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教法与学法:讲授,倾听,自主合作,实践法。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节 (第 周星期 )
(2)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课堂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四、评价总结,拓展提高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
书
设
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
百 十 个
1 4 2
1
+ 8 6
2 2 8
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那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教
后
反
思
4.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互动探究,归纳解法。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2)学3)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
2.教学“试一试”。
(1)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概念。
2.能够进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
3.能够通过实例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初步感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辨别计算时出现的进位数。
2.培养学生发现计算规律,总结计算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导入新知识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游戏规则: 1. 随机给出两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让学生计算它们之和。
2. 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不能进行连续进位,只能在不连续进位的情况下进行计算。
3.时间限制:10分钟。
2. 整体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计算方法和步骤。
2.通过实例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分组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 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主创造计算题目,检验掌握程度。
2.以问答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规律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实践法: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竞赛和自主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讨论交流法:通过问答、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言,交流思想和分享经验。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并及时指导和纠正错误。
2.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自主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
3.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发散思维。
4.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和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赛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加两 三位数(不连续进位)》

三位数加法笔算(不连续进位)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1000以内的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学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的方法进行验算,并初步培养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笔算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满“10”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口算26+22= 64+20=62+16= 27+42=23+76= 32+60=71+28= 45+34=2、笔算254+35= 48+49=问:这两道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么加的?我们以前有学过吗?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继续探索和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1、例题学习师:同学们制作了一批树叶粘贴画,他们想将这些漂亮的树叶贴画放进橱窗展览,橱窗里放进去142副画,还剩86副,你能提出一个利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来吗?先想一想,把你提出的问题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讨论好了吗?可以把你的想法和老师说一下吗?生:一共制作了多少副粘贴画?你能根据他提出的问题,列出横式来吗?生:142+86= (板书)师:为什么这样列呢?生:剩下的+放进去的=原有的师:想一想我们怎样算出它的得数呢?生:列竖式师:对,你会列吗?把你列出的式子写在草稿纸上,师巡视。
师:师和学生一起来说一说列式子的过程,并板书。
(重点讲述列式子过程)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谁来说?个位上怎么算?(个位2+6=8)对齐加数在个位上写上“8”。
师:十位上呢?(出示:十位上8加4得12,怎么写?十位怎么样了?(十位满10了)那该怎么办?和的十位上写几?表示什么?(2个十)还要向哪一位进1?(百位)进位的“1”写哪里?这个“1”表示多少?你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新版】

小试牛刀 1.算一算。
14 4 + 28 8
43 2
32 7 + 39 4
72 1
36 9 + 78
44 7
2.下面各题的和大约是多少?
103+495
397+98
和大约是( 六百)
和大约是( 五百 )
992+295
608+397
和大约是( 一千三百 ) 和大约是( 一千 )
归纳总结: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 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得数写在相应数位 的下方。
48 + 36 4
40 2
改正:
48 + 36 4
11
41 2
953 + 28 7
113 0
改正:
953 + 28 7
11
124 0
辨析:连续进位加时忘记部分数位上的进位
一年级捐了 298本。
二年级捐了 405本。
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298+405= ( )
先估计一共捐了几百本,再用竖式计算。
5
298+405= ( )
先估计一共捐了几百个
298 +4 0 5 703
300+400=700,估 计一共捐了700本。
1337
小试牛刀(教材P71想想做做)
1.
79
+6 6 2
741
436 +571 10 0 7
623 +948 1571
2.
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 +2 4 3
23 0 8
76 +6 4 6
7 12 2
634 +5 6 9 1 12 0 3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535+89 =624 238+907 =1145 90+910 =1000 647+353 =100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进位) 苏教版

