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

附件1:江西省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一、命题指导思想江西省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和本考试大纲为依据,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应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善于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试卷的构建应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具备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通过不同视角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考试命题原则1.科学性原则。
试题符合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 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选用的情境素材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文字表述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2.基础性原则。
依据高中历史必修模块命题,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注重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理解占20%,简单应用占40%,综合应用占10%。
高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修订版

高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修订版关键信息项:1、考试目标与要求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2、考试内容范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3、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4、考试时间与时长5、评分标准与细则11 考试目标与要求111 知识运用能力考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并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112 思维能力考生需要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113 表达能力考生应能够用准确、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观点,书写规范,逻辑严谨。
12 考试内容范围121 中国古代史涵盖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历程,重点包括重要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发展的特点、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12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内容,着重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123 世界古代史涉及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衰落,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124 世界近现代史包含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13 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131 选择题选择题通常为单项选择,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每题分值较小,但题量较大,占总分的一定比例。
132 简答题简答题要求考生简要回答一些历史问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概括和总结能力,分值适中。
133 论述题论述题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展示其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值较高。
134 材料分析题通过提供历史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分值根据题目难度和复杂度而定。
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大纲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大纲解析一、考试范围与目标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掌握秦朝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
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熟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掌握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等。
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意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熟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如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在香港、澳门回归中的实践。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掌握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分析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特点。
二、考试重点与难点1、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近代列强侵略的主要史实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重要事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成就。
2、难点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对社会的深层影响。
分析列强侵略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和启示。
解读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国际背景。
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考试时间为X分钟。
2、题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材料分析题: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分析和回答相关问题,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论述题:针对某个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考查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官方版)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 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技成就(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文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二部分近代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 工业革命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2) 巴黎公社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力学(2) 进化论(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 辛亥革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 新民主主义革命(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高中历史考试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检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
本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历史学业水平的标准。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一)中国古代史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封建社会、郡县制、郡国制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成就,如陶瓷、纺织品、书画等;理解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科技、宗教等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包括民族危机、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
3.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教育问题等;理解这些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三)世界近现代史1. 工业革命与近代世界:了解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理解近代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 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战争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 当代世界经济与文化:了解当代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冲突。
三、考试形式和考试能力要求(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其中选择题占60分,非选择题占40分。
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二)考试能力要求1. 记忆能力:能够准确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知识点;2. 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的特点及影响;3. 评价能力:能够对历史人物、事件和制度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4.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历史背景分析、历史材料解读等;5. 创新能力:能够从新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目录
01 Ⅰ考试性质
02 Ⅱ考试内容
基本信息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Ⅰ考试性质
谢谢观看
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
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 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 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考核目标与要 求
考试范围
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最后版)

