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的分类学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微生物分类的方法

微生物分类的方法
1.形态学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根据其核酸类型、壳体结构、基因组大小和结构等特征分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古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形态如形状、排列方式(杆菌、球菌、螺旋菌等)、染色反应(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鞭毛结构以及特殊结构(芽孢、荚膜等)来初步分类。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等):根据孢子形态、菌丝构造、繁殖方式等进行区分。
2.生理生化特征:
-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例如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脂肪酸组成分析等,以确定微生物在新陈代谢上的差异并据此分类。
3.分子生物学方法:
-DNA-DNA杂交技术:比较不同微生物间全基因组或者特定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以此作为分类依据。
-16SrRNA基因测序:这是细菌和古菌分类的金标准,通过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类。
-基因组学分析: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比对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实现更精细的分类。
4.生态分布与功能特性: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生存策略及所起的生态功能也是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先导说明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分类方式,包括按形状、血清学分类、生理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等。
还介绍了微生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2.微生物的培养和实验技术这一章节介绍了微生物的培养和实验技术,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使用、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离纯化技术等。
还介绍了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的鉴定方法和常用实验技术。
3.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的形态分类、细菌细胞壁、膜、质体、核酸和其他细胞结构等。
还介绍了不同形态细菌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4.细菌的生长和生长控制这一章节介绍了细菌的生长方式、生长曲线和生物量增长的计算方法。
还介绍了控制细菌生长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营养要求和抗菌物质等。
还介绍了细菌的传代方式和筛选培养方法。
5.真菌的分类和生活方式这一章节介绍了真菌的分类方式,包括按菌丝、孢子和生殖方式分类。
还介绍了真菌的生活方式和菌丝的结构特征,包括菌丝的生长、分枝和传代。
还介绍了真菌在医学中的意义和真菌的鉴定方法。
6.真菌的致病性和防治措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真菌的致病机制和致病性因素,包括侵入机制和毒素产生等。
还介绍了真菌感染的常见疾病和防治措施,包括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和防治真菌感染的方法。
7.病毒的分类和结构这一章节介绍了病毒的分类方式,包括按核酸、寄主和病原性分类。
还介绍了病毒的结构特征,包括病毒的核酸和壳蛋白等。
还介绍了病毒的复制方式和病毒寄生在细胞内的过程。
8.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学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病毒的致病性因素,包括侵入机制、复制和增殖等。
还介绍了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反应,包括感染后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
还介绍了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和病毒疫苗的制备和应用。
9.寄生虫的分类和生活方式这一章节介绍了寄生虫的分类方式,包括原生动物、线虫、节肢动物和扁线虫等。
还介绍了寄生虫的生活方式,包括寄生虫的寄生途径、寄生周期和病原性等。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微藻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生物界中最重要的生物群体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生物的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细胞结构: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和微藻。
2. 遗传特征:微生物可以分为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还可以根据代谢产物类型、酶系统等遗传特征进行分类。
3. 生理特点:微生物的生理特点包括生长速度、营养需求、抵抗力等。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微生物分为不同种属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4. 生物分类: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属于原生生物门、真菌界、细菌界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微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些自养型微生物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
3. 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发酵剂和食品添加剂等。
4. 微生物在医疗保健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抗生素的制造和应用等。
总之,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群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对微生物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微生物分类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2.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3.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4.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5.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6.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7. 属g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8.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9.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
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10.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
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分类与病原性知识点

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分类与病原性知识点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和病原性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主要探讨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分类以及一些常见微生物的病原性知识点。
一、微生物的分类在微生物学中,微生物根据其结构、形态、生活方式和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微生物主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相对简单,没有细胞核。
细菌根据其形态、染色方式和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如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它们在人体内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类细菌常见于食物中,摄入后会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较复杂,含有细胞核。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它们常见于环境中,有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引起真菌感染病。
例如,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它可以引起阴道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等疾病。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根据其核酸类型、包膜特征和宿主范围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病毒感染会导致各种病症,如感冒、肝炎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它们需要在宿主体内寄生或寄生在寄主体表面。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和节肢动物等。
常见的寄生虫有疟原虫、锥虫等。
这些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接触传播等途径。
二、微生物的病原性知识点微生物的病原性是指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能力。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病原性,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微生物的病原性知识点。
1.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肠道常见的细菌之一,它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尿路感染等。
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 O157:H7)是一种最为致命的大肠杆菌菌株,可以引起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和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和致病机制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和致病机制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着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其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等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围绕微生物的分类和致病机制展开探讨。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其生物形态、遗传物质、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下为主要的微生物分类: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多样,主要包括球菌、杆菌、弯曲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可根据革兰氏染色特性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有些细菌能够促进土壤的肥沃和植物的生长,而一些致病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包含真核细胞核。
真菌在分类上可分为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真菌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孢子、菌丝等。
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
一些真菌可作为食物,如酵母菌可用于发酵制作面包,而一些真菌也可以引起人类的真菌感染病。
3.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寄生细胞内进行繁殖。
病毒通常由遗传物质(RNA或DNA)和蛋壳组成,其大小较小,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病毒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可以感染人类、动物和植物等生物体,引起各种传染病。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以单细胞生物为代表的微生物。
原生动物的分类较复杂,根据其细胞形态和运动方式可分为鞭毛虫、纤毛虫和阿米巴虫等。
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水体和土壤中,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生物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原生动物也可引起人类的疾病,如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性痢疾。
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是指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具体过程和机理。
不同的微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机制引发疾病,以下为常见的致病机制:1. 感染与寄生: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破坏宿主免疫系统,引起感染和寄生。
例如,细菌可以通过释放毒素杀死宿主细胞,病毒则将其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并利用细胞机制进行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intion of “species” in microbiology:
• Classic definition: A collection of microbial strains that share many properties and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other groups of strains •There are several collections of type strains, including the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
Classification Systems
• Classification systems continue to evolve and will change as new information is discovered
– emerging technology increases the knowledge base of organisms
– virus particle structure
• isometric, helical, pleomorphic???
