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启示
构建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构建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摘要: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目前成熟度也较低,还处在借鉴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和国外政府内部控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阶段。
本文通过阐述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建设经验,分析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提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正处于逐步向服务型、绩效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廉政建设,但从近几年暴露和反映的各种违规违法问题上看,政府内部控制管理薄弱还是其主要原因。
王光远(2008)认为,政府内部控制是为保证政府机构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杜绝舞弊、浪费、滥用职权、管理不当等行为而建立的控制流程、机制与制度体系。
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目前成熟度也较低,还处在借鉴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和国外政府内部控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阶段。
本文通过阐述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建设经验,分析我国政府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提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步设想。
一、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美国是全球较早关注政府内部控制并且政府内部控制相对健全和完善的国家。
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政府内部控制初期建设阶段1921年,美国政府成立审计总署(gao)负责有关内部控制和督察的权责。
1950年的《会计与审计法案》要求联邦政府主要部门、机构领导建立并维护适当的内部控制系统,承担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方面的责任。
但政府部门负责人并未实现对内部控制的职责。
由于政府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实施不力,美国政府于1978年通过并颁布了《督察长法案》。
该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督察长办公室,督察长直接向美国审计总署(gao)负责,地位完全独立,能够对部门发生的浪费、舞弊、管理失当展开调查和审计评估。
(二)政府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形成阶段1981年,美国政府预算管理总局(omb)发布a-123号通告《管理层责任与控制》,重申了建立并维持适当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
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管理体系,它在企业运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运作机制、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经验融入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我国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析,启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述,运作机制,优势,不足,结论,总结与展望,研究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运作,保护股东利益,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全球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经济体之一,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相对完善,经验丰富。
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和挑战。
对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其经验,优化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更能促进我国企业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作机制和优势,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这些经验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经营。
通过深入探讨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可以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重要参考,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研究

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研究作者:孙永尧来源:《财会月刊·上半月》2020年第02期【摘要】从内部控制定义、目标、要素、原则方面,研究美国三个不同时期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
研究发现,美国政府内部控制是法规要求的,而美国审计总署是内部控制法规的主要制定者与推动者。
美国政府内部控制从制度论发展到过程论,从财务目标扩展到绩效与报告并重,从以准则为基础渐变成以五大要素为起点、以十七项原则为导向,充分反映了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制度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逻辑化的过程,并深受企业内部控制影响。
美国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并非是概念框架,而是行政单位建设与评价的标准,它属于指导性纲领。
美国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能否客观地演绎成设计与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可以借鑒美国政府内部控制建设经验,确定我国政府内部控制范围,以要素法和原则导向构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框架并加以完善。
【关键词】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目标;要素;原则【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3-0060-11自从我国公布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财会[2012]21号)以来,内部控制在促进公共资源有效运行、防范权力寻租、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单位贯彻落实、积极推进,效果显著。
但是,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原有的内部控制规范日益显现某些不适应新时代的话语特征,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做出解释,用以阐述是否需要重构以及如何重构内部控制规范。
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系统研究,在内部控制范围、概念、要素、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见解。
本文通过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并结合目前学术界的某些观点,提出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1983年《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1950年,美国《会计和审计法案》获得通过,要求政府机构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1]。
美国行政国家理论及其启示

外国法制借鉴美国行政国家理论及其启示韩 春 晖(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北京 102249)摘要:美国行政国家的历史可以分为新政前、新政、后新政、解除管制运动和政府再造5个时期,而其理论内涵包括理论基础、外在维度、内在结构和基本要素4个方面。
美国行政国家理论给我国的启示是:我国对经济问题和社会福利管制的需求催生了行政国家的兴起,而事业单位的膨胀促进了行政国家的产生;我国行政国家相对于政治的独立性还没有完全确立且社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我国立法和司法机关对行政国家的控制还非常弱;我国现代官僚体制还未真正建立,公务员的司法救济之门尚未真正开启,公民权利的保障还不到位。
关键词:美国行政国家理论 行政国家 行政法一、美国行政国家的历史演进自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美国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张与行政机构的膨胀齐头并进,开始进入行政国家的历史阶段。
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管制或解除管制是认识行政国家历史演进的两条交相显现的理论脉络。
一般而言,美国行政国家的历史可分为新政前、新政、后新政、解除管制运动和政府再造5个时期。
(一)新政前时期:官僚体制的初建与政府第四部门的出现这一时期大致为美国内战后至1930年。
早在内战时期,美国就出现了联邦政府规模和职责的急剧扩张。
1862年,美国国会应林肯总统之要求创设了农业部,旨在管理农业生产,给农民提供更好的种子和耕作技术。
美国内战后,工业化继续加速。
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工业化可谓全面加速,企业垄断、地方保护、行政低效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由此催生的平民主义运动强烈要求美国联邦政府积极介入经济领域,对铁路和货币铸造等问题进行政府管制。
因此,美国国会于1883年制定了 彭德尔顿法 ,创设了文官事务委员会。
这标志着美国的行政体制从分赃制向功绩制的转变。
1883年,纽约州通过了相似的改革立法,1884年马塞诸塞州也进行了相似的改革。
最终美国50个州都采取了功绩制。
谈美国公司内部控制历史性变革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日益关注。
回顾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1938年的“麦克森-罗宾斯事件”促使各国会计和审计职业界、理论界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开始关注内部控制问题,而2001年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案的爆发则使内部控制进入强制性信息披露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会计和审计职业界的理论研究使内部控制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完善,而政府的介入则直接推动了内部控制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多年来,内部控制一直是审计和会计领域的一个主要概念,关于内部控制的专业规范也多见诸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等职业团体制定的规则。
从审计视角看,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的发展历程。
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代表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为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前)。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态,其典型特征是以执行层面的交易和账务处理为重点,以职务分离和相互制衡为手段,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查错防弊为目标。
内部牵制奠定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即使现在,为保护资产和记录的安全而分离不相容职务仍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1938年的“麦克森-罗宾斯事件”促使职业界开始思考审计师的责任界限和审计程序的合理性问题,并产生了对审计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要求。
1949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特别报告———《内部控制:一种协调性系统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首次对内部控制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即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准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进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方法和措施。
这一定义对当时的审计职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诞生。
中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回顾与评述