菏泽学院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转段考试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综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限定用时12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满分为100分(政治30分,历史35分,地理35分)。
试题分学科命题,只涉及单学科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历史必修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八个单元,全部为考试内容,重点为第四单元。
二、考试题型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填空、列举、简答和论述五种,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领会和简单应用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考查学生联系现实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要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3、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6、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7、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8、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衰落- 商朝的兴衰与迁都- 周朝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2.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 诸子百家与思想繁荣3. 秦汉-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建立与衰落-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民族关系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与民族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发展5. 隋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朝的鼎盛与衰落-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6.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 辽宋夏金的并立与战争- 宋朝的海外贸易与科技发展7. 元明清- 元朝的统一与灭亡- 明朝的建立与衰落- 清朝的兴起与近代化的尝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外困境-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民国-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府的统治-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抵抗- 解放战争的进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世界史1. 古希腊罗马- 希腊的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罗马的共和国与帝国2. 中世纪欧洲- 基督教的传播与欧洲的封建制度- 大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3. 近代欧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4.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5. 冷战与当代世界- 冷战的兴起与结束- 欧洲的联合与亚洲的崛起-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挑战与机遇以上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 中国远古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址。
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夏、商、西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三)秦汉1. 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 秦朝的灭亡。
3. 汉初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冶。
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6.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
4.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5. 江南经济的开发。
6.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五)隋唐五代1. 隋朝政治与经济。
2. 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
3. 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社会危机。
4. 唐朝后期赋役制度改革。
5.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六)宋、辽、西夏、金、元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 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5. 宋代经济的繁荣。
6. 元朝的统一及其政治制度。
7.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明清1.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 郑和下西洋。
3.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 明末农民战争。
5. 清代疆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 清朝前期的政治。
7.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明清时期的文化。
31二、中国近现代史(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3. 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4.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5.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2.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 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4.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1. 洋务运动的产生。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冶。
3. 洋务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近代海军。
4.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四)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1.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危害。
2.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 外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五)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其原因。
2.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3. 百日维新。
4.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5.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6.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六)辛亥革命1.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3.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三民主义纲领。
4.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
5. 保路运动。
6. 武昌起义及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7. 中华民国成立。
8. 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七)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1. 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2.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
3.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4. 护法运动。
5.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6. 新文化运动。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 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
2. 中共二大。
3.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5.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及其重大意义。
(九)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
2. 各地武装起义和八七会议。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4.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5. 土地革命与反“围剿冶战争。
(十)民族危机加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 “九·一八冶事变。
2. “一·二八冶事变。
3. 华北事变。
4. 红军长征。
5. “一二·九冶运动。
6. 西安事变。
(十一)抗日战争1. 卢沟桥事变。
2. 南京大屠杀。
3.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4. 《论持久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
5. 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冶。
6.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十二)解放战争1.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 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3. 国统区危机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4. 解放战争的进程。
5. 七届二中全会与新政协。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三)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3. 国民经济的恢复。
4. “一五计划冶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5.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十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 中共八大。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3. 十年建设成就。
(十五)“文化大革命冶1. 从“五一六通知冶到全国内乱。
2. “九·一三冶事件。
3. 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冶。
4.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冶到粉碎“四人帮冶。
(十六)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 “两个凡是冶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4.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5. 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世界古代史(一)史前人类1. 人类的进化。
2. 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3. 史前文明。
(二)世界上古文明1. 古埃及文明。
2. 古两河流域文明。
3. 古印度文明与佛教。
4. 古希腊文明。
5. 古罗马文明。
(三)中古时代的文明1. 伊斯兰教———阿拉伯文明。
2. 拜占庭文明。
3. 基督教文明。
4.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5. 日本封建国家。
6. 世界古代科技成就。
四、世界近现代史(一)资本主义的兴起1.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2.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3.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 宗教改革。
(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3. 美国独立战争。
4.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5. 第一次工业革命。
6. 美国内战。
7. 俄国农奴制改革。
8. 日本明治维新。
9. 德意志的统一。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
11.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2.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运动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第一国际。
3. 巴黎公社。
4. 第二国际。
(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1. 19 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
2. 19 世纪中后期亚非民族主义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1.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2. 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1. 列强矛盾与欧洲局势。
2.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 二月革命。
2. 十月革命。
3.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2. 国际联盟。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 “战时共产主义冶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冶。
2. 德国十一月革命。
3. 共产国际。
4. 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 土尔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7.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冶。
8. 德日法西斯的崛起。
9.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第二次世界大战1. 欧美大国的“绥靖冶政策。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5.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 美国。
2. 西欧各国。
3. 日本。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1. 苏联。
2. 东欧各国。
3. 中国。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2.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3.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4.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 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
3. 世贸组织。
(十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 第三次科技革命。
2. 相对论和量子论。
五、江西地方史(一)江西历史的开端1. 旧石器时代的江西。
2. 新石器时代的江西。
(二)江西境内的青铜文化1. 瑞昌铜岭商代铜矿遗址。
2. 樟树吴城遗址。
3. 鹰潭角山窑址。
4. 新干大洋洲商代墓。
(三)战国秦汉时期江西的郡县和经济1. 江西境内最早的县邑。
2. 秦代九江郡的设立。
3. 西汉豫章郡及十八县。
4. 秦汉时期江西的农业与手工业。
(四)六朝时期江西的经济与文化1. 各类水利工程的兴建。
2. 手工业的显著进步。
3. 商业的活跃与城市的初步发展。
4. 崇儒之风与文学成就。
(五)隋唐时期江西的政区、经济与文化1. 江南西道的设立。
2. 移民入赣。
3. 特色手工业的发展。
4. 书院的兴盛。
5. 佛、道在江西的广泛传播。
(六)宋代江西的经济、社会与文化1. 农业生产的兴盛。
2. 陶瓷业的持续发展。
3. 冶金业的繁荣。
4. 书院与学校教育的勃兴。
5. 经学、史学与文学。
(七)元明时期江西的行政区划、经济与思想文化1. 元代江西行省的设立。
2. 明代江西行政区划。
3. 明朝在江西的王府。
4. 人口流动与商品经济。
5. 讲学之风与“江右王学冶。
6.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八)清前期江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1. 清兵入赣与江西人民的抗清斗争。
2. 闽广移民进入与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
3. 城镇与农村市场的发展。
4. 文化、艺术与科技。
(九)晚清江西社会1. 九江开埠。
2. 太平天国在江西。
3. 洋教在江西的传播与“教案冶。
4. 江西境内的革命组织与辛亥革命在江西的胜利。
5. 新式工商业的逐步兴办。
(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江西社会1. 北洋江西政权的建立与演变。
2. 土地革命与红色政权的兴起。
3. 抗战时期的江西。
4. 国民党在江西统治的结束。
5. 经济与文化的艰难发展。
第二部分学科课标与教材一、总论(一)高中历史课程性质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2. 高中历史课程的功能。
(二)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1. 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2. 高中历史新课标设计思路。
3. 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课程目标。
二、政治制度史(一)中国政治制度史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世界政治制度史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3.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