文常考词语辨析总结

【近义词】中考语文常考词语辨析总结第一部分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

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

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

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

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

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

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

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

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

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

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

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

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

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第二部分16.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

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

中考语文近义词的辨析词汇解释

中考语文近义词的辨析词汇解释

中考语文近义词的辨析词汇解释中考语文近义词的辨析词汇解释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暧昧:同“暧昧”。

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爆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

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迸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哺育: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茫: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常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常年积雪”、“常年劳作”。

终年:终年、常期,如“终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终年份,如“终年产量200斤”。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缓和: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缓慢:缓慢,与”迅速”相对,如“~ ~地迈着步子”。

处世:指人事交往、参与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处事:办事、处置事务,如“~ 认真,从不马虎”。

醇厚:口味纯粹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朴”。

淳朴[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伺候[ci.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窜改: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法制:名词,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妨害:使受损害。

如“妨害健康”、“妨害要表达的义理”。

妨碍:使不能顺利进行,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易错近义词辨析大全

易错近义词辨析大全

近义词辨析1、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依照刑法第×款第×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2、[包含〃包涵]包含——里边含有。

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

如:请多包涵。

3、 [必须〃必需]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

如:学习必须刻苦。

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

如: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动词。

如:煤和铁是工业所必需的原料。

4、 [辨明〃辩明]辨明——辨别清楚。

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

如: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5、 [变换〃变幻]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能带宾语。

如_变换位臵/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的或奇异的变化,不能带宾语。

如: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6、 [不和〃不合]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7、 [必然〃必定〃一定]这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区别是:‚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有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

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有时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8、[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2018中考语文易混淆的常用词语

2018中考语文易混淆的常用词语

2018中考语文易混淆的常用词语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中考语文易混淆的常用词语》,仅供参考! 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一方当事人为保证合同履行,向对方当事人给付的一定款项。

“订金”指订购商品预付的款项。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

“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寄居在别处。

“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

“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意气”指意志、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

“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

“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0.巨变、剧变“巨变”指巨大的变化。

“剧变”指剧烈变化。

11.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

“法治”指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12.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

“自许”指自我称赞或自命,褒义词。

13.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

“勉力”指努力;尽力。

14.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与人来往相处。

“处事”指处理事务。

15.形迹、行迹“形迹”指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指礼貌。

“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6.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的面目,常含贬义。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1. 履行、执行【同】都是动词,都有按规定去做的意思。

【异】“履行”侧重指按事先约定的或规定的去实行,表示“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的做的事)”的意思,适用范围较小,搭配对象较少,对象常是带约束性的事物,或双方或多方约定的,如条约、契约、协定、协议、合同、诺言、义务等,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

“执行”侧重指按规定去实行,带有强制性,表示“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的意思,适用范围较大,适用对象萧广,常是上级规定必须做的事情,如命令、任务、法令、判决、纲领、政策、路线、方针、计划、决议、原则、纪律等,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2. 嘲笑、讥笑、讪笑【同】都是动词,都是并列式的合成词,都有“因看不起而取笑别人”的意思,都含贬义。

近义词有“嘲讽”“嗤笑”“讥讽”“讥刺”等。

【异】“嘲笑”意思是“用言辞笑话对方”,有“戏弄”的意味,侧重于“对对方言行的否定”,语意较轻,适用范围广,既可用于别人,也可用于自己。

常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

“讥笑”有“讥讽和嘲笑”之意,侧重于“讽刺、挖苦”,在感情色彩上更带有轻蔑意味,语意比“嘲笑”更为尖刻,适用范围比“嘲笑”窄些,它只能用于对方,常见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

“讪笑”就是“讥笑”之意,侧重于“戏弄”,适用范围比“嘲笑”“讥笑”窄,仅用于书面语。

3. 美丽、漂亮【同】都是形容词,都是并列式的合成词,都表示“人或物好看,令人赏心悦目”的意思,都是褒义词,多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有“好看”“俊俏”“潇洒”“秀丽”“美观”等。

【异】“美丽”着重指“使人看了产生快感的;好看”之意,修辞的对象常常是女性、风光、景物等。

“漂亮”着重指“好看、美观;出色”的意思,修辞的对象男女均可,还可用于动物、服饰、用具、建筑物等。

另外,“美丽”有“美好、高尚”的意思,而“漂亮”没有;“漂亮”有“表面好看但不能兑现的东西”之意,而“美丽”没有。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49个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49个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第三组)49个(总14页)页内文档均可自由编辑,此页仅为封面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81. 成绩、成就【同】都是并列式的合成词,都有“学习工作中得到的令人高兴的收获”的意思,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等成分,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异】“成绩”多指“一般工作、学习的结果”,语意较轻,属中性词,使用范围较广,不论个人集体、大小好坏都可以使用。

“成就”指“具有创造性、具有社会意义的重大而卓越的成果”,语意比“成绩”重,属褒义词,但使用范围较“成绩”窄,一般用于集体事业,个人对国家或人类有重大贡献也可使用。

另外,“成就”还可作动词,是“完成(多指事业)”之意,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

而“成绩”无此用法。

如: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

82. 鼓励、鼓舞【同】都是动词,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努力上进”的意思,都是褒义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成分,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异】“鼓励”:为并列式的合成词,是“激发、勉励”之意,其方式可以是精神上的,即思想、语言上的激励,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适用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人或组织,可用于别人对自己,也可用于自己对别人、自己对自己;“鼓励”所带的宾语一般是人或事。

