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骨髓象报告
正常骨髓象检查

正常骨髓象检查 (一)
一、 骨髓象检查的方法
检查步骤
1.低倍镜检查 (1)观察涂片情况:取材、制片、染色 (2)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选择细胞分布均匀处
增生程度 极度活跃 成熟红: 有核细胞 1:1 有核细胞均数/ (高倍镜视野) >100 常见病例 各种白血病
明显活跃
活跃 减低 极度减低
粒系
1.增生程度:增高、偏高、大致正常、偏低、减低,也可以用百分比代替。 2.各阶段比例、形态描述(各阶段形态大致正常/未见异常;XX阶段可见XX, 其他阶段形态大致正常) 3.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时报,减少或正常时不报(大致正常)
巨核细胞
全片可见巨核细胞多少个,其中各阶段各为多少个(至少分类计数25个), 有无血小板多少及分布(易见,少见,罕见,不见/未见;散在分布,成堆分布)
第二节 骨髓象检查的方法
结果计算和报告单的书写
2. 骨髓报告单填写
(2)血涂片检查结果 ①取材、涂片及染色情况 ②分类计数有核细胞(200个)注意有无各类幼稚细胞, 形态有无异常 ③观察血小板有无数量、形态、颗粒、聚集性等异常 ④有无病理细胞及寄生虫等 (3)报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第二节 骨髓象检查的方法
10:1
20:1 50:1 200:1
50~100
20~50 5~10 <5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造血功能低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二节 骨髓象检查的方法
增 生 极 度 活 跃
第二节 骨髓象检查的方法
增 生 明 显 活 跃
第二节 骨髓象检查的方法
增 生 活 跃
第二节 骨髓象检查的方法
6.少量非造血细胞,无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学看骨髓检查报告单

学看骨髓检查报告单
骨髓报告单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骨髓涂片各个系统细胞计数的结果。
第二部分:骨髓涂片典型的镜下图像。
第三部分:文字报告部分,从骨髓的取材情况到各个系统细胞以及异常细胞的形态描述,最后根据各项内容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等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是骨髓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人们有可能看懂的部分。
它又由七个部分组成: (1)骨髓取材、涂片和染色情况:主要与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的操作有关系。
(2)骨髓的增生程度、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的比值(M/E):正常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3~4∶1。
(3)粒细胞系的增生程度、各个阶段粒细胞的比例和形态:正常骨髓报告显示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50%~60%,各阶段粒细胞比例、形态大致正常。
(4)红细胞系的增生程度、各个阶段粒细胞的比例和形态:正常报告显示红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红细胞比例、形态大致正常,成熟红细胞未见异常。
(5)淋巴系和单核系:正常报告显示未见明显异常。
(6)巨细胞系:全片所见巨核细胞数目、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特点。
正常时多描述为血小板不少。
(7)寄生虫和特殊细胞:正常应该见不到。
如上所述,一个正常的骨髓报告基本上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您看到的骨髓报告有一部分的描述与上面的数据或者图像描述相比有很大变化的话,可以说明那是一份异常的骨髓报告。
(文章出处:家庭医生报 2005年第40期)。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骨髓是人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它负责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维持人体内的血液健康。
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是对骨髓内各种细胞和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结果,通过这份报告单,可以了解一个人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其身体健康状况。
在骨髓报告单中,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免疫学、骨髓细胞遗传学和骨髓细胞生化学。
首先,骨髓细胞形态学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判断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
其次,骨髓细胞免疫学是利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进行分析,以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再次,骨髓细胞遗传学是通过核型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对骨髓细胞的遗传异常进行评估,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最后,骨髓细胞生化学是通过化学分析,对骨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成分进行检测,以评估骨髓内的代谢状态和功能活性。
在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中,通常会显示出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细胞形态和结构、细胞表型和遗传特征,以及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和活性。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遗传异常,以及骨髓内的代谢状态和功能活性如何。
对于正常人来说,骨髓报告单应该显示出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细胞表型和遗传特征无异常,各种生化成分的含量和活性正常。
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得出的,反映了正常人骨髓内的健康状态和功能活性。
总的来说,正常人的骨髓报告单应该是一份反映骨髓内健康状态和功能活性的综合性检测结果,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免疫、遗传和生化学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骨髓内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其身体健康状况。
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评估指标。
因此,骨髓报告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正常骨髓象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象检查,观察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只。
2. 实验器材:显微镜、骨髓穿刺针、载玻片、推片、抗酸染色液、生理盐水等。
3. 实验试剂:抗酸染色液、骨髓细胞固定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鼠麻醉后,无菌操作下进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
2. 将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
3. 将涂片固定,进行抗酸染色。
4. 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
四、实验结果1. 骨髓细胞增生程度:骨髓增生活跃,细胞分布均匀,无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2. 红细胞系: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 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 淋巴细胞系:百分率约为2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5. 单核细胞系:一般<4%,均为成熟阶段。
6. 浆细胞系:一般<3%,均为成熟阶段。
7. 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cm²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 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9. 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1. 本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骨髓象细胞增生程度活跃,细胞形态、分布及比例基本正常,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2. 骨髓象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可以初步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状态。
3. 本实验结果提示,正常骨髓象在红细胞系、粒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比例范围,且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骨髓细胞正常报告单