– presence or absence of viral envelope
4. Nomenclature
• Organisms must have a Latin suffix • Name is italicized or underlined • All organisms have a binomial name – 1st part of the binomial name is genus • 1st letter capitalized – 2nd part or the binomial name is the species epithet
– Linnaeus placed all microorganism in one genus he named Chao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 short history
• in 1866, Ernst Haeckel 海克尔) (海克尔)divided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into 3 kingdoms
Microbial Taxonomy
Zhijiang Zhou 2009.10.05
Outline
• • • • • Taxonomy Levels of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 short history Nomenclature Useful Properties in Microbial Classification • Microbial Phylogeny
r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r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16S rRNA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适中,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适中 析; – 16S rRNA: ancient conserved sequences of about 1500kb 16S 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 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 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 )。 (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
– identification
• characterizing organisms
– classification
• arranging into similar groups
– nomenclature
• naming organisms
Taxonomy
organizing larger organisms d on morphology is often quite simple:
3.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 short history
• in 1750, Carl Linnaeus devised the first classification system, placing plants and animals in separate systems
Nomenclature
• Species name – include both genus and species epithet(种号) (种号) • Lactococcus lactis – Genus name is capitalized and may be abbreviated • L. lactis – Species name is never abbreviated – A genus name may be used alone to indicate a genus group; a species name is never used alone – eg: Bacillus subtilis B. subtilis
verses
feathers
verses
fur
fins legs with microorganisms, it is not as simple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ies
• used to characterize and ID Microorganisms
–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 biochemical testing – nucleic acid analysis –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is most accurate
Defintion of “species” in microbiology:
• type
– Biovars: Strains that differ in biochemical or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 Morphovars: Strains that vary in morphology – Serovars: Stains that vary in their antigenic properties
Defintion of “species” in microbiology:
• Strain:
– A population of microbes descended from a single individual or pure culture – Different strains represent genetic variability within a species
– – – – – Animalia Plantae Fungi Protista(原生生物): include algae and protozoa (原生生物): Monera(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 short history
• in 1970, Carl Woese, by analyzing RNA, developed the 3 domain classification system
Classification of Viruses
• Viruse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3 Domain classification system • Viruses are not composed of cells
– the ecological niche of a virus is the host cell – viruses may be more related to their host than to other viruses
16S rRNA as a biomarker gene
• Carl Woese: 1928• Comparison of the DNA sequences of a specific gene can offer evolutionary and taxonomical insights in the microbial world. • Ideal molecule: Universally distributed. Functionally homologous. Evolving at a suitable rate. Suitable size: 500-2000 bp. No lateral gene transfer.
– Animalia – Plantae – Protista(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
Haeckel’s Tree of Lif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 short history
• in 1969, Robert Whittaker(魏塔科) created (魏塔科) a 5 Kingdom classification system, using obviou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Classification of Viruses
• Though not included in the 3 domain system, classification of virus is currently based on
– genome structure
• single, double, DNA, RNA???
– archaebacteria – bacteria – eucarya
• This system is currently favored by microbiologists.
r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r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 rRNA参与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其功能是任何 参与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参与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生物都必不可少的, 生物都必不可少的,而且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 其功能保持不变; 中,其功能保持不变; • 在16S rRNA分子中,即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 分子中, 分子中 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 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 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 究;