“鼓舞”:是补充式的合成词,有“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的意思,其方式,仅表现为精神上的激励;适用的对象除具体的人或组织外,还有事件、精神、言行、品德、目标等,主要用于别人对自己;“鼓舞”所带的宾语除了人或事外,还可以是“斗志”“士气”“人心”“决心”等抽象名词。

另外,“鼓舞”可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兴奋、振作”。

如: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83. 技巧、技术【同】都是名词,都“从事某种活动的专门的、有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意思,都是褒义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常见的近义词有“技能”、“技艺”、“技法”等。

【异】“技巧”:为陈述式的合成词,着重指“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巧妙的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三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和说明立场。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法规等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12.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如:遏制心中的怒火。

遏止——侧重于“止”,通常用于战争、进攻、暴动等。

如:改革的大潮是无法遏止的。

13.妨碍——侧重指造成一定障碍,程度较轻。

如:妨碍交通。

妨害——侧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

如:妨害和平、妨害健康。

14.反应——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名词。

如:反应十分强烈。

反映——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动词。

如:把情况反映到县里。

15.分子——属于某一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如:知识分子、积极分子。

份子——①集体送礼时各人分摊的钱。

如:出份子。

②泛指做礼物的现金。

16.分辩——解释清楚理由。

分辨——区分,辨别差异。

17.赋予——上对下或组织对个人,有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色彩,涉及对象多为重大任务、使命等。

如:历史赋予的重任。

付与——交接双方无上下之分,通用语体色彩,涉及对象多为具体事物。

如:付与对方十万元现款。

18.富余——动词,指足够而剩余。

如:富余人员。

富裕——形容词,指(财物)充裕。

如:日子过得挺富裕。

19.肤浅——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不透等。

浮浅——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20.竿子——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而成。

杆子——有一定用途的细长木头或类似的东西。

21.感奋——因感动、感激而兴奋或奋发。

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感奋。

感愤——有所感触而愤慨。

如: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令人感愤。

22.勾通——暗中串通、勾结,含贬义。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

23.国事——国家大事。

国是——国家大计。

24.过度——形容词,指超过适当的限度。

过渡——动词,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转入另一个阶段。

25.贯串——①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②连贯。

用于抽象事物。

贯穿——①穿过,连通。

②贯串。

对象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

26.洪大——主要形容声音大。

如:洪大的涛声。

宏大——宏伟;巨大。

可形容气势、规模、志向、理想等。

如:规模宏大。

27.化妆——用脂粉之类使容貌美丽。

如:中学生是不允许化妆的。

化装——①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

如:化装师。

②假扮。

如:他化装成敌特工人员。

28.及时——①正赶上时候。

如:及时雨。

②不拖延。

如:及时解决问题。

即时——立即。

如:即时投入战斗。

29.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如:检查工作、检查身体。

检察——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

如:检察院。

30.截止——(到一定时期)停止。

如:报名已截止。

截至——截止到(某个时期)。

如:截至9月中旬。

31.节俭——形容词,节约俭省,用钱用物有节制、不浪费。

如:他生活节俭。

节减——动词,节省减少。

如:节减开支。

32.界限——尽头处,限度。

多指抽象事物。

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

多指具体事物。

33.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深地留恋。

如:《涉江》流露出屈原对楚国的无限眷恋。

眷念——想念。

如:离别家乡多日,对亲友甚为眷念。

34.考察——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地观察,目的是探求本质。

如:考察南极。

考查——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或是追本溯源。

如:考查业务。

35.旷费——侧重于浪费,涉及的对象多为时间。

旷废——侧重于荒废,涉及的对象多为学业。

3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37.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38.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人。

如:尽管我们成绩有高低,习惯有优劣,但老师对我们都能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样看待,多用于事物。

如: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成绩不可等量齐观。

39.前车可鉴——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以当教训,是动词短语。

前车之鉴——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出来的教训,是名词短语。

40.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如:他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非常吸引人。

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或其他生物的描写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如:《水浒》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

41.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如:有个别干部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漠不关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如:小虎对这件事有些漫不经心,你要提醒一下。

42.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如:脚踏实地地工作吧,不要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如:辩论会上,陈明举止大方、侃侃而谈,赢得观众一片喝彩。

4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位置弄颠倒了。

如:你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加班加点学习,有些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比喻不在根本环节的问题上下功夫。

如:有些企业老板认为放缓企业发展,致力于环境治理是舍本逐末,这是很危险的。

44.无微不至——形容非常细心周到。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

45.不孚众望——不使大家信服。

如:因为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所以在选举中,他落选了。

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如:陈斌不负众望,一举夺得校一万米比赛冠军。

46.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飞走了。

比喻物品突然丢失。

如:现在,公园里金属构件不翼而飞的现象没有了。

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经迅速地传播开去。

如:娱乐新闻不胫而走,没有必要去炒作。

47.不值一钱——比喻毫无价值。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

48.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

如: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了。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到。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如:鲁迅的杂文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49.身临其境——亲身进入那个境地。

如: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如:倘若能设身处地,别人就可能不会受到伤害。

50.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如:作者的动机无可非议,但客观效果则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动机。

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的,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如:偶尔上上网,玩玩游戏,只要不影响生活和学习,我觉得无可厚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