骨髓细胞正常报告单:一窥我们身体的重要指标引言骨髓细胞正常报告单是医生用于评估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提供关于骨髓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常见的骨髓细胞正常报告单为例,逐步解读其中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标题一、骨髓细胞总数(×10^9/L)骨髓细胞总数是指在每升骨髓中存在的细胞数量。
正常范围通常为2.5-5.0×10^9/L。
过高或过低的骨髓细胞总数可能暗示着潜在的问题,例如感染、骨髓疾病或其他疾病。
二、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起着抵御感染的重要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为50-70%。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低下,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感染或炎症。
三、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另一种免疫细胞,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为20-40%。
异常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与免疫系统疾病或感染有关。
四、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也是一种免疫细胞,其功能包括吞噬病原体和产生抗炎反应。
正常范围通常为2-10%。
过高的单核细胞百分比可能暗示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存在。
五、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并调节过敏反应。
正常范围通常为1-3%。
异常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与过敏、寄生虫感染或其他炎症相关。
六、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细胞,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正常范围通常为0-1%。
异常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与特定疾病或炎症有关。
七、红细胞(×10^12/L)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正常范围通常为4.0-5.5 ×10^12/L。
过高或过低的红细胞计数可能暗示贫血、骨髓问题或其他与血液有关的疾病。
八、白细胞(×10^9/L)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抵御感染和其他疾病。
正常骨髓象报告

正常骨髓象报告实验九、正常骨髓象教学目的:①初步掌握骨髓检查方法、增生程度的判断及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②分类200个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血片100个白细胞,低倍镜辨认巨核细胞。
③按照格式书写正常骨髓象报告。
教学重点:骨髓检查操作步骤、骨髓报告单填写。
教学内容:【骨髓检查基本方法及内容】1. 操作步骤(1)低倍镜观察:①巡视全片:了解标本取材、涂片、染色情况,尽可能选择好的涂片和部位观察②判断有核细胞增生情况: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及标准增生明显活跃 1:10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20 20~50 正常人、某些贫血增生减低 1:50 5~10 造血功能低下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 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程度判断注意点:选择细胞分布均匀处作为判断部位。
骨髓凝固时,片头凝集成团的有核细胞,而片体却少,要全面估计。
对增生减低的标本,应观察全部送检标本。
临床上将增生明显活跃又分为二级,以±表示;亦可把介于两者之间的向上提一级。
增生程度的判断是粗略的估计,受取材、涂片、骨髓有无凝固的影响,所以要多部位、多张片子结合。
③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从片头依次数到片尾,不漏视野。
一般病人只需粗略估计巨核细胞数量,用易见、增多、难见、未见表示。
出血性疾病要对全片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分类25~50个巨核细胞,求出各类细胞的百分比④观察涂片边缘、尾部,注意有无体积大和成堆的异常细胞,并用油镜鉴定。
低倍镜找目标油镜鉴定(2)油镜检查①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随机、迂回、依次计数200~500个细胞(巨核细胞、分裂象、破碎细胞除外)。
增生活跃以下的计数100~200个细胞。
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与低倍镜配合。
②观察各细胞系列的形态,了解形态是否正常。
如大小是否均匀,形态有无异常。
③注意有无异常细胞和血液寄生虫。
(3)结果计算①计算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
②计算粒系统总比值、红系统总比值,并计算粒红比值。
正常骨髓报告单

正常骨髓报告单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例)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本一、缺铁性贫血(IDA)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外铁(—)网织红计数:正常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网织红计数:减少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60.8%,红系占13.2%,粒红比值为4.61:1。
正常骨髓报告单