中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回顾与评述作者:王光远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政府内部控制是为保证政府(机构或组织)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杜绝舞弊、浪费、滥用职权、管理不当等行为而建立的控制流程、机制与制度体系。
相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而言,政府内部控制的发端时间较晚,成熟程度也较低。
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和营养之源。
科尼利厄斯·蒂尔尼(comelius Tiemey)等合著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OMB Circular A-123 and Sarbanes-Oxley:Managements’Responsibility for Internal Contr01,n Federal Agencies)。
作为COSO版的政府内部控制框架指南,不仅展示了政府内部控制的最新研究框架与应用工具,还呈现了政府内部控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成果,以及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在《联邦政府内部控制》一书中文版付梓之际,笔者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政府内部控制和中国政府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的发展脉络和现况,作简要回顾与评述,以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新著、把握其精髓有所裨益,并代为序。
一、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立法发展历程从全球范围看,美国较早关注政府内部控制,也是当今政府内部控制相对健全、完善的国家。
在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国会、预算管理总局(OMB)和审计总署(GAO)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会作为立法机构,为政府内部控制的法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OMB和GAO通过制定与国会相关立法有关的规章和制度,对推动政府内部控制法律的实施和健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意义上讲,这两大机构可称得上是“政府内部控制的司法机构”。
正是这三大机构通过颁布一系列与政府内部控制相关的法案、规章和制度,推动着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与规范。
(一)美国政府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初建期 18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是美国政府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初建期。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综述之一——美国内控发展概况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综述之一——美国内控发展概况美国是全球内部控制发展最为成熟和健全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机制。
本文将重点介绍美国内控发展的基本概况。
首先,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在那个时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制定内部控制准则,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随后,1933年通过了《证券法》,要求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一法律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内控制度正式建立。
其次,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内部控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1977年通过了《外部审计师法案》,要求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对其内部控制发表明确意见。
此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出台了一系列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准则和规定,进一步加强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内部控制迎来了一系列重大。
最重要的莫过于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
该法案是对于2001年发生的安然丑闻的回应,旨在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监管。
SOX法案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投资者和SEC。
此外,SOX法案还设立了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负责监督审计师的业务并制定相关准则。
除了法律法规的外,美国内部控制还注重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企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CAAT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提高了内部控制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总结来看,美国内部控制发展概况可以概括为:从20世纪20年代起,经过多次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实施机制;特别是2002年通过的《SOX法案》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内部控制的要求和监管力度;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探究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三次发展

探究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三次发展作者:柳志航,陈铄,林祥峰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30期柳志航陈铄林祥峰(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前后经历了三次修订。
新整合框架以原则为导向,在反映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构成要素、报告目标等进行了相应调整。
本文旨在结合美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探究前两次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发布,同时提出新整合框架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案例;内部控制框架;启示1内部控制框架的诞生1.1 水门事件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起初,尼克松将之说成是名族运动,并且用一系列的总统表演活动暂时欺骗了公众。
总统大选时,获得连任。
然而,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宣告着此事另有隐情。
随着迪安被暴露、尼克松与手下的秘密录音带被曝光,最后尼克松不得不辞职。
这种恶性事件使美国高官和大企业主管这些传统上受人尊重的上层阶层的诚信度遭到社会质疑,社会要求加强对政府官员和大企业行为的监督,传媒界借机掀起揭开黑幕运动,各种官方调查也随之展开。
自20世纪70年代起,内部控制在美国逐步得到了重视。
1.2 诞生1985 年,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在AICPA、美国审计总署 (AAA)、FEI 等机构共同赞助下成立了。
这个委员会成立的宗旨就是研究企业财务为什么要舞弊,如何在财务报告上实施舞弊,能参与舞弊的地方有哪些,委员会认为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是舞弊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研究内部控制的问题。
COSO由此应运而生,其成员包括美国会计师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金融管理学会等专业团体及其成员。
1992 年,COSO 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也就是 COSO 框架),该框架发布后,很快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等监管机构或国际组织的认可和重视,并在立法和有关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开始采纳了其中有关内容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