第6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概括性地说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计算下面各题。
57+18=36+43=45+26=35+57=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生同时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学生制作了一些树叶粘贴画,其中有142幅放进橱窗展览,还剩下86幅,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
师:依据题意,你们会列算式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后反馈。
师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142+86=()2.探索算法。
师:你们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师强调:从右往左依次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百位对百位,两位数可以看成百位是零的数,然后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计算,师巡视辅导。
师:个位上相加得几?生:8。
师:十位上8加4得12怎么办?百位得几?(注重引导学生想到8加4得12,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师:百位上相加是几?是1还是27生:百位上的1加上十位进的1是2。
师板演:小结: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
百位上原来的1加上十位上进上来的1等于2。
3.验证结果。
师: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生:验算。
师:我们知道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所以我们在验算的时候,可以将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算一遍。
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教案

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例题,第3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经常去学校图书室借书,这是学校图书室第7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的统计。
(出示课件)问: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什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交流有选择的板书:(生指名提问题,教师整理)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师: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师: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指名列式:143+126)问:你能利用以前计算加法的经验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3.学生计算后组织讨论1)问: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如何计算?2)问:应从哪一位算起?教师列竖式计算:百十个1 4 3+ 1 2 62 6 93)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注意:1、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2、从个位算起。
4.教学验算方法。
1)介绍:要检查算得对不对,还要验算。
(板书:验算)2)指出:在笔时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板书竖式: 1 2 6 )+ 1 4 3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如果两次算出的得数不一样,说明什么?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怎样验算?三.学生尝试解决“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验算(板演)2、集体核对,说说计算和验算时注意什么?四、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苏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加三位数》教案

苏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加三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两位数和三位数相加的方法;•能够运用竖式计算方法进行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能够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算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伴一起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竖式计算方法;•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的概念理解;•竖式计算方法的掌握;•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中进位的处理。
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竖式计算的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1. 思考引导•老师出示一张以500元为基数的购物清单,学生根据清单计算出总共需要花费的金额;•学生优先使用心算方式计算,之后通过竖式计算的方法来检查计算结果。
2. 引入新知识•运用比较简单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来告诉学生竖式计算的方法;•通过画出加数和被加数的竖式计算来演示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运算方法;•辅助让学生多用口算的方式来加速计算效率。
3. 讲解和学习•训练小组逐一解释竖式计算的过程与方法;•针对两、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的方法,老师辅助教师一步步定位计算的位置;•通过若干例子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与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方法。
4. 小组训练•每组学生分工合作,运用教学内容自主设计算式进行训练;•老师辅助纠错,逐一指导每组学生进行竖式计算;5. 汇报讨论•学生依据自主制定的算式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老师让学生围绕竖式计算的方法、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处理方案,展开深入的讨论,共同寻求答案并分享思考。
6. 作业布置•在完成多组题目的基础上,老师布置针对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题目作为课外作业;•通过练习巩固上课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6.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_苏教版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加减法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填空“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法,()对齐,从()位加起,哪一位满(),就向()一位进()。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的验算方法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后再加一遍,两 次得到的结果相等就说明结果正确,不相等,则说明结果不 正确,需要重新计算。
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643 + 752,并验算。
6 4 3 + 17 5 2 1 3 9 5
7 5 2 + 16 4 3 验算: 1 3 9 5
:今天学习的两个加法算 式在笔算时有哪些相同的 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142 + 86 = 228 (幅) 百十个 1 4 2 + 18 6 2 2 8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 的数相加,得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 向前一位进1 。
要知道算得对不对, 可以怎么做?
我们来验算一下
计算过程:
1 4 2 + 18 6 2 2 8
8 6 验算: + 1 1 4 2 2 2 8
1.口算下面各题。 4+6=( 10 ) 60+90=( 150 ) 70+80=( 150 ) 50+90=(140) 8+3=( 11 ) 3+7=( 10 )
4 6 +2 8
4 4 +2 8
4 2 +3 5
2 3 +4 8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三 位 数 加 两、 三 位 数 的笔算进位加法
同学幅。一共制作了 多少幅?
想想做做。
1.
230 + 96
57 +435
621 +848
2.
313+605 605+313
87+252 252+87
943+154 154+943
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