正常骨髓报告单:深入了解血液的奥秘骨髓,是我们身体中极为重要但鲜为人知的组织之一。
它承担着造血和免疫功能,为我们保持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我们去医院接受全血细胞计数或其他血液检查时,医生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份名为“骨髓报告单”的文件,但对这份文件的意义和背后的奥秘,我们却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份神秘的报告单吧。
第一部分:血液的奥秘骨髓报告单的解读,需要先对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有所了解。
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荷尔蒙等组成,而血细胞则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组织,并带走二氧化碳。
白细胞则是我们体内的“警察”,负责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而血小板则是关键的凝血因子,当我们受伤时,血小板会很快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块,止血和修复伤口。
第二部分:骨髓报告单的意义骨髓报告单通常会包含各种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骨髓形态学检查。
这一项检查能够观察骨髓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比例等参数,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对患者的血液系统进行全面评估。
例如,在骨髓报告单中,红细胞数量和大小可以反映贫血和红细胞生成异常等问题;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可以提示感染或骨髓异常等;而血小板数量和聚集状态则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
第三部分:了解骨髓疾病通过骨髓报告单的解读,我们还能初步了解一些骨髓疾病的存在与否。
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液功能异常的疾病。
MDS患者的骨髓报告单通常会显示出异常的造血细胞比例、形态及数量,这些数据有助于医生进行MDS的诊断和分析。
另外,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和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常用方法。
而骨髓报告单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骨髓移植前,医生会通过骨髓报告单来评估供者和受者之间的匹配度,以确保移植的成功。
第四部分:关心骨髓健康正常的骨髓报告单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正常骨髓象
教学目的:①初步掌握骨髓检查方法、增生程度的判断及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②分类200个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血片100个白细胞,低倍镜辨认巨核细胞。
③按照格式书写正常骨髓象报告。
教学重点:骨髓检查操作步骤、骨髓报告单填写。
教学内容:
【骨髓检查基本方法及内容】
1. 操作步骤
(1)低倍镜观察:
①巡视全片:了解标本取材、涂片、染色情况,尽可能选择好的涂片和部位观察
②判断有核细胞增生情况: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及标准
增生明显活跃 1:10 50~10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 1:20 20~50 正常人、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1:50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程度判断注意点:选择细胞分布均匀处作为判断部位。
骨髓凝固时,片头凝集成团的有核细胞,而片体却少,要全面估计。
对增生减低的标本,应观察全部送检标本。
临床上将增生明显活跃又分为二级,以±表示;亦可把介于两者之间的向上提一级。
增生程度的判断是粗略的估计,受取材、涂片、骨髓有无凝固的影响,所以要多部位、多张片子结合。
③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从片头依次数到片尾,不漏视野。
一般病人只需粗略估计巨核细胞数量,用易见、增多、难见、未见表示。
出血性疾病要对全片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分类25~50个巨核细胞,求出各类细胞的百分比
④观察涂片边缘、尾部,注意有无体积大和成堆的异常细胞,并用油镜鉴定。
低倍镜找目标油镜鉴定
(2)油镜检查
①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随机、迂回、依次计数200~500个细胞(巨核细胞、分裂象、破碎细胞除外)。
增生活跃以下的计数100~200个细胞。
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与低倍镜配合。
②观察各细胞系列的形态,了解形态是否正常。
如大小是否均匀,形态有无异常。
③注意有无异常细胞和血液寄生虫。
(3)结果计算
①计算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
②计算粒系统总比值、红系统总比值,并计算粒红比值。
粒红比:即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正常为2~4:1
③将计算的各系统的比值填写到骨髓报告单上,不要涂改。
(4)填写骨髓报告单及书写格式:
【正常骨髓象诊断要点】
1.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 各细胞系统、各阶段比值正常,相互间的比例正常
①粒系占40~60%,原粒<2%,早幼粒<5%,以后阶段细胞增多,杆状核>分叶核
②红系增生活跃占20%,原红<1%,早幼红<5%,以中晚幼红为主,各占10%左右
③G:E=2~4:1
④淋巴细胞占20%左右,小儿可达40%,为成熟淋巴,原、幼淋罕见
⑤单核及浆细胞:单核<4%,浆细胞<2%,通常为成熟阶段,
⑥其他细胞:组织嗜碱、巨噬细胞、组织细胞、纤维细胞、破骨细胞等少量存在
⑦巨核细胞:在1.5×3.0cm血膜上,全片7~35个,以颗粒巨、产板巨为主,血小板3~5成群,平均25个红细胞有一个血小板
3. 各系统、各阶段形态正常
4. 无其它异常细胞和血液寄生虫。
【思考题】
1.骨髓检验的适应征有哪些?
2.对增生程度的判断应注意什么?
3.骨髓检验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形式有哪几种类型?
4.骨髓涂片、染色有哪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